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20 08:2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让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物体的形状特征。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中的第3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如何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教材中提供了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物体的形状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明确识别和描述物体形状的方法,并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特征。
四、重难点
重点:正确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
难点:理解形状的概念,掌握正确的识别和描述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形状。
2. 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看到的物体形状。
3.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如圆形是平滑的曲线包围的形状,正方形有四条相等的边等。
4. 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吗?”
5. 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为了满足不同的功能和用途等。
6.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认识物体的形状。”
(二)新课教学
1. 教师介绍如何正确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如观察物体的轮廓、边长等。
2. 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个或多个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
3. 学生动手操作,记录观察结果。
4. 实验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识别和描述物体形状的方法。
5. 教师进一步提问:“除了用眼睛看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识别物体的形状呢?”
6. 学生思考并回答,如用手摸、用尺量等。
7. 教师让学生体验用手摸物体形状的方法,并让学生思考这种方法是否准确。
8.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思考结果。
9.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有趣的物体形状特征。”
(三)课堂练习
1. 教师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一些具有特殊形状的物体图片,并描述它们的形状特征。
2.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描述自己看到的物体形状特征。
3. 教师让学生互相评价彼此的描述是否准确、生动。
4. 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些具有特殊形状的物体,并描述它们的形状特征。
5.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发现。
6.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有趣的物体形状特征。”
(四)、习题设计
1. 填空题:
(1)常见的圆形物体有:( )、( )、( )等。
(2)常见的正方形物体有:( )、( )、( )等。
(3)常见的长方形物体有:( )、( )、( )等。
2. 选择题:
(1)下面哪个选项描述的是圆形的物体?
A. 一块饼干 B. 一张纸 C. 一支粉笔
(2)下面哪个选项描述的是正方形的物体?
A. 一个足球 B. 一个篮球 C. 一个魔方
(3)下面哪个选项描述的是长方形的物体?
A. 一本练习本 B. 一个电视遥控器 C. 一张课桌
3. 判断题:
(1)所有的物体都有形状。( )
(2)圆形只有一种形状,而正方形有多种形状。( )
(3)长方形只有一种形状,而圆形有多种形状。( )
(4)不同形状的物体可以在同一环境中共存。( )
六、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如何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了解了物体的形状特征。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我们学会了正确的识别和描述方法。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有趣的物体形状特征。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验体验,通过让学生亲手操作感受不同形状的特征,加深了学生对形状的认识。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习题设计,让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特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八、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
圆形物体:轮胎、篮球、杯子等。
正方形物体:积木、豆腐干、闹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