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苏州园林》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苏州园林》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8 14:5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1.抓住段首概括语句,梳理文章内容,明确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2.判断说明方法的类型,分析其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传神的特点。
3.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学习目标
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安丘即日起举办“最美校园”评选活动,请你仿照《苏州园林》写作方法,为我们学校参与评选写一个介绍性的文案。
任务一:明特征,理顺序
任务二:找方法,析作用
任务三:品词句,学语言

明特征,理顺序
1.默读课文,筛选圈画关键词句,找出每一段
的中心句,快速把握文章大意。
评价量规
评分标准 得分所需技能
超出标准 准确找到中心句,找到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准确判断说明顺序。
符合标准 准确找到中心句,能根据提示找到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准确判断说明顺序。
基本符合标准 能找到中心句,在老师和同学帮助下能理解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不符合标准 不能找到中心句,不能找到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无法判断说明顺序。
明确中心句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4)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2.快速浏览文章,判断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最能概括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4)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四个讲究: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调换顺序?
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由总到分、从整体概说到具体分说的逻辑顺序。
3.思考:3-6段与四个讲究是什么关系?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
①时间顺序:即以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从古至今,说明事物的发生及发展过程或讲解制作步骤等。
②空间顺序:即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③逻辑顺序:即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等。
时间的先后
事物的空间的存在形式,以前后左右、上下高低、东西南北等
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知识链接
亭台轩榭的布局
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
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的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美
建筑的色彩美


逻辑顺序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亭台轩榭的布局
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
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的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美
建筑的色彩美
总:整体


逻辑顺序
分:局部
方法小结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发现,说明文的开头一般能统领全文,无论是课内说明文的学习,还是课下阅读说明文,都要把握“抓文首段”这一技巧,也要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帮助你快速把握文章大意。
这一技巧,你学会了吗?
找方法,析作用
评价标准
评分标准 得分所需技能
符合标准 可以指出例句所运用的说明方法。能够找到相应的句子且说出相对的说明方法。3.基本可以表达出说明方法对介绍苏州园林特点所起的作用。
原文: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改: 没有齐整的松柏和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小组合作探究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松柏比作宝塔,把道旁树比作阅兵式,表现了作者对这种造型的不喜欢,突出了对苏州园林的欣赏。
举例子、摹状貌、引用、
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
作比较、下定义、作诠quán释、画图表
知识回顾
常见说明方法
1.举例子: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标志性词语:例如、比如、据说……)
2.作比较:将两种类别相同或者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标志性词语:也、相对于、较……)
3.打比方:用一件事物来说明另一件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标志性词语:像、如、仿佛……)
4.列数字:用数据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标志性词语:数词基数、百分数、比例、概数等)(年、月、日等时间词的不是列数字)
5.引用:引用一些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文献资料,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6.摹状貌: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
7.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使说明条理清楚。
8.下定义: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格式,简要地对事物地本质属性加以概括。
9.作诠释:对事物的性质、特点进行解释说明。
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下定义)
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作诠释)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正确)
在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错)
考一考:
作者在描绘苏州园林的美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一百多处、十多处”等具体数字,准确严密的写出了苏州园林的园林之多。
(2)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3)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了《江南》的诗句“鱼戏莲叶间”,说明苏州园林假山池沼的艺术之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权威性。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我国其他建筑与苏州园林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4)“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分析: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描写了景物之间的搭配,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品词句,学语言
叶圣陶先生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堪称说明文的典范。
评价标准
评分标准 得分所需技能
符合标准 能根据提示结合语境准确说出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能从中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标本”一词指代表、样本、典范等,
准确的写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代表性,地位极高。
(2)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看似分开,实则没有,花墙和廊子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景物逐次展开,让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观众多,极有层次,使文章准确严密。
(3)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呢?)
不能去掉。因为“大多”一词表示不是全部池沼都引用活水。如果去掉,就表示所有的池沼都是引用活水,这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根据叶圣陶先生《苏州园林》的写作方法,为学校参加“最美校园”评选活动写一段文案。
(要求:要体现校园总体特征,运用总分的说明结构,按照逻辑顺序,至少使用两种说明方法,语言一定要准确、严谨。不少于200字)
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