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业整体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度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业整体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7 22:0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 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语文 八年级 第一学期 人教社统编教材 歌咏山水
单元 组织方式 团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歌咏山水,陶冶情操 单元导读
2-3 清幽秀丽,雄奇险拔 《三峡》
4-5 秀美山川,月华如水 《短文两篇》
6-7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
8-9 质朴自然,融情于景 《唐诗五首》
10 移步换景,动之以情 学习描写景物
11 实事求是,感悟历史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12 诵读品读,传承经典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单元分析
(一)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单元古诗文。
2.能较熟练地诵读古代诗词,阅读类似浅易的古诗文,能借助文本注释和
工具书理解单元文本的基本内容。注重语言积累、个体感悟和知识运用,提高 学生自己的欣赏品位。
3.运用随文学习的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 解常用修辞方法的得体运用,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 重要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4.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平台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诗文, 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 大都以描写景物为主,融入了作者细腻的情思,诗文情景交融,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郦道元的《三峡》: 先写三峡总体形势, 再抓住季节特点, 分别写夏天、冬 春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景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 清幽秀丽的景色。
《短文二篇》:是两篇风格迥异的写景短章, 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其中, 《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 描绘了山川之秀美, 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 命愉悦, 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记承天寺夜游》如一篇短小 的日记, 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 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表达 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与朱元思书》:以书札形式,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 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唐诗五首》: 选入从初唐到中唐的五首唐人律诗, 有五言, 有七言, 或写 田园风光, 抒发诗人孤独彷徨之情, 表现对个人融入浮沉的达观之情; 或摹写诗 人辞亲远游所见的景象, 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或点染西湖早春景象, 表 现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五首诗歌,遣词造句、意境格调各有特点, 颇值品味。
学习本单元, 一要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 整体感知诗文大意; 二要反 复诵读, 借助联想和想象, 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 感受山川风物之美, 把握作者 寄寓其中的情感; 三要让学生在优秀诗文的诵读中, 获得美的享受, 培养学生高 尚的审美情趣;四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本套初中语文教材的第一个文言诗文单元, 要在学生七年级分散学 习文言诗文的基础上, 根据课文共同和不同的的特点, 抓住写景抒情这条主线,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一方面, 各课学习有一些共通的任务, 教学也大致遵循相似 的流程; 另一方面, 各课又应有不同的设计思路, 由于所选文章风格特点各有不 同, 需要据此调整教学重点, 使得重点突出, 各有侧重。此外, 集中学习文言诗 文,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有利于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师 也需要在这方面有所侧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4
(
人物简介
) (
个人


郦道元写成地理著作( )
) (
《水

注》是六世纪前中国第一部( )、( )
的综合
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
地理具有重
要的参考价值。
) (
步入仕途
10
5
7
年考中进士
) (

山再起

宗继位,司马光

宰相,东坡升官
)
三、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 歌咏山水,陶冶情操
作业 1
1.作业内容:课前预习
(
(1
))了解作家作品
郦道元(466 年~527 年) ,字善长, 范阳涿 州(今河北省涿州市) 人。 ( ) 时期官 员、 ( ) 学家, 青州刺史郦范的儿子。
郦道元
作品影响
(2)让学生查找“乌台诗案”的前因后果
乌台诗案发生于 ( ) (1079年) ,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 ( ) ,奏苏轼移知 ( ) 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 用语暗藏讥刺朝政, 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 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小知识补充: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 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 ( ) ”,亦称“柏台” 。“ ( ) ”由此得名。
(3)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并完善《苏轼“三起三落”》图表。
再回朝廷 1901.03 回朝,任吏部尚书, 后又任扬州太守、礼部尚书
(
(
2)初读课文,预习生字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6
(

难而退
否定
( )
新法,东坡请

外放
) (
大难临头
因“( )”

被贬( )
)
一贬再贬 1093.09 太后驾崩, 哲宗亲政, 降东坡为 定州太守,一月后又贬至惠州,后又贬到 儋州
(4) 了解本文文体及完善书信格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致
敬礼! ( ( (
)
)
)
(5)了解《与朱元思书》写作背景
( )朝时,政治黑暗, 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 )
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吴均也因时局动乱而产生寄情山水之情, 《与朱元思书》是
吴均融合其情感后写给他的朋友 ( ) 的一封书信。
(6)请学生给诗句排序,填入下图,并说明理由。
(


王绩

徙倚欲何依。
相顾无相识

)山山唯落晖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长歌怀采薇
猎马带禽归
树树皆秋色
牧人驱犊返
相顾无相识
理由: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7
(7) 《黄鹤楼》是 代诗人 写的,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诗人登临此楼, 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 的触动,蓄积在 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 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 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8)边塞诗: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朝廷不得不加强 边防, 以应对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 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 有 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 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 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回忆曾经学过的边塞诗,默写如下:
, 。
, 。
(9)我国古诗中流传着许多送别题材的诗句,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 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古人送别时的两种习俗。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10)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 祖 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 写西湖的 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 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 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 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 使人觉得生 机盎然,仿佛身临其境,不愧为千古名篇。
《钱塘湖春行》中我们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时间
地点
景物
人物心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8
2.时间要求: 20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教师评价形式进行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人物简介概括准确
写作背景了解透彻
古诗词诵读准确,情感丰富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意在让学生自主全面地了解名家名作, 掌握常见的 文学常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要求学生每篇课文都要在课前进行 预习,完成老师提前布置的预习任务。
作业 2
1.作业内容:课堂活动
(1)反复诵读,熟读课文
要求: ①把文章读通读顺②流利地朗读课文③读出文章的节奏并试着读出 作者所饱含的情感
A 层学生:需要认真完成前两个要求
B 层学生:认真完成前两个要求,且尝试完成第三个要求
C 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前面两个要求,同时要认真完成第三个要求 2.时间要求: 10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学生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发音准确, 声音洪亮, 吐字清晰
信息提炼精准,概括性强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此题意在熟悉课文, 打好深入理解的基础, 学生通 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锻炼诵读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借助注释、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9
查字典等方式自主解决疑难。
第二课时 清幽秀丽,雄奇险拔
三峡
作业 1
1.作业内容:课堂活动
(1)理解重点字词、句子的意思
词:自、阙、襄、沿溯、奔、素湍、清、绝巘、荣、良、属引、响、绝、故; 句: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教师设计《寄情山水》导读员的面试活动,带领学生发掘三峡景点亮 点, 创设引人入胜的介绍词, 学生设计三峡各景点的名称、游览时间以及宣传文
案。
景点名称 “一线天”奇景
游览时间 亭午夜分
宣传文案 重岩叠嶂, 连绵不绝; 崇山峻岭, 一线曦月。
(3)熟读成诵
2.时间要求: 20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进行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表达条理清晰
正确理解重点字词、句子的意思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课作业设计力求体现层次性、合作性、生活性、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10
整合性和趣味性。
第三课时 清幽秀丽,雄奇险拔
作业 1
1.作业内容:(课后)基础题
(1)请将下面句子准确、规范、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曦月( ) 绝巘 ( ) 重岩叠嶂 ( ) 沿溯阻绝( )
略无阙处( ) 素湍绿潭( ) 飞漱其间( ) 属引凄异( )
(3)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略无阙处
至于夏水襄陵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11
A. 自三峡七百里中
B.哀转久绝
C.每至晴初霜旦
D.则素湍绿潭
自非亭午夜分
绝巘多生怪柏
旦辞爷娘去
可以调素琴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峡, 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 称。
B. 《三峡》的作者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 他撰写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 理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C.二十四节气中, “立春”之后是“雨水”, “立夏”之后是“夏至”, “处 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寒”。
D.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两句话中的“三”都并非确 指,二是泛指多数或多次。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③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默写。
①《三峡》中用“ , ”写山之“连”,用“ , ”写山之“高”, 又用“ , ”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受到三峡两岸山的高峻、连绵。
②郦道元在《三峡》中以“ , ”表现出三峡水流湍 急和船行之快,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三峡》中以“ , , ”写三峡 之长,并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快。
2.时间要求: 15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教师评价方式进行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汉字书写正确,无错别字,卷面整洁
12
能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选择正确的答案
准确把握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信息提炼精准,概括性强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在基础题型中, 第一题是汉字的规范书写, 书法是 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 抄写汉字旨在加强学生汉字的练习; 第二题是注音题, 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重要字词的拼音; 第三题考查学生重要字词的理解, 通过对重 要字词的理解, 加深对文言文整篇内容的理解; 第四题是一词多义选择题, 以课 内例句的形式, 检测学生对此字多义的理解; 第五题是选择题, 旨在考查学生的 基本文化素养; 第六题翻译课内重要句子, 检测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第七题 是填空题,旨在检测学生对三峡“山”“水”特点的掌握情况。
作业 2
1.作业内容:(课后) 课内外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三峡》(见课内阅读)
【乙】 江水又东,迳①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
高崖间有石, 形如人负刀牵牛, 人黑牛黄, 成色② 分明。既人迹所绝, 莫得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③ ,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 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严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 (选自《水经注 ·江水》 ) {注释}①迳:经过② 成色:形成 ③信宿:两三日 (1)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名曰黄牛滩 有仙则名 (刘禹锡《陋室铭》)
B. 既人迹所绝 绝巘多生怪柏(郦道元《三峡》 )
C. 黄牛如故 故渔者歌曰(郦道元《三峡》)
D. 其间千二百里 一狼洞其中(蒲松龄《狼》)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13
②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
(3) 甲乙两文写水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甲问“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侧重写水的 ;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
(4)甲乙两文都出自《水经注》,两文共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时间要求: 10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教师评价形式进行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用文字概括相关情节,能完成填空补写
能够理解文本大意,所学字词并活学活用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三峡》是一篇经典写景的文言文篇章, 课内阅读 的设计考查了学生的诵读情况, 在检测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基础上, 又注意 启发学生对素材结构的思考。课内外对比阅读的设计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 是对 学生能力提升的考查。两篇同类型文言文, 易于让学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从 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作业 3
1.作业内容:选做作业(二选一)
选做一:
请同学们仿照课文运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描绘一处 你熟悉的景点(不少于 200 字)。
选做二: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感受优美多姿的三峡风光, 班级特开展“走进三峡, 领 略风光”的主题活动。请同学们每人设计一段导游词, 可适当参考但不局限于课 文内容,去描绘长江三峡雄伟的形势和奇丽的景色(不少于 200 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14
2.时间要求: 10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课堂上集中展示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内容紧扣主题,有创意
表达清晰合理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选做题型的设计, 旨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语言 表达能力, 让学生联系实际, 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使得他们的认知情感得到 升华。
第四课时 秀美山川,月华如水
短文两篇
作业 1
1.作业内容:课堂活动
(1)反复诵读,熟读课文
要求: ①把文章读通读顺②流利地朗读课文③读出文章的节奏并试着读出作者 所饱含的情感
A 层学生:需要认真完成前两个要求
B 层学生:认真完成前两个要求,且尝试完成第三个要求
C 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前面两个要求,同时要认真完成第三个要求
(2)理解重点字词、句子的意思。
字词:交辉、时、歇、颓、沉鳞、与、欣然、念、遂、相与、空明、交横、 盖、但、耳
句子: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时间要求: 10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学生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15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发音准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准确把握字、词、句的含义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此题意在熟悉课文,打好深入理解的基础,学生 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锻炼诵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借助注 释、 查字典等方式自主解决疑难。
作业 2
1.作业内容:课后作业
(1)熟读成诵
(2)检测重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3)书面作业
2.时间要求: 25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表达条理清晰
正确书写文中重难点字词句含义,字迹工整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课作业设计力求体现层次性、合作性、生活性、 整合性和趣味性。
答谢中书书
作业 1
1.作业内容:(课后)基础题
16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 ) 沉鳞竞跃 ( )( )
晓雾将歇 ( ) 与其奇者( )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五色交辉
② 四时俱备
③晓雾将歇
④夕日欲颓
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17
A.未复有能/与奇者
C. 自/康乐以来
B.实是/欲界之仙都
D.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
(5)默写。
①《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 。
②《答谢中书书》中, 选取朝、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描绘生物活动, 为画面增加 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的语句是: , ;
, 。
③ 《答谢中书书》中表达了作者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美景的得意之情的句子是:
, 。
2.时间要求: 10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表达条理清晰
能正确书写文中重难点字词及字词释 义,字迹工整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基础题型以注音、释词意、节奏划分、翻译主要句 子、理解性句子填空的形式,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作业 2
1.作业内容:(课后)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 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分别是从仰视和俯视两种视角来写的。
B. “沉鳞竞跃”一句写出了鱼儿“跃”的状态, 描写了动景和静景, 渲染了热闹 的氛围。
C. “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声传入耳际,纷乱热闹。
D.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描绘出一派异彩纷呈、绚丽动 人的景象。
(2)文章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简要概括本文“山川之美”表现在哪 些方面。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提到他有何深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18
作业 3
1.作业内容:(课后)课内外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 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 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 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 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借指隐士服饰或住处
②英英:声音和谐盛美的样子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 实是欲界之仙都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陈太丘与友期行
C. 遂葺宇其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
D. 既素重幽居 可以调素琴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②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3)【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表现出两位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对他们的 这种处世态度,你是如何看待的?
2.时间要求: 15 分钟
3.评价形式:采用教师评价的形式进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19
(

至承天寺寻张怀

怀
民亦未

庭下如积水
空明

竹柏影也

少闲如吾两人
者耳
)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用文字概括相关情节,能完成填空补写
能够理解文本大意,所学字词并活学活用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课内阅读的设计, 在于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文章从何种视角描绘了山川的哪些景物, 并且所绘景物处于何种状态。以及对文 章中心内容的理解,需要联系作者和“康乐”的生平。
第五课时 秀美山川,月华如水
记承天寺夜游
作业 1
1.作业内容:(课后)基础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盖/竹柏影也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20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默写。
①《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事件起因的句子是: , 。
②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处处扣住“月”字来写, 其中写出了月色之明 和月光之清的句子是: , , 。
③《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月下抒怀的句子是: ? ? 。
(5)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 字子瞻, 号 , 代文学家。他是一位在诗、词、文方面 都成就卓著的文学家,他的散文风格独特,于其父 ,其弟 同列 “ ”之中,世称“三苏”。
2.时间要求: 15 分钟
3.评价形式:采用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汉字书写正确,无错别字,卷面整洁
能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选择正确的答案
准确把握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信息提炼精准,概括性强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基础题型以释词意、节奏划分、翻译主要句子、理 解性句子的填空形式, 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以及对学生基本文学素养的考查。
作业 2
1.作业内容:(课后)阅读题
阅读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21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 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语言凝练而又 意味深长。
B.文中“起”“至”“寻”“步”等词, 精炼简洁, 把作者的夜游过程交代得清 楚明了。
C.文章虽写“夜游”,却紧扣“闲”字着笔, 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 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2)请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3)如何理解文末“闲人”的含义?
2.时间要求: 10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教师评价的形式结合进行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用文字概括相关情节,翻译重点语句
能够理解文本大意,所学字词活学活用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课内阅读以简答题的形式提问本课的重要内容,
既考查了修辞手法的运用,又联系作者生平,体会本文复杂而又微妙的情感。
作业 3
1.作业内容:选做(二选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22
选做一: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改编、排演课本剧《记承天寺夜游》, 可以课文中 的故事情境为蓝本, 结合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 对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 语言等进行合情合理的延伸、补充和丰富。
选做二:(补充资料)
(1)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市城南。
(2) 元丰二年(1079 年) ,因“乌台诗案”,苏轼在经历过 130 天的牢狱生活 之后, 最终被贬黄州(湖北省黄冈县) ,这次贬谪是他平生遭受的第一次政治打 击。这段经历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 也使苏轼的人生观念、创作实践、审美情趣 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遭贬黄州的苏轼, 俸禄微薄, 难以糊口。他住在城东一个简 陋的居所, 他的老朋友马正卿帮他把黄州城东的一片荒地要了过来, 交给他去打 理。这片荒地在黄州东门外,苏轼又仿效白居易忠州东坡之名,称为“东坡”, 并以之作为自己的别号。尽管生计窘迫, 苏轼却以一种坚韧的执着坚持坚持了下 来,并逐渐学会苦中作乐,享受生命中的一切。
阅读以上背景资料, 发挥想象,给文中的两个主人公添加适当的细节(动作、 神态、语言、心理、外貌等)描写,将文章扩写成一篇 300 字以上的小短文。
2.时间要求: 约在两天内完成,视学情而定
3.评价设计: 采用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故事情节合情合理,立意新颖、深刻
表演时长适中
构思巧妙,想象力丰富
语言表达富有文采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选做一: 通过课本剧的表演, 增加了课堂活动的趣味性, 大大调动了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人物形象的模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苏轼的人物经历, 从而 加深对文中情感的理解。
选做二: 在知晓作者的人生经历之后, 以训练写作小短文的形式培养学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23
的思维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想象,拓展思维空间。
第六课时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
作业 1
1.作业内容:课堂活动
(1)理解重点字词、句子的意思
字词:俱、共色、从、东西、自、绝、皆、甚、若、寒树、负、轩邈、激、转、 鸢飞戾天、经纶世务、反、横柯、上、日
句子: 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 直指, 千百成峰。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 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熟读成诵
(3)检查重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2.时间要求: 5 分钟 3.评价形式:采用学生互评方式进行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句意表达条理清晰
正确理解重点字词、句子的意思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此题意在熟悉课文,打好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 学生通过朗读方式培养文言语感,锻炼诵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借助注释、 查字典等方式自主解决疑难。
作业 2
1.作业内容:(课后)基础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24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横柯上蔽 ( ) 互相轩邈 ( ) 鸢飞戾天者( )
水皆缥碧( ) 急湍甚箭( ) 泠泠作响 ( )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从流飘荡
负势竞上
泉水激石
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蝉/则千转不穷
(4)下列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是什么(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25
A.猛浪若奔
B.负势竞上
C.从流飘荡
D.天下独绝
若屈伸呼吸
终日在地上行止
一狼仍从
猿则百叫无绝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副对联中, 提到的“三词客”是苏 洵、苏轼、苏辙。
B.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信中描写 了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
C. 《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标题中末尾“书”指书信, 我国古代书信的 代称还有“简”“牍”“函”“笺”“札”“铭”等。
D.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和它有关的诗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
断魂”等。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7)默写。
①文中总领全文, 赞叹富春江景色的句子是: , 。
②文中从正面描写富春江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 。
③文中的句子“ ,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 出了富春江的湍急。
④文中表现作者淡泊名利,同时从侧面烘托富春江景色之美的句子是: , ; , 。
2.时间要求: 15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教师评价形式进行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汉字书写正确,无错别字,拼音拼写准确
能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选择正确的答案
准确把握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信息提炼精准,概括性强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基础题型以释词意、节奏划分、翻译主要句子、理 解性句子的填空的形式, 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以及对学生基本文学素养的考查。
第七课时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26
作业 1
1.作业内容:(课后)课内外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 石, 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 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 有时 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故鄣县①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②,孤峰入汉③;绿嶂百
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④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 罗⑤被⑥径。“风雨如晦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⑧。
(吴均《与施从事书》)
【注释】①故鄣县:古地名,在今浙江。②绝壁干天:形容山峰直插云霄③ 汉:银河④企水:口渴求饮⑤春罗:一种爬蔓植物⑥被:同“披”,覆盖⑦风 雨如晦:语出《诗经 ·郑风 ·风雨》。又是刮风,又是下雨,天色昏昏的像夜 晚一样。⑧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真的足以消除烦恼,怡情养性,有所感 悟而抒发赞美之情。信,真、确实。荡累,消除烦恼。颐,保养。悟衷,内心 领会。散赏,抒发赞美之情。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互相轩邈
②鸡鸣不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②绝壁千天,孤峰入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27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多种手法描写青山,请找出两文的共同之处。
(4)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时间要求: 15 分钟
3.评价形式:采用教师评价形式进行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利用所学知识了解课外阅读大意
所学字词并活学活用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课内阅读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作者在突
出富春江“异水”的特点时,运用了何种手法,以及寄寓山水景色何种思想情 感。同时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及其包含的情感。
作业 2 (选做) 1.作业内容:假设现在你是朱元思,当你收到吴均的书信时,你该如何回
信呢?(现代文或小古文均可)
2.时间要求: 10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内容紧扣主题有创意
结构完整,想象力丰富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积极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去回信,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生活情境, 提高学生的表 述能力。
第八课时 质朴自然,融情于景
28
唐诗五首
作业 1
1.作业内容:课堂活动
(1)预习五首古诗,解决生字词
(2)检测学生古诗背诵、默写情况 2.时间要求: 5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学生互评方式进行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诵读字词发音准确
默写规范、工整,无错字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此题意在熟悉课文,打好深入理解的基础,学生 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锻炼诵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借助注 释、 查字典等方式自主解决疑难。
作业 2
1.作业内容:(课后)基础题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薄 mù( ) 落晖 ( )
29
驱犊返( )
带禽归( )
采 wēi ( )
萋萋( )
征蓬 ( )
燕然 ( )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东皋薄暮望
②徙倚欲何依
③芳草萋萋鹦鹉洲
④征蓬出汉塞
⑤仍怜故乡水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华诗文浩如烟海,逐渐形成了一些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青鸟” “大雁”指信使,“阴”指山北水南。
B.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苏轼评价他的诗“诗中有画”,《使至塞上》终 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两句,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要求全诗通押一个 韵。
D.古代文人喜欢以“居士”为号,如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
(4)默写。
①王绩在《野望》中感慨孤独无依,只能追怀古代隐士的句子是:
, 。
②崔颢的《黄鹤楼》中描写诗人在黄鹤楼上所见美景的句子是:
, 。
③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 丽的风光的名句是: , 。 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以移动的视角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 句子是: , 。 ⑤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通过动态的莺、燕,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沉 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的句子是: , 。
2.时间要求: 15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教师评价形式进行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汉字书写正确,无错别字
能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选择正确的答案
准确把握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五首古诗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 对古诗文理解与运用的考查。
30
第九课时 质朴自然,融情于景
作业 1
1.作业内容:(课后)课内阅读
(一) 阅读《野望》,完成题目。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该诗是现存最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二) 阅读《黄鹤楼》,完成题目。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书,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 和世界的邈远。
B. 颈联描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 天地之间阳光朗照, 远远望去, 连天的衰草凄清 荒芜。
31
C. 尾联借景抒情, 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 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 的凄苦思乡之情。
D. 全诗视野开阔, 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 历来为人传诵。
(2)据说李白登临黄鹤楼后,曾用“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 这首诗,这首诗仅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三) 阅读《使至塞上》,完成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诗人寂寞 的心境。
B. 颔联诗人写自己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 飞入“胡天”,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 尾联写诗人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前线统帅,一问才 知道前线统帅此时正在燕然。
D. 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2)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的十分传神,请说说他们的妙处。
(四)阅读《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2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歌想象奇特,想象奇伟,风格雄健,意境高远,表现 出诗人的现实主义诗风。
B. 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 览,周出荆门山,意味着诗人已离开家乡的土地,踏上了人生的新起点。
C. 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 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
D.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故乡之 水情深意重,对自己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2)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角度对其进行赏 析。
(五)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题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抒发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情感?
2.时间要求: 20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教师评价的形式进行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句意表达条理清晰
正确理解重点字词、句子的意思
33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对每首古诗的重要知识点均有所涉及,以一道选 择题和一道简答题的形式考查,题量也不大,旨在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
第十课时 移步换景,动之以情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
作业 1
1.作业内容:写作
对同学们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校园了。想一想,你所在的校园有什么样 的的风景?校园里的风景有什么独特之处?围绕“校园一景”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
(1)题目自拟
(2)认真观察,需运用不少于两种的观察角度
(3)抓紧景物的特征
(4)运用描写方法
(5)字数不少于 600 字 写作支架:
校园里的风景有……
校园风景的独特之处
描写方法 多种感官
修辞手法
2.时间要求: 20 分钟
3.评价设计:学生评价与学生自评结合
评价项目 评价细则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校园风景 概括是否到位 A B C D A B C D
典型景物 能否抓住本质特征 A B C D A B C D
修辞手法 是否采用多种修辞,灵活多变 A B C D A B C D
观察角度 对景物的观察是否有独到见解 A B C D A B C D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34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与本单元关系密切的写作,与单元其他 内 容形成了有机的关联,通过这次作业意在培养学生学会仔细观察生活,能运 用本 单元所学的对景物描写的相关手法进行细节刻画,表现景物的特点。引导 学生关注多姿多彩的生活,考查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作业 2
1.作业内容:(课后)合作探究
好文章是需要不断修改才能最后呈现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修改作 文。 看看谁是班级小作家,他的作文将有机会向校刊推荐发表哦!
要求:
(1) 四人组成一小组,组内成员依次朗读自己的作文。
(2) 小组同学对同伴作文能否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突出景物特点进行点评。
(3) 小组同学对同伴作文的景物选择是否能展现校园特色进行点评。
(4) 小组同学针对同伴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5) 根据作文修改小支架修改作文。
2.时间要求: 20 分钟
3.评价设计: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写作内容评价 等级
描写景物要讲究顺序,一般可以采用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 序。还要运用联想,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的特征生动形象地表 现出来。 A
写具体,即在描绘景物的过程中做到中心较明确,有基本的情感表 达,语句较流畅,内容较丰富 B
写完整,即写满 600 字。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去描绘,语句基本通顺。 C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作文修改是写作训练的重要环节,小组合作修 改作文的方式,既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分享交流,还能检测学生对于所学人物 描写方法的实际运用情况,同时也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表达,综合考查了学生 的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35
第十一课时 实事求是, 感悟历史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作业 1
1.作业内容:必做作业
班级开展“阅读成果分享会”,同学们可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独到的阅 读见解。
2.时间要求: 5 分钟(依次上台展示)
3.评价设计: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内容充实
观点清晰
时长适中
表达能力
总体评价结果:
4.设计意图:除了检测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还通过“阅读成果分享会”的 形式让学生自行提炼名著的关键信息, 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
作业 2
1.作业内容:选做作业(二选一)
选做一:
设计个性“阅读记录卡”:或绘制人物信息简介图,或赏析重要片段,或 摘抄重要内容 · · · · · · 同学们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大家分享阅读心得、
交流阅读感受。
阅读记录卡
日期 页码 章节 人物 主要内容
36
A 层学生要求:写出所读章节、起止页码;概括主要内容;摘抄书中对主 要人物的描写。
B 层学生要求:写出所读章节、起止页码;概括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摘 抄书中对主要人物的描写,概括其人物形象;简要写阅读感受。
C 层学生要求:写出所读章节、起止页码;概括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摘 抄书中对主要人物的描写并概括其人物形象,写出与之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 写一篇完整的读后感文章。
选做二:绘制整本书的思维导图,理清人物关系及其相关重要事件。
2.时间要求:选做一:日常边看边记录
选做二: 30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教师评价方式进行
评价标准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内容充分
字迹工整、清晰
自我归纳总结
自我阅读感受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选做一:阅读记录卡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理清小说写作思 路。
选做二: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简单又极其有效。 利用这个图文并重的技巧,可以把名著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重要事件等建 立记忆链接
第十二课时 诵读品读,传承经典
课外古诗词诵读
作业 1
37
1.作业内容:(课后)完成古诗的诵读、背诵与默写
作业要求:
A 层学生:注重直接性默写的机械记忆;
B 层学生:注重理解性默写的记忆;
C 层学生:可以自行专题性的分类积累。
2.时间要求: 30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教师评价形式进行
评价标准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口齿清晰,字音准确
会背诵
会默写
字迹工整无错别字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单元主要是文言文篇目,古文的阅读在语文学 习中至关重要,因此,此次作业旨在让学生加强知识储备,从而提升语文素 养。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时间: 90 分钟
(评价标准: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1.根据语意,写出相关的句子。
(1)《野望》写“薄暮”中诗人所见景物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8
(2)崔颢在 《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 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 ”。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用写景来交代行踪,用比喻来暗示内心抑 郁、飘零之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 句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雄奇壮观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
(5)《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 了一幅花儿渐放,草儿初长的早春花草图。
2.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山川之美又数刀毙之
B.实是欲界之仙都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 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
D.相与步于中庭尝射于家圃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使至塞上》中“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 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 心情感。
B. 《野望》的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了农村生活的 真实场景。
C.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春意盎然的 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D. 《黄鹤楼》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和想象。
4.指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1)略无阙处
(2)蝉则千转不穷
(3)窥谷忘反 5.指出下列划线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39
(1)虽乘奔御风
(2)每至晴初霜旦
(3)回清倒影
(4)任意东西
(5)负势竞上
(6)横柯上蔽
40
6.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古今意义。
(1) 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 )
今义:( )
(2)晓雾将歇
古义:( )
今义:( )
(1) 夕日欲颓
古义:( )
今义:( )
(2)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 )
今义:( )
(3)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
今义:( )
(4) 鸢飞戾天者
古义:( )
今义:( )
7.解释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
(1) 自
自非亭午夜分
( )
( )
41
(2)绝
猿则百叫无绝
天下独绝
绝巘多生怪柏
( )
( )
( )
(3)与 未复有能与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 ) ( )
8.文学常识填空
(1) 郦道元, 字善长, 北魏地理学家。所撰《 》是我国古代地 理名著, 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 苏轼, 字子瞻, 号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与他的父亲 苏洵、弟弟苏辙合称“ ”,三人均在“ ”之列。
(3) 王维,字 ,人称“ ”,唐代 派代表诗人。
(4) 李白,字太白,号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被后 人誉为“ ”。
(5)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 ,是 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
二、阅读
云阳洞北小港记
赵垣
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港之上芳树丛生,凉樾低荫。沿港而 西,竹篱映水,古屋参差。时疏雨乍过,新笋解箨① ,蔷薇盛开,人语不传。惟 闻山鸟唤晴,草蛙鸣动而已。
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垒石其上,若棋局然,俗名棋盘山。其峰 盖庆忌塔②之址也。
峰之阳不数步,下视悬崖百尺,石壁绕池,壁如玦,池如镜,如奁③初启 然。遂徇崖而下, 临水坐。 坐甫定,忽有声自壁内出,肖其人之声。 同游人相 顾错愕。始知陆士云所记小语小隐,疾语疾应,哗然呼啸,答响满野,惊疑景 况,语极真也。随山东折,即港之阳。土阜隆然起者为金祝④墓。其庙在港南小
流水桥上。
呜呼,昔年血战之地,今日徒见山高水深,惟留此丛祠,报赛⑤ 奔走。 野老 村童,其亦知勤事⑥之酬耶?太息而返。
(选自《晚清文选》,有删改) 【注】①解箨(tuò) :脱壳。②庆忌塔: 塔名。③奁(lián) :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
④金祝:宋朝英雄金胜、祝威的合称。敌兵攻打杭州时, 两人率军民拼死抵抗,因寡不敌 众,英勇就义。⑤报赛: 祭祀。⑥勤事: 尽职。
(1) 对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 北:向北 B.临水坐 临:靠近
C.其峰盖庆忌塔之址也 盖:大概是 D.徇崖而下 徇: 跳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坐甫定,忽有声自壁内出,肖其人之声。
②野老村童,其亦知勤事之酬耶?太息而返。
(3)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选文最后一段文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选做题(五选一)
宣城,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魅力的地方。
宣城,是一个有灵性、有内涵、有故事的地方。
所有这一切,全写在山川、田园、村落、名胜、古迹、风情之中。
从先秦至近代, 写宣城的诗词数以万计, 诗人数以千计。收入中小学课本中 写宣城的诗有一二十首, 涉及到的诗人李白、杜牧、杨万里行游宣城; 王维、孟 浩然、苏轼、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王安石、王昌龄、高适、卢纶、罗隐、 范仲淹、晏殊、韦应物、顾况、杜荀鹤客居宣城; 刘长卿、梅尧臣、韩愈出身宣 城。 “宣城自古诗人地”就是最好的证明。
1.做一名游客
与你的父母、朋友或同学一起开启一段宣城之旅, 游览其中的旅游景点, 并 写一篇游记,字数在 600 字以上。
2.做一名拍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42
在旅途过程当中, 拍一张你自己满意的某景点的照片, 讲一讲照片背后的故 事,字数在 300 字以上。
3,做一名骚客
熟读并背诵历代文人歌咏宣城的诗词或对联至少 2 首(幅) 。选择其中一首 或几首写一篇赏析文字,字数在 400 字以上;也可以自己写一首赞美宣城的小 诗,现代诗或古诗不限,并解读一下你的创作背景与意图, 400 字以上。 4,做一名导游
假如你的朋友找你游玩, 邀请你做向导。请你设置一下游玩路线, 并写一篇 导游词,要求至少包含两个旅游景点。字数 500 字以上。
5.做一名好市民
据统计,自 2015 年以来敬亭山旅游风景区的亏损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有 人建议拆除一些古旧建筑, 新增一些娱乐设施与项目。假如宣城市市长征求市民 对敬亭山风景区的开发与保护的意见。你来写一封致市长的信, 谈谈你的意见与 建议。字数 600 字以上。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43
(
(
) (
(
) (
)
) (
)
)
单元质量检测参考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
1. (1)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2)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6)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D
3.B
4. 同“缺”,空隙、缺口
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同“返”,返回
5. 动词活用成名词,指飞奔的马
名词活用成动词,下霜
形容词活用成名词,清波
名词活用成动词,向东或向西
名词活用成动词,向上
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6. (1)古义:( 到了 ) 今义:( 表示程度、范围 )
(2)古义:( 消散 ) 今义:( 歇息 )
(3)古义:( 坠落 ) 今义:( 颓废 )
(4)古义:( 考虑、想到 ) 今义:( 思念 )
(5)古义:( 只是 ) 今义:( 但是 )
(6)古义:( 至、到达 ) 今义:( 暴戾 )
7.解释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44
(1)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在 如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
(2)绝
猿则百叫无绝
天下独绝
绝巘多生怪柏
停止
独一无二

(3)与 未复有能与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欣赏 和
8.文学常识填空
(1)《 水经注 》
(2) 东坡居士 三苏 “ 唐宋八大家 ”。
(3) 摩诘“ 诗佛 ”, 山水田园
(4) 青莲居士 浪漫 “ 诗仙 ”。
(5) 香山居士唐 现实
二、阅读
(1) D;
(2) ①刚刚坐下,忽然听到有声音从石壁里传出来,像某个人的声音。
②老人和小孩,他们也知道尽职尽力实现愿里吗 叹息着返回。
(3) 本文最后一段通过感叹当年的宋朝英雄,如今只余坟墓,抒发物是人
非的悲凉感慨,体现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懑。
参考译文: 《云阳洞北小港记》
从云阳洞洞口向北边行走四十步, 便见到了小港,小港上面花草树木丛生,树荫 低垂阴凉。沿着小港往西看,(只见)竹子做的篱笆倒映在水里, 古老的房屋参差错 落。当时刚刚下过稀疏的雨,新生的竹笋脱去外壳,蔷薇花开得正盛,人的声音传不 出来。只听见山中鸟雀呼唤天晴, 草中青蛙不断鸣叫而已。
村落的旁边有一座山, 山上的石峰就像一口翻转的大钟。石头堆叠在上面,像棋 局一般, 俗名叫作棋盘山。这山峰大概是庆忌塔的旧址吧。
山峰的南面没有几步远,往下看只见百尺悬崖, 石壁围绕着水池, 石壁就好像是
半环形的佩玉, 池子就好像是一面镜子, 如同梳妆的镜匣刚刚打开一样。于是沿着山
崖而下, 靠近水边坐下来。刚刚坐下,忽然听到有声音从石壁里传出来, 像某个人的 声音。一起游玩的人互相看着都感到很惊讶。才明白陆士云记录的细小的话语细细地 隐藏起来,急切地说话很快得到回应,大声喧哗喊叫,应答的声音漫山遍野,此情此 景,令人感到惊疑不已,那些话语像真的一样。随着山势往东折返,就是小港的北 面。一座隆起的土山是金胜、祝威的坟墓,他们的庙宇在小港南面小流水的桥边。
唉,往年浴血奋战的地方,今天只见山高水深, 只留下了这丛林里的祠庙,供后 人奔走祭祀了。 老人和小孩,他们也知道尽职尽力实现愿望吗?叹息着返回。
课时答案:
第三课时
(一)基础题
1.请将下面句子准确、规范、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曦月(xī ) 绝巘 ( yǎn) 重岩叠嶂 ( zhàng) 沿溯阻绝( sù)
略无阙处(xuē )素 湍绿潭( tuān) 飞漱其间(shù ) 属引凄异( zhǔ)
3、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46
(1) 略无阙处
(2) 至于夏水襄陵
(3) 虽乘奔御风
(4) 则素湍绿潭
(5) 清荣峻茂
(6) 良多趣味
(7) 属引凄异
(8) 空谷传响
完全全没有
冲上、漫上
飞奔的马
急流
茂盛
甚,很
接连不断
回声
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 自三峡七百里中
B.哀转久绝
C.每至晴初霜旦
自非亭午夜分
绝巘多生怪柏
旦辞爷娘去
D.则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A.三峡, 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B.《三峡》的作者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 他撰写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 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C.二十四节气中, “立春”之后是“雨水”, “立夏”之后是“夏至”, “处暑” 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寒”。
D.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两句话中的“三”都并非确指, 二是泛指多数或多次。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时分就看不见太阳,不是半夜时分就看不见月亮。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乘着飞奔的马,驾驶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7.默写。
①《三峡》中用“ 两岸连山 , 略无阙处 ”写山之“连”,用“ 重 岩叠嶂 , 隐天蔽日 ”写山之“高”,又用“ 自非亭午夜 分 , 不见曦月 ”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受到三峡两岸删的高峻、连绵。 ②郦道元在《三峡》中以“ 朝发白帝 , 暮到江陵 ”表现出三峡水流湍 急和船行之快,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三峡》中以“ 其间千二百里 , 虽乘奔御风 , 不以疾也 ”写三峡之 长,并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快。
(二) 课内外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1)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名曰黄牛滩 有仙则名 (刘禹锡《陋室铭》)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47
B.既人迹所绝绝巘多生怪柏(郦道元《三峡》 )
C.黄牛如故故渔者歌曰(郦道元《三峡》)
D.其间千二百里 一狼洞其中(蒲松龄《狼》)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②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 这块岩石(本来) 已经很高了, 加上江水迂回曲折, 因而虽经两三天的航程, 还 能看到这块岩石。
(3)甲乙两文写水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甲问“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侧重写水的 湍急 ;乙文“朝发黄牛, 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迂回 。 (4)甲乙两文都出自《水经注》,两文共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48
第四课时
(一)基础题
1.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 tuí )
晓雾将歇 ( xiē )
2. 解释下列假横线的词。
(1) 五色交辉
(2) 四时俱备
(3) 晓雾将歇
(4) 夕日欲颓
(5)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沉鳞竞跃 ( lín )( yuè )
与其奇者(yù )
交相辉映
四季
消散
坠落
欣赏、领悟
3.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49
A. 未复有能/与奇者
B. 自/康乐以来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B.实是/欲界之仙都
D.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1)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着跃出水面。
(2)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5. 默写。
(1) 《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中, 点明中心, 奠定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山川 之美 , 古来共谈 。
(2)《答谢中书书》中,选取朝、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描绘生物活动,为画面 增加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的语句是: 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3)《答谢中书书》中表达了作者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美景的得意之情的句子 是: 自康乐以来 , 未复有能与奇者 。
(二)阅读题
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
1 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分别是从仰视和俯视两种视角来写的。
B “沉鳞竞跃”一句写出了鱼儿“跃”的状态,描写了动景和静景, 渲染了热闹 的氛围。
C. “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声传入耳际,纷乱热闹。
D.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描绘出一派重彩纷呈、绚丽动 人的景象。
2.文章说“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请简要概括本文“山川之美”表现在哪些方 面。
①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与“清流”) ;②色彩搭配之美(如“五色”与“青
林翠竹”) ③朝暮变幻之美(如“晓雾”与“夕日”) ④动静相衬之美(如“高 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为静,“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为动)。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提到他有何深意? 指的是谢灵运, 深意: 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②惋惜自谢灵运以后, 世人 对秀美山水无动于衷③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诩,期与谢灵运比肩之意。
课内外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50
A.山川之美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遂葺宇其上
D 既素重幽居
实是欲界之仙都
陈太丘与友期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
可以调素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了,猿猴和鸟发出此起彼伏的叫声。
(6)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3.【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表现出两位作者怎样的处事态度?对他们的这种 处世态度,你是如何看待的? 都流露出作者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寄情山水, 淡泊名利和避世隐退的思想感情。
第五课时
(一)基础题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怀民亦未寝
(3) 庭下如积水空明
于是
睡觉
清明澄澈
(4) 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5) 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2.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D )
A.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 相与步/于中庭
C. 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 盖/竹柏影也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的走到门外。
(2)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同相互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了像我们两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 默写。
(1) 《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事件起因的句子是: 月色入户 , 欣然起行 。
(2)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处处扣住“月”字来写,其中写出了月色 之明和月光之清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 也 。
(3)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月下抒怀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 ? 何 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 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 , 宋 代文学家。他是一位在诗。词、文方 面都成就卓著的文学家,他的散文风格独特,于其父 苏洵 ,其弟 苏辙 同列 “ 苏门三学士 ”之中,世称“三苏”。
(二) 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51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 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语言凝练而又 意味深长。
B.文中“起”“至”“寻”“步”等词, 精炼简洁, 把作者的夜游过程交代得清 楚明了。
C.文章虽写“夜游”,却紧扣“闲”字着笔, 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 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请。
2.请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 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 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如何理解文末“闲人”的含义? 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 无闲暇顾及良辰美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52
第六课时
基础题
1.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横柯上蔽 (bì )
水皆缥碧(piǎo)
2.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 从流飘荡
(2) 负势竞上
(3)泉水激石
(4)蝉则千转不穷
(5)猿则百叫无绝
(6)横柯上蔽
(




(miǎo )


甚箭(
tu
ā
n
)
)鸢飞戾天者(yuān )
泠泠作响(líng )
跟、随
凭、凭借
冲击、撞击
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停止
树木的枝干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蝉/则千转不穷
4.下列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是什么( C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部编版)
53
A.猛浪若奔
B.负势竞上
C.从流飘荡
D.天下独绝
若屈伸呼吸
终日在地上行止
一狼仍从
猿则百叫无绝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A.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副对联中, 提到的“三词客”是苏洵、 苏轼、苏辙。
B.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信中描写了 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
C. 《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标题中末尾“书”指书信, 我国古代书信的代 称还有“简”“牍”“函”“笺”“札”“铭”等。
D.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和它有关的诗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 魂”等。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停了,烟也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都是同样的颜色。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猛烈的浪花好像飞奔的马。
(3)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巍峨的山峰,也会平息名利之心。
7.默写。
(1) 文中总领全文, 赞叹富春江景色的句子是: 奇山异水 , 天下独绝 。 (2)文中从正面描写富春江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水皆缥碧 , 千丈见底 。 (3)文中的句子“ 急湍甚箭 , 猛浪若奔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
出了富春江的湍急。
(4)文中表现作者淡泊名利,同时从侧面烘托富春江景色之美的句子是: 鸢 飞戾天者 , 望峰息心 ; 经纶世务者 , 窥谷忘反 。
第七课时
课内外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互相轩邈 向高处伸展
(2)鸡鸣不已 鸣叫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长久不停地叫,猿猴的叫声也没有停止。
(2)绝壁千天,孤峰入汉。
笔直的峭壁直插云霄,陡立的山峰进入了银河。 3.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多种手法描写青山,请找出两文的共同之处。 ①两文都写出了山高峻的特点,如甲“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乙“有青山, 绝壁干天,孤峰入汉”。②两文都运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描写手法。甲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是静态描写,“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等句子是视觉描写、动态描写,“泉水激石,泠泠作响”等句子是听觉描写; 乙文“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视觉、静态描写,“归飞之鸟,千翼竞 来”是动态描写,“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是听觉描写。③两文观察的视线都 是多角度的。甲“负势竞上”是仰视,“互相轩邈”是平视、远眺,“泉水激 石,泠泠作响”是俯视。乙文“绝壁干天,孤峰入汉”是仰视,“绿嶂百重, 清川万转”是平视,“归飞之鸟,千翼竞来”是远眺④两文修辞上都使用了比 喻、夸张,同时都借山水表达了厌倦俗世的情怀。甲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 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运用比喻、夸张修辞,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 利者的厌恶,对自然山水、隐居避世的向往。乙文“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 水之猿,百臂相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表达 了作者对山水的向往,对俗世的厌倦。
54
4.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不愿为世俗所累,暂时忘怀的欣慰之情。
第八课时
基础题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薄 mù(暮 ) 落晖 ( huī )
驱犊返( dú ) 带禽归( qín )
采 wēi (薇 ) 征蓬 (péng )
萋萋(qī ) 燕然( yān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东皋薄暮望 接近
(2) 徙倚欲何依 徘徊
(3)芳草萋萋鹦鹉洲 草木茂盛的样子
(4) 征蓬出汉塞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
(5)仍怜故乡水 喜爱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
A.中华诗文浩如烟海,逐渐形成了一些表以相对固定的词语,如“青鸟”“大 雁”指信使,“阴”指山北水南。
B.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苏轼评价他的诗“诗中有画”,《使至塞上》终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两句,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要求全诗通押一个 韵。
D.古代文人喜欢以“居士”为号,如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
4.默写。
(1)王绩在《野望》中感慨孤独无依,只能追怀古代隐士的句子是: 相顾无 相识 , 长歌怀采薇 。
(2)崔颢的《黄鹤楼》中描写诗人在黄鹤楼上所见美景的句子是: 晴川历历 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55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 壮丽的风光的名句是: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以移动的视角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的句子是: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 (5)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通过动态的莺、燕,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 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的句子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 家新燕啄春泥 。
第九课时
课内阅读
(一)阅读《野望》,完成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 该诗是现存最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 手链“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 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 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有没有真正的 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 引为神交密友。
(二)阅读《黄鹤楼》,完成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前四句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 和事件的邈远。
B.颈联描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 天地之间阳光朗照, 远远望去, 连天的衰草凄清 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 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 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
56
的凄苦思乡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 写景自然, 抒情真挚, 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 历来为人传诵。
2.据说李白登临黄鹤楼后, 曾用“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这 首诗,这首诗仅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该诗不仅写景, 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 世事苍茫的感慨, 后四 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三)阅读《使至塞上》,完成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诗人寂寞 的心境。
B.颔联诗人写自己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 飞入“胡天”,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尾联写诗人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前线统帅,一问才 知道前线统帅此时正在燕然。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2..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的十分传神,请说说他们的妙处。 “直 ”字是用来形容茫茫沙漠中的“孤烟”的,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 美;“圆”字是用来形容天际边的那轮红日的,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 觉。这两个字既描绘了塞外雄起壮观的自然之景,又表现诗人的孤寂情绪,把 情和机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四)阅读《渡荆门送别》
1.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歌想象奇特,想象奇伟,风格雄健,意境高远,表现 出诗人的现实主义诗风。
B.手链电梯,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 将到楚地游览,周出荆门山,意味着诗人已离开家乡的土地,踏上了人生的新 起点。
C.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
57
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故乡之 水情深意重,对自己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2.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角度对其进行赏 析。 ①绘意境:苍茫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的无影无踪,一泻 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 里长江图。②赏字词: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幻、推移,写出空 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 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五)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题目。 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抒发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情感? “早莺”“新燕”“春泥”“暖树”“乱花”“浅草” 。这首诗以诗人行踪为 线索,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好景色的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