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2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2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19 20:4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1.2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第一章 认识区域
[学习目标]
1.识记区域的发展阶段特征(重点)
2.识记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并说出我国南北方的区域发展差异;(难点)
3、理解区域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学生自主学习,说明四个阶段的特征
1、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2、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3、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4、以创新驱动为主体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表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开放程度、交通、城市化) 人地关系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经济主体,工业处于起步阶段,区域内部差异不大,区域开放程度较低 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态势,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趋于集聚 表现为明显的不协调
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我国) 区域原有优势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 严重不协调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长动力的转换 人地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阶段
易误点拨
案例分析
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随着匹兹堡等早期中心城市的逐步扩展,涌现出了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工业中心,工业区域不断扩大。同时,产业结构也趋于复杂化,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生产需求,当局不仅在当地大规模开采铁矿和煤炭,还从外地输入了大量资源。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气物严重污染了当地环境,五大湖的生态也遭到一定破坏,人地关系变得空前紧张。据此,查阅有关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P15活动
(1)在美国地图上找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布法罗,分析它们的地理区位特点。(8分)
(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10分)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8分)
(4)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4分)
(1)在美国地图上找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布法罗,分析它们的地理区位特点。(8分)
①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地区;
②地形平坦开阔;
③水源充足;
④农业发达;
⑤煤铁资源丰富;
⑥水陆交通便利;
⑦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
(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10分)
产业结构的变化:①产业结构趋于复杂化;②出现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
空间结构的变化:①工业区域不断扩大,涌现新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②交通建设加快,对外联系加强。
原因: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和推进。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8分)
出现的问题:区域内资源逐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受一定破坏,人地关系不协调。
对生活生产产生的影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受一定破坏,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区域内资源短缺,需从外地输入大量资源,导致当地交通运输压力加重。
(4)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4分)
同意。以牺牲环境效益作为代价获得的经济效益,必将随着环境的恶化而逐渐消失。区域的发展应注意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活动P20
下表A、B、C、D四个地区分别处于哪个发展阶段?你的判断理由是什么?
地区 地区生产 总值/亿元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A 30633 0.4 30.5 69.1 126634
B 13541 15.0 40.1 44.9 37956
C 89705 4.0 42.4 53.6 80932
D 3444 7.3 45.9 46.8 50765
案例分析
A、C处于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因为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绝对优势,第三产业超出第二产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很高水平。
B处于以工业化为主的成长阶段,因为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重相差不大且处于优势,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
D处于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的转型阶段,因为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重相差不大且处于优势,第一产业也占有一定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
二、区域的差异性
学生自主学习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
2、人文指数?
提示:以颜色区分,说出面积较大土壤即可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自然条件差异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植被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雨林
土壤 红壤、砖红壤
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农业生产 以旱作为主,小麦、玉米生产占据突出地位
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
产业结构
对外联系
亚热带季风气候及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黑土、棕壤、褐土
以水田为主,水稻种植面积广
以重工业为主
以轻工业和综合型工业基地为主
铁路、公路交通发达
铁路、公路、水运交通发达
产业结构合理
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积极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快
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大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①区域: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②气温:1月份0℃等温线
③降水: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
④气候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
⑤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⑥干湿地区: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⑦农业:水田农业与旱地农业分界线
⑧作物:水稻生产与小麦生产分界线
⑨植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⑩河流:该线以南无结冰期;该线以北有结冰期
除此之外,秦岭--淮河一线还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
三、 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1.原因:区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2.措施:
(1)说出海南岛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地形特征:中间高四周低,以山地丘陵为主,四周分布面积狭小的沿海平原。
气候特征: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充沛,分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2)为什么海南岛能成为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海南岛为我国的热带岛屿省份,热量条件好,降水充沛,适合热带作物生长。
(3)归纳海南岛建设国家旅游岛的优势条件。
①海南岛四季如春,气候宜人;
②有海水、沙滩、热带雨林等优质自然资源,还有独特的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③岛上交通设施完备,旅游度假的接待能力强;
④国家政策支持。
P25-26活动
课后练习
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2.上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A.A—B—C B.B—C—A C.C—A—B D.B—A—C
B
C
3.下列关于区域转型阶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前期资源枯竭、环境恶化
B.前期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 C.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D.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C
区域发展水平的高低有多种衡量方式,采用不同的衡量方式所得的结果不同,一般情况下往往采用多个指标进行衡量,然后进行加权处理。————目标2,34.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最常用指标是( )A.教育程度 B.人均国民收入 C.预期寿命 D.人口总量 5.下列关于区域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国内生产总值高的地区,经济一定发达
B.高收入地区,一定是发达地区 C.发达地区人均国民收入一般较高 D.教育程度不能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6.根据因地制宜原则,青海省最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是( ) A以种植柑橘、荔枝等为主的林果业 B以种植水稻为主的耕作业C以抚育、采伐马尾松为主的林业 D以放养羊、马、牛为主的畜牧业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