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教 学 目 标
(一)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二)
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三)
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请同学们阅读“阅读提示”和课下注释,圈出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有关知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主张实行“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
《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其特点包括: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听读课文,把握字音、重音、停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ɡuō),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点我放课文朗读
自由朗读,找出对举句、排比句,并通过朗读体会孟子的语言特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顿恰当
孟子语言的特点是句式整齐而节奏感强,气势磅礴而说服力强,所以读起来非常有气势,有一气呵成之感。
小结:孟子语言特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这样却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
及,比得上。
地理优势。
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内城。
外城。
围。
句首语气词。
得到,获得。
这样却。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坚硬锋利。
泛指粮食。
放弃。
离开。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所以,因此。
依靠。
巩固。
险要。
震慑,威慑。
锋利,锐利。
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战,(如果)作战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极点。
背叛。
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小城不能克
委而弃之
举例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攻城
守城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对比论证
失道者
得道者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三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排 比
文章的气势
说服力
感召力
作者连用三句否定句式是想强调什么?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人和
域 民
固国
威天下
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治国的逻辑顺序
递进
关系
环环
相扣
域民——固国——威天下
根据前面的分析,说说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中心论点
人和
得道
战争
治国
课 堂 小 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类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结论
得道者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
施行仁政
战争需要人和
治国需要人和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其文
气势磅礴
句式整齐
孟子思想
以民为本
仁者无敌
一、字词解释
1. 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和自己有血亲或姻亲关系的人。
“畔”同“叛”,背叛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知 识 盘 点
3.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原意为:本来;原来,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
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原意为:表现出来的能压服人的力量或使人敬畏的态度,
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
(2)名词的使动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原意为:泛指某种范围,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
震慑
使……定居
4.一词多义
5.重点实词
(1)七里之郭 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池非不深也 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城
围
护城河
兵器
①天时不如地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
锐利
有利
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5)委而去之 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寡助之至 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天下顺之 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弃
离开
极点
归顺,服从
6. 重点虚词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三里之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多助之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以天下之所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助词,的
(1)之
代词,它,指这座城
动词,到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而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环而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表方式或状态,不译
介词,凭借,依靠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
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
帮助他的人就少。
3.环而攻之而不胜。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4.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也比不上人和。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君主。
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一、熟读并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
事例: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文王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课后习题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