因雨知写景 因景巧抒情 “学习描写景物”微型课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写作经验,但对景物描写方法的认知和掌握还很需要老师的帮助。学生写不好景物描写的根本原因是不会观察,抓不住景物特点,进而造成眼中无景,笔下无词,心中无情这些最常见的景物描写的困惑。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写作专题是“学习描写景物”,本单元的课文体现了山川风物的灵秀,但因为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要将其作为指导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范例,显然是有些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利用教材,开掘教材,设计集中体现景物描写方法的写作指导课。
设计初衷
因大自然的雨景在生活中很常见,对雨景的描写也可以较全面地体现景物描写的方法,加之,从小学到高中,教材中写“雨”的经典课文和片段较多,便于指导学生借鉴经典作品中的写景方法。鉴于这两点,本课在教材要求指导下,以“雨”为主题组元,锁定了“雨”的不同种类和“雨”中的不同景物,将“雨”和“雨景”作为的观察对象和观察范围,剪辑了两个视频,一个是春雨的视频,一个是瓢泼大雨的视频,利用信息技术,将观察对象和观察范围用形象化的视频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在形象化的景物和抽象性、概括性的语言之间搭建桥梁。引导学生明确写景需要仔细观察和抓住景物特征,进而通过欣赏经典课文片段,使学生在体会、感悟、总结、演练中掌握景物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 明确观察方法及联想、想象对于景物描写的重要性;
2. 掌握五个基本的写景方法;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凸现重点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验,身边的景物很美,令人陶醉,如果让我写下来,好难。还会有这样的情形,相同的研学所见之景,有些同学写出来,读之使人如临其境,有些同学写出来,读之味同嚼蜡。
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如何观察,如何描写景物这一问题。
二、练习观察 品雨绘景
1.明确观察方法
常用的观察方法有:定点观察法、移动观察法、推进观察法、环视观察法、登高观察法、类别观察法、实践观察法。
观察的角度有俯视、仰视、近视和远望。
2.演示视频:绿色小雨
要求:仔细观察,描述这段视频中的雨景。对比六年级课本中的《山雨》写雨景的片段,说说《山雨》的雨景写得好在哪里。
“在雨中,所有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赵丽宏《山雨》
3.演示视频:暴雨
要求:仔细观察。描述这段视频中的雨景。对比老舍《骆驼祥子》中的写雨景的片段,说说老舍先生的雨景写得好在哪里。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老舍《骆驼祥子》
4. 学生总结:
写好雨景,需要做到哪些?
预设:
①观察。
②用修辞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对学生的意见予以鼓励和肯定,并适时加以点拨和引导。)
怎么做到更好地写景呢?我们看教材中是怎样做的。
三、聚焦教材 掌握方法
1.形象词语显身手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汪曾祺《昆明的雨》
学生齐读,然后赏析,教师引导、点拨。
预设:雨季的昆明怎么能是“明亮的”“丰满的”“浓绿的”呢?我们读者能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那是写雨季中的景物的色彩是饱满的,经过雨水的洗淋,各种景物是明亮的,不灰暗。通过形容词的恰当运用,能使景物描写更灵动。
2.善用比喻抓特征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
朱自清《春》
“大海抓住闪电的剑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浮动,一晃就消失了。”
高尔基《海燕》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学生齐读,然后赏析,学生总结这几段经典的景物描写之所以成功的秘诀。教师引导、点拨。
预设:《春》的片段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春雨“细”“亮”“长”的特点,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海燕》片段中作者运用比喻写出了闪电的迅急和耀眼。《春夜喜雨》中的句子,运用拟人写出了春雨来得恰到好处。描写景物需先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抓住景物的特征——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更生动形象。
3.巧用他物做衬托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
学生齐读,赏析,教师引导、点拨。
预设:作者借泰山的高大和在雨中的越发“崔嵬”的形象来衬托雨的迷蒙。通过用他物的状态来写雨,使读者更容易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更进一步地联想和想象,使人如见其景。
4.虚实结合多感官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陶金鸿《秋天的雨》
学生齐读,赏析。老师启发、引导、点拨。
预设:写雨景可运用眼、耳、鼻等各种感官,加上作者自己的想象,使人感到身临其境。
5.情景交融情韵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学生齐读,品析。老师启发、引导、点拨。
预设:“纷纷”二字形容出了雨丝缠绵,清明时节的行路之人,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纷飞之中,冒雨趱(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使之懂得流动着情感的语言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要让学生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因人的情感而染上了作者心灵的色彩。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
6.写之有序条理清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
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
学生齐读,品析。老师启发、引导、点拨。
预设:按照时间或景物的方位顺序(即空间顺序)写景。
7.方法总结
其实,用语言描绘景物,客观地讲,是有困难的。因为语言不是拍照,不是绘画,不能做到直观,语言的描绘无法做到分毫不差。所以无论多么精准的景物描写,无论多么细腻的心理展现,用语言表达都是相对的,很难分毫不差地再现当时当地的真实场景和人们的心路历程。怎么办呢?
我们就要尽量用文字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文字是个桥梁,读者通过文字的桥梁,从自己理解的此岸到达作者所描绘的彼岸。借助比喻,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和自己曾有过的真实感受,去脑补,去创造性的解读文字,读者通过文字联想和想象出来的场景不一定和作者真实看到的景物,或者作者心里真实感受完全一样,可能不如作者所看到的那么美,但也有可能读者经过自己的脑补,在脑海里呈现出的景物胜过作者看到的景物。所以,我们可以用修辞、用不同感官的描写来助力,帮助表达清楚自己所见之景,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或者想象来烘托,做到虚实结合和借景抒情。一切方法都是为了情感服务。方法的运用的推动力,是作者的情感,有了作者的情感,景物才显现出多姿多彩的模样,而情感也因为景物描写更加细腻而丰富。
四、利用教材 运用方法
赏析《雨的四季》片段
七年级上册的《雨的四季》: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五、作业实战 演练方法
运用这节课学习的写景方法,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的雨景,试着写出自己眼中最美的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