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8 14:4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教 学 目 标
(一)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二)
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三)
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听读课文,把握字音、重音、停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ɡ)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ɡ)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hén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点我放课文朗读
自由朗读,找出对举句、排比句,并通过朗读体会孟子的语言特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顿恰当
孟子语言的特点是句式整齐而节奏感强,气势磅礴而说服力强,所以读起来非常有气势,有一气呵成之感。
小结:孟子语言特点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兴起,指被任用。
选拔,任用。
田地。
捣土用的杵。
集市。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中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kònɡ)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违背。
使……经受饥饿之苦。
使……痛苦。
材资缺乏。
增加。曾,同“增”。
使……劳累。
扰乱。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常常犯错误。
同“横”,梗塞,不顺。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指在国内。
征验、
表现。
匹敌、相当。
显露、流露。
了解、明白。
同“弼”,辅佐。
指在国外。
请你结合注释说一说文章开头所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迹。
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
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管仲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
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
为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的一代名相。

1
种田
2
傅说
筑墙
3
胶鬲
卖鱼盐
4
添加标题
犯人
管仲
孙叔敖
隐士
百里奚
奴隶
身份卑微,历经磨炼,终成大事
第1段所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有什么共同点?
论据充分
增强文章气势
同类并举
苦心志
劳筋骨
饿体肤
乏其身
乱所为
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由此推导出何结论?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炼
第二段开始告诉我们人的发展要经历哪些阶段?
犯错
纠错
迷茫
奋起
了解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思想斗争的折磨
造就人才
艰苦环境的磨炼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
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忧患使人成才
“安乐”如何使国家灭亡?
国内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国外没有实力相当的邻国并存、威胁,没有外部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个国家就会灭亡。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举6位圣贤事例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炼
身处逆境需努力奋发
国无忧患必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国家)
(个人)
请结合全文内容,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列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理解: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举例: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奋图强。他卧薪尝胆,还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恢复了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讲道理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生于忧患
(正面)
死于安乐
(反面)
摆事实:历史上六个卓有成就的人物都历经磨难
居安思危
死于安乐生于忧患,
艰苦环境的磨炼造就人才
思想斗争的折磨造就人才
板书设计
一、字词解释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修筑、构筑。
“曾”同“增”,增加
捣土用的杵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
知 识 盘 点
3.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必先苦其心志 原意为:痛苦,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劳其筋骨 原意为:劳累,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③饿其体肤 原意为:饥饿,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④所以动心忍性 动:原意为:震撼,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
忍:原意为:坚忍,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
(2)动词作状语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原意为:进入,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原意为:出去,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
使……坚忍起来
指在国内
使……痛苦
使……劳累
使……经受饥饿之苦
使……受到震撼
指在国外
3.统编课下注释
1. 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亩:_______________
2.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_________________
筑:_________________
3. 百里奚举于市 市:_________________
4. 饿其体肤 饿:_________________
5. 空乏其身 空乏:_______________
其:_________________
6. 行拂乱其所为 乱:_________________
捣土用的杵
使……饥饿
财资缺乏
田地
选拔、任用
集市
代词,他
扰乱
7. 所以动心忍性 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忍: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曾益其所不能 曾益:____________________
曾: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
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加
常常犯错误
常常
使……震撼
使……坚忍
同“增”,增加
犯错误
同“横”,梗塞、不顺
思虑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1.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__________________
色:__________________
发:__________________
而:__________________
喻:__________________
12.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__________________
法家:__________________
拂士:__________________
才能
指在国内
守法度的大臣
征验、表现
脸色
了解、明白
辅佐君王的贤士
显露、流露
13.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敌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生于忧患 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匹敌、相当
指在国外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忧愁祸患
1. 必先苦其心志 苦:_________________
2. 劳其筋骨 劳:_________________
3.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_________________
4.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困:_________________
使……痛苦 
4.其他常考实词
使……劳累 
使命
忧困
5.一词多义
管夷吾举于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士
行拂乱其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拂
狱官
贤士
违背
同“弼”,辅佐
二、重点句子翻译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
(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内心忧困,思虑梗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5.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一、熟读并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使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事例: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可以证明。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发愤图强,最终复仇。吴王夫差战胜越国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课后习题
三、《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示例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2.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3.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4.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5.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的外来祸患,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