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课件、教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课件、教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05-18 17:56:26

文档简介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知识点一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想一想:有了完整的反射弧就一定能发生反射活动吗?
知识点二 兴奋的传导(传递)
 议一议: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分泌至突触间隙共穿越几层生物膜?哪些细胞器参与了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知识点三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知识点四 人脑的高级功能

 想一想:反射有哪些类型,其反射弧有何特点?
判断正误
1.如下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
(1)图中a为感受器,f为效应器(  )。
(2)e为传入神经,b为传出神经(  )。
2.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  )。
3.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应包含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两种神经元(  )。
4.兴奋在突触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
5.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6.反射弧不完整就不能完成反应(  )。
连一连
  
①W区  a.不能听懂话
②V区 b.不能看懂文字
③S区 c.不能写字
④H区 d.不能讲话
自我校对:
①中枢神经系统 ②规律性应答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⑥完整的 ⑦感受外界刺激 ⑧静止状态 ⑨显著活跃状态 电信号
?内负外正 ?内正外负 ?电位差 ?双向传导 ?突触小体 ?胞体膜或树突膜 ?突触小体 ?间隙 ?突触后膜 ?单向传递 最高级中枢 低级中枢 调控 调控 语言 记忆 思维
想一想:不一定。还需要有适宜的刺激。
议一议:神经递质的释放属胞吐作用,不属跨膜运输,高尔基体参与了递质的合成与释放,线粒体则为其提供能量。
想一想: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类型。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固定的,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暂时的,易消退。
判断正误:1.(1)× (2)√ 2.× 3.√ 4.× 5.× 6.×
连一连:①-c ②-b ③-d ④-a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与调节方式

1.神经元(结构如下图)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并传导兴奋(神经冲动)。
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3.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经典反射弧图示解读
①两个反射弧都包括五部分基本结构。
②相应反射完成都离不开适宜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
③在传入神经上都有神经节结构。
④两者中枢都在脊髓,属低级中枢,都受高级中枢调控。
⑤缩手反射由3个神经元组成反射弧,内有2个突触结构,而膝跳反射只有2个神经元,反射弧内有1个突触结构。
⑥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近年高考对反射弧考查较频繁,题目多以选择题或实验探究题形式考查反射弧的组成及兴奋传导过程。
【典例1】?(经典易错题)反射的形成如下图所示(①→②→③→④→⑤)。
讨论:(1)如果将②处传入神经剪断(或阻断),分别刺激断口的外周段和向中段,能否引起⑤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用解剖针破坏③脊髓灰质(神经中枢),分别用有效刺激(正常情况下足以引起兴奋)刺激①处和④处,能否引起⑤发生相应的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1)(2)可知,正常生理状态下欲完成反射必须有完整的________;②处神经具有________功能;④处神经具有________功能。
答案 (1)刺激外周段不能引起⑤的活动,而刺激向中段则引起⑤发生相应的活动 (2)刺激①处不能引起⑤的活动,而刺激④处(传出神经)产生的兴奋可直接传到⑤(效应器)引起相应的活动 (3)反射弧 传入 传出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
1.传导过程
2.过程说明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传递
1.突触结构:突触前膜是突触前神经元的细胞膜,突触后膜是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突触间隙实际上就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细胞间隙;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
类型及简化图:
2.传递过程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3.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提醒 ①注意突触小体与突触的关系,范围不同,位置不同,但都包括突触前膜。
②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或抑制。
③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上的糖蛋白识别。
④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原因是: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
★★★★★ 本部分知识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几乎年年考,其命题形式灵活,大多联系生理实验,以图形题形式出现。考查内容上,侧重考查神经元受到刺激前后电位的变化及原因,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分析等,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脑的高级功能

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注意分析教材上的大脑结构图)
皮层大脑级中枢最高丘脑高级中枢较脑干和脊髓中枢低级神经
结构名称
主要神经中枢
功 能

大脑
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具有感知、控制躯体的运动、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
调节呼吸、心血管运动
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和生物节律调节中枢
调节体温、水分平衡、血糖平衡等
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受大脑的控制
2.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频度相对较低,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尤其对语言中枢中H区,S区及人脑的感知和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作用考查较多。
神经生理学实验手段及实验设计

一、神经纤维上电位测定的方法
1.静息电位的测量
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只观察到指针一次偏转。两极都与神经纤维膜外侧(或膜内侧)相连接时,指针不偏转。
2.动作电位的测量
灵敏电流计的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下面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细化图:
3.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1)图示:(2009·安徽理综题图)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2)解读:A线段——静息电位、外正内负,K+通道开放;
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
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
CD段——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
DE段——静息电位。
二、兴奋的传导方向、特点的判断分析与设计
1.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判断与分析
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导致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传入,传出神经传出。
2.兴奋传导特点的设计验证
(1)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设计:电刺激图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 本考点高考命题多以实验分析(评价)或实验探究形式出现,试题往往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多侧重考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实验分析应用能力及探究能力,因而试题难度普遍较大。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测定方法
(1)静息电位测定:一端接在膜外,另一端接在膜内,电表发生偏转,根据电流由正电位流到负电位,可说明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2)动作电位测定:两端均接在膜外或均接在膜内,根据电表指针偏转情况可判断膜电位的变化情况。
?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复习课教学案例


一、课标要求
?
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
2、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
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
二、设计思路
?
复习课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记忆。本节课意在改变传统的复习套路,尝试学生分组整理知识,先小组交流讨论,在课堂评价整理收获。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画概念图,错题的重做以及对易错题进行再次解析。
?
三、教学准备
?
学生:班级分成四组,内容切块,小组讨论并整理知识点,收集错题,推荐代表。
?
资料整理如下:
?
一小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过程
?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
反射过程:(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
完成反射的必要条件:外界刺激;完整的反射弧。
?
二小组:(1)兴奋的传导
?
兴奋的概念:兴奋是指动物体内的某些组织或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形式:电信号(神经冲动)
?
神经冲动的产生:膜两侧的带电粒子的跨膜运动形成
?
传导过程:在兴奋部位(内负外正)和未兴奋部位(内正外负)之间存在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兴奋向前传导
?
传导方向:双向
?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
形式:神经递质
?
传导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是,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炮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扩散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下一个神经远的新一次的神经冲动。
?
传导方向:单向(上一个神经元传向下一个神经元)
?
?三小组: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
(1)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脑、脊髓
?
(2) 各级中枢系统的调控作用
?
中枢神经
生理功能
大脑皮层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脑干
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
(3)各级中枢的关系: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
2、、人脑的高级功能
?
(1)大脑皮层:低级: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
高级: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
?
(2)大脑皮层的言语区: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
H区? (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
S区?? (发生障碍,不能讲话)
?
V区?? (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
(3)不同形式的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永久记忆)
?
四小组:易错题精选
?
四、教学过程:
?
?? 三个小组的学生依次代表上讲台汇报知识整理情况,汇报方式多样。可以是朗读,也可以采取提问其他学生,然后加以补充。教师在每组代表发言之后稍加评价,主要是指出一些科学性用语错误、遗漏,并给予鼓励和表扬。
?
总结,引导画概念图。(概念图如下)
?
?
第四组代表拿出精选错题,安排时间学生再次训练。由学生讲解易错原因、以及学生觉得比较好的解题方法。教师加以评价并补充相关的知识链接、同时给予汇报学生鼓励和表扬。
?
五、教学反思
?
本节课目的是要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学生为主导的地位,学生的参与度高。一方面由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点,可以很好的反映学生对于这一块的知识在新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的情况,训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精神。由学生代表上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点,改变原本复习课堂死气沉沉的面貌。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某个知识,而是要了解它的来龙去脉,进而以后可以从书中直接提取。
?
初次的尝试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学生不能够很好的把知识和习题联系,只是把他所知道的知识简单的罗列,不能够体现出能力的训练。在上课中发现学生代表比较腼腆或拘束声音比较小,表达不能到位。而学生在易错习题的挑选上还存有盲目性。
?
尽管本节课存有诸多不足之处,但是这一堂也让我看到了闪光点。从一开始的被动分组收集资料、你推我让的代表逐渐变化到讲台上的自信发言和回答问题的踊跃。学生是比较欢迎这样一堂虽然有点累,但是自己是主角的复习课。知识的反复熟悉是形成长时记忆的必须,但是同样要注重方法,如果不能引起有意注意仅仅是无意识的瞬时记忆,很难形成长时记忆,复习的效果也就不能体现出来。除此之外,基础的生物学知识零碎难以记忆,用概念图来把各个环节连接成知识网络有利于今后的再次回顾和复习。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
高二生物组
一、教材分析
有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所以教师可以给出少量时间由学生快速阅读进行回忆,并通过提问及时深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上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些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做指导、启发。神经调节》一节的内容对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生物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目标解析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三、教学问题诊断
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教学策略设计
动机激发策略:创设情境,从运动的协调引入;重现关于研究神经传导的材料选择和实验手段体现科学方法教育,避免封闭的演绎过程。
交互教学策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问题。
整体教学策略:将生物学知识和物理电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体现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比较的认知策略: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过程
引言:请同学们欣赏一场精彩的NBA比赛。篮球飞人们飞翔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运动的张力和协调的美感,那么篮球队员们要经过哪些方式的调节才能完成如此健美而协调的动作呢?
学生: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如果仅有体液调节,机体就难以迅速而精确的作出反应。人和动物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和统一,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呢?
学生: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教师强调反射概念的三要素,并且指出,反射是应激性高度发展的结果。
反射大致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媒体显示实例图片: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
学生:小猴吮奶和尝梅止渴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也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狗熊飞车和望梅止渴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条件(自然的或人为的),经过一定过程形成的,条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反射的结构基础又是什么呢?
学生:反射弧。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并提示注意闪动部位代表的结构。
反射弧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识图。
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部分,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感受器感受到一定的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通过分析与综合产生兴奋,经一定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发生相应活动。
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举例分析。
通常脊椎动物的反射弧,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还有中间神经元,它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那么这些神经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观察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并叙述各部分结构(略)
神经元之所以受到刺激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是与它的结构相适应的。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完整的高度特化的细胞。细胞体适合综合处理信息和作为代谢中心;突起适合接受和传递信息;髓鞘则起着绝缘的作用,使许多神经纤维可以同时传导而互不干扰,从而保证神经调节的精确性。
教师强调神经纤维的概念:长的树突、轴突和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从宏观上看,兴奋需要在反射弧各部分上传导;从微观上看,兴奋则需要在组成反射弧的每一个神经元内部传导,特别是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的传导
早在179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发现兴奋传导实际上是一种生物电现象。但是神经纤维都很细,做实验很困难。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发现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是实验的理想材料,它粗大的轴突直径可达1毫米,使测量电位差的微电极易于插入,为开展实验提供了方便。
实验方法: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图示。
取两个微电极,一个插入神经纤维内,一个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用微伏计测出膜内外的电位差,即电势差。结果显示: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为什么会出现电位差呢?很早人们就发现神经纤维膜内外存在着离子浓度的差异。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Na+离子和K+离子的浓度差:膜内的K+离子浓度远高于膜外,Na+离子浓度则相反。
在细胞未受刺激时,也就是静息状态时,膜内的K+离子很容易通过载体通道蛋白顺着浓度梯度大量转运到膜外,从而形成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离子载体通道蛋白被激活,Na+离子通透性增强,大量Na+离子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倒转,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具体分析兴奋传导的过程并分步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画。
静息时,膜内和膜外的电位处于何种状态?
学生分析:静息时,由于K+离子外流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
受刺激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分析并回答:由于Na+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外迅速发生了一次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那么,兴奋部位与原来未兴奋部位之间将会出现怎样变化?
学生:试着用物理课上电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并就膜外和膜内情况分别说明。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于是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在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也形成了电位差,也有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电流方向如何呢?
学生: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引导学生观察相邻的未兴奋部位:
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向前传导,而已经兴奋部位又不断依次恢复原静息电位。兴奋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完整演示动画并让学生归纳和复述:
兴奋传导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我们分析了当兴奋从树突经胞体传向轴突时的传导方向,如果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中段施加一适宜刺激,传导方向又是怎样呢?(图示略)
学生从物理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兴奋部位与两侧未兴奋部位都存在电位差,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结论:传递特点──双向性。
兴奋传导受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化学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受到干扰或阻断。
(2)兴奋的传递:
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又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演示动画)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成杯状和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突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出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和树突膜;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泡内含有高浓度的化学物质──递质,例如乙酰胆碱。递质有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的。
将动画还原到较为宏观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去观察突触。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蛋白接受递质的化学刺激,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改变。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而传递给了另一个神经元。
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
学生再次观察动画模拟过程,复述,概括。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就是说: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这种单向传递使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有规律地进行。
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之后很快又恢复为静息状态。
引导学生观察线粒体,得出“兴奋传递是一个耗能的过程”的结论。
有些杀虫剂能抑制酶的活性,使递质不被破坏,递质一直结合在突触后膜的受体部位,连续发生作用,使神经处于持续冲动状态而不能恢复到静息电位,这样,就使动物长时间处于震颤、痉挛状态,终致死亡。
(3)比较兴奋的传导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五、配餐作业
1.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准确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2.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
?????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3.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 是???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4.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 A.轴突→树突→细胞体???????????? B.轴突→细胞体→树突
?????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
?5.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
(1)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代表传出神经 B.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
C.M代表效应器?? D.S代表感受器
(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A.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B.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
C.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D.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
(3)在③中与兴奋传导有关的化学递质是______________。
(4)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_____;刺激Ⅲ处,肌肉______。
(5)在离肌肉5毫米的工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3.5毫秒后开始收缩,在离肌肉50毫米的Ⅱ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5.0毫秒后开始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_____毫米/毫秒。
?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关于兴奋的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两部分内容。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一部分,教材结合插图讲述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在细胞间的传递这一部分,介绍了突触的结构,然后讲述了兴奋怎样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最后讲述了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为了更好地发挥互动式教学的最大优势,教师应适当补充关于研究兴奋传导的实验材料的选择,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将这部分知识还原到科学史的研究背景去认识。
2.学情分析
有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所以教师可以给出少量时间由学生快速阅读进行回忆,并通过提问及时深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上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些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做指导、启发。
《神经调节》一节的内容对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生物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及其完整性的必要。
(2)概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3)概述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4)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介绍研究兴奋传导的材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认识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五、教学策略设计
动机激发策略:创设情境,从运动的协调引入;重现关于研究神经传导的材料选择和实验手段体现科学方法教育,避免封闭的演绎过程。
交互教学策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问题。
整体教学策略:将生物学知识和物理电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体现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比较的认知策略: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设计
实验原理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七、媒体设计
自制CAI动画:反射弧模式图;兴奋沿反射弧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突触小体结构模式图;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过程。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图
(二)教学过程
引言:请同学们欣赏一场精彩的NBA比赛。篮球飞人们飞翔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运动的张力和协调的美感,那么篮球队员们要经过哪些方式的调节才能完成如此健美而协调的动作呢?
学生: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如果仅有体液调节,机体就难以迅速而精确的作出反应。人和动物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和统一,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呢?
学生: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教师强调反射概念的三要素,并且指出,反射是应激性高度发展的结果。
反射大致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媒体显示实例图片: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
学生:小猴吮奶和尝梅止渴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也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狗熊飞车和望梅止渴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条件(自然的或人为的),经过一定过程形成的,条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反射的结构基础又是什么呢?
学生:反射弧。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并提示注意闪动部位代表的结构。
反射弧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识图。
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部分,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感受器感受到一定的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通过分析与综合产生兴奋,经一定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发生相应活动。
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举例分析。
通常脊椎动物的反射弧,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还有中间神经元,它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那么这些神经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观察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并叙述各部分结构(略)
神经元之所以受到刺激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是与它的结构相适应的。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完整的高度特化的细胞。细胞体适合综合处理信息和作为代谢中心;突起适合接受和传递信息;髓鞘则起着绝缘的作用,使许多神经纤维可以同时传导而互不干扰,从而保证神经调节的精确性。
教师强调神经纤维的概念:长的树突、轴突和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从宏观上看,兴奋需要在反射弧各部分上传导;从微观上看,兴奋则需要在组成反射弧的每一个神经元内部传导,特别是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的传导
早在179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发现兴奋传导实际上是一种生物电现象。但是神经纤维都很细,做实验很困难。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发现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是实验的理想材料,它粗大的轴突直径可达1毫米,使测量电位差的微电极易于插入,为开展实验提供了方便。
实验方法: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图示。
取两个微电极,一个插入神经纤维内,一个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用微伏计测出膜内外的电位差,即电势差。结果显示: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为什么会出现电位差呢?很早人们就发现神经纤维膜内外存在着离子浓度的差异。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Na+离子和K+离子的浓度差:膜内的K+离子浓度远高于膜外,Na+离子浓度则相反。
在细胞未受刺激时,也就是静息状态时,膜内的K+离子很容易通过载体通道蛋白顺着浓度梯度大量转运到膜外,从而形成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离子载体通道蛋白被激活,Na+离子通透性增强,大量Na+离子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倒转,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具体分析兴奋传导的过程并分步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画。
静息时,膜内和膜外的电位处于何种状态?
学生分析:静息时,由于K+离子外流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
受刺激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分析并回答:由于Na+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外迅速发生了一次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那么,兴奋部位与原来未兴奋部位之间将会出现怎样变化?
学生:试着用物理课上电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并就膜外和膜内情况分别说明。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于是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在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也形成了电位差,也有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电流方向如何呢?
学生: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引导学生观察相邻的未兴奋部位:
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向前传导,而已经兴奋部位又不断依次恢复原静息电位。兴奋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完整演示动画并让学生归纳和复述:
兴奋传导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我们分析了当兴奋从树突经胞体传向轴突时的传导方向,如果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中段施加一适宜刺激,传导方向又是怎样呢?(图示略)
学生从物理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兴奋部位与两侧未兴奋部位都存在电位差,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结论:传递特点──双向性。
兴奋传导受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化学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受到干扰或阻断。
(2)兴奋的传递:
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又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演示动画)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成杯状和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突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出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和树突膜;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泡内含有高浓度的化学物质──递质,例如乙酰胆碱。递质有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的。
将动画还原到较为宏观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去观察突触。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蛋白接受递质的化学刺激,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改变。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而传递给了另一个神经元。
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
学生再次观察动画模拟过程,复述,概括。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就是说: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这种单向传递使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有规律地进行。
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之后很快又恢复为静息状态。
引导学生观察线粒体,得出“兴奋传递是一个耗能的过程”的结论。
有些杀虫剂能抑制酶的活性,使递质不被破坏,递质一直结合在突触后膜的受体部位,连续发生作用,使神经处于持续冲动状态而不能恢复到静息电位,这样,就使动物长时间处于震颤、痉挛状态,终致死亡。
(3)比较兴奋的传导
?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细胞间的传递
信 号 形 式
电 信 号
化 学 信号
传 导 速 度


传 导 方 向
双 向
单 向
实 质
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突触小泡释放递质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兴奋的传导,对于反射的发生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结合动画演示)当感受器受到一定刺激后就产生兴奋,引起兴奋部位的膜电位的改变,形成局部电流;当局部电流沿神经纤维传导到轴突末梢的突触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一个神经元。
概括的说:兴奋传导是膜电位变化→递质的释放→膜电位变化的一体化过程。
学法指导
学生在掌握上述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联系反射模式图,并注意在实际中的应用。如临床上用药物局部麻醉的机理是什么?(药物抑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兴奋不能传递)
课外探究与思考
1.探究局部麻醉药物的可能作用机理。
2.试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与电流在金属导线上的传导速度。
板书设计
二、神经调节
(一)基本方式:反射──概念、分类、结构基础
(二)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性
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2.细胞间的传递:单向性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九、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及时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体现科学方法教育。设定知识、能力、态度观念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进程设置各种类型的形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程。最后分层设置一些经典练习题,强化对教学内容的巩固。
十、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始终处于科学研究情境中,并获得相应的科学情感体验。自然科学的学科魅力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测试表明,建立起来的概念是形象生动的、深刻的。
点评
《神经调节》一节内容抽象、复杂,设计者能够准确把握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测,并适当增补教学内容,重视知识的发现过程,及时而有效的突破教材的难点,突出重点,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观其整篇教学设计,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化设计思想,从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角度出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策略设计和理论联系学评价的设计重过程,鼓励创新,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
学科 高中生物学 授课年级 高二 学校 生物教研组
章节名称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必修3第2章第1节)
计划学时
2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关于兴奋的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两部分内容。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一部分,教材结合插图讲述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这一部分,介绍了突触的结构,然后讲述了兴奋怎样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最后讲述了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为了更好地发挥互动式教学的最大优势,教师应适当补充关于研究兴奋传导的实验材料的选择,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将这部分知识还原到科学史的研究背景中去认识。
学习者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形象到抽象,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来进行有效突破。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2)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知识与技能:(1)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2)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3)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2)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2)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3)通过认识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解决措施: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构建网络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解决措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形象到抽象,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来进行有效突破。
教学设计思路
有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所以教师可以给出少量时间由学生快速阅读进行回忆,并通过提问及时深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些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做指导、启发。
《神经调节》一节的内容对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生物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依据的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引导发现法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了解
挂图
Flash动画
教师演示,学生说明
加强理解和记忆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理解、掌握
Flash动画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形象、直观,有助理解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了解
人脑彩图
分级调节图
看图分析
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导入
欣赏精彩的NBA比赛片段
3


提出问题,引导分析
观看视频,分析讨论
活跃气氛,引入课题。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8


教师提问: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呢?
反射大致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媒体实例图片: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
教师提问:反射的结构基础又是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并提示注意闪动部位代表的结构。
教师提问:反射弧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引导学生观察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并叙述各部分结构
学生观看图片并分析:
小猴吮奶和尝梅止渴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也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狗熊飞车和望梅止渴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学生:反射弧
学生观看媒体动画:反射弧的结构
学生回答: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让学生通过回忆初中所学,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衔接,便于下一步更好的学习。
展示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了解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8分钟
(1)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媒体展示传导过程)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图示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兴奋传导的过程并分步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画。
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那么,兴奋部位与原来未兴奋部位之间将会出现怎样变化?
教师提问:电流方向如何呢?
教师阐述: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向前传导,而已经兴奋部位又不断依次恢复原静息电位。兴奋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完整演示动画并让学生归纳和复述过程.
我们分析了当兴奋从树突经胞体传向轴突时的传导方向,如果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中段施加一适宜刺激,传导方向又是怎样呢?
结论:传递特点──双向性
(2)兴奋的传递:
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又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演示动画)
教师阐述: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蛋白接受递质的化学刺激,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改变。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而传递给了另一个神经元。
引导学生观察线粒体。
(3)比较兴奋的传导
学生观看媒体动画,并结合讨论得出兴奋的传导和产生过程。
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
学生回答: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学生听讲并理解记忆
学生归纳并总结:
兴奋传导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学生从物理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兴奋部位与两侧未兴奋部位都存在电位差,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学生观看动画:
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成杯状和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突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出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和树突膜;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学生再次观察动画模拟过程,复述,概括。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学生得出“兴奋传递是一个耗能的过程”的结论
利用媒体动态展示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具体讨论和分析引导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与物理学科相结合分析,使能够体现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8分钟
看几则材料,大家分析一下各级结构之间是否存在什么联系。在看材料的同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为什么婴儿不能?(提示:排尿神经中枢的控制)
材料3的患者出现不受意识支配的排尿情况,是哪里出了问题?
没有尿意,为何也能排尿?
这些材料说明神经中枢之间有何联系?
引导学生得到答案:
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是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出现了问题。
大脑作为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可以控制排尿行为。
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展示“语言功能”的定义,引出大脑皮层“言语区”的概念)
给出几个病例,分析言语区不同区域受损会造成的4种病症——运动性失语症、听觉性失语症、失读症、失写症,描述各病症的表现。然后通过展示言语区的结构示意图总结所学知识。
除了语言功能,学习和记忆也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直接展示并分析“学习”的定义。)
(展示“记忆”的定义)
(展示“不同形式记忆的关系”流程图。)
阅读材料后分析回答
因为婴儿的中枢尚未发育完全,意识控制力比较弱。
大脑受损。
大脑可以控制排尿行为。
低级中枢脊髓受大脑控制。
提高分析能力
学会科学的学习和记忆
归纳总结
归纳本节主要内容
3分钟
教师提示任务
学生代表归纳总结
形成知识体系
练习巩固
配套练习
5分钟
提示分析评讲
独立思考,也可讨论争辩
巩固提高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练习
姓名 班别 学号
选择题(写答案于题号前)
1.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
2.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3. 下图中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引起猫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经插入脑内的电极记录神经膜电位变化,当兴奋产生时,对该电位变化正确的表述是
A.神经膜离子分布内负外正
B.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C.K+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D.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膜单向传导
4. 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的完成可以不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定会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5. 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则受损伤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6. 手偶然碰到针尖后,会发生缩手反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先感到疼痛后缩手 B.先缩手后感到疼痛
C.缩手和疼痛同时发生 D.此反射属于条件发射
7. 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是
A.细胞体→轴突→树突 B.轴突→细胞体→树突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树突→轴突→细胞体
8. 下图示神经元局部模式图。当人体内兴奋流经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流方向是
A.都是由左向右
B.都是由右向左
C.膜内由左向右,膜外由右向左
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会说会写,也能看懂文字,但经常听不懂原音电影中的英语对白,这种情况叫感觉性失语症。
B.人类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内侧面的某一特定区域有关。这一区域叫言语区。
C.某人因脑溢血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这很可能是损伤了大脑皮层S区。
D.S区位于大脑皮层颞上回后部,H区在大脑皮层中央前回
底部之前
10. 下列哪一项不是突触的结构
A.轴突末梢膜 B.树突末梢膜
C.胞体细胞膜 D.神经胶质细胞膜
11. 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最高级中枢在
A.大脑两半球 B.大脑皮层 C.小脑 D.中枢神经系统
12. 膝跳反射通常受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影响,临床上常用以检查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右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下列关于该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1处受到损伤时,针刺足部仍会产生痛觉
B.如刺激4处,可在1和5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C.因为在3处兴奋只能单向传导,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导
D.2是传出神经元,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最终通过2传到效应器
13. 对人体排尿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是
A.脊髓 B.垂体 C.下丘脑 D.大脑皮层
14.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反射活动的是
A.看见红灯刹车 B.天热出汗
C.白细胞吞噬细菌 D.吃食物,分泌唾液
15. 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媒介
A.酶 B.激素 C.带电离子 D.递质
16. 小张因饮酒过多导致语无轮次、走路不稳、大小便失禁,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是由于相应中枢受到影响,它们分别是
A.大脑、小脑、脊髓 B.小脑、大脑、脊髓
C.大脑、小脑、大脑 D.脊髓、小脑、大脑
17. 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是
A.细胞体 B.轴突 C.突触间隙 D.树突
填空题
1.下图是突触摸式图,请据图回答:
1)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内外电位表现为 膜内正电位 膜外负电位 。
2)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突触小泡的形成与细胞内 高尔基体 (细胞器)有关。
2.下图表示反射弧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反射弧是由〔1〕 感受器 、〔2〕传入神经、〔3 〕 神经中枢 、〔4 〕 传出神经 和〔 5〕
效应器 组成的。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 内负外正 。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表现为 内正外负 ,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 局部电流 ,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是 双向 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 突触 (结构)来传递的。该部位又由 突触前膜 、 突触间隙 、
突触后膜 三部分组成。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 不可逆单向的 。
3. 下图为一神经细胞未受刺激时的电荷分布及相关处理。据图回答:

(1)神经细胞膜主要成分是 磷脂 和 蛋白质 ,是一种
选择透过 性膜。
(2)神经细胞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位表现为 ____内负外正________。
(3)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则a~b之间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_____a—b__________
4. 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进行了相关实验。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   神经中枢      ,能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用图中序号表示)   12345    ;
(2)刺激图中b点,则b点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  由外正内负变成内正外负     ,图中 acde     点(用字母表示)可发生兴奋;
(3)若刺激d点,图中 ce   点(用字母表示)可发生兴奋;
(4)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  树突膜或细胞体膜   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图中共表示有
   3   个突触。
(5)由此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  双向的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  单向的     ,其原因是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 2012.9
一 选择题
1.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 (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2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 A.轴突→树突→细胞体
B.轴突→细胞体→树突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
3.下图所示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 )
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在③中兴奋传递是单一方向的
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以上说法都对
4.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把下列陈述中正确的填入括号内( )
①若在a点上剌激、神经就发生兴奋,从这一点向肌肉方向传播,肌肉就收缩
②如果给予相同的剌激,剌激a点与肌肉之间的距离越近,肌肉收缩就越强
③神经纤维传播兴奋的大小,与剌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
④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急剧发生变化,钾离子流入细胞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
5.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兴奋时电位变为“内负外正”
B.兴奋部位的电流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D.兴奋可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双向传导
6.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
7.分别刺激上图Ⅰ、Ⅱ、Ⅲ、Ⅳ四处,不能引起肌肉收缩的是 ( )
AⅠ B.Ⅱ C.Ⅲ D.Ⅳ
8.高处坠落造成人高位截瘫(颈椎损害),以下四种表现不符合实际的是( )
A.大小便失禁 B.触觉完全丧失 C.躯干冷温觉丧失 D.躯干痛觉丧失
9、右图中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引起猫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经插入大脑内的电极记录神经膜电位变化,当兴奋产生时,对该电位变化正确的表述是( )
A、 神经膜离子分布内负外正 B、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C、K+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D、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膜单向传导
10、某人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11、给某人踝关节处注入局部麻醉药,此处暂时失去了痛觉,但还能运动,该局部麻醉药作用的结构是( ) A. 神经中 B. 突触 C. 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D.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2、人体细胞外液中的主要阳离子是( ) A.Fe2+ B.K+ C.Na+ D.Zn2+
13、关于反射弧结构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不包括感觉器官。 B.脑脊神经节以前的神经纤维由长树突形成,其他的神经纤维由轴突形成 C.神经中枢是脑脊灰质中功能相同的许多神经元细胞体集中形成 D.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内、外分泌腺组成
14、下是有关神经调节的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B.特定的反射需要特定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
C.小天鹅印随学习的生理基础是条件反射 D.反射孤中兴奋传导的实质就是电信号的传递
15 右图是一反射弧的部分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①所示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细胞质中一定含线粒体等细胞器 B.②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C.②处兴奋传递方向为自下而上
D.如果婴幼儿时期营养不良,蛋白质等物质摄入过少,则会使①和②等结构减少,脑重量变轻,造成智力缺陷
16小张因饮酒过多导致语无轮次、走路不稳、大小便失禁,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是由于相应中枢受到影响,它们分别是( )
A.大脑、小脑、脊髓B.小脑、大脑、脊髓C.大脑、小脑、大脑 D.脊髓、小脑、大脑
17 轴突是神经细胞的( ) A.一种细胞器B.保护结构 C.分泌物 D.突起
18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反射活动的是( )
A.看见红灯刹车 B.天热出汗 C.白细胞吞噬细菌 D.吃食物,分泌唾液
19.对人体排尿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是( ) A.脊髓B.垂体 C.下丘脑 D.大脑皮层
20.叩击膝盖下位的韧带时,小腿会发生突然跳起的反应,引起该反射的感受器是( )
A.痛觉感受器 B.触觉感受器 C.本体感受器 D.温觉感受器
2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媒介是( ) A.酶 B.激素C.带电离子 D.神经递质
22.世界杯足球赛时,球员踢球瞬间,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 )
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突触传导 D.反射弧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会说会写,也能看懂文字,但经常听不懂原音电影中的英语对白,这种情况叫感觉性失语症。
B.人类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内侧面的某一特定区域有关。这一区域叫言语区。
C.某人因脑溢血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这很可能是损伤了大脑皮层S区。
D.S区位于大脑皮层颞上回后部,H区在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
24.当刺激神经纤维上的某一点时,将会出现( )
A.所产生的冲动向轴突末梢方向传导B.神经细胞内的阳离子比细胞外的阳离子少
C.所产生的冲动向树突末梢方向传导D.神经细胞内的阳离子比细胞外的阳离子多(局部)
25.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
A.完成反射活动所用的时间决定于反射弧的长度
B.反射活动的完成不需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路径
26. “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27.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做材料,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2、3、4
B.在b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3、2、4
C.在a、b两点中央刺激会出现1或4现象
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3、2、4
28.据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④中的物质释放到⑤的方式是外排
B.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偏转2次
C.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D.若①中含有一致病基因,则该致病基因来自其祖母的几率为0
29.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缺乏神经递质,反射就不能进行 B.在反射弧中只有感受器能产生兴奋
C.控制咀嚼的最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顶部
D.某人手受伤后有痛觉,但不能运动,说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受损伤了
30.下列哪一项不是突触的结构( )
A.轴突末梢膜 B.树突末梢膜 C.胞体细胞膜 D.神经胶质细胞膜
31.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b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以一个强刺激,电位计的指针会发生什么现象?(  )
A.不会发生偏转 B.发生一次偏转
C.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32.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的,这种信号称为:( )A.静息电位 B.反射 C.神经冲动 D.反射弧
33.下列关于兴奋产生和传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兴奋传导时的膜电位变化是由外负内正变为外正内负
B.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C.兴奋在不同神经元中间是通过突触来传导的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34.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 )
A.大脑两半球 B.大脑皮层 C.小脑 D.中枢神经系统
35.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
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 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36.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 )
37.女子体操运动员在参加平衡木项目比赛时,展现了出色的身体平衡能力,其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位于:( ) ??A.脊髓??B.小脑???? C.脑干???? D.下丘脑
38.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同步
39.在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假如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
受器受到某种刺激后,机体表现为:( )
A.有感觉、肌肉有运动反应 B.有感觉、肌肉无运动反应
C.失去感觉、肌肉无运动反应 D.失去感觉、肌肉有运动反应
40.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时,突触小泡会释放传递信息的物质,该物质是:( )
A.神经递质 ?B.CO2 C.Na+ D.O2
42.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字,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受损伤的区域是:( )
A.大脑皮层运动区 B.大脑皮层S区
C.大脑皮层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 D.大脑皮层H区
43. 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是( )A.细胞体 B.轴突 C.突触间隙 D.树突
44下图示神经元局部模式图。当人体内兴奋流经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流方向是( )
A.都是由左向右B.都是由右向左
C.膜内由左向右,膜外由右向左
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
二 填空题

1.下图是突触摸式图,请据图回答:
1)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内外电位表现为 。
2)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突触小泡的形成与细胞内 (细胞器)有关。
2. 下图表示反射弧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反射弧是由〔 〕 、〔2〕传入神经、〔 〕 、〔 〕 和〔 〕 组成的。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 。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表现为 ,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 ,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是 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 (结构)来传递的。该部位又由 、 、
三部分组成。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 。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准确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2.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3.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 是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4.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A.轴突→树突→细胞体 B.轴突→细胞体→树突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
5.下图所示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 )
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以上说法都对
6.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小体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A、电信号→电信号→电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7.手偶然碰到针尖时产生的反应是( )
A.痛和缩手同时出现 B.先感觉到痛,接着缩手
C.先缩手,接着感觉到痛 D.无法确定先后顺序
8.下图中A-D的体温调节中,哪一途径表示人体持续生活在过冷环境中,并可能导致死亡(   )
9、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开,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10、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
A.内负外正 B.内正外负 C.内负外负 D.内正外正
11、成人可以有意识的排尿,婴儿却不能,这说明( )
A.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低级中枢的调控
B.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C.位于脊髓内的高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低级中枢的调控
D.位于脊髓内的高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12、效应器是指( )
A.感觉神经末梢 B.肌肉
C.腺体 D.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载体
13、当猫看电视时,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引起猫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经插入猫脑内的电极记录神经膜电位变化;当兴奋产生时,对该电位变化正确的表述是( )
A.神经膜离子分步内负外正 B.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C.K+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D.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膜单向传导
14.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
(1)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代表传出神经 B.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
C.M代表效应器 D.S代表感受器
(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A.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B.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
C.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D.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
(3)在③中与兴奋传导有关的化学递质是______________。
(4)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_____;刺激Ⅲ处,肌肉______。
(5)在离肌肉5毫米的工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3.5毫秒后开始收缩,在离肌肉50毫米的Ⅱ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5.0毫秒后开始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_____毫米/毫秒。
答案
1.B 2.D 3. A 4.D 5.B 6. B 7. C 8.B9.D 10.A 11. B 12.A 13. B
14.(1)A (2)C
(3)乙酰胆碱或单胺类物质
(4)收缩 无反应
(5)30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练习
一、选择题
1.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准确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2.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3.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 (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4.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
A.轴突→树突→细胞体 B.轴突→细胞体→树突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
5.下图所示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 )
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以上说法都对
6.电在生物学研究中用途广泛。右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现在E处施加电剌激,使其兴奋。受到剌激后,E处膜内外电位变
化及其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 )
A.内负外正,向下 B.内负外正,向上
C.内正外负,向下 D.内正外负,向上
7.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把下列陈述中正确的填入括号内( )
①若在a点上剌激、神经就发生兴奋,从这一点向肌肉方向传播,肌肉就收缩 ②如果给予相同的剌激,剌激a点与肌肉之间的距离越近,肌肉收缩就越强 ③神经纤维传播兴奋的大小,与剌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 ④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急剧发生变化,钾离子流入细胞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
8.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下列对于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B.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
C.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D.递质的传递是双向的
9.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神经纤维兴奋时电位变为“内负外正”
B.兴奋部位的电流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D.兴奋可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双向传导
10.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11.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12.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13.分别刺激下图Ⅰ、Ⅱ、Ⅲ、Ⅳ四处,不能引起肌肉收缩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二、非选择题
14.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用箭头在右图左边的长框中标出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
(2)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
②______就将递质通过③______释放到④______里,作用于⑤______,使该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①____为递质的释放提供__________。
(4)如果图中的轴突代表交感神经,⑥代表心肌细胞。那么当兴奋传导到⑥时,心跳将_______,这与下列的( )作用相似。
A.肾上腺皮质激素 B.肾上腺髓质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
15.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进行了相关实验。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_,能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用图中序号表示)______________;
(2)刺激图中b点,则b点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图中______点可发生兴奋;(3)若刺激d点,图中_________点可发生兴奋;
(4)由图中可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图中共有突触_____________个。
(5)由此说明: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_____________。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
(1)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代表传出神经 B.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
C.M代表效应器 D.S代表感受器
(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A.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B.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
C.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D.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
(3)在③中与兴奋传导有关的化学递质是______________。
(4)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_____;刺激Ⅲ处,肌肉______。
(5)在离肌肉5毫米的工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3.5毫秒后开始收缩,在离肌肉50毫米的Ⅱ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5.0毫秒后开始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_____毫米/毫秒。
17.下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请回答:
(1)图1装置A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电位。装置B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电位。
(2)当神经受到适当剌激后,在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_____性发生变化,_____离子大量流向膜_____,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示中的_____段。
(3)将离体神经置于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生理盐水中,给予一定剌激后,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膜电位变化下钠离子浓度关系的是 ( )
参考答案
1—10 BDADB CDDB D 11—13 BBD
14.(1)↓ (2)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3)线粒体 能量 (4)加快 B
15.(1)神经中枢 ①②③④⑤
(2)由外正内负变成内正外负 acde
(3)ce (4)胞体或树突 3
(5)双向的 单向的 神经递质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16.(1)A (2)C (3)乙酰胆碱或单胺类物质
(4)收缩 无反应 (5)30
17.(1)A (2)静息 C 动作 (2)通透 钠 内 B (3)D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轴突末端可释放神经递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也可通过突触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细胞
   B.反射过程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目
   C.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时,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D.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能写字能看书看报,其受损部位是语言中枢的S区
   2.下列有关突触的正确叙述是(  )
   A.兴奋从轴突传递到细胞体只能通过突触实现
   B.神经元之间一般通过化学信号发生联系
   C.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突触间隙
3.在一简单反射弧中,只有感觉神经元A和运动神经元B,则当A接受刺激后,兴奋的传导方向是(  )
A.A的树突→B的轴突    B.B的轴突→A的轴突
C.B的轴突→A的胞体 D.A的轴突→B的树突
4.如图是一个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①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
②S是效应器,M是感受器
③Ⅰ是传入神经,Ⅲ是传出神经
④Ⅰ是传出神经,Ⅲ是传入神经
⑤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Ⅰ→Ⅱ→Ⅲ→M
⑥兴奋的传导方向是:M→Ⅲ→Ⅱ→Ⅰ→S
⑦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Ⅰ→Ⅱ→Ⅲ→M或M→Ⅲ→Ⅱ→Ⅰ→S
⑧一般情况下,M的细胞将主要消耗蛋白质分解后释放的能量
⑨兴奋在该反射弧中的传递要两次通过突触
A.②④⑥⑧ B.①③⑤⑨
C.①③⑧⑨ D.②⑤⑦⑨
5.如图所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图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
B.在突触小体上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C.若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D.刺激⑥处,神经兴奋能传到⑤④③②①
6.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7. 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可能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
B.从突触的结构判断e是感受器,a是效应器
C.刺激b处,在a、e和d处都有膜电位的变化
D.在该反射弧中信息的传递方式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两种形式
8.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9.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
A.图中包括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B.刺激a时,d处可以产生局部电流
C.刺激d时,a处可以产生局部电流
D.b和c决定了神经冲动只能从e处传到f处
10.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11. 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12.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13.右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14.根据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图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
B.递质的释放过程是主动运输
C.2中不可能有抗体
D.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引发3电位变化
15.(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30)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________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16.图甲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上的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d表示________;最简单的反射弧由________种神经元组成。
(2)若将该反射弧放入较低浓度的钠盐培养液中,传入神经元静息时,膜内Na+浓度将________(高于、低于、等于)膜外。
(3)用a刺激神经,c测到的电位变化如乙图。膜电位从③到④变化时,膜上打开的离子通道是________。
(4)正常时,分别用a、b刺激神经和骨骼肌,会引起骨骼肌收缩。某同学用a刺激神经,发现骨骼肌不收缩。是传出神经元受损、d部位受损还是骨骼肌受损导致骨骼肌不收缩?为探究骨骼肌不收缩的原因,该同学利用图中的反射弧,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注:只考虑一个部位受损)。请根据该实验步骤预测现象及结论。
第一步:用a刺激神经,观察c的电位变化和骨骼肌是否收缩;
如果______________,则说明传出神经元受损。
如果______________,则要继续往下做实验。
第二步:用b刺激骨骼肌,观察骨骼肌是否收缩。
如果______________,则说明部位d受损。
如果______________,则说明骨骼肌受损。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775803634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2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A.轴突→树突→细胞体 B.轴突→细胞体→树突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
3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字,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受损伤的区域是:
A.大脑皮层运动区 B.大脑皮层S区
C.大脑皮层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
D.大脑皮层H区
4.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兴奋时电位变为“内负外正”
B.兴奋部位的电流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D.兴奋可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双向传导
5.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 )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6.分别刺激下图Ⅰ、Ⅱ、Ⅲ、Ⅳ四处,不能引起肌肉收缩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高处坠落造成人高位截瘫(颈椎损害),以下四种表现不符合实际的是
大小便失禁 B.触觉完全丧失
C.躯干冷温觉丧失 D.躯干痛觉丧失
8、右图中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引起猫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经插入大脑内的电极记录神经膜电位变化,当兴奋产生时,对该电位变化正确的表述是
A.神经膜离子分布内负外正
B、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C、K+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D、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膜单向传导
9.某人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一般情况下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10、给某人踝关节处注入局部麻醉药,此处暂时失去了痛觉,但还能运动,该局部麻醉药作用的结构是
A. 神经中 B. 突触
C. 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D.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人体细胞外液中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 B.K+ C.Na+ D.Zn2+
关于反射弧结构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不包括感觉器官。 B.脑脊神经节以前的神经纤维由长树突形成,其他的神经纤维由轴突形成 C.神经中枢是脑脊灰质中功能相同的许多神经元细胞体集中形成 D.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内、外分泌腺组成
13、下是有关神经调节的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B.特定的反射需要特定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
C.小天鹅印随学习的生理基础是条件反射
D.反射孤中兴奋传导的实质就是电信号的传递
14.右图是一反射弧的部分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①所示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细胞质中一定含线粒体等细胞器
B.②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C.②处兴奋传递方向为自下而上
D.如果婴幼儿时期营养不良,蛋白质等物质摄入过少,则会使①和②等结构减少,脑重量变轻,造成智力缺陷
15右图表示一反射弧,若在S点处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则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感受器产生感觉
B.兴奋只向效应器方向传导
C.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D.刺激强度越大,效应器发生反应越快
16轴突是神经细胞的
A.一种细胞器B.保护结构 C.分泌物 D.突起
17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18.兴奋沿着神经纤维向前传导时,局部电流的形成是
A.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
B.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没有电位差
C.细胞膜外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没有电位差
D.细胞膜内外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都没有电位差
19.叩击膝盖下位的韧带时,小腿会发生突然跳起的反应,引起该反射的感受器是( C )
A.痛觉感受器 B.触觉感受器
C.本体感受器 D.温觉感受器
2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媒介是(C )
A.酶 B.激素C.带电离子 D.神经递质
21.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时,球员踢球瞬间,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
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突触传导 D.反射弧
22.当刺激神经纤维上的某一点时,将会出现
A.所产生的冲动向轴突末梢方向传导
B.神经细胞内的阳离子比细胞外的阳离子少
C.所产生的冲动向树突末梢方向传导
D.神经细胞内的阳离子比细胞外的阳离子多 (局部)
23.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完成反射活动所用的时间决定于反射弧的长度
B.反射活动的完成不需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路径
24.“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25..( 2010年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三期中)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做材料,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a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2、3、4
B.在b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3、2、4
C.在a、b两点中央刺激会出现1或4现象
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3、2、4
26.据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④中的物质释放到⑤的方式是外排
B.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偏转2次
C.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D.若①中含有一致病基因,则该致病基因来自其祖母的几率为0
27.(2010年福建厦门质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缺乏神经递质,反射就不能进行
B.控制咀嚼的最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顶部
C.在反射弧中只有感受器能产生兴奋
D.某人手受伤后有痛觉,但不能运动,说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受损伤了
28.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b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以一个强刺激,电位计的指针会发生什么现象?
A.不会发生B.发生一次偏转
C.发生两向相同的偏转
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9.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的,这种信号称为:
A.静息电位 B.反射
C.神经冲动 D.反射弧
30下列关于兴奋产生和传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兴奋传导时的膜电位变化是由外负内正变为外正内负
B.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C.兴奋在不同神经元中间是通过突触来传导的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31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
大脑两半球 B.大脑皮层
C.小脑 D.中枢神经系统
32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
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33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
34女子体操运动员在参加平衡木项目比赛时,展现了出色的身体平衡能力,其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位于:
??A.脊髓?? B.小脑????
C.脑干???? D.下丘脑
35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同步
1.下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 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请回答:

(1)图1装置A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电位。装置B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电位。
(2)当神经受到适当剌激后,在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_____性发生变化,_____离子大量流向膜_____,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示中的_____段。
(3)将离体神经置于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生理盐水中,给予一定剌激后,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膜电位变化下钠离子浓度关系的是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2.取出枪乌贼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并置于适宜环境中,进行如下实验。G表示灵敏电 流计,a、b为两个微型电极,阴影部分表示开始发生局部电流的区域。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1)静息时,神经纤维摸内外的电位状况是
________ _____。
(2)如果将a、b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
同时在c处给以一个强刺激(如图),电流
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_____________
(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若将b电极置于d处膜外(ab=bd),a电极位置不变.则刺激c处后,电流计是否偏转?__________________。
另取一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置于纯氮环境中,数小时后仍可完成兴奋的传导,然后才逐渐丧失兴奋性和传导性。恢复氧供应,兴奋性和传导性则立即恢复。上述现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两对脊神经根(一对脊神经根包含一个背根和一个腹根,见图2-4)。分别用电刺激每对脊神经根的背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然后进行下列实验:
侧的一对脊神经根不意图
①在第一对脊神经根的背根中央处剪断,电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电刺激背根外周段,蛙后肢不发生反应。
②在第二对脊神经根的腹根中央处剪断,电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不发生反应;电刺激腹根外周段,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试分析回答:
(1)根据实验①判断背根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②判断腹根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