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5 09:0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
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知识小卡片-文学常识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诸侯国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在政治方便的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的变革。
孟子处于各国新兴封建势力先后进行变法的战国中期。
孟子称颂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世,主张“法先王”,行“王道”“仁政”。
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围。
之:代这座城。
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是说弃城而逃。委:放弃。而:然后。去:离开。之: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
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靠。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震慑。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寡:少。
之至:到达极点。
畔:同“叛”,背叛。
之:代词他,指失道之人。
至:极点。
顺:归顺,服从。
以:凭借。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胜:取得胜利。
原文解释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议论文三要素
论据
用来证明
论点的材料
论证
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论点
作者的看法,
见解或主张
常用的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事实论证(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三者互相比较
天时
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
地利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
人和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论道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得民心者得天下
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
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
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强盗仇敌。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并举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本文采用什么论证结构?
总——分——总
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请从修辞、句式、作用方面,赏析“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这个句子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双重否定表肯定的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是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性。句式整齐,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找出文中其他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2
从反面推论,强调“域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
“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怎样的新内涵?
成语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衷共济”等;
俗语有“家和万事兴”;
典故有“将相和”等。
在当代社会,“和”字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
你认为“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一个国家需要“人和”,因为只有“人和”国家才能富强、进步;
一个家庭需要“人和”,因为“家和万事兴”、和气致祥;
一个班级同样需要“人和”,希望同学们能够和睦相处、一团和气、和衷共济、共同进步!
记下来哦!
教师总结
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君主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