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
3.体会本文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品析写景语句并体味意境。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似真似幻。面对如此美景,古人喜欢对月抒怀 ,写了很多月下抒情的名句,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有哪些?
二、文学常识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张怀民,名梦得。河北清河人,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
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本文体载上属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
三、一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
(1)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suì) 寝(qǐn) 荇(xìng)藻(zǎo ) 柏( bǎi)
(2)划分以下句子的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自由朗读,请小组派代表来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二)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请同学们解释以下字词:
户(门) 欣然( 高兴的样子)遂(于是) 相与(一起 ) 盖( 原来是 )闲人( 清闲的人)耳(罢了)
2.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译读全文,老师检查以下句子的翻译:
(1)解衣入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月光照进门来,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走到庭院里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中,如水一样清流澈明亮,水中纵横交错的藻荇,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二读课文:品味写景
找出课文有关写景的句子,体会写景的妙处。
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本句描写了哪几种景物,表现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竹柏影月色清澈明亮 ,作者内心宁静,愉悦,闲适
老师小结: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景物描写中,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不是孤立的,寄寓着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景物描写体会到作者的心境和情感。
五、三读课文:品味情感
(一) 文章并未直接写作者与张怀民的友谊,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两人关系亲密,请结合文章具体词句谈谈你的理解。
遂 亦 相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旨在引导学生言文结合的阅读方法,只有体会文言中的重点字词,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请你谈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的两层含义:有闲情雅致的人 ;自称闲人,有自嘲的意味,淡淡的悲凉落寂
六、拓展延伸
(一)学习本文,你收获了什么?(开放式问答题,答案略)
(二)请你例举中国历史上还有像苏轼这样的”闲人“吗?
作业: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