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第六单元拔高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综合性学习
1.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真正内涵,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意义,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以“传统节日知多少”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同学们收集了以下资料,请你结合资料写一段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的说明性文字。
要求:(1)条理清楚;(2)并运用两种说明方法,并在文段结尾括号中标示出来。(3)不超过150字。
①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6种。
②在我国漫长的农耕历史上,每逢传统节日,人们都要举行与农业祭祀、祖先崇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式,这些仪式有着上千年的辉煌和浪漫。
③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流露出敬祖意识、亲情情结、精忠爱国等思想。
④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⑤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2.下列各项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B.《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诗人引用典故,写出将士们对朝廷的不满。
C.《相见欢》一词,作者朱敦儒由登楼入题,先描绘登楼所见之秋景,然后抒发情怀,表达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D.《相见欢》下阕“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用拟人的手法,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经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3.下列各项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一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表现战争规模大,战况惨烈。
B.《雁门太守行》中,“半卷红旗临易水”一句,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暗示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C.《相见欢》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有双重意味。一方面书写日薄西山, 余晖黯淡,暮色苍茫的万里清秋之景,另一方面也暗喻国家的衰落。
D.《相见欢》“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中,一个“乱”字,概括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写出了自己狼狈出逃,帽子和帽饰都散乱了。这样下去,何时才能收复国土呢?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B.委而去之 委:放弃
C.寡助之至 至:到达
D.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备胡
B.委而去之 面山而居
C.然而不胜者 杂然相许
D.多助之至 已而之细柳军
6.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在文章开头就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
B.本文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从反面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C.文中的“人和”就是“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D.全文语句整齐、流畅,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有说服力。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城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乙】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①”,闻文王作兴②,曰:‘盍③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丈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已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④”,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言,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⑤”。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尽心上》,有删改)
【注释】①滨:水边。②作兴:兴起。③盍:何不,表疑问。④彘(zhì):猪。⑤馁:饥饿。
7.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划两处)
文 王 之 民 无 冻 馁 之 老 者 此 之 谓 也
8.下列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举于市 举足轻重 B.人恒过 言过其实
C.征于色 声色俱厉 D.居北海之滨 居高临下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饿其体肤 仁在其中矣 B.衡于虑,而后作 相与步于中庭
C.居北海之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花之君子者也
10.下列的翻译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翻译: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
理解:人在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优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D.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已归矣。
翻译:天下有善于赡养老人的人,那么愿意与人相互亲爱的人就把他作为自己的归宿。
理解:善待老人,善待百姓,不欺诈,不掠夺,就能使天下百姓归附。用诚信,遵守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最终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11.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孟子的思想主张。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爱的尊严
王永光
①将近五一小长假,来银行取钱的人挤满了大厅,一个接一个取钱、存钱、转账的,忙得我头都要大了。这天快中午的时候,一个30岁左右民工模样的男人在被我叫了号以后凑上来,一个20多岁的女人也紧跟过来。我生气地脸一黑喝道:“排队,叫了号再过来。”可是那女人还是没有回转的意思,民工兄弟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笑:“我们一起的。”
②他把银行卡递进来说:“取点零花儿。”我一下子就急了:“取小额到外面自动取款机上去取!”他一脸难为情地说:“我们就在这里取吧,排了半天队了。”
③“给你说了到外面去取、到外面去取,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我急了。
④可那民工兄弟还是坚持在窗口取。“天!我服了。”没奈何,我只好把银行卡接了过来,没好气地说:“取多少?”
⑤民工兄弟说:“看看里面还有多少钱。”
⑥在密码提醒后,他输入了密码,我的脸一下子绿了……
⑦怪不得他非要坚持在这里取,因为那卡上的钱在自动取款机上根本就取不出来。我有些嘲笑地说:“还有37元6角——”我故意把声音拉得很长,大厅里的所有人应该都听得倍儿清楚。
⑧只见民工兄弟脸一红:“那……那就取30吧。”
⑨我心里想: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不一会儿,我把30元钱丢给了男人。
⑩这时中午替班的来了,我交了班以后,匆忙去了街对面的一家面馆,因为我早就饿坏了。
可是走进店里,却发现那民工兄弟和他的女人也在里面,女人的面前摆着刚刚盛好的一大碗“担担面”,而男人的面前则是一碗亮亮的白开水……
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民工兄弟见我走了进来,一下子红了脸,向里面转了一下头,大概是因为刚才在银行里的窘态,有些害羞。
我也忙知趣地快走几步来到吧台对老板娘说:“来一小碗担担面,打包带走。”在等面的几分钟里,我听见民工兄弟低声对女人说:“吃吧,你吃点吧!不为自个儿,也得为肚子里的孩子。”声音里明显带着哀求。我侧眼一看才发现女人是个孕妇。“我知道这事儿怨我,我不该把攒的钱借给刘三儿,可人家刘三儿他爹在医院里等着救命呢,你叫我说个啥?本以为过年老板还能给咱发两千,谁知道工地被质监局查封。吃吧,吃了这碗饭,咱就回家,搭大志的货车走……”
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脸也跟着一下子红了,后悔不明真相的自己刚才那么对他。
我拿了面,塞给老板娘15元钱,小声对她说:“再给西边最北头那张桌子上碗面,我结账!我老家一个兄弟。”然后快步跑出了面馆。
我不想当面说清,是不想让民工兄弟再难堪。他是个好人,是个同伴遇到难处会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是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而我需要做的不是堂而皇之的施舍,而是替他好好维护他那份虽然艰难、但却高贵的——爱的尊严。也让他觉得这世界上还有和他一样的好心人,让他可以有信心、有勇气把内心那份爱的尊严继续下去、坚持下去……
12.请从文中找出“我”面对民工夫妇情感变化的词语。
→嘲笑→ →感动
1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文章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4.结合语境,说说第 段中“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的原因是什么。
15.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16.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人是谁?请结合选文说说原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父亲告诫我的“大”与“小”
李丹崖
至今,还记得高三复读的日子。那时候,到处租房子,为的是能给身为复读生的自己找一个容身之处。人人都说一穷二白是学生,那时候哪有什么钱呢,经过在校园附近为期三天的“排查”,我终于在一对老夫妇家里找到了一间屋子。
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租金,我找的这间屋子确实很小,小到只能容下一张1.2米的床铺,外加一张还要紧挨着床放的桌子。
房子租好了,定金也全交了,带上父亲去看我租的房子时,父亲毫不犹豫地赔了那对老夫妇双倍的定金,当即就帮我打包好行李,领着我从那里出来了,说:这房子,我们不租了。
出了老夫妇家的门,我问父亲:不是好好的吗,怎么不租了?
父亲斩钉截铁地回答我说:住这么小的屋子,久了总该会憋出病来,即使憋不出病来,长期下去,人的心胸也会受到影响,日趋狭隘了,那时,还谈什么考大学?
就这样,屈从于父亲严威下的我带着很大的疑惑换了一间方米的大单间。高考那年,我顺利考上一所重点院校。
不久,我揣着一本大红的录取通知书,买了一张上铺卧铺票,坐上南去的列车。那晚,我一夜没睡着,不是因为赶赴大学生活怀揣着满腔的新奇,而是因为上铺车顶的压迫感,让一时间无法适应的我感觉脑袋都要炸掉了。所以,那一宿,我只好呆呆地在卧铺车厢的过道里坐着,直到列车到站。那一次经历,让我突然领悟了父亲为什么不让我租住小房子的道理。
大学,是在城市的城乡接合部。课外闲下来的时光,我经常坐公交车去市里购书,当然了,更多的还是闲逛。
父亲不会发短信,常常是三两个星期便给我来一次信。信中,他每每嘱咐我:我们来自小城市,凡事不要逞能,不要夜郎自大。
每每,我读到父亲写给我的信,再回想高三复读时竭力要给我租住大房子的父亲,总感觉他们判若两人。人人都说,大学是表现自我的时候,父亲却让我“偃旗息鼓”,甚至是“忍气吞声”,我很不能理解。
有一次,我带着很大的疑惑给父亲回了信,把我对父亲观点的不满写了整整两页纸。
那次,父亲没有回信,一直没有。后来,父亲很少再给我写信,只是邮寄了一本著名作家米沃什的回忆录给我。当时的我正在忙着享受痛快淋漓的大学生活,哪有工夫看思想如此深邃的书,于是随手便丢在床头。
就这样,一晃六年过去了。毕业出来,米沃什的那本书也随后被转移立在了家里书橱的一角,我仍一直未碰过它。直到前不久,家里的宽带突然断了,闲得慌,于是我只好从书房里翻出来读。读到米沃什在回忆录写的一句话时,我突然想起大学时自己曾瞒着父亲和室友做起贩卖自来水笔的生意,结果分文没赚到,反被骗了近两千元时,还有一门科目亮了红灯,瞬间热泪盈眶。不是心疼,而是触到父亲在我上大学时的良苦用心,我为自己当时的乖戾和叛逆感到深深的不安……
米沃什在回忆录写的那句话是——“一路走来,我已到过许多城市,许多国家,但庆幸的是,我没有养成世界主义的习惯,相反,我仍保持着自己身为一个小地方人的谨慎,并为此深以为荣……”
(选自李丹崖《不出鞘的心灵》)
17.开始,在租房子上,“我”和父亲的出发点有什么不同?
18.画线句中的两个“很大的疑惑”所指相同吗?分别是什么?
19.“那次,父亲没有回信”和“后来,父亲很少再给我写信,只是邮寄了一本著名作家米沃什的回忆录给我”的原因是什么?
20.“我”回忆上大学时的那次贩卖自来水笔生意的失败经历,有什么用意?
21.怎样理解文末引用的米沃什的那句话的思想内涵?
六、作文
22.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请围绕“身边的文化遗产”,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或地名;
(3)书写工整,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自2008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做诠释,举例子)
2.B 3.D
4.C 5.D 6.B
7.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8.C 9.B 10.A 11.孟子在【甲】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说明了苦难能增长人的才干;运用道理阐述了人和国家都要学会居安思危;【乙】文中运用文王爱护人民,人民拥护文王的例子,阐述了要行仁政的思想。
12. 生气 后悔 13.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写出“我”在听到民工兄弟坚持要在窗口取钱后的疑惑、埋怨、不耐烦与生气的样子。 14.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疼丈夫。丈夫因为没钱,为自己买了一大碗面,而他却喝白开水,所以心疼、难受,吃不下面。二是埋怨丈夫。丈夫瞒着她把钱借给别人,而两人连生活费和回家的路费都没有,所以埋怨、生气,吃不下面。 15.①交代“我”默默为民工兄弟买一大碗面而后离开的原因,点明主旨;②议论抒情,升华主题;③表达对民工兄弟的评价和赞美。 16.示例:最令我感动的人是民工兄弟,因为他乐于助人,是个同伴遇到难处会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是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常常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世界就会更美好。
17.“我”的出发点:因为学生一穷二白,只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租金”,所以租小房子;父亲的出发点:住小房子,久了会憋出病来,憋不出病来,长期下去,人的心胸也会日趋狭隘了,没法考大学了。 18.不相同,第一个是疑惑父亲告诫“我”的“大”,居于大地方,才能考大学,大有作为;第二个是父亲告诫“我”的“小”,来自于小城市,凡事不要逞能,不要夜郎自大。 19.一是因为“我”长篇大论表白对父亲的观点不满,二是父亲意识到单靠三言两语说服不了“我”,想以实际的故事让“我”明白其中的道理。 20.以此来表白自己的乖戾和叛逆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还要说的是,长辈的良苦用心并非是多余的。 21.告诉人们,做人决不能因为有点滴的成绩而自高自大,最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和能力,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处世态度。
22.例文:
平遥古城
——守护千年,今又芳华
“吱呀呀”,衙役们打着哈欠,推开了县衙的门,穿着官服的县老爷正要升堂;不远处“日昇昌”票号传出“哒哒哒哒”打算盘的声音;门外,身穿大马褂、戴着老式眼镜的贸易行老板,手揣到对方宽大的袖筒里,相互掐着指头,跟风尘仆仆的塞外商人讨价还价;白色的炊烟飘过大街,一同飘过的还有不知道是“栲栳栳”还是“剔尖面”的香味……
清晨卯时,当其他县城还在休息,这里的大街小巷,就已经传遍吆喝声、叫卖声,伴着孩童的读书声,不绝于耳。这,是清道光年间的平遥古城……
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城——平遥。它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它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它还是保留明清时期县城风貌最完整的古城……
平遥古城是伫立在北方黄土地上的千年古城。你在这里看到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有着独特的风格。每一座建筑,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这座方形的“龟城”内,有4条大街、8条小街、72条蚰蜒巷,排列得井然有序、错落有致,如同龟甲上面整齐的纹路!
聪慧的平遥人在1823年建成的“日昇昌”票号,使中国第一次引入银行的概念,见证了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曾执掌中国金融之牛耳长达一百余年,鼎盛时期设有商铺22家,占中国票号数量近一半,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一时间平遥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成为全国的贸易中心,真不愧有“小北京”之美誉!
尤为神奇之处,在于银票的“防伪技术”,密押是其中的一种,其精密程度如同摩斯密码。“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观书章。”就代表1~12月;“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图自利,阴谋害他人。善恶终有报,到头必分明。”这代表了古人农历的1~30日;“生客多查看,斟酌而后行。”代表了数字1~10;最后“国宝流通”四个字则代表了万、千、十、两。粗看是防伪技术,细看则是一首首关于防伪信誉的小诗,平遥人的智慧可见一斑!
1997年12月,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全城都沸腾了,庆祝这个具有2800年历史的文明古城终于要把它端庄而含蓄的美展现给全世界了。
而走在现在的平遥古城,夜幕降临,可以去看美轮美奂的灯光秀;走累了,可以去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坐下听一首《平遥行》;在沙瓦剧场看《又见平遥》,又是何等的惬意……
好客中华,魅力平遥,一生一定要来一次平遥古城。它是明清时期繁荣县城文化的代代相传;它是华夏文明的实物载体;它还是保留“中华瑰宝”的“大型露天博物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