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备课】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PPT课件+教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备课】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PPT课件+教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5-21 15:33:47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罗布泊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异常等自然原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等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有:
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包括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农田退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导致的土地生产潜力降低或丧失。 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2亿的人口受荒漠化的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 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古长城以北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 地形特征: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东部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内蒙古高原3. 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4. 河流: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5. 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议一议,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有什么关系? 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地形——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水文——多为内流河,水量小;
植被——稀疏,对地表保护作用差。
各方面都促成了干旱的特征。十分密切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动力条件:大风频繁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缺乏植被保护。◎人为原因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胡杨林干枯的胡杨林滥牧垦荒植被破坏耕地扩大水源减少河流水量减少用水量加大地下水位下降胡杨林枯死荒漠化土地扩大1. 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会扩大?活动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红壤性状: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土壤,呈酸性,较贫瘠。2. 据了解,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红色荒漠”(指我国南方地区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查阅资料,找出“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省区)。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 两者相同之处:
都是植被破坏后导致的土地退化。
两者不同之处:
“红色荒漠”是在湿润环境下,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而新疆荒漠化是在干旱环境下,主要为风力侵蚀形成。前者人为原因主要是开山取石、毁林开荒,后者主要为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3. 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人类应从哪些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控制人口增长;
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植被;
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等等。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荒漠化的后果: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阅读:兴:
(1)塔里木河带来丰沛的水源(上游有大量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
(2)大片胡杨树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衰:
楼兰的消失和罗布泊的干涸
(1)自然原因:深居内陆,降水少,温带荒漠广布,容易引起沙漠扩张。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水源减少;盲目垦荒,农业用水量加大,导致塔里木河流量锐减,大片胡杨树枯死;乱砍滥伐,砍伐胡杨树,毁林开荒。分析楼兰古城兴衰的原因?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1. 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 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 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4. 我国的具体措施
针对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严的状况,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建防护林带草方格沙障治沙措施生物治沙治沙措施工程治沙沙枣胡杨锦鸡木麻黄主要治沙植物柽柳狼尾草狼尾草清肺止咳,凉血明目。用于肺热咳嗽,咯血,目赤肿痛,痈肿疮毒。 柽柳主治:治麻疹难透,风疹身痒,感冒,咳喘,风湿骨痛。 梭梭果实(l)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 使周边地区出现沙尘暴、扬沙、浮尘的天气增多,降低大气能见度,污染周边的地区环境,使周边地区气候发生改变,如光照减少等,严重影响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2)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
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土地利用经历了放牧——垦殖——放牧——垦殖的过程,沙丘有三层土壤,说明它历史上曾有三次退耕还牧,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方式,宜农则农,宜牧则牧。2. 在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应当怎样处理保护
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 应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脱贫致富,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3. 什么是“生态移民” ? “生态移民”是逃避自然,还是对自然的尊重? 当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力时,就有可能出现种种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应有计划地将一部分人口迁移到其他有接受能力的地区,这就是“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对自然的尊重。苏联垦荒区位置示意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对策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资源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也就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称为荒漠化。
1996年6月17日第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 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到20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的耕地。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
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
广义荒漠化则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包括盐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狭义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历史时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环境因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中,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arid)、半干旱(semi-arid )和亚湿润干旱(dry subhumid)地区的土地退化。
该定义明确了3个问题:
①“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
②“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指年降水量与可能蒸散量之比在0.05至0.65之间的地区,但不包括极区和副极区),这就给出了荒漠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分布范围;
③“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将荒漠化置于宽广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内,从而界定了其区域范围。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使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据联合国资料,目前全球1/5人口,1/3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响。1992年6月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上,已把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发展和采取行动的领域,并于1993年开始了《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政府间谈判。1994年6月17日公约文本正式通过。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向群众进行宣传。我国是《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突破方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法。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
1.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资料,使知识直观化,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得出具体防范措施。
2.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读图、析图、用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环节,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获取知识。
3. 案例教学法、讲述法、分析法3者相结合。
学法
读图分析、归纳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呈现两张图片——森林和荒漠图片,提问:
(1)请同学们欣赏景观图片,谈一谈感想与体会。
(2)这两张图片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我们用两节课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明确一下区域环境与发展的分析思路: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4)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1)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2)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贺兰山以西
贺兰山
内蒙古高原东部
年降水量
不足50毫米
200毫米以下
200毫米以上
干旱程度
极端干旱区
干旱区
半干旱的草原地带
自然景观
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草原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般规律)
基本条件——干旱;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本区条件分析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条件。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活动:根据教材P18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点拨:教材P18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教材P18图2.5)
人为
因素
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
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
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
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
放牧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
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阅读:教材P19图2.6,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让学生阅读后进行复述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1)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2)次生盐渍化形成: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阅读:教材P20图2.7,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若条件允许,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是否可以将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来发展灌溉农业?(从灌溉与次生盐渍化方面思考)
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点拨: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教材P21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
人口增加 草地变旱地 草地缩小 牧场超载 转牧脆弱地区
劳动力需求 荒漠化加剧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教材P21图2.10),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要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板书展示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课时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概念;形成;主要表现;影响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2.地貌特点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1)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2)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4)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条件。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课堂作业
甲图是某著名湖泊,乙图表示其水位季节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3题。
1. 影响该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 B. 风沙 C. 降水 D. 气温
2. 近年来,②线逐渐靠近①线,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该湖泊冬季水量减少 B. 该区域夏季降水量减少
C.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D. 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
3. 该区域不可能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是( )
A. 土地荒漠化 B. 次生盐渍化 C. 沙尘暴 D. 水土流失
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应该是全面的,但要把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放在突出位置,做到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特色旅游、促进交通通信设施建设的协调发展,据此回答4—5题。
4. 西北干旱地区目前开发的主要水源是( )
A. 冰川融水 B. 河流水 C. 湖泊水 D. 深层地下水
5. 导致西部地区沙漠化进程速度加快的自然原因是( )
A. 西部地区耕作与放牧的粗放 B. 远离海洋,降水少,风蚀严重
C. 西部地区易发生虫害和鼠害 D. 西部地区毁林和开垦草原现象严重
读以下人文地理景观图,完成6—7题。
6. 景观图甲主要位于( )
A. 西亚热带沙漠地区 B. 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
C. 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 D.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
7. 关于图甲和图乙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的共同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环境都很脆弱 B. 人地矛盾都很突出
C. 植被覆盖率都很低 D. 水土流失都很严重
参考答案
1.D 2.D 3.D
解析:第1题,由图可判断此湖泊为咸海,1、4、7月其水位有明显变化,这与入湖水量有直接关系,而入湖的河流水的补给是高山冰雪融水,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是气温,此题考查区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第2题,夏季(7月)因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多,河流的水量较大,入湖水量多,所以咸海的水位较高,但由于近年来沿湖地区农业的发展,大量引用河水灌溉,使入湖水量大幅度减少,导致②线与①线逐渐靠近。此题考查区域发展与区域环境之间的联系。第3题,图示地区是干旱地区,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与风力作用直接相关,而水土流失是由大强度降水引起的,在本区发生的可能性最小。此题考查区域国土整治的重点。
4.A 5.B
解析:第4题,西北地区的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第5题,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干旱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异常。而干旱主要是因为距离海洋远,降水较少,且风蚀明显。
6.C 7.D
解析:第6题,图甲景观是坎儿井,它是我国古代吐鲁番各族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第7题,图甲所示的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少,水土流失较轻;图乙是我国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窑洞,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教学反思
应抓住荒漠化的概念,进而分析其成因和治理措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突破方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法。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
1.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资料,使知识直观化,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得出具体防范措施。
2.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读图、析图、用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环节,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获取知识。
3. 案例教学法、讲述法、分析法三者相结合。
学法
读图分析、归纳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荒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本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了解一下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情况,分析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
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
阅读:读图指导——读教材P18页图2.5“黄沙掩埋下的丝绸之路”,思考回答:
①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
②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
③该地区在西汉时期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④唐宋以后该地区古绿洲为什么会退化而被废弃?根据你已有的史地知识,是否还能举出一些古绿洲被废弃、沙进人退的实例?
解释:在古代,由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等多种原因,导致水源枯竭,绿洲面积减小,使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类似楼兰的一些古绿洲相继消失,人们被迫放弃。
不同时期的荒漠化问题列表:
时期
人为因素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古代(唐宋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
近代(清代后)
“移民实边”、“开放蒙禁”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建国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区
思考: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
点拨:农牧界限向北推进,意味着农作侵入牧区,大片的草地将会变成旱地。这样,势必压缩草场面积,在原有的牲畜量不减少的条件下,会产生所剩牧场的超载,超载的牧场并必定会逐步衰退,为了牲畜的发展又可能将牧场转移到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的退化趋势必日益严重;在此同时,由草地开垦出来的旱地本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劣势。加上若因为土地肥力的衰退而弃荒的话,其本身就是现成的人造沙荒。因此,如果农牧界限向北推进,势必加剧该地区荒漠化的进程。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点拨:在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常常存在“农牧之争”,从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对比,农业一般都高于牧业,因此就有农作侵入牧区的趋势。特别是在人口激增、粮食不足的条件下,以农侵牧已成必然。若不加以控制,必定会陷入“过渡开垦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土地肥力减弱→再度开垦→荒漠化再度加剧”的恶性循环圈。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教材P22图2.14)。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人们将水分条件较好,并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实践证明,这是改造利用沙漠行之有效的方法。
思考: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点拨:这是由当地干旱的环境决定的。水分条件消失容易而形成难。
②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治理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①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
a.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
b.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c.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3)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①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③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4)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5)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5.我国的治理措施和经验
(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教材P23图2.15)。
(2)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读教材P23图2.12“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到沙坡头,其周边的自然状况:贺兰山、腾格里沙漠、黄河。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西,滔滔黄河在这里经过,包兰铁路沿着黄河,横穿腾格里沙漠南缘。这里特别在冬春季节风力强劲,对包兰铁路形成了威胁。
思考
①沙坡头试验站采用什么措施来固定流沙?效果如何?
点拨:沙坡头采用了草方格沙障技术固定流沙,用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包兰铁路自1958年通车起一直畅通无阻。
②这种措施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是如何起到固定流沙作用的)?
点拨: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②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3)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活动
1.根据教材P24图2.16的图文资料,说明前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的潜在自然背景。并说明人们的生产活动怎样加剧了这个过程。
点拨:对教材P24图2.16的分析,要知道“垦荒地区”处于亚欧大陆的中部偏北的地方,虽处于西风带但远离水汽来源、故降水稀少。从其周边的内陆湖“里海”、“咸海”的分布特点,可以推断,这是一个草原带向半荒漠带过渡的干草原带,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状况必定是寒冷、干旱、大风。
2.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前苏联在总结大规模垦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护措施。仔细分析这些措施,你认为该地区防治荒漠化(土壤风蚀)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点拨:要善于将所列4项保护措施逐条进行分析,而后进行归纳,不难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
3.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前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与措施可以被我国的哪些地区所借鉴。
点拨:关于对前苏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的适应性研究,当然少不了要对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既然前苏联的“垦荒地区”的环境特征是干旱、大风、风沙大,防治措施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那它将适用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当然,一些措施同样可以适用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甚至海南岛的西部地区。
课堂小结
板书展示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课时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4.治理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4)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5.我国的治理措施和经验
(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2)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3)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课堂作业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2009年在阿根廷召开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会议发出警告:干旱已经影响到地球上至少41%的土地;到2025年,干旱可能令地球上70%的土壤变成焦土。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上亿人面临丧失土地的危险。我国有近4亿人生活在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据此回答1—2题。
1. 为了保护和恢复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合理开采资源 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 ③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区应退耕还草还林 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任何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 )
A.生态效益为核心 B.消除贫困为核心
C.社会效益为核心 D.经济效益为核心
3.对不同程度荒漠的治理思路,正确的是( )
A.半干旱农牧过渡区和干旱农区应当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B.要设法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C.对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主要还是放弃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对人类活动的最主要影响是资源缺乏
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应该是全面的,但要把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放在突出位置,做到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特色旅游、促进交通通信设施建设的协调发展,据此回答
4—5题。
4.西北干旱地区目前开发的主要水源是( )
A.冰川融水 B.河流水 C.湖泊水 D.深层地下水
5.导致西部地区沙漠化进程速度加快的自然原因是( )
A.西部地区耕作与放牧的粗放 B.远离海洋,降水少,风蚀严重
C.西部地区易发生虫害和鼠害 D.西部地区毁林和开垦草原现象严重
沙柳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枝条丛生,不怕沙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但沙柳必须每隔3—5年平茬才能长得好,否则就会死亡。读下图,回答6—7题。
6.种植沙柳,改善环境,主要是因为沙柳能( )
A.防风固沙 B.吸烟滞尘 C.保持水土 D.净化空气
7.造纸产业链条( )
A.植被遭到了更大规模的破坏
B.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C.生产重点转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D.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8—9题。
8.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9.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10.读图,分析回答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10分)
(1)①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 。②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 。(4分)
(2)③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 。
④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是 ;治理的措施是 。(6分)
11. 2009年6月17日是第1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的主题是“防沙治沙,强农富民”。读我国西北地区主要沙漠和沙地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我国西北地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其原因主要是 ,加上 ,特别是 隆起对水汽的阻隔。由于 条件的影响,本区植被、草场载畜量和土地生产力都由东向西发生变化。(4分)
(2)在图中字母代表的沙漠或沙地中较难治理的是 (填字母),原因是 ;D处沙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8分)
(3) 是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它包括的内容主要是预防 ,扭转 ,恢复 。(4分)
(4)防沙治沙,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在半干旱农牧过渡区和干旱农区,应调整 结构和采取防风固沙的措施。在干旱地带的沙漠边缘绿洲,应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合理分配内陆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发展 农业。(2分)
参考答案:
1.C 2.B
解析:第1题,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要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恢复,人类必须做一些积极的干预工作。第2题,荒漠化的根源在于荒漠化地区的经济压力,它是由于贫困而导致的,所以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贫困问题。
3.B
解析:荒漠化防治的内容: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4.A 5.B
解析:第4题,西北地区的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第5题,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干旱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异常。而干旱主要是因为距离海洋远,降水较少,且风蚀明显。
6.A 7.D 8.A 9.D
10.(1)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植被破坏严重、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2)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大量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加之降水丰富,酸雨危害严重 ④地区黄土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破坏,土地遭受流水侵蚀作用严重 植树种草,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走农林牧相结合的道路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我国环境问题的掌握情况。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的沙漠化严重;在长江流域的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及岭南地区,酸雨盛行;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已严重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因此,合理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迫在眉睫。
11.(1)远离海洋 高大山地 青藏高原 水分
(2)A、B、C 水资源缺乏,几乎寸草不生 过度放牧
(3)人与自然的协调 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4)土地利用 节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荒漠化的具体分布情况以及防治措施。第(1)题,结合西北地区的位置及地形特征回答。第(2)题,A、B、C三地降水稀少,因而难以治理,D地位于呼伦贝尔草原,存在过度放牧的现象。第(3)、(4)题为基础性题目,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教学反思
不同地区荒漠化的表现、危害、成因和治理措施有所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措施。
课件40张PPT。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森林——“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一、作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减弱噪声……二、现状:
1. 覆盖率:目前世界森林覆盖率仅为30%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思考:为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分布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区?为什么中纬地区森林分布较少?2. 分布:中纬度的平坦、湿润半湿润地区,人口密布,
森林受到的破坏更加突出,甚至有不少地方变成了无林区 世界主要森林分布示意图三、森林急剧减少现状及危害 (1)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特别是大片热带原始林正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2)作为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受到破坏。 1. 现状:2. 危害:思考:课本P26活动1、2、3 1. 一些沿海低地国家十分关心全球木材生产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未来的命运与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联系在一起,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
2. 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并试绘一幅联系框图加以说明。
淹没沿海低地 两极冰川融化 森林面积减少
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CO2含量增加
3.分析说明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并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森林面积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关键环节是砍伐森林使得森林面积减小 危害:除全球气候失调,还有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集中分布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 世界热带雨林分布示意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亚马孙地区◎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地球之肺”3.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1. 调节全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2.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思考:课本P27
1. 雨林对当地的水循环有什么影响?
2. 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当地气候和全球气候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1. 当地降水提供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2. 气温上升神奇的亚马孙热带雨林简介  热带雨林是热带潮湿地区高大茂密而常绿的森林类型。由无御寒?、无抗旱能力的树种组成,乔木种类非常丰富,层次多而界限不明,没有明显的优势种。乔木具板状根,支柱根、气生根和老茎生花现象。层间藤本植物和附生、寄生植物发达,并有绞杀植物。 板根支柱根绞杀植物世界资源宝库(世界生物基因宝库)森林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30%。
植物种类、鸟类占世界50%。
亚马孙河淡水鱼达2000多种。实际上亚马孙热带雨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巨大的环境效益。Yes or No? 开发?不开发?假设你是亚马孙雨林地区的人民,务农维生,随着开发政策的进行,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雨林区开垦,现在为了雨林应不应该继续开发的问题,需要做一项人民意愿的调查,于是举行了这个听证会,发言者有两位:一位是代表巴西政府;另一位则是代表环保团体。巴西政府的观点环保团体的观点思考你决定支持哪方论调呢?你的理由? 有关雨林开发与保护的争论,其实质是什么?争论的实质:谋求目前利益与保护全球生态的责任的关系◎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思考1. 为什么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2. 结合下图分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 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循环极其旺盛,以至有机质和养分再循环也非常旺盛。然而,雨林中的养分几乎集中在植物体内,而土壤中的养分却很少。土壤中的养分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为岩石风化释放的养分,另为枯枝落叶释放出的养分,但枯枝落叶释放的养分很少回归土壤,而是在地表就很快被分解者分解,又很快被植物的根系所吸收,加上强烈的地表径流和旺盛的淋溶作用,林中土壤一般比较贫瘠。如果雨林一旦被毁,地表养分被水一冲,整块土地的肥力就会急剧下降,地表植物也就很难恢复,这就是其脆弱性的关键所在。热带雨林原始的迁移农业思考这种农业方式的弊病在哪里?对雨林会有什么影响?Ⅰ选择适于耕作
的小块土地焚烧开荒Ⅱ选择耕作
1 ~3年耕地废弃Ⅲ因肥力下降
土地再耕森林再生Ⅳ森林再生需
15~20年再次焚烧热带雨林的迁移农业思考同一块土地被再次利用最少要所少年?休耕期长短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迁移农业造成的土壤肥力变化A表示原始森林情况土壤肥力状况 B因为森林焚烧土壤肥力增加 C经过几年耕作后土壤肥力下降至最低点 D弃耕后土壤肥力慢慢提高 结合下图,评价迁移农业的休耕期长短对热带雨林产生的不同影响。如果人口增加,雨林可供迁移的空间减少,迁移捉业的频率和规模越来越大,又会对热带雨林产生怎样的影响? 迁移农业对热带雨林的影响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生存危机掠夺式迁移农业砍树烧荒播种农作物耗尽养分外国公司滥伐森林1000000棵/天热带雨林严重破坏恶果影响全球气候思考如何保护热带雨林?(每8秒钟消失一个足球场大的面积)◎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雨林被毁的原因巴西迁都: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巴西亚马孙开发巴西政府公布亚马孙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巴西亚马孙开发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巴西政府公布亚马孙开发计划:朗多尼亚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巴西迁都: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巴西亚马孙开发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巴西政府公布亚马孙开发计划:巴西迁都:亚马孙地区人口增长带来的开发问题“砍伐热”蚕食亚马孙原始雨林 巴西亚马孙森林的“砍伐热”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巴西政府为解决巴西东北部的贫困问题,曾鼓励人们从人口过剩的城镇向亚马孙雨林地区迁移,并许诺每个家庭可廉价购买100公顷林地,甚至鼓励外国和当地投资者砍掉森林建设牧场。这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计划,致使巴西森林面积的下降速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达到顶峰,茂密的原始森林也因此以每年递减2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虽然巴西政府后来“改弦易辙”,使得森林遭砍伐的速度有所下降,但“砍伐热”并未因此降温,近年甚至再次出现了回升的势头。角色扮演政府官员土著居民伐木公司老板结合课本P33活动:如果你是下列角色,你将做出何种选择?◎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西欧人与巴西人的争论◎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从当地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看——保护开发两者的利益都要兼顾(两难)当前背景下:保护放在第一位!热带雨林的保护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阅读: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巴西政府”的观点 我们何必一定要被矮化为一个只能吸收二氧化碳、只能制造氧气、只能提供基因库的地位呢!那我们人民的生存要置于何地?
我们也知道我们所生存的亚马孙很重要!于是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们对雨林的砍伐速度降低了。20世纪90年代,亚马孙雨林每年平均减少180万公顷。但与80年代相比,情况已有了很大改观,那时雨林每年平均减少200万公顷。尽管许多年来人们一直对亚马孙雨林进行采伐,但仍有86%的原始森林在亚马孙流域仍然保存完好呀!
从1990年代以来开展的“巴西雨林保护试验项目”,使保护亚马孙森林的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这个项目中,全球7个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荷兰、欧盟以及巴西政府共同为保护亚马孙森林进行了努力。至今为止,已通过各种管道筹集了3.5亿美元的项目资金,我们一定会做到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有管理、有规划的开发,这么一来雨林还是能提供我们的后代需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还认为50年以后亚马孙森林将从地球上消失,这种观点未免太悲观了。“环保组织的观点” 我知道你们是理性的!我知道你们是清醒的!亚马孙雨林正在以每8秒就有一个足球场面积的速度消失!如果持续以这个速度对雨林进行砍伐,再50年后亚马孙雨林将会完全消失。你们对森林的砍伐活动、在森林中开荒进行农业耕作、以及森林火灾,正是亚马孙雨林的三大敌人,生物多样性正以惊人的速度丧失,森林的减少将会使亚马孙流域气温升高、降雨减少,而你们对土地大规模的机械耕作,则使得沙漠化加剧、土地干涸以至不适于耕作。
亚马孙森林有一天被砍伐殆尽,地球上的氧气将减少1/3!最严重的是雨林的减少将会使得CO2的浓度上升,加剧了温室效应,使得两极冰山融解,海平面上升,这个全球暖化的现象,已经使得智利的沿海漂着数千只企鹅的尸体了,我们应该正视生态破坏的这个问题。
地球只有一个,可是你们并不是只有一种生存下去的方法,砍伐雨林并不聪明。想想看,你们有全世界最丰富的基因库、有许许多多特殊的物种、还有这么广大又原始的雨林景观,这是上天赐给你们的宝物,为什么不拿它来发展特殊的观光业呢?不仅可以维持你们的生活,并且避免树木再大量地被砍伐了!养牛业严重破坏亚马孙雨林 巴西近年来养牛业迅猛发展,牛肉出口量激增。但一个国际森林研究组织称,巴西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喂养的牛已经使得亚马孙雨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法新社援引国际林业研究中心(CIFOR)发布的一份森林调查报告说,在巴西亚马孙流域,当地饲养的牛从1990年的2600万头已经猛增至2002年的5700万头。大多数的牛现在吃草的地方以前都曾经是雨林。
  报告说,“亚马孙雨林毁损面积从1990年的4150万公顷上升到了2000年的5870万公顷。在短短10年间,毁掉的雨林面积竟相当于两个葡萄牙的面积。这些地方现在都成了放牧的草场”。
  国际林业研究中心说,上述雨林数据都是他们通过卫星图像得到的。分析表明,与人为砍伐和豆类作物种植面积扩增相比,养牛业对雨林的威胁要大得多。
再见!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教学资源
亚马孙热带雨林 Amazon Rain Forest 位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域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它水量终年充沛,滋润着8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孕育了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并被公认为世界上最神秘的“生命王国”。位于南美北部亚马孙河及其支流流域,为世界最大热带雨林,面积6 000 000平方公里,覆盖巴西总面积40%。北抵圭亚那高原,西界安第斯山脉,南为巴西中央高原,东临大西洋。
亚马孙河流域为世界最大流域,其雨林由东面的大西洋沿岸(林宽320公里)延伸到低地与安第斯山脉山麓丘陵相接处,形成一条林带,逐渐拓宽至1 900公里。雨林异常宽广,而且连绵不断,反映出该地气候特点:多雨、潮湿及普遍高温。
亚马孙热带雨林蕴藏著世界最丰富最多样的生物资源,昆虫、植物、鸟类及其他生物种类多达数百万种,其中许多科学上至今尚无记载。在繁茂的植物中有各类树种,包括香桃木、月桂类、棕榈、金合欢、黄檀木、巴西果及橡胶树。桃花心木与亚马孙雪松可作优质木材。主要野生动物有美洲虎、海牛、貘、红鹿、水豚和许多啮齿动物,亦有多种猴类,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20世纪,巴西迅速增长的人口定居在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各主要地区。居民伐林取木或开辟牧场及农田,致使雨林急速减少。20世纪90年代,巴西政府及各国际组织开始致力保护部分雨林免遭人们侵占、开辟和毁坏。
安第斯山以东,就是亚马孙热带雨林了,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雨林,具有相当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它的生物量足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近年来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论题了,亚马孙热带雨林依靠亚马孙河流域非常湿润的气候,亚马孙河和它的100多个支流缓慢地流过这片高差非常小的平原,河岸旁的巴西城市马瑙斯距离大西洋有1600公里,但海拔只有44米。
这片雨林的生物多样化相当出色,聚集了250万种昆虫,上万种植物和大约2千种鸟类和哺乳动物,生活着全世界鸟类总数的1/5。有的专家估计每平方公里内大约有超过75 000种的树木,15万种高等植物,包括有9万吨的植物生物量。
保护森林资源
森林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不仅为我们提供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还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卫生保健、有利国防等作用,也是天然的基因库。然而,森林正在遭受空前的灾难。
我国森林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这与林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很大的。第二,森林资源的地理分布很不均衡。第三,用材林中的成、过熟林蓄积量持续减少。第四,森林质量不高。第五,有林地面积逆转严重。
每年,大量来自原始森林的木材被用作生产纸张。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把上百年的老树砍掉用来做复印纸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地区,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我们都可以帮忙改变这种破坏。
拒绝一次性筷子
“生产和使用木制一次性筷子客观上消耗了大量木材资源,特别是木制一次性筷子属于一次性消费,既造成木材资源的浪费,还给环境带来了污染。”
消费一次性筷子是一种浪费。中国人去到海外的中国餐厅,可能会奇怪:人家为什么不用一次性筷子?中国的人均森林资源比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要低,比较起来,反倒应该是老外来到中国要奇怪了:中国人为什么使用一次性筷子?
选择FSC认证的产品
森林管理委员会FSC是全球最为严格的、关于森林管理和林产品加工贸易的认证体系。请尽量购买带有FSC标志的产品。绿色和平在2007年6月发布“好木材 好家居——绿色木材购买指南”,以协助消费者进行判断。
个人办公室环保用纸
减少纸张消耗是我们随时可以做到的事情。怎样做一个环保的纸消费者?首先我们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此外,我们可以使用再生纸和由环保原料(比如经FSC认证的木材)生产的纸张,确保纸张不会来自具有保护价值的树种或造成濒危动物失去了栖息地的树种,而且可以借此推动造纸业进行环保生产。
为了不让人类的朋友消失,我们要怎样保护森林呢?
首先禁止乱砍滥伐,改变“靠山吃山”的落后思想。山上的森林不是“上帝”只传给你的,还要留给子孙后代。如果现在把树木砍伐光了,山秃了,几年后会带来“泥石流”等灾难。同时,我们制定并实施了多项林业生态工程计划,大力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1978年开始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从黑龙江到新疆,20年来,使许多荒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另外还有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等工程。并且为配合2008年举办绿色奥运的主题,北京市政府园林部门计划进行大规模绿化,力争让市内规划建设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四成半。
其实,保护森林资源更应该“从‘小’做起”!
“小”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小孩子,在孩提时代就养成了保护森林资源的好习惯,长大后,保护森林资源就成了一种责任,时刻都会在意森林资源的存在;第二种是小事,如果在平时的小事中都不能间接地保护好森林资源,那么,在真正需要保护森林资源的时候,就不能更好地保护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保护森林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大到禁止砍伐树木,小到禁止使用一次性物品,这些都能够保护好森林资源。但是,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保护森林资源,人人有责”!为此,我们学生可以写一些倡导大家保护森林资源的标语,如:“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绿地”等等。这样,人们就能随时随地看见这些标语,提醒自己:保护森林资源!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
4.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和讨论中学会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并学会归纳总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
1.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突破方法:分析、讨论、归纳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图示分析法、启发讨论法等。
学法:析图、讨论、归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多媒体内容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热带雨林画面(图片),热带雨林是充满神秘的地方,令人向往。同学们是否知道雨林的作用,又是否知道雨林面临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
1.森林的作用
(1)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2)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用。此外,还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
2.世界森林现状
(1)目前世界森林面积约38.6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30%。
(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教材P26图2.14)。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思考:
为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分布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区?为什么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
点拨:关于森林分布的地区差别问题。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去看。在人类历史之前,森林的分布主要制约于地形、气候与水文状况,除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高寒地区可能出现沙漠、寒漠或草原之外,陆地的大部分面积皆为各类森林所布满。可是自从有了人类,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发展,他们对森林的破坏日益加大,特别是在中纬度的平坦、湿润半湿润地区,人口密布,森林受到的破坏更加突出,甚至有不少地方变成了无林区。
(3)森林急剧减少现状及危害
①现状:
a.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特别是大片热带原始林正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b.作为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受到破坏。
②危害: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些都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活动:
1.一些沿海低地国家十分关心全球木材生产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未来的命运与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联系在一起,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
点拨:1.引导同学分析森林减少与温室效应之间的关系。
2.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并试绘一幅联系框图加以说明。
淹没沿海低地 两极冰川融化 森林面积减少
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CO2含量增加
点拨:森林面积减少→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同学也可以绘成不同的框图形式。
3.分析说明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并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点拨:关键环节是砍伐森林使得森林面积减小。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分布
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由南北纬15°—25°。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3大片集中分布区。思考:
热带雨林为什么又称赤道雨林?其分布有什么特点?
点拨: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像若干块翡翠串成的“绿色腰带”环绕地球。
2.作用: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1)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2)亚马孙河流域集中分布着地球上大约一半的热带森林,其全球生态环境效应尤为显著。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它的一呼一吸,深刻地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3)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教材P27图2.15)。
思考:
1.雨林对当地的水循环有什么影响?
点拨:为当地降水提供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2.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当地气候和全球气候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点拨:可从“地球之肺”的角度加以回答。
3.亚马孙雨林被毁造成的危害?
点拨:由于不合理的开发,使得雨林不断消减,导致雨林物种灭绝的速率加快。许多将来对人类可能具有重要价值的物种,在还没有被人类充分研究之前就已遭灭绝,有些物种甚至还未被发现就已永远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人类财富的巨大损失。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人类的健康与幸福直接依赖于生物的多样性。雨林生物基因库是人类药品原料的重要来源和医学研究的宝库。
2.亚马孙雨林对于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来说,其影响可谓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亚马孙雨林不仅属于当地国家,也为全人类所共有。而保护好亚马孙热带雨林,则是当地对于全人类所作的最大贡献。
3.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担忧,尤其是来自发达国家的指责。
思考:
1.阅读上图,有关雨林开发与保护的争论,其实质是什么?
点拨:争论的实质:谋求目前利益与保护全球生态的责任的关系。
2.对这些争论你有什么看法?有没有消除分歧的方法?
点拨:可以发散讨论。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亚马孙流域全年高温多雨,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从而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
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过程分析(教材P28图2.16)
在强大的生命活动推动下,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植物在快速生长的同时形成枯枝落叶,这些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分解者分解,所释放的养分又直接被根系再吸收以继续维持植物的快速生长。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贫瘠。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所以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又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
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雨林顷刻化为乌有。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使地表植物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思考:
1.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这是为什么?
点拨:从热带雨林的环境的脆弱性方面回答。
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
点拨: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循环及其旺盛,以至有机质和养分再循环也非常旺盛。然而,雨林中的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植物体内,而土壤中的养分却很少。土壤中养分有两个来源,一为岩石风化释放养分,另为枯枝落叶释出的养分,但枯枝落叶释出的养分很少回归土壤,而是在地表就很快被分解者分解,又很快被植物的根系所吸收,加上强烈的地表径流和旺盛的淋溶作用,林中土壤一般都比较贫瘠。如果雨林一旦被毁,地表养分被水一冲,整块土地的肥力就会急剧下降,地表植物也就很难恢复。这就是其脆弱性的关键所在。
活动
迁移农业是热带雨林中土著居民的传统耕作方式。根据下面提供的资料,分析说明迁移农业对热带雨林的影响。
(1)读教材P29图2.17,说说迁移农业的过程。同一块土地被再次利用的周期大约需要多少年?
点拨:至少15年。
(2) 阅读教材P29图2.18,解释迁移农业从A—B—C—D土壤肥力的变化及其原因。
点拨:A表示原始森林情况土壤肥力状况;B因为森林焚烧土壤肥力增加;C经过几年耕作后土壤肥力下降至最低点;D弃耕后土壤肥力慢慢提高。
(3) 结合教材P30图2.19,评价迁移农业的休耕期长短对热带雨林产生的不同影响。如果人口增加,雨林可供迁移的空间减少,迁移农业的频率和规模越来越大,又会对热带雨林产生怎样的影响?
点拨:通过两组图表的对比,说明迁移农业休耕期的长短(以15年为界限)对雨林恢复的影响是不同的,特别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相对土地面积减少,耕作的频率将随之加大,这必将加速雨林的衰亡和土地肥力的衰退。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知道了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以及雨林的脆弱性,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雨林面临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板书展示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第一课时
一、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
1.森林的作用
(1)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2)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2.世界森林现状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分布
2.作用: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
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过程分析
课堂练习
1.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现存的天然森林主要是 (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2.森林是(  )
①自然资源 ②环境资源 ③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④人类的保护伞 ⑤不可再生资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3.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是在(  )
A.非洲刚果河流域 B.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C.亚欧大陆北部亚寒带针叶林 D.东南亚地区
4.就全球气温升高对今后100年内地球环境的潜在后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山地0 ℃等温线将上移150—500 m
B.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C.全球将普遍变得干旱
D.海平面将上升10—95 cm
5.我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  )
A.吸烟降尘、防风固沙 B.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6.我国“三北”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主要是 (  )
A.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B.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C.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D.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7.下列所表述的关系,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交通不便原始森林得以保存
B.大气中CO2增多—森林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
C.雨林是自然资源,提供木材,前景如何世界关注
D.森林保持水土,繁衍物种,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8.亚马孙雨林对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A.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B.起着类似海绵的作用,滞蓄大量降水
C.亚马孙雨林所涵养的水量约占地表淡水总量的50%
D.亚马孙雨林的降水量绝大部分是自身产生的
9.下图所示曲线反映城市绿地具有的一项作用是(  )
A.调节气温、改良城市小气候 B.减弱噪音、美化环境
C.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D.防风固沙、防止沙尘暴发生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自然带的分布情况。应注意题干中“现存”、“天然森林”这两个关键词。由于人类活动频繁,A、B、D三项的天然植被已基本被破坏殆尽,而C项的亚寒带针叶林由于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破坏较少。
答案:C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森林的认识程度。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在自然界中,森林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森林还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因此,人们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答案:A
3.解析: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答案:B
4.解析:根据全球变暖的后果,用排除法选择,A、B、D3项都有可能发生,故选C项。
答案:C
5.解析: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长江含沙量又有逐年增大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长江中上游地区防护林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答案:C
6.解析:森林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多种环境效益。在分析某种人工防护林的生态作用时,应看该防护林所在地存在着什么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我国的“三北”地区,属于半干旱干旱地区,存在着严重的风沙危害和土地荒漠化问题。因此“三北”防护林的生态作用在于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答案:D
7.解析:根据每个知识点的因果关系进行判断。
答案:A
8.解析:亚马孙雨林对水循环和水平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滞蓄降水的作用,二是蒸腾形成云雨作用。涵养的水量约占地表淡水总量的23%,亚马孙流域内的降水量大约50%是由该地区的雨林自身所产生的。
答案:B
9.解析:图示的内容是CO2浓度与城市绿地覆盖率的关系,反映的只能是对大气的影响。
答案:A
教学反思
雨林的作用及其生态的脆弱性应特别关注,对于雨林生物链复杂而生态脆弱的原因要给以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
4.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和讨论中学会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并学会归纳总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
1.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突破方法:分析、讨论、归纳。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图示分析法、启发讨论法等。
学法:析图、讨论、归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多媒体内容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雨林的作用及其生态脆弱性,本节课我们来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新课教学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全球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
(2)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
①过度的迁移农业,以获得更多的粮食;
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移民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
③商业性伐木:木材出口换取外汇,以偿还债务;
④开辟大型农牧场:以转让土地、出口肉牛和热带经济作物获取经济收益。
(3)开发的背景:
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第一位);
②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也很重要)。
2.亚马孙地区开发过程
(1)从历史因素看,对雨林系统造成的影响不大
本区开发较晚。周围国家都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落后,人口、城市、工业等主要集中在狭窄的大西洋沿岸地带。亚马孙地区则因丛林阻隔和湿热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被开发。当地印第安人以渔猎、采集和传统的迁移农业为生。且因人口很少,对自然索取不多。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影响逐渐加大
随着人口急增,土地需求膨胀,巴西政府大规模建造公路,加快对西部疆土开发,实行人口均衡的发展政策,把首都从沿海迁往内陆高原。
3.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从大西洋沿岸横跨亚马孙地区,延伸到秘鲁边境。全长达5 500多千米(包括支线总长超过20 000千米)。
随着公路铺设,大量东部移民进入雨林区,大规模的农场和牧牛场随之出现,伐木公司的运输更为方便,沿线还新建了城镇居民点,河川沿岸也建起了造纸厂、炼铝厂等。
思考
评价修建雨林公路的利与弊。你认为雨林公路该不该修?
点拨: 对于修建雨林的评价,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辨证地看问题。从“弊”的方面看,它可能造成林区居民的增加,开发公司蜂拥而至,相应的工厂也乘虚而入,雨林的受损程度也日益加大,甚至会加速雨林的毁灭,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若从“利”的方面看,它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当地的经济建设将会随之突飞猛进,巴西国内的经济压力将会得到缓解。至于公路该不该修的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认识到修与不修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移民亚马孙平原
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而与雨林区相邻的巴西东北地区却集中了全国1/4的人口,这里也是全国最为干旱和贫困的地区,而且因为贫民集中,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受“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驱动,数以百万计的东北部难民迁移到亚马孙地区。
从教材P31图2.22中可以看到,地处巴西西部的郎多尼亚地区,自1970年至1988年的18年间,人口由10万增长到100万,毁林面积也由不足10万平方千米增长到180多万平方千米,占雨林总面积的7.5%。进而让学生分析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① 一些发达国家出于自身的生态利益考虑,坚持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却提供巨额投资来开发亚马孙等地区的雨林。几十年来,雨林优质硬木的消费需求,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② 跨国企业在亚马孙雨林毁林烧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的做法—度盛行。
所产的牛肉主要销往北美和欧洲。这些牧场的规模达数万公顷,经营3—5年以后终因地力下降而被废弃。这些被废弃的大块土地很难再恢复森林植被,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活动 讨论交流:如果你是下列人士(教材P33),你将作何种选择?
(本活动应充分让学生展开讨论,或可进行角色扮演,或采取辩论赛的形式展开。)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
2.亚马孙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同样不容乐观。
虽然有迹象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毁林速度有减缓的趋势,但是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1990—2000年南美洲共损失热带雨林面积32万多平方千米。在过去的30年间,巴西境内约15%的雨林被毁,面积相当一个法国。
3.开发与保护?
(1)3种方案
①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②从当地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来看,开发雨林又是他们最为方便的收入来源。
③最佳方案:在开发的同时又能保护雨林环境不被破坏,在保护雨林的同时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首先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思考
1.雨林的前途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点拨:受开发和保护的措施影响。
2.你对雨林的前途持何种态度?为什么?
点拨:本题是开放的,可以展开讨论。
(2)保护亚马孙雨林
①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以后,亚马孙地区诸国确立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优先目标,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亚马孙雨林的计划和措施。
具体措施: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②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教材P35),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是人们运用光在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起多层次的人工经济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光照,达到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经济效果。对于巴西等地来说具有借鉴意义。
活动
活动建议:亚马孙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一直作为一个两难问题困扰着决策者们。这3个议题的提出,为决策者们提供了思考的途径,其实这也是国际社会的呼声。活动中,可以让同学们任意选一个感兴趣的议题,进行评述、整理、发挥,然后进行交流,达成共识,或以板报的形式进行。
课堂小结
保护雨林关系全球气候和生态、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共同呼吁:珍爱地球家园,保护热带雨林!保护森林,从我做起!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第二课时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全球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
(2)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
(3)开发的背景
2.亚马孙地区开发过程
(1)从历史因素看,对雨林影响不大。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影响逐渐加大
3.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
2.亚马孙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同样不容乐观。
3.开发与保护?
(1)3种方案
(2)保护亚马孙雨林的具体措施。
课堂作业
1.关于亚马孙雨林开发与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①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②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③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④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⑤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⑥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⑦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的机会 ⑧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必须开发亚马孙河流域。亚马孙森林面积非常大,它能容纳许多活动,包括采矿和有节制的木材采伐 ⑨亚马孙雨林属于全人类,应该严格保护,完全不能开发利用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⑦⑧⑨ D.⑧⑨
2.利用森林的正确做法是(  )
A.禁止伐树,把森林全部保护起来 B.人类需要多少,就采伐多少
C.有计划地伐树,及时更新林木 D.全部采伐光,再重新植树
3.热带雨林中保存生物化学物质的最主要载体是(  )
A.土壤 B.风化壳 C.水体 D.植物
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主要循环示意图”,完成 4—5题。
4.使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燃烧化石燃料
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5.大面积地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读下图,完成6—7题。
6.图中所示地区的气候与亚马孙河流域的气候相比,不同之处是(  )
A.全年高温 B.有明显的旱季 C.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 D.充足的热量
7.图中雨林生态农业主要充分利用了(  )
A.生物资源 B.光照资源 C.水资源 D.土地资源
8.读下面“朗多尼亚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森林砍伐 人口增长
(1)从两幅图中可看出人口增长与森林砍伐呈____________关系。根据二者的关系可推断出森林砍伐的直接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________ 造成的,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读我国北方某地区1965年和1975年的统计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965年
1975年
A森林覆盖率(%)
20
3
B耕地面积(公顷)
24 000
42 000
C年降水量(mm)
450
380
D气温年较差(℃)
23
30
E当年旱涝灾害次数
1
2
F河流含沙量(%)
2
12
G当年粮食亩产量(千克)
250
125
H当年粮食总产量(亿千克)
1
0.875
(1)由A、B两个栏目可以看出,1965—1975年间,该地区耕地面积的增加,是靠___________等不合理的生产方式获得的。
(2)由C、D、E、F、G、H等栏目可以看出,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导致该地区____________恶化,____________加剧,最终使粮食产量逐年下降。
(3)今后,该地区应进一步保护好现有森林,_____________,加速植树造林,才能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答案:
1.解析: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但是从当地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来看,开发雨林又是他们最为方便的收入来源。应在两种利益或目标之间取得协调,即在开发的同时又能保护雨林环境不被破坏,在保护雨林的同时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雨林开发的必然选择。
答案:D
2.解析:森林既是经济资源又是环境资源,取得经济效益要砍伐森林,获得环境效益要保护森林,当前合理的经营方式是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协调,采伐与及时抚育、更新相结合。
答案:C
3.解析:由于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答案:D
4-5.解析:第4题,光合作用释放的是氧气。动植物的遗体分解和呼吸作用虽能释放二氧化碳,但不主要。第5题,森林具有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的作用。
答案:4.B  5.D
6-7.解析:第6题,图中所示地区为我国的西双版纳,属热带季风气候。第7题,我国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是利用光在森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建立的。
答案:6.B  7.B
8.解析:通过比较两幅图可知:森林随人口增长被砍伐的面积不断增大,因此呈正相关关系。在造成雨林被毁的原因中找出是由人口增长导致的部分。关于人口的增长原因,一是自然增长,二是机械增长。亚马孙平原人口的增长很明显是由人口迁移造成的。
答案:(1)正相关 过渡的迁移农业 采伐、修路、城镇建设
(2)人口迁移 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东北部人口密集;东北部是全国最为干旱和贫困的地区;受“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驱动
9.解析:数据提取和分析论证能力是一项基本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分析有关数据的变化趋势及各项数据之间的联系,推导有因果关系的数据之间的必然联系。
答案:(1)毁林开荒(2)气候 水土流失(3)退耕还林
教学反思
森林的利用和保护是一对矛盾,要引导学生从全球的发展角度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