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8 15:2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列子
导入
盘古创世、女娲补天造人、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混沌开七窍、巨灵劈山、河神懒汉夫妇治水等。
共同点:想象奇特,情节夸张
你知道哪些中国神话故事?
这些神话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学习目标
03
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02
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鉴赏并学习对比手法和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01
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劝诫、教育或讽刺为目的。寓言大多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往往采用拟人、夸张等手法讲故事,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寓言,其中有不少保留在《列子》《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寓言的定义
作者介绍
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
——选自《列子 汤问》
列 子
第一课时
1、自由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读出停顿。
一、初读·感受韵律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6)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句读方法
1、虚词后(以句首发语词为主)断一下。
2、谓语动词后断一下。
3、称谓名词后断一下。
4、凭语感断句。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二、再读·疏通文意
1、同桌合作,结合注释,一人一句翻译,有疑问标注。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山名。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yuán)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形容极高。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 ,河阳北边。
译 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译 文
将近。
面对。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你们。
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
一直通向豫州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今河南黄河以南一带。
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纷纷表示赞同。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译 文
代词,他的,指愚公的。
提出疑问。
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魁父,小山名。
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且,况且。焉,哪里。置,放置、安放。
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之于”。隐土,古地名。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
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译 文
于是。
三个能挑担的人。荷,肩负、扛。
敲石头,挖泥土。 叩,敲、打。
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复姓。
寡妇。
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始,才、刚。龀,换牙。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易,更替。节,季节。反,同“返”,往返。焉,语气词。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译 文
老年男子。
意思是,你也太不聪明了!甚,严重。惠,同“慧”,聪明。
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指草木。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
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河湾上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译 文
长叹。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不如,
比不上。
幼儿,小孩。
即使。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语气词。
穷尽。
增加。
愁苦。这里指担心。
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帝报告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译 文
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抓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
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已,停止。
代词,指愚公挖山这件事。
指神话中的天帝。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雍州,今陕西、甘肃一带。
背。
一座放在朔方东部。厝,放置、安放。朔东,朔方东部,今山西北部一带。
山冈阻隔,陇,同“垄”,高地。断,隔绝。
神话中的大力神。
二、再读·疏通文意
2.梳理文学常识
(1)始一反焉:同“返”,往返
(2)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3)无陇断焉:同“垄”,高地
通假字
古今异义
(1)方七百里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寒暑易节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方圆,指面积。 今义:方向。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古义:更替。 今义:容易。
一词多义
(1)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副词,将近
连词,况且
(2)许
杂然相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动词,赞同
副词,表示约数
《与朱元思书》
(3)曾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荡胸生曾云
曾益其所不能
同“层”,重叠
同“增”,增加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望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固
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求之下流,固颠
形容词,顽固
动词,巩固
副词,固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河中石兽》
(5)苦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动词,愁苦,这里指担心
动词,使……痛苦
(6)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国恒亡
动词,无、没有
动词,灭亡、消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焉
且焉置土石
有子存焉
疑问代词,哪里
语气词
(8)以
以残年余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介词,凭借
连词,来
(9)其
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代词,他的,指愚公的
用在“……”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代词,他,指愚公
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吾与汝毕力平险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石头。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第二课时
一、细读·愚公移山
1、细读第1、2段,这是一个怎样的“愚公”?又是一座怎样的“山”
愚公 年且九十
移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
年迈
高大
2、愚公移山,是一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大事。那么,对于愚公移山这件事,大家的态度如何?并分析不同态度产生的原因。
一、细读·愚公移山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愚公妻子
邻人之孀妻弱子
智叟
操蛇之神
天帝
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置土石?”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跳往助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 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 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愚公移山总动员
(旁白)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这两座大山高耸入云,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头。
(旁白)一位老人站在自己家的茅草屋前,只见他须发皆白,一身粗布衣裳。他就是村里被人们称作愚公的长者。今年快九十岁了。_________(加入愚公的动作和心理描写)
愚公一家围坐在一起,在座的有愚公和他的妻子以及他的儿子们。他们在商讨着什么重大的事情。
愚公:_ ___
儿子们: _
愚公妻提出疑问:__ _
大家纷纷说:“把这些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去。”
愚公妻:“你们可要想清楚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是要吃很大的苦头的。”
大家:“我们都已经想好了。做好了准备。”
愚公妻:“既然你们这么说,我也无话可说了。就依你们的吧。”
(旁白)于是愚公率领着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旁白)智叟左手拄杖,右手拿酒葫芦上,走几步喝一口,醉醺醺的。
智叟(醉腔):“人称我智叟,聪明一老头。每天三两酒,日子乐悠悠。愚公要移山,真想把他抽!”(面向愚公,讥笑):_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长叹一口气): ___
(智叟叹气退场。)
(天帝坐在舞台中央,操蛇之神急奔上。)
山神(惊慌地):“报--(单膝跪在天帝面前,拱手)小神启奏陛下!”
天帝(严肃沉稳地):“何事如此惊慌 ”
山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帝(感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夸娥氏听令!
夸娥氏(夸娥氏上,单膝跪地听令):“小神在!”
天帝:“朕命夸娥氏儿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夸娥氏:“小神得令!即刻携二子下凡,明日早朝前来复命! ”(夸娥氏二子搬山)
(旁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移山示意图
愚公移山示意图
愚公移山示意图
愚公移山示意图
二、悟读·众人态度
1、面对“愚公移山”这一件大事,个别人物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你能找出几对?
妻子——智叟
愚公——智叟
操蛇之神——天帝
......
小组合作:任选一个角度,2人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1人说启发,1人设计朗读(重音、语气、动作等)。
甚矣,汝之不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VS
妻子VS智叟
甚矣,汝之不惠。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VS
智叟VS愚公
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VS愚公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
智叟: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自以为是。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孙们的无穷力量,他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非常理直气壮;
愚公: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
9:16
2.看来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说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我们男生和女生分成两派来,选择正方或反方,来个小小的辩论吧。
正方“愚公不愚” VS
反方愚公实愚”
微辩论
3.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神的帮助,移山的结果会怎样?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甚矣,汝之不惠。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VS
图片演示
甚矣,汝之不惠。
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无限的人力
不变的自然
VS
图片演示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
链接材料
三、启发·寓言寓意
1、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这些困难就像那两座大山,阻挡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让我们感到无法前行。
然而,正如愚公移山一样,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毅力,那么,无论困难多大,都可以被我们一点一点地克服。
四、总结写作特色
你从这篇寓言故事里学到了什么写作技巧?
反衬: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对比: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情节曲折:愚公移山,虽得家人赞同,但其妻却说出了很多困难,还好,家人想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可那智叟却前来阻止,并嘲讽愚公的无能,机智的愚公对他进行了严厉的驳斥,愚公移山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最后得到了神的帮助,至此,愚公移山有了个圆满的结局,文章可谓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