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细胞生活的环境 练习
一、单选题
1.人体发生组织水肿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
B.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过少
C.血液中尿素含量过多
D.血液中无机盐含量过多
2.下列不能作为生物之间具有统一性的证据是( )
A.蝙蝠和鲸鱼存在由相同组织发育而来的器官
B.细胞外液类似于海水,表明生命起源于海洋
C.人的手臂和鸟的翅膀含有相同的骨骼和相似的肌肉
D.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内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单体及连接方式相同
3.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下列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呼吸酶 B.血红蛋白
C.唾液淀粉酶 D.孕酮
4.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②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③人体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④人体对花粉等产生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多
A.二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5.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
B.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后,不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D.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6.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含量有关
B.外界环境的变化不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D.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7.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化反应是( )
A.碳酸氢盐的形成 B.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C.组织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D.神经递质的合成
8.每年高中新生进行军训时,有些同学的手和脚会磨出“水泡”,一段时间后水泡可自行消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挤压和局部反复摩擦会使局部细胞失水而造成水泡
B.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C.水泡的主要成分为水、无机盐、蛋白质、营养物质、激素和各种代谢废物等
D.水泡中的水分部分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使水泡消失
9.皮下注射(非静脉)时,药液进入人体到发挥作用一般经过的途径是( )
A.血浆一组织液一淋巴一靶细胞
B.淋巴一组织液一血浆一靶细胞
C.组织液一血浆一组织液一靶细胞,
D.血浆一淋巴-组织液-一靶细胞
10.下列各项生理过程可以在人体内环境中发生或物质直接进入内环境的是( )
①乳酸与NaHCO3结合从而维持血浆PH的稳定;
②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③肌肉注射青霉素;
④唾液腺分泌唾液;
⑤淀粉通过水解酶的作用彻底分解为葡萄糖;
⑥血红蛋白运输O2;
⑦胰岛素的运输
A.①③⑦ B.③④⑦ C.①③④⑦ D.③⑥⑦
11.某同学以自来水、磷酸缓冲液、肝匀浆为实验材料,探究生物样品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开始前,必须将三种液体的pH调为相同值 B.清水组和缓冲液组都属于对照组
C.每次滴加酸或碱后,均需摇匀后再测定pH D.结果表明肝匀浆能够维持pH稳定
12.内环境的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增加可能会出现组织水肿
B.组织液中部分物质会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
C.机体严重失水,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加
D.内环境中葡萄糖氧化分解为生物体提供能量
二、多选题
13.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某人花粉过敏时B的含量将会增多
B.某人一次摄入较多的食醋,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原因是A中含有缓冲物质
C.在A、B、C三种液体中,A中CO2浓度最高
D.E 表示内分泌系统
14.某同学分别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缓冲液组
B.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15.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细胞③为脑细胞,⑤处的O2浓度低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
B.若该组织为肝脏组织,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C.如果细胞③为肝脏细胞,则⑤处的尿素浓度低于①处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后,①中的NaHCO3,可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16.如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成分及其含量/(mmol·L-1)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00 5.00 25.00 1.50 103.00 6.00 16.00
③ 147.00 4.00 1.25 1.00 114.00 7.50 1.00
④ 10.00 140.00 2.50 10.35 25.00 - 47.00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若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若③为淋巴液,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等物质可与淋巴液进行交换,以避免营养物质的浪费
D.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K+
三、综合题
17.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环境主要由图中的 组成(填序号);①相比②,成分中含有较多的物质是 ;
(2)D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 ,若①的渗透压降低,人体将会出现 现象。
(3)①②③④中,CO2浓度最高的是 (填序号)。
(4)正常人体B生活的液体环境酸碱度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与含有的 等缓冲物质有关。
18.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 2 中下列液体的名称 A 液 ;B 液 ;C 液 ;
(2)红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
(3)写出图 1 中各标号代表的两个系统分别是:① ,② 。
19.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脑脊液是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请回答下列问题:
(1)脑脊液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
(2)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脑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 (填“上升”或“下降”),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3)地塞米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脑水肿,其副作用是停药后会出现反弹。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也能用于治疗脑水肿。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有关医疗专家做了临床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 使用药物 治疗时间 治疗前水肿指数 治疗后水肿指数 停药两周后水肿指数
A组 ACTH(79例) 3个月 4.1~9.6 1.1~2.9 1.1~2.9
B组 地塞米松(79例) 3个月 5.1~7.1 3.3~4.9 5.1~9.8
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是: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原因是 。
(4)血管阻塞使脑部相关部位的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神经元代谢紊乱,最终导致细胞坏死,由此可知内环境的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0.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 ,B液 为 ,C液 为 。三者共同构成的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
(3)A液、B液和C液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A液与B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21.据图回答下列问题:(a~d表示膜结构或管壁,A~D为体液):
(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甲中[ ] 中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 。
(2)图乙中⑦内的液体约占人体体液的 ;③生存的具体内环境是 。
(3)血液中的O2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 (用图乙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共穿过 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的[ ] 。
(4)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葡萄糖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 、 等系统。
参考答案:
1.A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过少,不会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
C、血液中的尿素含量过多,不会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血液中无机盐含量过多,不会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A。
2.B
【分析】1、同源器官指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各部分和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形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别,如鸟的翼和蝴蝶的翅。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详解】A、蝙蝠和鲸鱼存在由相同组织发育而来的器官,说明它们存在同源器官,是生物之间有统一性的器官水平的例证,与题意不符,A错误;
B、细胞外液是指多细胞生物内部细胞外面的液体,很多单细胞生物和简单的多细胞生物并没有细胞外液,这不能作为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例证,与题意相符,B正确;
C、人的手臂和鸟的翅膀都是由同样类型的骨骼组成,具有相似的肌肉和血管,能在组织和器官水平说明生物界具有统一性,与题意不符,C错误;
D、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内生物大分子,如DNA、RNA的结构单体都是相同的,连接方式也是相同的,这是在分子水平上说明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例子,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B。
3.D
【分析】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A、呼吸酶参与细胞呼吸的,细胞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而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故呼吸酶不可能存在内环境中,A错误;
B、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属于细胞內液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
C、唾液淀粉酶在消化道,消化道属于外环境,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
D、孕酮是激素的一种,属于内环境成分,D正确。
故选D。
4.B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①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于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中存在组织液,①正确;
②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多,所以组织液增加,组织液回流形成淋巴,淋巴增加,②正确;
③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③错误;
④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吸水增多,则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多,④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间的关系,内环境稳态失调症,对于内环境组成和血浆、组织液、淋巴间的关系的理解及对各种内环境稳态失调症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5.C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A、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Na+和Cl-在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A正确;
B、细胞会消耗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也会将分泌物和代谢物释放到内环境中,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B正确;
C、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后,会影响酶的活性,一定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错误;
D、酶促反应的进出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稳态有利于内环境中温度和pH值的稳定,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D正确。
故选C。
6.C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无机盐的含量有关,A正确;
B、外界环境的变化对内环境有影响,但不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C错误;
D、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
故选C。
7.A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详解】A、碳酸氢盐的形成发生在血浆,属于内环境,A符合题意;
B、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或细胞质中,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B不符合题意;
C、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C不符合题意;
D、神经递质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8.A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壁成为淋巴,而淋巴通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的静脉回流入血浆,而淋巴不能回渗进入毛细血管,因此组织液能成为淋巴,而淋巴不能成为组织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了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详解】A、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主要是由于挤压和摩擦,使局部毛细血管壁透性增大,血浆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的液体增加,在局部形成水泡,A错误;
B、水泡中的液体是组织间隙的液体,属于组织液,B正确;
C、水泡中的液体是组织液,其主要成分和内环境的成分相似,包括水、无机盐、蛋白质、营养物质、激素和各种代谢废物等,C正确;
D、依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水泡中的水分部分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使水泡消失,D正确。
故选A。
9.C
【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
【详解】皮下注射(非静脉注射)药物时,药物先进入组织液,然后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药物通过血液循环进行运输,然后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病变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组织液中的药物作用于病变细胞,因此一般经过的途径是组织液一血浆一组织液一靶细胞,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0.A
【分析】1、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等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以及消化酶等。
【详解】①细胞产生乳酸后,乳酸进入血浆,乳酸与NaHCO3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①正确;
②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发生在细胞内部,不是在内环境中,②错误;
③肌肉注射青霉素是将药物注入组织液,因此药物进入了内环境,③正确;
④唾液腺分泌的唾液进入口腔,口腔不属于内环境,④错误;
⑤淀粉通过水解酶的作用彻底分解为葡萄糖发生在消化道内,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⑤错误;
⑥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与氧气结合并运输氧气发生在细胞内部,不在内环境中,⑥错误;
⑦胰岛素通过血浆运输,发生在内环境中,⑦正确。
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1.A
【分析】一般情况下机体内环境能通过缓冲物质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详解】A、实验开始前,无需将三种液体的pH调为相同值,而是在实验开始时测量三种材料的pH获得实验前的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的pH作比较,从而判断其pH的变化情况,A错误;
B、本实验目的是探究生物样品(肝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可知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都属于对照组,肝匀浆组为实验组,B正确;
C、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每次滴加酸或碱后,均需摇匀后再测定pH,C正确;
D、分析题图曲线可知,肝匀浆组在滴入酸或碱之后pH基本保持不变,说明肝匀浆能够维持pH稳定,D正确。
故选A。
12.D
【详解】A.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会导致渗透压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A项正确;
B.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直接回渗到血浆,少部分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B项正确;
C.机体严重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C项正确;
D.葡萄糖氧化分解过程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D项错误。
故选D。
13.CD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3.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分析题图:题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根据A、B、C三者的关系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D是消化系统,E是排泄系统,F是呼吸系统。
【详解】A、人体花粉过敏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导致A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由A血浆流向B组织液而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A血浆内存在着缓冲物质(食醋可与缓冲物质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从而使pH值基本不变),B正确;
C、人体中的CO2是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在A血浆、B组织液、C淋巴三种液体中,B组织液中CO2浓度最高,C错误;
D、E是排泄系统,包括泌尿系统、皮肤等,属于外部环境,D错误。
故选CD。
14.AD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该降低,所以图中清水组的结果不合理,A错误;
B、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其中清水组属于空白对照,缓冲液组属于标准对照,B正确;
C、从坐标曲线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
D、据图可知,缓冲液组的曲线比血浆组先下降,说明血浆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缓冲液组,D错误。
故选AD。
15.C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⑤是血细胞。
【详解】A、细胞呼吸会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若③是脑细胞,根据血液流动方向可知,⑤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2浓度相反,A错误;
B、若该组织为肝脏组织,则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②组织液,③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如果细胞③为肝脏细胞,则⑤处的血浆中应该富含营养,而尿素是经过组织细胞代谢之后产生的,故⑤处血浆中尿素的浓度低于①处,C正确;
D、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①血浆中,与①血浆中的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D正确。
故选CD。
16.ABD
【分析】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
【详解】A、据蛋白质的含量分析,④蛋白质含量最高,④是细胞内液;①是细胞外液,又由于②蛋白质含量较高,故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
B、②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将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③增多,B正确;
C、④为细胞内液,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等物质不能与淋巴液进行交换,C错误;
D、由A选项可知④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D正确。
故选ABD。
17.(1) ①②④ 蛋白质
(2) 淋巴液和组织液 组织水肿
(3)③
(4)HCO3-、H2CO3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液,①②④组成内环境, A 是毛细血管壁,B是红细胞, 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壁。
【详解】(1)人体内环境主要由图中的①血浆,②组织液和④淋巴液组成;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相比于组织液,血浆中含有较多的物质是蛋白质。
(2)D是毛细淋巴管壁,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淋巴液和组织液。若①血浆的渗透压降低,则组织液会发生渗透吸水,人体将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现象。
(3)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液,CO2属于代谢产物,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故CO2 浓度最高的应在CO2的产生部位,即③细胞内液。
(4)B是红细胞,正常人体 B红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酸碱度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与含有的HCO3-、H2CO3等缓冲物质有关。
18.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血浆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分析】1、分析题图1:图示①表示消化系统;②表示呼吸系统;③表示排泄系统;④表示养料和氧气进入细胞;⑤表示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排出细胞。
2、分析题图2:A液为血浆,B液为淋巴液,C液为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内环境。1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2表示毛细淋巴壁细胞,3表示组织细胞。
【详解】(1)结合分析可知,图1中A液为血浆;B液为淋巴;C液为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2)红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
(3)图1中①表示食物的消化吸收,需要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②表示氧气进入内环境、二氧化碳排出体外,需要通过呼吸系统才能完成。
【点睛】本题结合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理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和各数字代表的含义,再对各小题作出准确的解答。
19.(1)属于
(2)上升
(3)ACTH治疗后水肿指数下降的程度更明显,ACTH停药两周后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
(4)稳态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1)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相当于组织液,属于细胞外液。
(2)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是脑外伤时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上升,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3)分析题意,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ACTH的治疗效果,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的种类,因变量是组织水肿的相关指标,实验方案体现了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对照,同时还有实验组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根据表中数据可知,ACTH治疗后水肿指数下降的程度更明显,ACTH停药两周后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故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
(4)分析题意可知,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会导致神经元代谢紊乱,最终导致细胞坏死,故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0.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内环境(或细胞外液) 自由扩散 B液较A液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分析题图:题图是组织细胞局部结构模式图,其中A液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液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C液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详解】(1)由分析可知,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2)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3)题图中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B液较A液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内环境的成分,理解各成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1.(1) B组织液 组织水肿
(2) 2/3 组织液和血浆/血浆和组织液
(3) ⑤→④→③→⑥→⑦ 6 ⑦细胞内液
(4) 消化系统#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消化系统
【分析】由图甲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D是淋巴。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再渗回组织液。图乙中,①是淋巴,②是毛细淋巴管壁,③是毛细血管壁,④是血浆,⑤红细胞,⑥组织液,⑦是细胞内液。
(1)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液体更多地流向组织液,从而引起图甲中B组织液中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2)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图乙中⑦是细胞内液,占人体体液2/3。③是毛细血管壁,其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3)
红细胞内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膜)共6层膜,方向是⑤→④→③→⑥→⑦。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二氧化碳在细胞中的线粒体产生,所以最高的是⑦细胞内液。
(4)
Na+绝大部分都来自于我们的食物,在消化道主动运输进入人体内环境。葡萄糖来自于小肠上皮细胞,消化多糖分解为葡萄糖后主动运输进入内环境。Na+和葡萄糖经血液循环达到全身各处,因此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葡萄糖进入内环境要经过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需要经过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协助。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细胞内环境组成,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