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24 15:2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同步练习
一 、选择题
1.茂密灌丛中的湿度比裸地大,这说明(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都能适应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密不可分
2.下列生态因素中,哪项不是影响水稻生长的生物因素( )
A.水稻田间的杂草 B.水稻害虫
C.水稻田里的水 D.管理稻田的农民
3.在炎热的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 46℃时才会出汗.这体现了(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C.生物在不断进化 D.环境在不断改变
4.台湾玉山西北坡植物分布情况为:下层为热带雨林,中上层为常绿阔叶林, 上层为温带阔叶林, 顶
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主要是( )
A.空气 B.水分 C.阳光 D.温度
5.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 D.青蛙冬眠
6.下列实例中不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森林净化空气, 调节气候
B.蚯蚓疏松土壤, 增加土壤肥力
C.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导致水质恶化
D.企鹅胸部厚厚的脂肪层
7.沙漠中植物的根比较深, 这是对下列哪种环境因素的适应( )
A.水分 B.阳光 C.风沙 D.温度
8.竹节虫具有与树枝相似的体形,用“欺骗”的方式保护自己免遭捕食者的袭击,在生物学上我们称
第 1 页(共 10 页)
为( )
A.保护色 B.警戒色 C.拟态 D.相似
9.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草盛豆苗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0.小宁欲研究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在墙壁上固定一个装置, 装置内的幼苗种植在用铁丝固定 的湿棉花上, 并在地上放置光源照射此幼苗。经过一段时间后, 幼苗会朝着固定的方向生长,如图所
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此实验说明茎只具有负向重力性
B.此实验说明茎只具有向光性
C.此实验说明负向重力性对茎生长的影响强于单侧光
D.此实验说明单侧光对茎生长的影响强于负向重力性
二 、填空题
11.将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搭配起来.
生物适应环境 生物影响环境 .
A.雷鸟的羽毛在冬天是白色的, 夏天是黑棕色
B、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漠化甚至于沙化
C、人在树下行走比在烈日下行走凉爽
第 2 页(共 10 页)
D、有蚯蚓的地方土壤疏松
E、鸟的身体呈流线型, 飞翔时可以减小阻力
F、热带森林中的猿类上肢长且粗壮
G、大马哈鱼一次产卵量可达 100 万粒
12.通过对裸地、草坪、灌木丛空气湿度的测量得知,植物多的地方,空气湿度就 (选填“大 ” 或“小”);植物少的地方,空气湿度就 (选填“大 ”或“小 ”).这个实验说明,生物能够
一定的环境.(选填“适应 ”或“影响”)
13.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 ”据媒体报道, 九层塔 含有黄樟素。(甲) 小明认为微量的黄樟素会导致癌症;(乙) 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 一组长期喂
食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食正常食物;(丙) 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有患癌症。
(1)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 说明假设是 。(正确或错误)
(2)步骤 采用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对照实验。
(3)上文(甲)应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哪一步?
三 、实验题
14.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
甲种蛾幼虫的天敌, 夜间会驱赶乙种蛾, 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
加图所示。据此回答:
(1)甲种蛾幼虫与天敌的种间关系是: 。
(2)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 。
(3)甲种蛾幼虫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系是: 。
四 、解答题
第 3 页(共 10 页)
15.龟卵的孵化往往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为探究温度对某种龟卵孵化时间、孵化成活率及孵出性别的影
响,研究者将数目相同的五组龟卵分别置于不同温度下孵化, 结果如图所示。
(1)龟卵较大,卵内含有水分,卵外有坚韧的 保护,发育摆脱了对水的依赖,这是龟 陆
地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2)据图甲判断, 龟卵孵化的最佳温度范围为 29℃~31℃,原因是当温度低于 29℃时, 龟卵的孵化
时间相对较 ,当温度高于 31℃时, 。
(3)据图乙分析, 该种龟在不同温度下性别分化的规律是 。
第 4 页(共 10 页)
2.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1.A
【解析】植物的蒸腾作用把水分蒸发到大气当中, 能增加大气的到湿度,据此答题.
解:植物的蒸腾作用能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因温度过高晒焦导致死亡.能产生向上力, 促进水、 无机盐吸收等, 是对陆生环境的一种适应.同时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 使当 地的空气保持湿润, 使气温降低,让当地的雨水充沛,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茂密灌丛中的湿度比裸地
的湿度大, 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故选: A.
2.C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 因素包括: 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
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 ABD、水稻田间的杂草、水稻害虫、管理稻田的农民, 都是生物,因此都属于生物因素;
C、水稻田里的水是非生物,因此属于非生物因素.
因此, 水稻田里的水不是影响水稻生长的生物因素.
故选: C
3.A
【解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
生理特征或行为.
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在炎热的沙漠中非常干燥, 水源罕见.骆驼,尿液非常少,而且一
般不出汗, 当体温升高到 46℃时才会出汗.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 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
故选: A
4.D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 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
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第 5 页(共 10 页)
解: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 如热带雨林必须生 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必须生长在温度较高的亚热带, 寒温带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亚寒 带和寒带, 高山草甸适于生长在寒冷的高山高原.海拔每升高 1 千米气温下降 6 度左右,因此台湾玉 山海拔 3997 米从山脚到山顶温度差别极大,形成植物垂直分层分布的特点,即下层为热带雨林,中层
为常绿阔叶林, 上层为寒温带针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温度.
故选: D.
5.B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
改良土壤,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 A.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的一种适应, 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B、大树底下好乘凉, 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 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
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 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
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荒漠中的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 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 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
D、青蛙是变温动物, 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为了避免温度过低冻伤甚至冻死,变温动物青
蛙有冬眠的特性,主要是受温度影响的.
故选: B.
6.D
【解析】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环境可以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同样生物的
生长发育和繁殖也会反作用于环境, 据此解答.
解: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 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同时又将新陈代谢的产物(氧、二氧
化碳、水等)排放到环境中去, 因此,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无机环境也有影响.
A.森林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进而影响降雨量;柳杉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
从而净化空气; 此项反映生物影响环境.
B、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 提高土壤的通气和吸水能力, 它以腐烂的植物和泥土为
食,排出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此项反映生物影响环境.
C、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使水中溶解氧急剧减少,导致水质恶化;此项反映生物影响环境.
第 6 页(共 10 页)
D 企鹅胸部厚厚的脂肪层,能够适应寒冷的环境, 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故选: D
7.A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有水、阳光、空气等.
沙漠中干旱缺水.
解: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沙漠地区最大的特点就是 缺水, 叶片小, 可以减少上面部分对水分的散失; 沙漠地区风较大,具有发达的根系, 可以牢牢地抓
住土壤,使得植物不易被风连根拔起,从而适应干旱的环境.
故选: A
8.
解: A.保护色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如大刀螂的颜色与环境一致呈草绿色, 目的是为了与
环境颜色一致, 避免敌害发现, 属于保护色; 错误;
B、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 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有些动物如瓢虫鞘翅具有鲜艳的色斑,目的是威慑、
警告其它动物, 不要靠近我,属于警戒色;错误;
C、拟态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
或者是引诱猎物靠近物种。竹节虫看起来像竹枝, 是欺瞒捕猎者远离属于拟态。正确;
D、竹节虫看起来像竹枝,是欺瞒捕猎者远离属于拟态,不是相似。错误。
故选: C。
9.C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 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
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 A.“万物生长靠太阳 ”这句话描述的是阳光这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该选项不符合题
意.
B、“雨露滋润禾苗壮 ”,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 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第 7 页(共 10 页)
C、“草盛豆苗稀 ”,体现了生物因素草对生物豆苗的影响,草与豆苗,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
和生存的空间, 属于竞争关系, 该选项符合题意.
D、“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0.
解:分析题图可知,幼苗处于暗箱中, 只从一侧的小孔接收到单侧光照,因此一段时间后,幼苗会弯 向光源生长; 小妍欲研究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墙壁上固定一个装置,装置内的幼苗种植在 以铁丝固定的湿棉花上,并在地上放置光源照射此幼苗。经过一段时间后,幼苗会朝着固定的方向生 长(即光源生长),因为茎向光的效应大于背地的效应, 此实验说明单侧光对茎生长的影响强于负向重
力性。
故选: D。
二 、填空题
11.AEFG;BCD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也会影响环境,环境也影响生物, 自然界中的动物和
其他动物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据此解答.
解: A.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 其他动物发现, 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例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 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 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 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很相近.这是对
环境的一种适应.
B、环对草原的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导致土地沙漠化, 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因此树下凉爽,体现了生物对环境
的影响.
D、蚯蚓改良土壤, 有蚯蚓的地方土壤疏松,体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E、热带类人猿上肢粗壮,有利于散失热量,是对炎热环境适应.
F、在一个繁殖季节里,大多数鱼类一次产卵量可达数万粒甚至数百万粒以上,由于鱼的卵是在水中完
成受精作用,所以成活率极低, 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
故答案为: AEFG BCD
12.大;小;影响
第 8 页(共 10 页)
【解析】在不同的地点, 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裸地最少、灌丛最多,植物多蒸腾作用大,空 气湿度就大;而早、中、晚不同时间里, 早晨温度低,夜间蒸腾作用释放的水多, 空气含水量大,空 气湿度最大的时间是早晨,中午温度高, 气孔关闭, 蒸腾作用小,空气含水量小, 最小的时间是中午,
据此解答.
解:通过分析可知, 空气湿度最大的地点是灌丛, 而湿度最小的是裸地,裸地的空气湿度的测量是起 对照的作用.因此物多的地方, 空气湿度就大,反之,植物少的地方, 空气湿度就小.同时也说明了
森林能增加大气湿度,而过度放牧则会导致草原沙漠化, 说明生物能够影响一定的环境.
故答案为: 大; 小; 影响.
13.(1)错误
(2)乙
(3)作出假设
【解析】探究实验有六个步骤: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题目中甲属于作出假设; 作出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符合,说明假设是错误的; 步骤乙采用了两组老鼠,
一只用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喂食, 一只用正常食物喂食,是对照实验。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及方法。
三 、实验题
14.(1)捕食(或寄生)
(2)捕食
(3)竞争
【解析】常见的种间关系是捕食、竞争和寄生。根据题干的描述, 甲种蛾幼虫与天敌之间的关系主要 是捕食关系,也可能是寄生关系;甲种蛾幼虫与烟草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由于甲种蛾幼虫和乙种
蛾幼虫都能以烟草为食物,所以甲、乙两种蛾幼虫之间是竞争关系。
(1)根据题干的描述, 甲种蛾与天敌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捕食关系, 也可能是寄生关系。
(2)甲种蛾的幼虫采食烟草叶片,说明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3)由于甲种蛾和乙种蛾都可以以烟草为食物,所以甲、乙两种蛾之间是竞争关系。
故答案为:(1)捕食或寄生 (2)捕食 (3)竞争
四 、解答题
第 9 页(共 10 页)
15.
解:(1)龟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发育摆脱了对水的依赖,这是龟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原因
之一;
(2)据图甲判断, 龟卵孵化的最佳温度范围为 29℃~31℃,原因是当温度低于 29℃时, 龟卵的孵化
时间相对较长, 当温度高于 31℃时,孵化成活率下降;
(3)据图乙分析,该种龟在温度 25﹣33℃范围内,性别分化的规律是:25﹣33℃内,温度升高时向雌
性分化,温度降低时向雄性分化。
故答案为:
(1)卵壳;适应;
(2)较长;孵化成活率下降;
(3)温度升高时向雌性分化,温度降低时向雄性分化。
第 10 页(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