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2023八上·广东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⑤者,鹯⑥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均为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ɡ):旷野。⑤爵:同“雀”,鸟的一种。⑥鹯(zhān):古书中说的一种猛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寡助之至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恶勿施尔也
②为丛驱爵者
4.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今 天 下 之 君 有 好 仁 者 则 诸 侯 皆 为 之 驱 矣 虽 欲 无 王 不 可 得 已。
5.这两篇选文提到的“道”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2八上·宝安期末)阅读文言文选文,完成问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史部尚书唐俭与太宗棋,争道①。上大怒,出为潭州。蓄怒未泄,谓尉迟敬德曰:“唐俭轻我,我欲杀之,卿为我证验有怨言指斥。”敬尉德唯唯。明日对仗②云,敬德顿首曰:“臣实不闻。”频问,确定不移。上怒,碎玉珽③于地,奋衣入。
良久索食,引三品以上皆入宴,上曰:“敬德今日利益者各有三:唐俭免枉死,敬德免曲从,三利也;朕有怒过④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三益也。”赏敬德一千段⑤,群臣皆称万岁。
(唐 张鷟《朝野佥载》)
【注释】①争道:争抢棋路。②对仗:当廷奏事。③玉珽:玉笏板。④怒过:指发怒后很快就消气了。⑤段:量词,布帛等条形物的一截。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环而攻之
②委而去之
③寡助之至
④亲戚畔之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上大怒/大惊曰 B.唐俭轻我/云淡风轻
C.确定不移/贫贱不能移 D.奋衣入/元方入门不顾
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朕有怒过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
10.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①【乙】文中的尉迟敬德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原文说一说。
②古人读书有批注的传统,请你结合【甲】文主要观点为【乙】文中太宗的做法写一小段评语,30字以上。
(2022八上·上海市期末)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问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至明年春,勾践伐吴,吴师败。
11.【甲】文是由 时期的孟子及其弟子著,孟子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越王勾践反国
②勾践伐吴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4.对【乙】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使穷人振奋,悼慰死者,和百姓一样辛苦。
B.使穷人振奋,悼慰死者,和百姓一起劳动。
C.救济穷人,悼慰死者,和百姓一起劳动。
D.救济穷人,悼慰死者,和百姓一样辛苦。
15.【甲】文画线句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 。【乙】文勾践为了不“忘会稽之耻”,他 、节衣缩食、 、关心百姓,最终打败了吴国。【乙】文越王勾践的故事能够论证【甲】文中 的观点。
(2023八上·凉山州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6.解释下列加点字。
具答之
乃不知有汉
此中人语云
欣然规往
1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②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8.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这样的结尾合理吗?
(2022八上·封开期末)课外文言文阅读
楚太子养枭
楚太子以梧桐之实养枭,而翼其凤鸣焉。春申君曰:“是枭也,生而殊性,不可易也,食何与焉?”朱英闻之,谓春申君曰:“君知枭之不可以食易其性而为凤矣,而君之门下,无非狗偷鼠窃亡赖之人也,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以臣观之,亦何异乎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也?”春中君不寤,卒为李园所杀,而门下之士,无一人能报者。
【注释】枭:一种外形似猫头鹰的猛禽。
19.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梧桐之实养枭/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B.亦何异乎以梧桐之实养枭/以人废言
C.食何与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卒为李园所杀/卒为众人
20.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而 君 宠 荣 之 食 之 以 玉 食 荐 之 以 珠 履 将 望 之 以 国 士 之 报。
21.你从这个故事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022八上·封开期末)课内文言文阅读
愚公移山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
B.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C.投诸渤海之尾/诉诸法律
D.聚室而谋/斯是陋室
2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助之”、山神“告之”、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2022八上·水城期末) 阅读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①。未有仁而遗②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①履(yàn):满足。②遗:抛弃。
25.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B.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
C.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
D.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先,那么不争夺(全部)就不满足。
2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万乘之国/学而时习之
B.王,何必曰利/天时不如地利
C.王亦曰仁义而已矣/怀民亦未寝
D.何以利吾国/以天下之所顺
27.文中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是怎样的?请结合选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2022八上·永州期末) 阅读,回答问题。
【甲】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④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⑤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④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⑤掬(jū):捧。⑥馀甘:即橄榄。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水尤清冽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影布石上
④顾影颓然
29.下列加点的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鸣珮环,心乐之 山间之四时也
B.其源殆可熟物 不可知其源
C.书以付过 以其境过清
D.浴于汤池 冷光之乍出于匣子也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31.下列对【甲】【乙】两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写出了水声悦耳和诗人的愉悦心情。
B.“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C.“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描绘出了潭水之深;“雪溅雷怒”写出了水急、声响如雷的特点。
D.《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游白水书付过》是北宋苏轼的作品,两人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一员,除此外还有韩愈、欧阳修、曾巩、杜甫等也是。
(2022八上·舒兰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猜鸣三声泪沾裳!”
32. 本文选自《 》,作者是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人名)。
3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
②乘奔御风
③飞漱其间
④哀转久绝
34. 《三峡》一文是为江水作注,重点应该写水,选文为什么从山写起?
35.《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句,列举九种事物“以词代句”,构建了苍茫的深秋景致。本文春冬之景的描写也有“以词代句”的手法,请写出这句话,并说说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36.郦道元在《三峡》中用精彩之笔描绘三峡景色,融情于景,有声有色,险峻中不乏清朗秀丽,情趣中又含肃杀凄冷。在情景交融中以渔者的悲歌作结,这样设计文章结尾有什么好处?
(2022八上·剑阁期末)文言文阅读,完成各题。
【甲】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丙】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及孝文帝即位,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④清室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主在与在,主亡与亡;即与皇帝生死与共。④征;追究;系;拘囚、关押。⑤清室;监狱的代称。
3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贵不能淫(使……迷惑)
B.军中不得驱驰(纵马奔跑)
C.改容式车(同“轼”,这里指车前的横木)
D.上益庄(更加)
3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天子为动 宗室诸公莫敢为言
B.居无何 居天下之广居
C.天下之大道 天子之诏
D.使人称谢 盎遂不谢
39.对材料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B.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C.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D.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4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②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41.请运用甲文中孟子认为的大丈夫的标准,分别结合乙、丙两文中的周亚夫和周勃的表现,分析哪一位更具有大丈夫气概。
(2022八上·永城期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语段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语段二】: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绝。袁山松为郡,尝登之瞩望焉。北对夷陵县之故城。城南临大江。县北三十里,有石穴,名曰马穿。尝有白马出穴,人逐之入穴,潜行出汉中。汉中人失马,亦尝出此穴,相去数千里。袁山松言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莫识其名,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寨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有删改)
4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正午。 B.略无阙处 略无:略微没有。
C.回清倒影 回清:回旋的清波。 D.属引凄异 凄异:凄惨悲凉。
4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4.语段㈠中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三峡的水,请简要概括不同季节的水的特征。
45.(语段一)中“三峡的山”与﹝语段二﹞中“夷陵的山”各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2022八上·舞钢期末)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仆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②,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③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④,通⑤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⑥,虽万被戮⑦,岂有悔哉?
——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①仆: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②究天人之际:研究天象和人事的关系。③草创:开始创立或创办。④其人:指那些和自己志趣相同的人。⑤通:通达。⑥责:同“债”,负欠。⑦戮:杀。
4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而后喻
4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8.【甲】文第二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① 面进行论证,第二层从② 面进行论证,论证的内容从③ 推广到④ 。
49.结合【甲】【乙】两文,探究司马迁最终能彪炳千古,受后人敬仰的原因。
(2022八上·潜山期末)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④,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⑤,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⑥。”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敝:通“蔽”。⑤九重:深宫之内。⑥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5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饿其体肤 饿: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
③犹割股以啖腹 股:
④若耽嗜滋味 嗜:
51.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52.翻译下面句子。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
53.【甲】【乙】两文从个人发展与国家兴亡的角度阐述了治国之道。【甲】文强调国家兴盛内要有“ ”,外要有“ ”;【乙】文强调为君之道,首先是“ ”其次是“ ”,还要广开言路,居安思危。(用原文作答)
54.【甲】文画横线部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运用了 论证方法,【乙】文画横线部分“若损百姓以奉其身……腹饱而身毙。”运用了 论证方法。
(2023八上·新建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元半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那?”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5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欣然起行欣然: ②念无与为乐者念:
③徐谓黄门徐: ④饮酒但饮湿但:
5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57.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58.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
(2022八上·盐湖期末)文言文阅读
敬姜①论劳逸
公父文伯②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③,文伯曰:“以歜④之家主而母犹绩,惧干季孙⑤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⑥而未之闻耶?居⑦,吾语⑧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其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⑨,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注】①敬姜:公父文伯的母亲。②公父文伯:鲁国大夫。季悼子的孙子,公父穆的儿子。③绩:纺麻。④歜(chù):文伯自称其名。⑤季孙:即季康子。当时担任鲁国的正卿,是季悼子的曾孙。⑥备官:充任官职。⑦居:坐下。⑧语:告诉。⑨淫:过度享乐。
59.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注三处)
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
60.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说公父文伯母亲的话想要告诉儿子什么道理?
(2023八上·东明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子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 ^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乙]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②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③足矣。”富者白:.“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④不如蜀鄙之僧哉!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
( [注]①[鄙]边境。②[恃]凭借,倚仗。③[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④[顾]难道,反而。
6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残年余力
以天下之所顺
C.固不可彻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帝感其诚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夫哉
6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一瓶一钵足矣。
翻译:我有一个水瓶和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理解:两个“一”字表现贫者对物质要求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决心。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理解:愚公认为我会有众多的子孙,子孙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即使山增加的再高,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
63.苏轼云:“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结合[甲][乙]两文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2八上·巴州期末)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丛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邀;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报,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眸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③高孕虚,万景全④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缕轩墀⑥。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飓。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把我曰:“既志之,直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刘禹锡《洗心亭记》)
【注】①章章:著名。②弭:消除。③弊(pán):回旋,弯曲。④全(bèn):并,-起。⑤棱(cuī):橡子。⑥墀(chí):台阶。⑦成(jù):柱子。
64.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远 迩 细 大 杂 然 陈 乎 前 引 人 目 去 求 瞬 不 得。
6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词人处之
B.与朱元思书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猛浪若奔 乘奔御风
D.既志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6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②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
67.甲文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语,乙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请你比较“息心”“洗心”的内涵,说说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
(2022八上·阿克苏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68.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欣然起行( ) ②念无与为乐者 ( )
③盖竹柏影也( ) ④尝秋夜坐钓月矶( )
69.“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写月名句,请任选一个角度品析。
7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71.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结合文章分析。
(2022八上·东明期末)阅读。
【甲】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峡》节选)
【乙】
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 江水》)
72.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①或王命急宣
②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
7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
74.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文中第一段描写三峡 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乙】文选段说明的对象是 ,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 。
(2022八上·藁城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你我者无不流涕。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75.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独行其道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空乏其身 D.其如土石何
76.解释下面加着重号的词语。
丈夫之冠也
与民由之
系之衣带间
见闻者无不流涕
77.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顺为正者,安妇之道也。
②丙今而后,庶几无愧!
78.以甲、乙两文为第,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畏惧害怕。
79.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2022八上·德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②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释】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8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邈: ②鸢飞戾天者戾:
③梅花为寒所勒 勒: ④石篑数为余言 数:
81.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C.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D.月景尤为清绝。
82.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写景时运用大量骈句,以四字句为主,间以六字句,时而加上一些虚词,词句既自然匀称,又有疏宕谐婉的节奏,读来颇有韵致。
B.乙文作者认为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间的风光。
C.乙文作者对西湖春月之景加以细描,而对西湖的桃花与“罗纨之盛”没费多少笔墨,是为了突出主角——西湖春月。
D.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都流露出寄情山水、热爱山水,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8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84.写作中大都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收束全篇,升华文章主旨。甲文却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结尾,是否多余,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护城河;放弃;极点
2.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②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厌恶(或讨厌);森林
4.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5.选文甲中的“道”是仁政的意思,“得道”即施行仁政;选文乙中的“道”是“方法”或“途径”之意。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有关“道”的句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道”的理解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孟子说:“桀、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失去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办法: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就能得到天下。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了。赢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罢了。老百姓归服仁政,如同水往下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水獭;替森林把鸟雀赶来的,是猛鹰;替商汤、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君王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百姓赶来。即使他不想统一天下,也办不到。”
1.①翻译为: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池:护城河
②翻译为: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
③翻译为: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至:极点
故答案为:护城河、放弃、极点
2.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域、以、界、得道”。域:限制。以:凭借。界:边界。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②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①翻译为:他们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恶:厌恶(或讨厌)
②翻译为:替森林把鸟雀赶来的。 丛:森林
故答案为:厌恶(或讨厌)、森林
4.例句翻译为:如果现在天下的君王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百姓赶来。即使他不想统一天下,也办不到。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在判断词“者”,在句末语气词“矣”,在“王”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译为: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道:仁政。得道:施行仁政。
得天下有道。翻译为:得到天下有办法。道:方法,办法
故答案为:选文甲中的“道”是仁政的意思,“得道”即施行仁政;选文乙中的“道”是“方法”或“途径”之意。
【答案】6.环绕;放弃;极点;同“叛”,背叛
7.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8.B
9.朕有怒过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
10.①尉迟敬德是一个敢于进谏,正直不谄媚。
②面对尉迟敬德的直谏,唐太宗最终奖赏尉迟敬德,可见他是一个从谏如流,是甲文观点“得道多助。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古今异义,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4)这道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应该看语句有无标志性词语,如也、乎、矣、哉、耳等常出现在句子末尾, 夫、盖、故(是故)、岂常位于句首作发语词;其次看称谓,对人物的称谓常作主语或宾语常位于句首或句尾,感叹词如“呜呼”“嗟夫”“嘻”“噫”等感叹词都独立使用。另外在文言文中,排比、对偶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讲究对称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这些特征也为我们断句提供了依据。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附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吏部尚书唐俭和唐太宗下围棋,(唐俭)抢占有利的位置,唐太宗非常生气,把唐俭发配到潭州。(唐太宗)余怒未息,对尉迟敬德说:“唐俭轻视我,我想要杀他,你为我证明他顶撞并指责我。”尉迟敬德谦卑地答应。第二天对仗,尉迟敬德磕头说:“我实在没有听到。”(唐太宗)多次询问,(尉迟敬德)确定没有更改(主意)。唐太宗生气,将玉板摔碎在地上。拂袖而去。很久后举行宴会,允许三品以上的官员都来赴宴,唐太宗说:“尉迟敬德今天的利和益各有三个:唐俭不用白白地死去,我不用白白地杀人,尉迟敬德不用违背自己的想法听从我,这是三个利处;我获得自责错误的美德,唐俭获得重新生存的幸运,尉迟敬德获得忠诚耿直的名声,这是三个益处。”赏赐给尉迟敬德一千匹绸缎,大臣们都说万岁。
6.①句意: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环:环绕。
②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
③句意: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至:极点。
④句意: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故答案为:①环绕;②放弃;③极点;④同“叛”,背叛。
7.①重点词:域,限制。以。之,的。句意: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②重点词:故,所以;必。句意:所以,战就一定能胜利。
故答案为: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8.A.非常;B.轻视/轻薄;C.使……改变;D.进入。
故答案为:B
9.句意:我获得自责错误的美德,唐俭获得重新生存的幸运。据此可断句为:朕有怒过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
故答案为:朕有怒过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
10.①由乙文“敬德唯唯,敬德顿首曰:‘臣实不闻,确定不移”可见尉迟敬德是一个敢于进谏,做事有策略的人。②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从谏如流,是甲文观点“得道多助。
故答案为:①尉迟敬德是一个敢于进谏,正直不谄媚。
②面对尉迟敬德的直谏,唐太宗最终奖赏尉迟敬德,可见他是一个从谏如流,是甲文观点“得道多助。
【答案】11.战国;儒
12.①同“返”,返回;②讨伐,攻打
13.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14.C
15.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不平凡的事业;舔尝苦胆;礼贤下士;生于忧患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作家作品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⑸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高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被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违背心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流露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屈求全,招待宾客热情城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到了第二年春天,勾践攻打吴国,最终灭掉吴国。
1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甲]文是由战国时期的孟子及其弟子著,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故答案为: 战国 ; 儒
12.①句意:越王勾践回国后。反:同“返”, 返回。
②句意:勾践攻打吴国。伐:讨伐,攻打。
故答案为:①同“返”,返回②讨伐,攻打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同“增”, 增加。
故答案为: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1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重点词:振,同“赈”,救济;吊,悼念;同,一同;劳,劳作。
故答案为: C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甲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可知,舜本为农民,傅说为人筑墙,胶鬲为鱼盐贩子,管夷吾为囚犯,孙叔敖在海边打鱼,百里奚为奴隶。这六人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但最后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根据乙文“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可知勾践舔尝苦胆;根据“身 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可知勾践节衣缩食;根据“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可知勾践礼贤下士;根据“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可知勾践关心百姓,最终打了吴国,论证了甲文“生于忧患”的道理。
故答案为: 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 舔尝苦胆 ; 礼贤下士 ; 生于忧患
【答案】16.详细;竟然,居然;告诉;打算,计划
17.①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②但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人访求桃花源了。
18.合理,因为文中的”世外桃源”是作者虚构的,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所以后来刘子骥是不可能找到的。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和理解。
1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结合句意理解词意,注意平时的积累。
第一句句意:(渔人)详细的回答他们。具:详细
第二句句意:竟然不知道有汉朝。乃:竟然,居然
第三句句意:住在这里的人告诉道。语:告诉
第四句句意:高兴地计划前往。规:打算、计划
17.本题考查翻译,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词语的掌握。重点词语:
①闻:听说;咸:都;
②果:结果;寻:不久;遂:于是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表达。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然而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这样的理想的地方无处可寻是不存在的,含蓄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示例:合理,因为文中的”世外桃源”是作者虚构的,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所以后来刘子骥是不可能找到的。
【答案】19.D
20.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
21.①用人要用有用之人。②事物的本质难以人的意志而改变。
【知识点】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⑵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附参考译文】
楚国太子用梧的种子喂养枭鸟,并希望它能发出凤凰的鸣叫声。春申君说:“这种枭鸟有天生的习性,不可能改变啊,与吃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朱英听了这话,就对春申君说:“你既然知道枭鸟是不可能用食物改变它的特性而成为凤凰的,可你的门下所收养的没有一个不是狗偷鼠窃等无赖之徒,而你却宠爱、器重他们,把精美的食物给他们吃,把珠履赠给他们穿,将希望他们成为举国杰出之士报答你。以我看,这样做与用梧桐种子喂养枭鸟并希望它发出凤凰之鸣的做法有何不同呢?”春申君仍执迷不悟,最后被李园杀死,而他门下的食客,却无一人能替他报仇的。
19.A.果实/诚实
B.改变/交换
C.语气词/哪里
D.最终
故答案为: D
2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以我看,这样做与用梧桐果实喂养猫头鹰,并希望它像凤凰那样鸣叫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
故答案为: 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
21.本题考查启示感悟能力。文章写了楚国太子用梧桐的果实喂养猫头鹰,春申君劝阻他,但自身在用人方面却执迷不悟,养了一帮狗偷鼠窃等无赖之徒。后来,春申君被杀,他养的那帮客却无一个人为他报仇。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事物的本质难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或者用人 要用有用之人)。
故答案为: ①用人要用有用之人。②事物的本质难以人的意志而改变。
【答案】22.C
23.①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②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4.D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22.A项中的“且”分别解释为“况且”、 “将近”
B项中的“曾” 分别解释为“连..都..”..“同‘增’, 增加”
C项中的“诸” 意思都是“之于”.词意义相同
D项中的“室”分别解释为“全家人”、“房屋”
故答案为: C
2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重要词语有:以,凭借;君,您;曾,.....都.....损,损毁;如...何,把...怎么样。
②重要词语有:反,同“返”, 返回。
故答案为: ①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②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4.ABC.分析正确。
D.有误,结尾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中所阐述的哲理思想的坚信,以神话的形式给予了肯定。
故答案为: D
【答案】25.B
26.C
27.“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说明孟子认为仁义为上,不应谈利,只讲利益会导致国家灭亡,讲求仁义则能保全国家。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⑶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附参考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会为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获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地获利?’士和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获利?’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在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卿大夫。一万辆兵车中,诸侯拥有一千辆;一千辆兵车中,大夫拥有一百辆,不能算不多了。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君王的全部财产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
25.ACD.正确。
B.有误,“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意思是“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 ’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
故答案为: B
26.A.之:的/代词
B.利:利益/有利
C.亦:也/也
D.以:用/凭借
故答案为: C
2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说明孟子认为仁义为上,不应谈利。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说明他认为只讲利益会导致国家灭亡,讲求仁义则能保全国家。
故答案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说明孟子认为仁义为上,不应谈利,只讲利益会导致国家灭亡,讲求仁义则能保全国家。
【答案】28.尤其;大约;分布;衰老的样子
29.B
30.①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的痕迹(脚印)吧。
31.D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的识记。此类题目应在平时记清,记牢,其次,还可以通过句意判断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文言文中有许多文言虚词,这些词语因为前后语境义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含义,做题时要注意区分。平时在学习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积累文言虚词的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附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一百丈。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的痕迹(脚印)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过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用船桨击打着江心,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映着的月亮。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2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潭水格外清凉。尤:尤其;
②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③句意:(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布:分布;④句意:回头看自己的影子。颓然:衰老的样子。
故答案为:①尤其;②大约;③分布;④衰老的样子。
29.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 .之:代词/的;
B .其:他/他;
C .以:把/因为;
D .于:在/从。
故答案为: B
3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犬牙,像狗的牙齿;源,源头。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重点词:迹,脚印;谓,说。句意: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的痕迹(脚印)吧。
故答案为: ①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的痕迹(脚印)吧
3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意思是 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 。无误。
B、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意思是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无误。
C、 “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意思是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雪溅雷怒”,意思是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无误。
D、杜甫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有误。
故答案为:D
【答案】32.《水经注》(《水经注校正》);郦道元
33.① 阙:同缺,空隙、缺口;②奔:飞奔的马;③漱:冲荡;④绝:尽、完
34.示例:描绘水的环境,正是山高岭连谷窄,才成就了三峡水的壮丽景色。
35.示例:句子:清荣峻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清荣峻茂)作用:概括了三峡春冬时的景物,鲜明地写出了景色多样的特点,表现出沉静的美。
36.示例:间接地表达了景物带给人的感伤情绪,突出了三峡秋季的凄凉冷落。
【知识点】其他常识;感受、分析环境描写;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三峡/郦道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作答本题也就是分析山与水的关系。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进行判断即可。找到春冬之景的描写中“以词代句”的句子。
(5)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附参考译文】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季,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君王的命令急于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才停止。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2.本题考查作家、作品。《三峡》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校正》,作者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
故答案为:《水经注》(《水经注校正》);郦道元
3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①句意为: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阙:通“缺”,空隙、缺口。
②句意为:骑着飞奔的骏马,驾着疾风。奔:飞奔的马。
③句意为: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漱:冲荡。
④句意为:悲凉婉转,很久才停止。绝:尽、完。
故答案为:① 阙:同缺,空隙、缺口;②奔:飞奔的马;③漱:冲荡;④绝:尽、完
3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作答本题也就是分析山与水的关系。从第①段“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知三峡山高岭连谷窄。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写山就是为了写水,换句话说,写山的高是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故答案为: 描绘水的环境,正是山高岭连谷窄,才成就了三峡水的壮丽景色。
3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清荣峻茂”意思是: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这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以极为精炼的四个字,状写了四种景物,并各具特色: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故答案为: 句子:清荣峻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清荣峻茂)作用:概括了三峡春冬时的景物,鲜明地写出了景色多样的特点,表现出沉静的美。
36.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文章的最后为引用诗句,首先要了解渔歌的内容,“巴东三峡巫峡长,猜鸣三声泪沾裳”意思是: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另人眼泪满衣裳。写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猿叫声的悲凉,间接地表达了景物带给人的感伤情绪,结合前文“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知引用渔者的悲歌突出了三峡秋季肃杀、凄凉。
故答案为: 示例:间接地表达了景物带给人的感伤情绪,突出了三峡秋季的凄凉冷落。
【答案】37.C
38.C
39.A
40.①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
②皇族中的各个公侯没有人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
41.从“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面对皇帝,他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尽到将军的职责,坚守住仁、礼、义的大丈夫标准,“富贵不能淫”,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而丙文中的周勃做了丞相之后,便得意洋洋,且有骄主色。富贵便使他迷惑了,未能做到“富贵不能淫”,和周亚夫比较起来,就不如周亚夫有大丈夫气概。
【知识点】富贵不能淫;周亚夫军细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
(3)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
参考译文:
【甲】(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刀剑出鞘,开弓搭箭,弓拉满弦。皇上的先行引导人员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引导的人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就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拿着武器拱手行礼,并说:“穿戴盔甲的将士是不能行跪拜礼的,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被此感动,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丙】袁盎是楚地人,字丝。等到汉文帝登上了皇帝位,袁盎做了中郎官。
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便急急忙忙地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皇上对他非常恭敬,常常目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以为丞相绛侯是什么样的人?”皇上说:“他是国家的重臣。”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皇上生死与共。当年吕后的时候,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以致使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的细微,几乎快要断绝。在这个时候,绛侯周勃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正挽救。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对诸吕,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那个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过了不久,丞相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也不向他谢罪。
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族中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
37.C 改容式车中的式是名词。式通“轼”,意思是车前的横木。
故答案为:C。
38.A为:介词,被/介词,替。
B居:动词,停留/动词,居住。
C结构助词,的。
D谢:动词,致意/动词,谢罪。
故答案为:C。
39.句意: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对诸吕,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那个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
“吕后崩”,去世的是“吕后”,之后断开,排除BD;
“所谓功臣”“非社稷臣”,后一句否定判断句,之前断开,排除C。
故答案为:A。
4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介胄之士:穿戴着盔甲之将;请:请允许我。
②唯,只;明,证明。
故答案为:①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②皇族中的各个公侯没有人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
4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从《周亚夫军细柳》中“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知,周亚夫面对皇帝,他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尽到一个将军的职责,坚守住仁、礼、义的大丈夫标准,做到了“富贵不能淫”,所以,周亚夫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从本文中“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可知,文中的周勃做了丞相之后,便得意洋洋,且有骄主色。富贵便使他迷惑了,未能做到“富贵不能淫”,和周亚夫比较起来,就不如周亚夫有大丈夫气。故答案为:从“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面对皇帝,他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尽到将军的职责,坚守住仁、礼、义的大丈夫标准,“富贵不能淫”,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而丙文中的周勃做了丞相之后,便得意洋洋,且有骄主色。富贵便使他迷惑了,未能做到“富贵不能淫”,和周亚夫比较起来,就不如周亚夫有大丈夫气概。
【答案】42.B
43.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44.①夏季,水势浩大,水流湍急,展现三峡水的奔放美。
②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展现三峡水的清幽美。
③秋季,水枯气寒,猿鸣凄凉,展现三峡水的凄婉美。
45.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高峻狭窄,遮天蔽日;夷陵的山:连绵不断,奇形异势,陡峭险峻。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诵读和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概括。概括内容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一般来说,对这一考点的考查,着眼于对整个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概括,这就要求在整体把握的指导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做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概括。概括内容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一般来说,对这一考点的考查,着眼于对整个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概括,这就要求在整体把握的指导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做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参考译文】
大江南岸有一座孤峰独秀的山,从江中仰望,峭壁依天,险峻之极。袁山松担任郡守时,曾经攀登此峰临高远眺。北边与夷陵县向老城相望。老城南边靠近大江。夷陵县向北三十里有个石洞,名叫马穿。曾有白马从洞中出来,人们追逐着它进入洞里,循着洞走直到汉中才出来。汉中人有马不见了,也曾从这个洞口重新出现,而两地相距远达几千里。袁山松说江北山岭大都互相连接,登山遥望江南群山,层层叠叠多达数十或上百重,都不知道山名,高的上千丈,山形千奇百怪,山势也迥异寻常。如果不是烟散雨收的好天气,是分辨不出这样的远山的。我曾往来行走过十来次,但正好能够看清这些远峰也不过两次罢了。
4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A解释正确;B“略无”是“毫无、完全没有”的意思,解释不正确;C解释正确;D解释正确。
故答案为:B
4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是: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注意“虽”是“即使”的意思,“奔”是“ 飞奔的马 ”,“疾”是“快”的意思。
故答案为: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4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概括。写夏水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出了夏季水势浩大,水流湍急,展现三峡水的奔放美;写春冬水的句子“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写出了春冬时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展现三峡水的清幽美;写秋水的句子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出了秋季水枯气寒,猿鸣凄凉,展现三峡水的凄婉美。
故答案为:夏季,水势浩大,水流湍急,展现三峡水的奔放美;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展现三峡水的清幽美;秋季,水枯气寒,猿鸣凄凉,展现三峡水的凄婉美。
4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概括。(语段一)中写“三峡的山”的句子是“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2023八上·广东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⑤者,鹯⑥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均为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ɡ):旷野。⑤爵:同“雀”,鸟的一种。⑥鹯(zhān):古书中说的一种猛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寡助之至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恶勿施尔也
②为丛驱爵者
4.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今 天 下 之 君 有 好 仁 者 则 诸 侯 皆 为 之 驱 矣 虽 欲 无 王 不 可 得 已。
5.这两篇选文提到的“道”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护城河;放弃;极点
2.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②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厌恶(或讨厌);森林
4.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5.选文甲中的“道”是仁政的意思,“得道”即施行仁政;选文乙中的“道”是“方法”或“途径”之意。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有关“道”的句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道”的理解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孟子说:“桀、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失去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办法: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就能得到天下。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了。赢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罢了。老百姓归服仁政,如同水往下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水獭;替森林把鸟雀赶来的,是猛鹰;替商汤、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君王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百姓赶来。即使他不想统一天下,也办不到。”
1.①翻译为: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池:护城河
②翻译为: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
③翻译为: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至:极点
故答案为:护城河、放弃、极点
2.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域、以、界、得道”。域:限制。以:凭借。界:边界。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②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①翻译为:他们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恶:厌恶(或讨厌)
②翻译为:替森林把鸟雀赶来的。 丛:森林
故答案为:厌恶(或讨厌)、森林
4.例句翻译为:如果现在天下的君王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百姓赶来。即使他不想统一天下,也办不到。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在判断词“者”,在句末语气词“矣”,在“王”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译为: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道:仁政。得道:施行仁政。
得天下有道。翻译为:得到天下有办法。道:方法,办法
故答案为:选文甲中的“道”是仁政的意思,“得道”即施行仁政;选文乙中的“道”是“方法”或“途径”之意。
(2022八上·宝安期末)阅读文言文选文,完成问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史部尚书唐俭与太宗棋,争道①。上大怒,出为潭州。蓄怒未泄,谓尉迟敬德曰:“唐俭轻我,我欲杀之,卿为我证验有怨言指斥。”敬尉德唯唯。明日对仗②云,敬德顿首曰:“臣实不闻。”频问,确定不移。上怒,碎玉珽③于地,奋衣入。
良久索食,引三品以上皆入宴,上曰:“敬德今日利益者各有三:唐俭免枉死,敬德免曲从,三利也;朕有怒过④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三益也。”赏敬德一千段⑤,群臣皆称万岁。
(唐 张鷟《朝野佥载》)
【注释】①争道:争抢棋路。②对仗:当廷奏事。③玉珽:玉笏板。④怒过:指发怒后很快就消气了。⑤段:量词,布帛等条形物的一截。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环而攻之
②委而去之
③寡助之至
④亲戚畔之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上大怒/大惊曰 B.唐俭轻我/云淡风轻
C.确定不移/贫贱不能移 D.奋衣入/元方入门不顾
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朕有怒过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
10.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①【乙】文中的尉迟敬德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原文说一说。
②古人读书有批注的传统,请你结合【甲】文主要观点为【乙】文中太宗的做法写一小段评语,30字以上。
【答案】6.环绕;放弃;极点;同“叛”,背叛
7.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8.B
9.朕有怒过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
10.①尉迟敬德是一个敢于进谏,正直不谄媚。
②面对尉迟敬德的直谏,唐太宗最终奖赏尉迟敬德,可见他是一个从谏如流,是甲文观点“得道多助。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古今异义,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4)这道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应该看语句有无标志性词语,如也、乎、矣、哉、耳等常出现在句子末尾, 夫、盖、故(是故)、岂常位于句首作发语词;其次看称谓,对人物的称谓常作主语或宾语常位于句首或句尾,感叹词如“呜呼”“嗟夫”“嘻”“噫”等感叹词都独立使用。另外在文言文中,排比、对偶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讲究对称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这些特征也为我们断句提供了依据。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附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吏部尚书唐俭和唐太宗下围棋,(唐俭)抢占有利的位置,唐太宗非常生气,把唐俭发配到潭州。(唐太宗)余怒未息,对尉迟敬德说:“唐俭轻视我,我想要杀他,你为我证明他顶撞并指责我。”尉迟敬德谦卑地答应。第二天对仗,尉迟敬德磕头说:“我实在没有听到。”(唐太宗)多次询问,(尉迟敬德)确定没有更改(主意)。唐太宗生气,将玉板摔碎在地上。拂袖而去。很久后举行宴会,允许三品以上的官员都来赴宴,唐太宗说:“尉迟敬德今天的利和益各有三个:唐俭不用白白地死去,我不用白白地杀人,尉迟敬德不用违背自己的想法听从我,这是三个利处;我获得自责错误的美德,唐俭获得重新生存的幸运,尉迟敬德获得忠诚耿直的名声,这是三个益处。”赏赐给尉迟敬德一千匹绸缎,大臣们都说万岁。
6.①句意: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环:环绕。
②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
③句意: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至:极点。
④句意: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故答案为:①环绕;②放弃;③极点;④同“叛”,背叛。
7.①重点词:域,限制。以。之,的。句意: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②重点词:故,所以;必。句意:所以,战就一定能胜利。
故答案为: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8.A.非常;B.轻视/轻薄;C.使……改变;D.进入。
故答案为:B
9.句意:我获得自责错误的美德,唐俭获得重新生存的幸运。据此可断句为:朕有怒过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
故答案为:朕有怒过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
10.①由乙文“敬德唯唯,敬德顿首曰:‘臣实不闻,确定不移”可见尉迟敬德是一个敢于进谏,做事有策略的人。②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从谏如流,是甲文观点“得道多助。
故答案为:①尉迟敬德是一个敢于进谏,正直不谄媚。
②面对尉迟敬德的直谏,唐太宗最终奖赏尉迟敬德,可见他是一个从谏如流,是甲文观点“得道多助。
(2022八上·上海市期末)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问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至明年春,勾践伐吴,吴师败。
11.【甲】文是由 时期的孟子及其弟子著,孟子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越王勾践反国
②勾践伐吴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4.对【乙】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使穷人振奋,悼慰死者,和百姓一样辛苦。
B.使穷人振奋,悼慰死者,和百姓一起劳动。
C.救济穷人,悼慰死者,和百姓一起劳动。
D.救济穷人,悼慰死者,和百姓一样辛苦。
15.【甲】文画线句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 。【乙】文勾践为了不“忘会稽之耻”,他 、节衣缩食、 、关心百姓,最终打败了吴国。【乙】文越王勾践的故事能够论证【甲】文中 的观点。
【答案】11.战国;儒
12.①同“返”,返回;②讨伐,攻打
13.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14.C
15.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不平凡的事业;舔尝苦胆;礼贤下士;生于忧患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作家作品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⑸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高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被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违背心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流露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屈求全,招待宾客热情城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到了第二年春天,勾践攻打吴国,最终灭掉吴国。
1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甲]文是由战国时期的孟子及其弟子著,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故答案为: 战国 ; 儒
12.①句意:越王勾践回国后。反:同“返”, 返回。
②句意:勾践攻打吴国。伐:讨伐,攻打。
故答案为:①同“返”,返回②讨伐,攻打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同“增”, 增加。
故答案为: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1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重点词:振,同“赈”,救济;吊,悼念;同,一同;劳,劳作。
故答案为: C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甲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可知,舜本为农民,傅说为人筑墙,胶鬲为鱼盐贩子,管夷吾为囚犯,孙叔敖在海边打鱼,百里奚为奴隶。这六人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但最后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根据乙文“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可知勾践舔尝苦胆;根据“身 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可知勾践节衣缩食;根据“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可知勾践礼贤下士;根据“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可知勾践关心百姓,最终打了吴国,论证了甲文“生于忧患”的道理。
故答案为: 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 舔尝苦胆 ; 礼贤下士 ; 生于忧患
(2023八上·凉山州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6.解释下列加点字。
具答之
乃不知有汉
此中人语云
欣然规往
1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②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8.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这样的结尾合理吗?
【答案】16.详细;竟然,居然;告诉;打算,计划
17.①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②但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人访求桃花源了。
18.合理,因为文中的”世外桃源”是作者虚构的,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所以后来刘子骥是不可能找到的。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和理解。
1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结合句意理解词意,注意平时的积累。
第一句句意:(渔人)详细的回答他们。具:详细
第二句句意:竟然不知道有汉朝。乃:竟然,居然
第三句句意:住在这里的人告诉道。语:告诉
第四句句意:高兴地计划前往。规:打算、计划
17.本题考查翻译,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词语的掌握。重点词语:
①闻:听说;咸:都;
②果:结果;寻:不久;遂:于是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表达。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然而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这样的理想的地方无处可寻是不存在的,含蓄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示例:合理,因为文中的”世外桃源”是作者虚构的,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所以后来刘子骥是不可能找到的。
(2022八上·封开期末)课外文言文阅读
楚太子养枭
楚太子以梧桐之实养枭,而翼其凤鸣焉。春申君曰:“是枭也,生而殊性,不可易也,食何与焉?”朱英闻之,谓春申君曰:“君知枭之不可以食易其性而为凤矣,而君之门下,无非狗偷鼠窃亡赖之人也,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以臣观之,亦何异乎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也?”春中君不寤,卒为李园所杀,而门下之士,无一人能报者。
【注释】枭:一种外形似猫头鹰的猛禽。
19.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梧桐之实养枭/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B.亦何异乎以梧桐之实养枭/以人废言
C.食何与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卒为李园所杀/卒为众人
20.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而 君 宠 荣 之 食 之 以 玉 食 荐 之 以 珠 履 将 望 之 以 国 士 之 报。
21.你从这个故事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9.D
20.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
21.①用人要用有用之人。②事物的本质难以人的意志而改变。
【知识点】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⑵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附参考译文】
楚国太子用梧的种子喂养枭鸟,并希望它能发出凤凰的鸣叫声。春申君说:“这种枭鸟有天生的习性,不可能改变啊,与吃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朱英听了这话,就对春申君说:“你既然知道枭鸟是不可能用食物改变它的特性而成为凤凰的,可你的门下所收养的没有一个不是狗偷鼠窃等无赖之徒,而你却宠爱、器重他们,把精美的食物给他们吃,把珠履赠给他们穿,将希望他们成为举国杰出之士报答你。以我看,这样做与用梧桐种子喂养枭鸟并希望它发出凤凰之鸣的做法有何不同呢?”春申君仍执迷不悟,最后被李园杀死,而他门下的食客,却无一人能替他报仇的。
19.A.果实/诚实
B.改变/交换
C.语气词/哪里
D.最终
故答案为: D
2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以我看,这样做与用梧桐果实喂养猫头鹰,并希望它像凤凰那样鸣叫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
故答案为: 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
21.本题考查启示感悟能力。文章写了楚国太子用梧桐的果实喂养猫头鹰,春申君劝阻他,但自身在用人方面却执迷不悟,养了一帮狗偷鼠窃等无赖之徒。后来,春申君被杀,他养的那帮客却无一个人为他报仇。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事物的本质难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或者用人 要用有用之人)。
故答案为: ①用人要用有用之人。②事物的本质难以人的意志而改变。
(2022八上·封开期末)课内文言文阅读
愚公移山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
B.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C.投诸渤海之尾/诉诸法律
D.聚室而谋/斯是陋室
2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助之”、山神“告之”、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答案】22.C
23.①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②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4.D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22.A项中的“且”分别解释为“况且”、 “将近”
B项中的“曾” 分别解释为“连..都..”..“同‘增’, 增加”
C项中的“诸” 意思都是“之于”.词意义相同
D项中的“室”分别解释为“全家人”、“房屋”
故答案为: C
2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重要词语有:以,凭借;君,您;曾,.....都.....损,损毁;如...何,把...怎么样。
②重要词语有:反,同“返”, 返回。
故答案为: ①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②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4.ABC.分析正确。
D.有误,结尾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中所阐述的哲理思想的坚信,以神话的形式给予了肯定。
故答案为: D
(2022八上·水城期末) 阅读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①。未有仁而遗②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①履(yàn):满足。②遗:抛弃。
25.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B.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
C.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
D.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先,那么不争夺(全部)就不满足。
2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万乘之国/学而时习之
B.王,何必曰利/天时不如地利
C.王亦曰仁义而已矣/怀民亦未寝
D.何以利吾国/以天下之所顺
27.文中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是怎样的?请结合选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答案】25.B
26.C
27.“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说明孟子认为仁义为上,不应谈利,只讲利益会导致国家灭亡,讲求仁义则能保全国家。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⑶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附参考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会为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获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地获利?’士和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获利?’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在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卿大夫。一万辆兵车中,诸侯拥有一千辆;一千辆兵车中,大夫拥有一百辆,不能算不多了。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君王的全部财产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
25.ACD.正确。
B.有误,“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意思是“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 ’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
故答案为: B
26.A.之:的/代词
B.利:利益/有利
C.亦:也/也
D.以:用/凭借
故答案为: C
2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说明孟子认为仁义为上,不应谈利。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说明他认为只讲利益会导致国家灭亡,讲求仁义则能保全国家。
故答案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说明孟子认为仁义为上,不应谈利,只讲利益会导致国家灭亡,讲求仁义则能保全国家。
(2022八上·永州期末) 阅读,回答问题。
【甲】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④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⑤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④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⑤掬(jū):捧。⑥馀甘:即橄榄。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水尤清冽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影布石上
④顾影颓然
29.下列加点的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鸣珮环,心乐之 山间之四时也
B.其源殆可熟物 不可知其源
C.书以付过 以其境过清
D.浴于汤池 冷光之乍出于匣子也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31.下列对【甲】【乙】两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写出了水声悦耳和诗人的愉悦心情。
B.“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C.“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描绘出了潭水之深;“雪溅雷怒”写出了水急、声响如雷的特点。
D.《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游白水书付过》是北宋苏轼的作品,两人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一员,除此外还有韩愈、欧阳修、曾巩、杜甫等也是。
【答案】28.尤其;大约;分布;衰老的样子
29.B
30.①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的痕迹(脚印)吧。
31.D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的识记。此类题目应在平时记清,记牢,其次,还可以通过句意判断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文言文中有许多文言虚词,这些词语因为前后语境义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含义,做题时要注意区分。平时在学习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积累文言虚词的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附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一百丈。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的痕迹(脚印)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过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用船桨击打着江心,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映着的月亮。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2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潭水格外清凉。尤:尤其;
②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③句意:(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布:分布;④句意:回头看自己的影子。颓然:衰老的样子。
故答案为:①尤其;②大约;③分布;④衰老的样子。
29.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 .之:代词/的;
B .其:他/他;
C .以:把/因为;
D .于:在/从。
故答案为: B
3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犬牙,像狗的牙齿;源,源头。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重点词:迹,脚印;谓,说。句意: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的痕迹(脚印)吧。
故答案为: ①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的痕迹(脚印)吧
3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意思是 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 。无误。
B、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意思是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无误。
C、 “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意思是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雪溅雷怒”,意思是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无误。
D、杜甫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有误。
故答案为:D
(2022八上·舒兰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猜鸣三声泪沾裳!”
32. 本文选自《 》,作者是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人名)。
3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
②乘奔御风
③飞漱其间
④哀转久绝
34. 《三峡》一文是为江水作注,重点应该写水,选文为什么从山写起?
35.《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句,列举九种事物“以词代句”,构建了苍茫的深秋景致。本文春冬之景的描写也有“以词代句”的手法,请写出这句话,并说说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36.郦道元在《三峡》中用精彩之笔描绘三峡景色,融情于景,有声有色,险峻中不乏清朗秀丽,情趣中又含肃杀凄冷。在情景交融中以渔者的悲歌作结,这样设计文章结尾有什么好处?
【答案】32.《水经注》(《水经注校正》);郦道元
33.① 阙:同缺,空隙、缺口;②奔:飞奔的马;③漱:冲荡;④绝:尽、完
34.示例:描绘水的环境,正是山高岭连谷窄,才成就了三峡水的壮丽景色。
35.示例:句子:清荣峻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清荣峻茂)作用:概括了三峡春冬时的景物,鲜明地写出了景色多样的特点,表现出沉静的美。
36.示例:间接地表达了景物带给人的感伤情绪,突出了三峡秋季的凄凉冷落。
【知识点】其他常识;感受、分析环境描写;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三峡/郦道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作答本题也就是分析山与水的关系。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进行判断即可。找到春冬之景的描写中“以词代句”的句子。
(5)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附参考译文】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季,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君王的命令急于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才停止。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2.本题考查作家、作品。《三峡》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校正》,作者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
故答案为:《水经注》(《水经注校正》);郦道元
3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①句意为: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阙:通“缺”,空隙、缺口。
②句意为:骑着飞奔的骏马,驾着疾风。奔:飞奔的马。
③句意为: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漱:冲荡。
④句意为:悲凉婉转,很久才停止。绝:尽、完。
故答案为:① 阙:同缺,空隙、缺口;②奔:飞奔的马;③漱:冲荡;④绝:尽、完
3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作答本题也就是分析山与水的关系。从第①段“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知三峡山高岭连谷窄。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写山就是为了写水,换句话说,写山的高是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故答案为: 描绘水的环境,正是山高岭连谷窄,才成就了三峡水的壮丽景色。
3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清荣峻茂”意思是: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这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以极为精炼的四个字,状写了四种景物,并各具特色: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故答案为: 句子:清荣峻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清荣峻茂)作用:概括了三峡春冬时的景物,鲜明地写出了景色多样的特点,表现出沉静的美。
36.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文章的最后为引用诗句,首先要了解渔歌的内容,“巴东三峡巫峡长,猜鸣三声泪沾裳”意思是: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另人眼泪满衣裳。写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猿叫声的悲凉,间接地表达了景物带给人的感伤情绪,结合前文“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知引用渔者的悲歌突出了三峡秋季肃杀、凄凉。
故答案为: 示例:间接地表达了景物带给人的感伤情绪,突出了三峡秋季的凄凉冷落。
(2022八上·剑阁期末)文言文阅读,完成各题。
【甲】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丙】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及孝文帝即位,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④清室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主在与在,主亡与亡;即与皇帝生死与共。④征;追究;系;拘囚、关押。⑤清室;监狱的代称。
3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贵不能淫(使……迷惑)
B.军中不得驱驰(纵马奔跑)
C.改容式车(同“轼”,这里指车前的横木)
D.上益庄(更加)
3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天子为动 宗室诸公莫敢为言
B.居无何 居天下之广居
C.天下之大道 天子之诏
D.使人称谢 盎遂不谢
39.对材料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B.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C.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D.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4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②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41.请运用甲文中孟子认为的大丈夫的标准,分别结合乙、丙两文中的周亚夫和周勃的表现,分析哪一位更具有大丈夫气概。
【答案】37.C
38.C
39.A
40.①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
②皇族中的各个公侯没有人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
41.从“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面对皇帝,他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尽到将军的职责,坚守住仁、礼、义的大丈夫标准,“富贵不能淫”,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而丙文中的周勃做了丞相之后,便得意洋洋,且有骄主色。富贵便使他迷惑了,未能做到“富贵不能淫”,和周亚夫比较起来,就不如周亚夫有大丈夫气概。
【知识点】富贵不能淫;周亚夫军细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
(3)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
参考译文:
【甲】(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刀剑出鞘,开弓搭箭,弓拉满弦。皇上的先行引导人员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引导的人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就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拿着武器拱手行礼,并说:“穿戴盔甲的将士是不能行跪拜礼的,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被此感动,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丙】袁盎是楚地人,字丝。等到汉文帝登上了皇帝位,袁盎做了中郎官。
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便急急忙忙地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皇上对他非常恭敬,常常目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以为丞相绛侯是什么样的人?”皇上说:“他是国家的重臣。”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皇上生死与共。当年吕后的时候,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以致使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的细微,几乎快要断绝。在这个时候,绛侯周勃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正挽救。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对诸吕,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那个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过了不久,丞相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也不向他谢罪。
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族中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
37.C 改容式车中的式是名词。式通“轼”,意思是车前的横木。
故答案为:C。
38.A为:介词,被/介词,替。
B居:动词,停留/动词,居住。
C结构助词,的。
D谢:动词,致意/动词,谢罪。
故答案为:C。
39.句意: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对诸吕,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那个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
“吕后崩”,去世的是“吕后”,之后断开,排除BD;
“所谓功臣”“非社稷臣”,后一句否定判断句,之前断开,排除C。
故答案为:A。
4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介胄之士:穿戴着盔甲之将;请:请允许我。
②唯,只;明,证明。
故答案为:①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②皇族中的各个公侯没有人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
4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从《周亚夫军细柳》中“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知,周亚夫面对皇帝,他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尽到一个将军的职责,坚守住仁、礼、义的大丈夫标准,做到了“富贵不能淫”,所以,周亚夫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从本文中“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可知,文中的周勃做了丞相之后,便得意洋洋,且有骄主色。富贵便使他迷惑了,未能做到“富贵不能淫”,和周亚夫比较起来,就不如周亚夫有大丈夫气。故答案为:从“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面对皇帝,他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尽到将军的职责,坚守住仁、礼、义的大丈夫标准,“富贵不能淫”,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而丙文中的周勃做了丞相之后,便得意洋洋,且有骄主色。富贵便使他迷惑了,未能做到“富贵不能淫”,和周亚夫比较起来,就不如周亚夫有大丈夫气概。
(2022八上·永城期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语段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语段二】: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绝。袁山松为郡,尝登之瞩望焉。北对夷陵县之故城。城南临大江。县北三十里,有石穴,名曰马穿。尝有白马出穴,人逐之入穴,潜行出汉中。汉中人失马,亦尝出此穴,相去数千里。袁山松言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莫识其名,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寨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有删改)
4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正午。 B.略无阙处 略无:略微没有。
C.回清倒影 回清:回旋的清波。 D.属引凄异 凄异:凄惨悲凉。
4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4.语段㈠中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三峡的水,请简要概括不同季节的水的特征。
45.(语段一)中“三峡的山”与﹝语段二﹞中“夷陵的山”各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42.B
43.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44.①夏季,水势浩大,水流湍急,展现三峡水的奔放美。
②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展现三峡水的清幽美。
③秋季,水枯气寒,猿鸣凄凉,展现三峡水的凄婉美。
45.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高峻狭窄,遮天蔽日;夷陵的山:连绵不断,奇形异势,陡峭险峻。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诵读和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概括。概括内容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一般来说,对这一考点的考查,着眼于对整个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概括,这就要求在整体把握的指导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做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概括。概括内容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一般来说,对这一考点的考查,着眼于对整个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概括,这就要求在整体把握的指导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做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参考译文】
大江南岸有一座孤峰独秀的山,从江中仰望,峭壁依天,险峻之极。袁山松担任郡守时,曾经攀登此峰临高远眺。北边与夷陵县向老城相望。老城南边靠近大江。夷陵县向北三十里有个石洞,名叫马穿。曾有白马从洞中出来,人们追逐着它进入洞里,循着洞走直到汉中才出来。汉中人有马不见了,也曾从这个洞口重新出现,而两地相距远达几千里。袁山松说江北山岭大都互相连接,登山遥望江南群山,层层叠叠多达数十或上百重,都不知道山名,高的上千丈,山形千奇百怪,山势也迥异寻常。如果不是烟散雨收的好天气,是分辨不出这样的远山的。我曾往来行走过十来次,但正好能够看清这些远峰也不过两次罢了。
4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A解释正确;B“略无”是“毫无、完全没有”的意思,解释不正确;C解释正确;D解释正确。
故答案为:B
4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是: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注意“虽”是“即使”的意思,“奔”是“ 飞奔的马 ”,“疾”是“快”的意思。
故答案为: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4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概括。写夏水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出了夏季水势浩大,水流湍急,展现三峡水的奔放美;写春冬水的句子“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写出了春冬时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展现三峡水的清幽美;写秋水的句子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出了秋季水枯气寒,猿鸣凄凉,展现三峡水的凄婉美。
故答案为:夏季,水势浩大,水流湍急,展现三峡水的奔放美;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展现三峡水的清幽美;秋季,水枯气寒,猿鸣凄凉,展现三峡水的凄婉美。
4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概括。(语段一)中写“三峡的山”的句子是“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特点是连绵不断,高峻狭窄,遮天蔽日;(语段二)中写“ 夷陵的山”的句子是“ 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绝 ”“ 袁山松言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莫识其名,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寨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 ”,特点是 连绵不断,奇形异势,陡峭险峻 。
故答案为: 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高峻狭窄,遮天蔽日;夷陵的山:连绵不断,奇形异势,陡峭险峻。
(2022八上·舞钢期末)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仆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②,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③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④,通⑤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⑥,虽万被戮⑦,岂有悔哉?
——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①仆: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②究天人之际:研究天象和人事的关系。③草创:开始创立或创办。④其人:指那些和自己志趣相同的人。⑤通:通达。⑥责:同“债”,负欠。⑦戮:杀。
4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而后喻
4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8.【甲】文第二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① 面进行论证,第二层从② 面进行论证,论证的内容从③ 推广到④ 。
49.结合【甲】【乙】两文,探究司马迁最终能彪炳千古,受后人敬仰的原因。
【答案】46.同“增”,增加;了解,明白
47.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48.正;反;个人(造就人才)
49.示例:孟子认为经历磨难能够磨砺意志,增长才干,让人奋起而有所作为。司马迁虽遭受宫刑,却没有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反而立下鸿志,奋发有为,著书立说,传与后人,一雪耻辱,故而受到后人敬仰。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及写作手法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链接材料:我也是想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论。刚开始草创还没有成书,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再让它广传于天下。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使受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
46.①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曾:同“增”,增加。
②句意:然后才能被人了解。喻:了解,明白。
故答案为:同“增”,增加
了解,明白
47.句中的“入(在国人)、拂(同‘弼’,辅佐)、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恒(常常)”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故答案为: 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48.第二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三层)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第3层(然后知……安乐也):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正
反
个人(造就人才)
49.从【链接材料】看,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却没有意志消沉,自暴自弃,而是立下发奋要著书立说,传与后人,用来昭雪自己的耻辱。司马迁虽经历磨难,但发奋努力著书,终获成就。正验证了孟子所认为经过磨难能够磨砺意志,增长才干,让人奋起而有所作为的观点。其行为值得后人景仰。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示例:孟子认为经历磨难能够磨砺意志,增长才干,让人奋起而有所作为。司马迁虽遭受宫刑,却没有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反而立下鸿志,奋发有为,著书立说,传与后人,一雪耻辱,故而受到后人敬仰。
(2022八上·潜山期末)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④,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⑤,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⑥。”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敝:通“蔽”。⑤九重:深宫之内。⑥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5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饿其体肤 饿: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
③犹割股以啖腹 股:
④若耽嗜滋味 嗜:
51.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52.翻译下面句子。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
53.【甲】【乙】两文从个人发展与国家兴亡的角度阐述了治国之道。【甲】文强调国家兴盛内要有“ ”,外要有“ ”;【乙】文强调为君之道,首先是“ ”其次是“ ”,还要广开言路,居安思危。(用原文作答)
54.【甲】文画横线部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运用了 论证方法,【乙】文画横线部分“若损百姓以奉其身……腹饱而身毙。”运用了 论证方法。
【答案】50.使……饥饿;了解,明白;大腿;爱好
51.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52.①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②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朵和眼睛都受到蒙蔽。
53.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存百姓;不敢纵逸
54.举例;比喻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5)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论证方法是为了证明论点。
【参考译文】
【译文】
【甲】
舜从田间被举荐出来,傅说在筑城的奴隶中被提拔出来,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商人中被提拔上来,管仲从监狱中被提拔上来,孙叔敖从海边隐居的地方被提拔上来,百里奚在市场上被提拔上来。所以说,上天要让某个人担当重任,一定会使他的心志忍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肌肤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能如意,借此使他们心里常常保持警惕,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坚强,增加他们所欠缺的本领。
人经常会犯错误,多犯几次错误才能谨慎。一个人只有内心被困扰,思虑堵塞,才能奋发、有作为。脸上表现出抑郁的神色,发出忧叹的声音,然后才明白过来。在国中没有懂法度并执法的大臣和足为辅弼国君的贤士,在国外又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常常灭亡。这样以后就能知道忧思祸患使人成长、使人振作和勤奋,因而得生;安逸享乐使人怠惰,导致人死亡和国家、事业的衰败。
【乙】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做国君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必须首先关心百姓。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再说,我从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求。常常思索使人身体受到损害的原因不在别的,都是由于自己贪欲才酿成的灾祸。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那么这些欲望越多,所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这样既妨害国家大事,又扰乱百姓。”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是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希望你们诸位起到我的耳目的作用。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
50.①翻译为:使他的身体肌肤饥饿。饿:使……饥饿
②翻译为:脸上表现出抑郁的神色,发出忧叹的声音,然后才明白过来。 喻:明白,醒悟。
③翻译为: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股:大腿
④翻译为: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嗜:爱好
故答案为:使……饥饿;了解,明白;大腿;爱好
51.例句翻译为: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翻译,在“事、宁”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52.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恒、过、改、为、敝”。恒:经常,常常。过:过错、过失。改:改正。为:被,这里解释为受到。敝: 通“蔽”,遮蔽、遮挡、蒙蔽。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①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②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朵和眼睛都受到蒙蔽。
53.【甲】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为:在国中没有懂法度并执法的大臣和足为辅弼国君的贤士,在国外又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常常灭亡。
【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再者,不敢纵逸。
故答案为: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存百姓;不敢纵逸
54.【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举了这些受挫折磨难的人的例子,举例论证。
【乙】若损百姓以奉其身……腹饱而身毙。 翻译为: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比喻论证。
故答案为:举例;比喻
(2023八上·新建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元半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那?”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5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欣然起行欣然: ②念无与为乐者念:
③徐谓黄门徐: ④饮酒但饮湿但:
5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57.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58.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
【答案】55.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慢慢地;只,只是
56.①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②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57.B
58.示例: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在所难免。与其唉声叹气,不如乐观面对
【知识点】创新题型;记承天寺夜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4)本题考查人物话语设想。读懂文言文大意,理解人物形象,结合语境,揣摩人物心里看法语境,言之合理即可。
【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了面条。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吗 ”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的道理。
55.①翻译为: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②翻译为: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③翻译为: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徐:慢慢地
④翻译为: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但:只,只是
故答案为: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慢慢地;只,只是
56.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空明、藻、盖、置、尽、之”。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藻,水草的总称。盖:句首语气词,大概是。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置:搁,安放。尽:全,都。之:指汤饼。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①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②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57.B:错误。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那?”大笑而起。翻译为: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