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看篇”“看段”“看句”“看词”“ 看意”的板块教学,学习并掌握说明文的文体常识。
2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并提炼本文的知识要点。
教学重点
1通过“看篇”“看段”“看句”“看词”“ 看意”的板块教学,学习并掌握说明文的文体常识。
2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并提炼本文的知识要点。
教学难点
1通过“看篇”“看段”“看句”“看词”“ 看意”的板块教学,学习并掌握说明文的文体常识。
2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并提炼本文的知识要点。
教学过程:
(一)学法指导
1“五看式”学习法——看篇、看段、看句、看词、 看意。
2文体介绍——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阅读说明文的关键要素:一是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二是弄清说明顺序;三是辨别说明方法;四是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二)看篇——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听读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标注段落,思考: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在哪里发现的?
2.本文的说明对象的总特征是 ,在哪里发现的?
3.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这些特征,例举了哪些桥,这两座桥的特征完全一样吗?
(三)看段——弄清说明顺序;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本文一共有几个段落,从总体结构布局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研读第5段,试着分析本段是按怎样的说明顺序介绍赵州桥的?
——先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评价“制造奇特”,然后分别说明了赵州桥的4个个性特点,这是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3.研读第9段,试着找出体现说明文具有条理性的关联词?
——第一句以问句总起,接下来的2、6、7句与之构成总分结构,又以“首先”“其次”“再其次”这些关联词为标志,构成由主到次的逻辑关系。
(四)看句——分析说明方法;
——说明文中上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作引用、摹状貌、作诠释等,在文文中找找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试分析其作用。(课后习题三)
(五)看词——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是给人以知识的,所以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准确简洁、严谨科学。试着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课后习题四)
(六)看意——知人论世悟情怀
1.作者简介: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
2.说故事:茅以升10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而他因为肚子疼所以没有去。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它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茅以升上学读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时间长了,足足积攒了厚厚的几本……
3.一个人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远大志向。所谓的远大志向,就是要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事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有一颗奉献社会的崇高使命,才能取得伟大成就。所以同学们,我们要以茅爷爷为榜样,以服务他人为一种责任担当,现在就要立下远大志向,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七)思维导图当堂清
——请同学们用思维导图将本节课的学习要点整理出来:
看篇——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结构、历史悠久)
看段——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从一般到典型、从整体到局部)
看句——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作引用、摹状貌。
看词——说明语言:准确严谨,留有余地。
看意——家国情怀:立大志,做实事,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