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20 08:2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引导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中的第7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教材中提供了各种观察和实验的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空气的基本性质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的认识还比较表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
难点: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个空的袋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袋子里装了什么吗?”
2. 学生自由发言,有的可能会猜是水,有的可能会猜是沙子等等。
3. 教师引导:“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如何通过实验来认识一袋空气。”
(二)新课教学
1. 观察空气的颜色
教师让学生观察袋子里的空气,并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看到的物体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空气是无色的。”
2. 感受空气的存在
教师让学生用手摸摸袋子,感受里面的空气。
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感受到的物体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虽然我们看不见空气,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3. 收集一袋空气
教师让学生用各种工具收集一袋空气。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收集一袋空气。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收集到的空气。
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收集到的空气。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工具收集到空气。”
4. 探究空气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有哪些性质?”
学生自由发言,列举一些可能的性质,如无色、无味、透明等。
教师提供实验材料,如蜡烛、火柴等,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在空气中的燃烧现象和火柴在空气中的燃烧现象。
实验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空气的性质。
(三)课堂练习
1. 教师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一些关于空气的描述,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感受。
3. 教师让学生互相评价彼此的回答是否准确、生动。
4. 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些关于空气的例子,并描述它们的特征。同时让学生思考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利用空气的性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及其应用。
(四)、习题设计
1. 填空题:
(1)空气是一种( )色的气体,我们可以用( )来描述它。
(2)我们可以通过( )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3)我们可以用( )来收集一袋空气。
2. 选择题:
(1)下面哪个选项描述的是空气的颜色?
A. 红色 B. 蓝色 C. 无色
(2)下面哪个选项描述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A. 眼睛 B. 鼻子 C. 耳朵
(3)下面哪个选项描述的是我们可以用什么来收集一袋空气?
A. 袋子 B. 瓶子 C. 杯子
3. 判断题:
(1)空气是没有颜色的气体。( )
(2)我们可以通过鼻子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
(3)我们可以用袋子来收集一袋空气。( )
(4)我们可以用瓶子来收集一袋空气。( )
(5)我们可以用杯子来收集一袋空气。( )
六、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我们了解了空气是无色的、透明的气体,它无处不在,我们还学习了如何收集一袋空气。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有趣的物体特征。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通过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加深了他们对空气基本性质的理解。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习题设计,让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空气的基本性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八、板书设计
认识一袋空气
1. 空气是无色的气体。
2. 我们可以通过鼻子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3. 我们可以用袋子、瓶子或杯子来收集一袋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