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卷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 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原始地球上的无机物为生命起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以下物质属于无机物的是( )
A.氨基酸 B.核苷酸 C.氨气 D.单糖
2.下列关于宇宙大爆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宇宙起源于一个非常稳定的“原始火球”
B.“原始火球 ”爆炸导致空间处处膨胀, 温度处处下降
C. 目前宇宙的膨胀已经结束
D. 目前宇宙的膨胀已经结束且已经开始收缩
3.夜晚, 我们肉眼看到的最亮的星中, 许多都属于同一类恒星, 如猎户座的参宿四、金牛座的毕 宿五、牧夫座的大角、天蝎座的心宿二等著名的星。实际上,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体积特别大,
而且呈红色。据此推断它们可能是( )
A.白矮星 B.中子星
C.黑洞 D.红巨星或超红巨星
4.下列哪一过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 )
A.无机物→有机小分子物质
B.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物质
C.有机大分子物质→相对独立的体系
D.相对独立的体系→具有原始新陈代谢和繁殖功能的个体
5.化石之所以能够成为生物进化的证据,主要原因是( )
A.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B.化石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形成的
C.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里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
D.化石是地壳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
6.法国学者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 ”推翻了( )
A.生生论
B. 自然发生论
C.化学进化论
D.宇宙生命论
7.下列现象中,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 )
A.人由于经常锻炼而肌肉发达
B.人由于控制凝血因子的基因发生改变而引起的血友病
C.水稻由于水肥充足而长得穗大饱满
D.玉米植株由于长在阴暗处而叶色变黄
8.下列是染色体及 DNA.蛋白质、基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其中正确的是( )
A.B. C.D.
9.下列哪一项不是原始大气成分形成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的条件( )
A.雨水 B.高温 C.雷电 D.紫外线
1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研究的重要证据是化石 B.方向是从低等到高等
C.普遍认为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D.结果是都产生有利的变异
11. “单独二孩 ”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后, 已生有一个女孩的林明夫妇, 想要再生一个孩子, 他们
再生女孩的几率为( )
A.100% B.75% C.50% D.25%
12.如图为生活在 300 万年前的人类元祖﹣露西的化石,其特点是骨盆宽,下肢比上肢粗壮,据此
第 1 页(共 10 页)
特点判断露西一定已能( )
A.直立行走 B.制造工具 C.用火 D.语言交流
13.关于生命起源, 化学进化论认为( )
A.生命可以自然发生
B.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
C.有机小分子的形成是生命发生的开端
D.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随时发生的
14.始祖鸟具有两翼,身被羽毛,翼端有爪, 喙内有齿,以上特征可说明( )
A.古代爬行动物由古代鸟类进化而来
B.古代鸟类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C.古代哺乳动物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D.古代爬行动物由古代哺乳动物进化而来
二 、填空题(30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随着科技的进步,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 正逐步得到证实。如图 3 中 a、 b、c、d 四点分别表示处女座、大熊座、牧夫座和长蛇座四大星系离银河系的距离与它们的运动 速度之间的关系。由图可知,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 ;可推知宇宙正处于 之中。
16.下图的进化树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 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 。
(2)与 a 生物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 。
17.下图是植物进化历程的图解,据图回答问题。
(1)原始生命形成以后, 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 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 另一
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体的 A 。
(2)最早登陆的植物类群是 B 和 C ,但是 B 和 C 的生殖离不开水, 后来一部分 C 进化成为原始的 ,包括 D 和 E ,D 和 E
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了陆地生活。
18.基因编辑技术又称基因手术刀,能够在活细胞中快速、精准的“编辑 ”任何基因,是目前生物
学领域尖端的研究工具。
(1)基因编辑技术是通过改变基因来改变生物的 。
(2)科学家可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 。
A.培育抗病毒的家禽
B.治疗人类某些遗传病
C.培育抗病虫害的农作物
19.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国式菊花的原产地,世界上菊属大部分种类都原产自中国.多 年生野生菊是现代菊花的祖先,有人利用野生菊做了如下实验:将白色野生菊和黄色野生菊杂交,
发现子一代野生菊全为白色.该性状由﹣对基因 A,a 控制.
第 2 页(共 10 页)
(1)白色和黄色属于一对 ,其中 为显性性状.让子一代之间
杂交, 子二代中白色野生菊基因组成是 ,在白色野生菊中纯种占的比例
是 .
(2)某同学将子二代白色植株与黄色植株杂交, 若后代中既有白色, 又有黄色, 则子二代白色植
株基因组成是 .
(3)在山脉不同位置生长着多年生野生菊.在同一海拔处,株高无显著差异;在不同海拔,株高
却显著不同,如图所示, 为了探究影响野生菊株高变化的因素,做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处理:第一年,将多株生长在 1000 米海拔野生菊 A 幼苗,与多株 10 米海拔野生菊 B 幼苗,
一同在 10 米海拔处种植.
②第二年, 秋天测量 .
③B 平均株高仍然是 33 厘米, A 可能的测量结果及相应结论;
若 A 平均株高 15 厘米, 则野生菊株高的变化只与基因有关;
若 A 平均株高 ,则 ;
若 A 平均株高 ,
则 .
三 、实验题(16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19 世纪中叶,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做了下面的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如下问题:
(1)巴斯德把澄清的肉汤倒入两个曲颈烧瓶中,把其中的一瓶肉汤煮沸,而另一瓶则不加热煮沸, 几天后, 未煮沸的肉汤变得浑浊, 表明肉汤中长有 ,而煮沸的肉汤仍保持澄清, 巴斯德 由此推测出 不会自发地从肉汤中长出,只有在 已经存在的条件下才能
产生新的 。接着,巴斯德打破了盛有澄清肉汤的曲颈瓶的瓶颈, 数日后, 澄清的肉汤变
得 。
(2)巴斯德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21.如图是米勒关于原始地球的模拟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 A 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 模拟了 的
成分.
(2)这个实验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 为其提供能量.
(3)C 中为含有 的水溶液.
(4)米勒认为原始生命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有可能诞生的, 它的场所是 .
(5)此实验证明: 在生命起源的进化过程中, 从 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 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数十亿年来,地球上的物质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
下表是原始大气和目前空气的主要成分, 请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 主要成分
原始大气 CH4 、NH3 、CO、CO2 等
目前空气 N2 、O2、CO2、水及惰性气体
(1)原始大气一般指绿色植物出现前的大气,假设将现代的人或其他动植物放在原始大气中,你
认为他们 (填“能 ”或“不能”)生存; 理由
是 。
(2)在绿色植物出现后, 原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渐减少的同时, 氧气逐渐增加, 与其有关的原
第 3 页(共 10 页)
因是 。
(3)随着原始大气中氧气的逐渐增多,CH4、NH3 、CO 等气体逐渐减少,使原始地球大气的成分逐
渐演化成现代的大气。现代大气中的氮气可能是来源于 转化;现代大气中二氧化碳逐渐
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23.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认知都是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地修正和深化的。
(1)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是几代科学家通过实验和思维不断地进行修正的。其中卢瑟福基于 α
粒子轰击金属箔的实验事实, 经过思考得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 里”这一结论, 该结论
是对汤姆生关于正电荷均匀分布观点的修正。
(2)“谁控制生物的遗传?”人类对这一命题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直到 双螺旋结构的
问世, 才标志着对遗传的研究进入到分子水平。
(3)如图是人体细胞与外部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的模型。
1.写出人体细胞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人体细胞—— 系统—— 系统——外部环境。
(选填“A”、“B”、“C”、“D”,不定项选择)
2.肺泡中的 O2 通过 作用进入血液。B 系统形成尿液的器官是 。
第 4 页(共 10 页)
第一单元测试卷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 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C
【解析】无机物是无机化合物的简称,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少数含碳的化合物,如一氧 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氰化物等也属于无机物。无机物大致可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
有机物是指含碳元素的物质,但不包括碳的氧化物,碳酸盐, 碳酸氢盐,氰化物, 硫氰化物。
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分子比较小的, 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盐、氧等, 这类 物质是无机物; 一类是分子比较大的,一般含碳, 如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 这类物质是有
机物, 选项中氨气属于无机物, C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2.B
【解析】宇宙大爆炸仅仅是一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大约在 150 亿年 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 有着极高的温度,我们称之为“原始火球”,“原始火 球 ”不稳定,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 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
到的宇宙。
A.“原始火球”由于温度极高, 所以非常不稳定, 故 A 错误;
B、在爆炸中宇宙空间发生膨胀, 温度随之开始下降,故 B 正确;
CD、目前宇宙的膨胀仍在继续, CD 错误。
故答案为: B
3.D
【解析】红巨星时期的恒星表面温度相对很低,但极为明亮, 因为它们的体积非常巨大。太阳进
入晚年期, 球核收缩,形体扩大,变成红色, 形成红巨星。题目说体积特别大,而且呈红色,指
的是红巨星.
太阳进入晚年期,球核收缩,形体扩大, 变成红色,形成红巨星。题目说体积特别大, 而且呈红
色,指的是红巨星.
4.D
【解析】对于生命的起源有很多假说,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解: 化学起源学说认为: 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大约有 46 亿年的历史.早期的地球是炽热的球体, 地 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气体状态, 那时谈不到生命的发生.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才逐渐为生 命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水是原始大气的主 要成分,当时由于大气中没有氧气, 因而高空中也没有臭氧层阻挡,不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 所以紫外线能直射到地球表面, 在紫外线、天空放电、火山爆发所放出的能量、宇宙间的宇宙射 线,以及陨星穿过大气层时所引起的冲击波等这些能量作用下空气中的无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变 化转化形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物,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 于是随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汇
集入原始海洋.
在原始海洋中, 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 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 分子物质, 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 构成了相 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诞
生的标志是相对独立的体系→具有原始新陈代谢和繁殖功能的个体.
故选: D
5.C
【解析】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化石的行程和分布规律,此题主要考查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最直接可靠的证据, 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 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 生物的 遗体 、遗物和遗迹, 都称为化石。动物的粪便和蛋也可以形成化石,这类化石被称为 遗物化石, 动物在沙地或泥地上爬过的痕迹和留下的足印,也可以形成化石,这类化石叫做遗迹
化石。
第 5 页(共 10 页)
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最直接可靠的证据, 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 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研究发现, 不同地层中埋 藏着不同类型的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 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 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 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 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低等 生物至今仍然存在, 因此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也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通过研究不同
地层中的化石, 可看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故答案为: C
6.B
【解析】千百年来, 普遍流行着一种“ 自然发生说”。该学说认为,不洁的衣物会滋生蚤虱,污 秽的死水会自生蚊, 肮脏的垃圾会自生虫蚁, 粪便和腐臭的尸体会滋生蝇蛆。总之,生物可以从
他们所在的物质元素中自然发生,而不是通过上代此类生物繁衍产生。
巴斯德的“鹅颈烧瓶 ”实验证明了是肉汤变质的细菌是来源于空气中, 不是肉汤自己产生的,推
翻了自然发生论。
故答案为:B
7.B
【解析】ACD、“人由于经常锻炼而肌肉发达 ”、“水稻由于水肥充足而长得穗大饱满 ”、“玉米 植株由于长在阴暗处而叶色变黄”,都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 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因此都属
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B、“人由于控制凝血因子的基因发生改变而引起的血友病”,是由遗传物质基因改变引起的变异,
因此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故选: B.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可以遗传给后代;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 没有遗传物质
的发生改变的变异, 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不能遗传给后代.
8.
解:由分析知, 染色体是由 DNA 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DNA 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
一条染色体有一个 DNA 分子组成,一个 DNA 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因此,染色体、 DNA 和基因的
关系为:染色体>DNA>基因。故只有 C 选项中染色体及 DNA.蛋白质、基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正
确。
故选: C。
9.A
【解析】原始大气成分形成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的条件是高温、雷电、紫外线.
解:化学起源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 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 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 如水蒸气、氨、 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 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随着地球温度 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
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故选 A
10.D
【解析】A.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 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
据.故 A 正确.
B、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 从水生到陆生, 从低等到高等.故 B 正确.
C、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选择,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故 C 正确.
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包括有利的变异和不利变异, 变异的利害取决于环境.故 D 错误.
故选: D.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 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 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 因此证明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11.C
【解析】由分析说明男女的性别在受精卵形成时就已确定.由于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 X 精子与
Y 精子,加之它们与卵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在整个人群中男
第 6 页(共 10 页)
女性别之比大致 1:1.人的性别遗传如图:
从图中也可以看出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因此一对夫妇生育了一个女孩, 如果他们再生
育一个孩子,为女孩的可能性是 50%.
故选: C.
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 经过减数分裂,两条性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
子﹣﹣含 X 染色体的精子和含 Y 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 X 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
如果是含 X 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 XX 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 如果是含 Y 的精子与卵子
结合, 就产生具有 XY 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
12.A
【解析】就“露西 ”少女的骨骼化石来看,她的骨盆的髋骨前后扁,左右较宽阔, 下肢骨的股骨
较粗壮.说明她已经能直立行走.
故选: A
人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①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 ②下肢骨粗壮; ③足底有足弓; ④骨盆愈
合程度高.
13.C
【解析】生命何时、何处、特别是怎样起源的问题,是现代自然科学尚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 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历史上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多种臆测和假说,并有很多争议.随着认 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 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
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解:化学起源假说认为, 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 由非 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 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 阶段: 第一个阶段, 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 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 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 有机多分子体
系演变为原始生命.因此有机小分子的形成是生命发生的开端.
故选: C.
14.B
【解析】始祖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 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
之处, 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
1860 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 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 指端有爪等; 但是另一方面, 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 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 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 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 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 相似之处, 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 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 的一个过渡类型。1986 年我国科学家在辽宁发现的辽西鸟和孔子鸟等化石又进一步证明了鸟类起
源于古代的爬行类。
故答案为: B
二 、填空题(30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越快; 膨胀
【解析】本题涉及到星系的远离以及宇宙膨胀的天文知识,作为中学生应该对我们所生存的宇宙
第 7 页(共 10 页)
有个大概的了解,多了解一些我们所处的宇宙环境。
图纵坐标为距离,横坐标为速度,由图可知, 当星系离我们越远时,这些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越
大;由此可以得出, 宇宙处于不停的膨胀之中。
由图可知, 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可推知宇宙正处于膨胀之中。
16.(1)e
(2)b
【解析】(1)进化树表示几种生物的进化过程示意图,从图中可以得出 e→f→a→b;e→f→d→c。 因此 a、b、c、d 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 e。(2)从图中得出 e→f→a→b,因此与 a 生物亲缘关系
最近的生物是 b.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通过亲缘关系的图解更清楚的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17.(1)藻类植物
(2)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解析】根据生物的进化历程及生物进化树相关知识解题即可。
解:(1)原始生命形成以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
另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体的藻类植物。
(2)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离不开对水的依赖, 后来进一步进化为苔藓植物(有茎、 叶的分化,没有根的分化)和蕨类植物(具有根、茎、 叶的分化),逐步开始登陆;但依然离不开 对水的依赖;后来一部分蕨类植物, 进化成为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裸子
植物和被子植物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了陆地生活。
故答案为:(1)藻类植物;(2)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18.(1)性状(或特征)
(2)A;B;C
【解析】根据转基因的概念及转基因技术相关知识解题即可。
(1)基因编辑技术又称基因手术刀, 能够在活细胞中快速、精准的“编辑 ”任何基因, 从而改变
生物的性状;
(2)转基因技术的应用非常的广泛;如将抗病毒的基因转移到家禽的生殖细胞中,培育出抗病毒
的家禽;人类特定基因导致的遗传病的治疗; 培育抗病虫害的农作物等;
故答案为:(1)性状(或特征);(2)ABC。
19.(1)相对性状;白色; AA 或 Aa;1:3
(2)Aa
(3)植株高度(或“株高”),求其平均值; 33 厘米;野生菊株高只与海拔有关; 在 15 厘米与
33 厘米之间(或“15 厘米<33 厘米”);野生菊株高与基因和海拔都有关
【解析】(1)白色野生菊和黄色野生菊,是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根 据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或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 个体 性状表现为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的规律, 白色野生菊和黄色野生菊杂交, 发现子一代野 生菊全为白色, 因此没有出现的黄色野生菊属于隐性性状,白色野菊属于显性性状.该性状如果 由﹣对基因 A.a 控制, 则控制亲代白色野菊的基因一定是 AA,控制亲代黄色野菊的基因一定是
aa.亲代白色野生菊和黄色野生菊杂交, 则子一代白色野菊的基因是 Aa.
基因 A 为显性, 基因 a 为隐性, 让子一代 Aa 与 Aa 之间杂交, 子二代中白色野生菊基因型和性状
表现型如图所示:
根据因此图解可知: 子二代中白色野生菊基因组成是 AA 或 Aa,其中白色野生菊中纯种占的比例
是: 1:3.
(2)根据(1)的解答可知黄色野生菊属于隐性性状,白色野菊属于显性性状.某同学将子二代 白色植株与黄色植株杂交,若后代中既有白色,又有黄色,则控制隐性性状的黄色一对基因一个
是由白色野菊提供, 另一个是由黄色野菊提供,因此子二代白色植株基因组成一定是 Aa.
第 8 页(共 10 页)
(3)题干中“将多株生长在 1000 米海拔野生菊 A 幼苗, 与多株 10 米海拔野生菊 B 幼苗,一同在 10 米海拔处种植 ”,设计了对照实验.A 实验组是将生长在海拔 1000 米的野生菊 A 幼苗与多株
10 米海拔野生菊 B 幼苗,一同在 10 米海拔处种植;B 对照组是生长于 10 米的野菊.
如图所示:生长在海拔 1000 米的野生菊 A 大约高是 15 厘米,生长在 10 米海拔野生菊 B 大约高是
33 厘米.根据 A 可能的测量结果及相应结论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如果只与遗传因素的影响,则移栽的野菊的株高与环境无关系, 移栽的野菊和原海拔处野菊株
高无差别;
②如果性状只与环境有关,则移栽的 A 野菊的株高 10m 处的野菊的株高应该一致.
③如果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移栽到低海拔处时, 应比移栽处矮, 比原海拔
处高.
故答案为:
(1)相对性状;白色; AA 或 Aa;1:3;
(2)Aa
(3)②植株高度(或“株高 ”),求其平均值;
③33 厘米;野生菊株高只与海拔有关;在 15 厘米与 33 厘米之间(或“15 厘米<33 厘米”);野
生菊株高与基因和海拔都有关.
由所学知识可知:(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
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
(2)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控制生物 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 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
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 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显示隐性性状;
(3)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 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
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三 、实验题(1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1)微生物; 微生物; 活的微生物; 微生物; 浑浊
(2)只有在活微生物存在的条件下, 才能繁殖出新的微生物
【解析】(1)巴斯德将新鲜的肉汤装入两个瓶中, 其中一个瓶子在高温下将瓶颈拉成弯曲、细长 的鹅颈形, 然后高温灭菌,放在温暖的环境中。普通瓶中的肉汤几天就腐败了,而鹅颈瓶中的肉 汤放置了四年也没有腐败。巴斯德认为, 普通瓶中的肉汤,因为空气中的细菌可以进去,几天就 腐败了,而鹅颈瓶中的肉汤虽然与空气相通, 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因此四年都没有腐 败。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巴斯德打破了放置四年的鹅颈瓶的瓶颈,几天后,肉汤就腐败了。巴 斯德的实验向世人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2)巴斯德
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在活微生物存在的条件下, 才能繁殖出新的微生物。
此题考查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 难度一般,解答时可要熟记实验知识。
21.(1)原始大气
(2)闪电
(3)有机物
(4)原始海洋
(5)无机物
【解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 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 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 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 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 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 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 物质; 第三个阶段, 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 第四个阶段, 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
始生命.
解: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在这个实验中, 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 始的海洋, 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 ”.米勒先给烧瓶 加热, 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 以激 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 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 冷却形成液体, 又流回底部的烧瓶, 即模拟降雨的过程(如图).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
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 其中含有包括 5 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
第 9 页(共 10 页)
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 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 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 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 A 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 等气体,该混合气体中不会含有氧气,用来模拟原始大气的成分和原始地球的条件.图中 B 装置 里是用来产生水蒸气的沸水.B 和 C 内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2)米勒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 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能量.(3)、(4)图中 B 装置里是用来产生 水蒸气的沸水.B 和 C 内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C 中为含有有机物的溶液.(5)D 装置是冷凝管, 模拟了原始地球条件下, 经过冷却后,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的过程.此实验表明: 在生 命起源的过程中,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
的.
故答案为:(1)原始大气(2)闪电(3)有机物(氨基酸)(4)原始海洋(5)无机物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 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1)不能;原始大气中不含氧气且含有有毒气体
(2)植物进行光合
(3)氨气;含碳燃烧的燃烧
【解析】地质学家研究表明, 地球大约是在 46 亿年以前形成的, 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 地面上 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 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 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 还有一部分硫 化氢和氰化氢, 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 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 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 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不适合生物的生存,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无生命的。光合作用是
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应当保护环境,不要多排放二氧化碳。
(1)原始大气一般指绿色植物出现前的大气,假设将现代的人或其他动植物放在原始大气中,他 们不能生存,理由是生物的生活需要呼吸,而且氧气是供给人类和生物的呼吸的气体, 因此人类
和生物不能没有氧气,还有一个原因是原始大气中不含氧气且含有有毒气体。
故答案为: 不能;在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反而有有毒的 CO、NH3 等物质;
(2)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 所以绿色植物出现以后, 原始大气中的
CO2 逐渐减少, 同时 O2 逐渐增加。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结合原始大气和目前空气的主要成分, 不难得出原始大气的氨气应转化为现代大气中的氮气和水; 现代大气中二氧化碳逐渐增多的主要
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含碳燃料, 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过多。
故答案为:(1)不能;原始大气中不含氧气且含有有毒气体(2)植物进行光合(3)氨气; 含碳
燃烧的燃烧
23.
解:(1)“谁控制生物的遗传?”人类对这一命题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 直到 DNA 双螺旋结构的问
世,才标志着对遗传的研究进入到分子水平。
(2)氧气和营养物质均通过循环系统(C)运送到全身各处供生命活动利用,人体细胞进行呼吸 作用所需的氧气由呼吸系统(D)提供, 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消化系统 A.提供,细胞产生的代谢废
物由循环系统(C)分别运送到呼吸系统(D)和泌尿系统(B)排出体外。
(3)通过呼吸系统,外界空气进入肺,肺泡内空气中的氧气通过气体扩散作用, 进入血液;B 系
统是泌尿系统, 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其中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故答案为:
(1)DNA;
(2)C;ABD;
(3)扩散;肾脏。
第 10 页(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