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1张PPT。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
↓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因地制宜布局小区域农业发展区域农业的目的: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地理条件 一、自然条件
1. 位置和范围
位于我国东北部(我国领土最东、-120度以东,最北——40度以北的地方)包括东北三省黑、吉、辽以及内蒙古东部,面积12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9%,人口11533万,占全国的9.5%。东北地区的位置≥10℃积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大小兴安岭山区低于2 400℃北部,最北端在1500℃以下大部分地区,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兴安盟和哲里木盟、延吉盆地多为2 400~3 000℃。 南部沿海可达3 600℃吉林省西南部、赤峰市
辽宁各地在3 000℃以上2. 气候与主要农作物南部辽南地区处于暖温带北缘北部大兴安岭北坡为寒温带 东北地区南、中、北部气候与主要农作物雨量适中 本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生长期降水量(5~9月)小麦、大豆、玉米三大作物需水量一般为350~500毫米。
由此来看,正常年生长季节降水量基本上可满足旱田作物的需要。东南部山区多达900毫米以上西部地区仅350毫米左右重点产粮区松辽平原在500毫米左右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为400~450毫米气候温和 本区大部分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地形3. 地形、土壤—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为三大林区之首
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西南林区(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喜玛拉雅山南坡)
东南林区(人工林)①山环——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②水绕: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图们江、辽河 ③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东北平原,面积35万平方千米,为我国三大平原之首小兴安岭松花江畔东北大平原黑土耕层有机质含量为2.5%~7.5%,全氮含量为0.15%~0.35%,是我国耕层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最高的土壤。肥沃的耕地集中连片分布,土地资源分析1. 耕地面积广大,集中连片 占全国的1/5,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为我国人均水平的2倍左右,大面积耕地集中分布在辽河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还有一些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和谷地。2.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 黑土(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黑钙土(松嫩平原的中西部),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分布区之一。(乌克兰、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3. 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地势平坦,坡度小于1°,耕地集中连片。林草资源优势分析1. 全国最大的林区面积约5000万公顷,占全区面积的42%。2. 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 森林木材蓄积量占全国的1/3,1995年木材产量占全国的38.4%。3.宜林地广。4.树种丰富兴安落叶松——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林草资源优势分析1. 全国最大的林区面积约5000万公顷,占全区面积的42%。2. 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 森林木材蓄积量占全国的1/3,1995年木材产量占全国的38.4%。3.宜林地广。4.树种丰富兴安落叶松——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红松——小兴安岭——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东北地区现有草原面积近3000万公顷,占全草原面积9.3%,多为森林草甸草原,为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草场资源二、社会、经济条件 1. 农业:
农、林、牧、渔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有我国的两大商品粮基地和糖料基地。 2. 工业基础:
钢铁(鞍、本)、机械(沈、哈)、石油(大庆、辽河)、化工(大连、抚顺)为主导的重工业体系。农业机械制造是发展较快的部门。大庆油田开采地下原油 3. 交通发达;开发晚,人口密度低
东北区是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较雄厚的大经济区。这里地平、土肥、林丰、矿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社会经济条件工业部门齐全,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交通便利,促进商品粮交易
政策支持活动:下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农业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3.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邻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积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作的需求量大。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农业布局特点参考答案
1. 本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降水集中在夏秋季。气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
2. 热量
3. 水分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思考:阅读教材P63“思考”回答问题。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 耕作农业区◎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 耕作农业区
2. 林业和特产区◎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 耕作农业区
2. 林业和特产区
3. 畜牧业区◎农业布局特点◎农业布局特点P64活动
1. 归纳东北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表格: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点拨: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产期。 2.在《地理2》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和地区分布。根据水稻在东北地区的分布特点,讨论农业生产应怎样处理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商品率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以上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东北区商品粮占全国的比重为25%特点一、大规模机械化生产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状况(单位:万平方米)农场机械化生产特点二、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阅读教材P66: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 问题:人口增加、高强度的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
目标:有条件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质量下降1. 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方向: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重点:
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三江平原稻—食用菌—鱼—貉复合生态模式2. 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方向: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重点:
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3. 山区农业发展方向 方向: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重点: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活动:珠三角基塘农业基塘生产环节的联系基塘景观 1.根据下面的材料,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生产有利的地理条件。 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可以结合材料,归纳为三个方面:地形、气候、市场(当地和海外)具体分析略。 2.上图“基塘生产环节的联系”所示的基塘生产将哪些产业联系起来?哪些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利用起来?这种联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点拨: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被充分的回收利用。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紧密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地循环联系起来。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如果把图示的基塘生产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系统内的养分是怎样循环的?该系统的生产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为什么?
点拨: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沙喂鱼),成功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农业布局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粮基地建设成为大规模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三大农业生产区域:面向国内大宗家产品需求市场,确保国家粮食需求(平原地区)知识结构地理条件我国东北区域农业发展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类型,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农业发展方向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西部草原区)保护天然林,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山区)1. 开垦平原首先应该 ( )
A.引入灌溉水源 B.增加土壤肥力
C.平整土地 D.排水
2. 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3. 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
A.天然林 B.水源林 C.湿地 D.草场
4. 自R河河口至Q湖北岸的距离约为( )
A.180 公里 B.280公里
C.380公里 D.480公里
DACB达标练习5. ①②④⑤所代表的地形
单元分别为( )
A.太行山、山东丘陵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B.大兴安岭、长白山
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C.贺兰山、太行山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D.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6.适宜在⑤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 )
A?春小麦、大豆、甜菜 B?冬小麦、玉米、水稻
C?棉花、春小麦、大豆 D?油菜、茶叶、春小麦AD再见!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材分析
东北地区概况:东北区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北、西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隔日本海和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濒渤海,与华北地区连接。东北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 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乡土情感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 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突破方法 图文材料的分析和归纳。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情景设置法、 分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点拨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北大荒”和“北大仓”播放“松花江上”。昔日北大荒,而如今却变成了粮仓,昔日的荒地今日的粮仓,东北是如何实现区域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点带面来探讨一下一个区域如何利用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布局该区域农业的一般方法。
新课教学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1)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 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点拨 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 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2)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a.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b.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c.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3)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活动
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点拨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点拨 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点拨 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
点拨 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教材P62—63图4.4,图4.5)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思考
阅读教材P61—63图4.3. 图4.4和图4.5,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点拨 从东南向西北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总趋势是逐渐递减的。但受丘陵、山地地形的影响,局部地区不符合上述趋势。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点拨 纬度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点拨 海陆位置和地形
?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分布特点: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分布
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主要粮(树、畜)种
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
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特
殊
分
布
①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②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③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④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①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林区(教材P63图4.6)。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③延边盛产苹果梨。④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⑤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①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是闻名国内的良种。②松嫩平原西部是东北红牛的商品生产基地,有良好的半农半牧饲养条件。③广大农区的舍饲养畜业发展较快,主要饲养猪、肉鸡、肉牛、奶牛等。牛奶及乳品业发展较快,并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活动
1.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下表。
点拨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类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
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的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林? 业
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畜牧业
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2. 根据水稻在东北地区的分布特点,讨论农业生产应怎样处理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①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②由于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点拨 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产期。
3.东北地区畜牧业分布较广,但是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仍占绝对优势。这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相似。
(1)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点拨 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寒冻。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③能防止环境污染。
(2)结合以前学习的大牧场放牧业,为我国广大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点拨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牲畜。 ②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经营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以避免造成草场沙化。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确了发展区域农业的思路和方法,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
板书展示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 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2. 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地理条件
1. 范围
2. 地位
3. 地理条件分析
(1)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2)地形、土壤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3)社会、经济条件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课堂作业
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1—2题。
1.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农牧活动 ②距海远近 ③季风风向 ④纬度位置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相关的资源有( )
①草原 ②水能 ③石油 ④森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冻土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冬天寒冷冻结,夏天全部融化的岩土称为季节冻土,包括季节冻结层和季节融化层,读图回答3—4题。
季节冻结与融化深度随纬度和海拔的变化示意图。
3.根据图示,季节冻土的分布特点是( )
A.季节冻结层水平分布的范围小
B.随着纬度的升高,季节融化层厚度增加
C.季节冻结层多分布在极地附近
D.随着海拔的升高,季节融化层厚度降低
4.我国东北地区季节冻土冻结和融化的规律是( )
A.季节冻结层每年6月开始产生
B.季节融化层每年6月开始产生
C.季节冻结层每年10月达到最大厚度
D.季节融化层每年10月达到最大厚度
读下表关于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料,结合有关知识完成5—6题。
区域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均耕地面积
(公顷)
0.31
0.21
0.10
0.02
0.07
0.07
0.10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千克/公顷)
4.916
5.872
5.087
7.044
6.207
6.175
4.885
5.东北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长江三角洲低的原因主要有( )
①水热条件组合较差 ②农业科技水平较低、传统经验丰富 ③农业投入不足 ④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粗放经营 ⑤土壤差异 ⑥生产习惯差异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④⑤
6.长江三角洲粮食生产商品率较东北地区低是因为( )
①水网稠密,耕地破碎,生产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较低 ②人口密集,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③农业投入不足 ④土壤条件较差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旱涝、盐碱和风沙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3大障碍,这些障碍的形成与黄淮海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活动有关,据此回答7—9题。
7.下列各环境特点中,不属于导致形成风沙的是( )
A.春季比较干旱,受蒙古高压影响,多大风
B.不合理的排灌活动,导致地下水位上涨
C.不合理的耕作活动,导致土地沙化和退化
D.人为破坏植被,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导致水资源匮乏
8.黄淮海平原旱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过于集中在七、八月,水热条件并没有完全组合好
B.缓斜平原易出现涝灾,低平原易出现旱灾
C.农业需水季节过于集中在春夏之交
D.绝大部分为中低产田
9.治理低平原和滨海洼地土地盐碱化的合理措施中关键是( )
①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中的水分蒸发
②治水,科学地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
③让土地脱盐,定时定量灌水淋盐,降低土壤中的含盐量
④平整土地或建立台田模式,使土壤盐碱化不易发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的模式图,回答10—11题。
10.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
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
C.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配套加工业
11.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
C.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
D.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参考答案:
1.B 2.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距海远近和夏季风的风向。甲处降水集中的原因是位于山地迎风坡,并且地势起伏较大,因此是水能资源丰富的区域,同时由于降水较多,植被茂盛,故森林资源丰富。
3.D 4.D
解析:第3题,准确读图,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关键,从图中可以看出季节性冻土有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最大范围,然后表现为向南厚度降低,向高纬、高海拔厚度增加。
第4题,东北地区的季节冻土融化和冻结在时间上并不是在气温最高或最低的月份,而应该是错后一段时间。
5.C 6.C
解析:第5题,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相比,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较短,经验不如长江三角洲丰富;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更高,土壤肥沃。
第6题,长江三角洲粮食生产商品率低主要是由于人口密集,人均耕地较少;水网稠密,生产规模较小,不利于提高粮食生产商品率。
7.B 8.A 9.B
解析:第7题,不合理的排灌活动,导致地下水位上涨,容易发生盐碱化。
第8题,黄淮海平原严重的旱涝灾害主要原因是降水过于集中在七、八月,期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其他时间降水较少,容易发生干旱。
第9题,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分蒸发导致地表盐分的富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是进行合理排灌,二是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降低土壤中的盐分。
10.B 11.A
解析:第10题,A选项是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的方向;C选项说法错误,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推动退耕、退牧工作的顺利实施;D选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配套加工业是东北山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第11题,此耦合发展模式可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相互协作,发展专业化生产;这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密切协作的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教学反思
明确分析思路和方法,因地制宜。
第二课时
教学资源
东北农业生产的相关数据:
黑龙江垦区的粮食产量和商品率增长统计
年份
1978年
1990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总产量(亿千克)
23.46
46.03
41.44
51.46
71.56
85.20
商品率(%)
44.6
65.3
66.2
71.1
77.2
80.2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装备的统计
1978年
1988年
1997年
农机总动力(万千瓦)
148.5
265.7
290.7
大中型拖拉机(台)
15206
25387
22473
联合收割机(台)
7975
11844
7287
农用飞机(架)
0
9
25
喷灌机械(台)
─
─
1037
载重汽车(台)
5003
7748
7327
粮食处理中心(座)
3
59
163
加强黑土退化机理研究,提出保护黑土新型栽培模式:
黑土退化是制约东北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研究表明,水土流失是造成土壤肥力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并对3 000多个样品的研究后发现,黑土土壤有机碳及其各组分在开垦初期剧烈下降92%,以后下降缓慢,开垦后130—200年之间基本达到平衡。由此可以得出结论,50年后黑土不会消失。但是,也不能忽视对黑土这一短期内不可再生的国家重要资源的保护。黑土每年以0.1—1.0厘米的速度被剥蚀,是土壤允许侵蚀量的10倍,是成土速度的100倍。目前黑土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1/3 。1995年和2000年遥感解译结果表明,轻度、中度和强度侵蚀分别增加了2.83%、1.12%和14.75%,黑土区水土流失有加重的趋势。
针对这种情况,项目建立了休耕轮作、全株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施肥等具有东北特色的退化黑土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极大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提高了土壤肥力,减缓了黑土退化速度。项目还创新性地提出了“玉米农田系统物质与能量高效利用调控模式”,根据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变化、夏季盛行西南风等自然规律,将玉米种植垄向改为西南—东北向,采用超大行距(1.6—1.7米)栽培方式扩大行间空间,充分增大叶片受光面积和受光时间,在品种相同、水热状况相似的情况下提高光能利用率和通风能力,实现了玉米增产2 000公斤/公顷以上,增收2 000元/公顷的目标,为黑土区耕作制度改革开辟了新思路。
建立无公害高效生产体系,促进示范区优势作物增收:
建立无公害的农作物生长环境和生产技术体系,是促进东北地区农产品出口创汇的关键。为了帮助当地农民提高农产品质量,开发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出口创汇农产品,该项目研制了具有生物降解性聚合物包膜的生物有机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为了尽量少使用化学农药或不使用化学农药,在防治病虫害中该项目开发的“利用木霉菌和细菌BRF-1防治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60%以上,“利用毒力虫霉代谢物防治蚜虫”的防治效果达70%以上。这些技术产业化前景十分广阔。该项目阐明了作物—养分—环境的协调关系和实施技术位点,建立了操作简便、优质高效的技术体系。同时通过工程技术手段集成,创新出大豆优质高效综合栽培模式,在大面积生产上表现出高产、稳产和高效益。示范结果表明,示范区优质品种应用率在75%以上,平均单产实现2800公斤/公顷,公顷增产550公斤;核心示范区优质品种应用率在90%以上,平均单产达到3 691公斤/公顷,公顷增产1 441公斤。这一技术体系累计示范推广20万公顷,增产大豆0.97亿公斤,直接经济效益1.88亿元。
优化水资源空间调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水资源短缺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东北地区多年降水资源总量约6 600—7 00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 479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573立方米,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年均有效降水总量964亿立方米,粮食生产年均用水395亿立方米,如果粮食要增产35%,仍需挖掘约290亿立方米水资源潜力。而且,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极不均匀,平原区降水相对较少,与粮食主产区需水相矛盾。该项目与美国尤他州立大学合作,共同开发和建立了地下水三维模拟模型与优化管理模型,在保证区域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条件下,结合降水资源分布特点,规划出区域地下水资源优化利用方案,再根据不同作物的耗水规律,合理规划作物布局。与此同时,项目开展了土壤耕作保墒、作物水肥耦合等多项节水技术研究。项目基本实现了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宏观引导,促进了水资源效益的优化,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进一步挖掘区域粮食增产潜力提供了技术保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 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乡土情感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 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突破方法: 图文材料的分析和归纳。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学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目前我国有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想一想,为什么东北平原尤其是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那么,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具有哪些特点?
讲授新课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请阅读教材并思考回答
东北地区热量不足导致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与南方相比相去甚远,但为什么说“东北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总结归纳:
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大的不足是热量不足。但这里地广人稀,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所以人均产粮多,粮食商品率高,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 000多万吨,商品率高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教材P65图4.9)和分析相关数据,思考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
(1)一望无垠的沃野里,大型宽幅的收割机在收获成熟的果实,头顶盘旋着农用的飞机。(包括有我国东北、美国、澳大利亚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图片,意在显示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机械,耕地平坦开阔)
(2)黑龙江垦区共建立了100多个大型农场,农场规模达上万公顷。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万多台,联合收割机7 000多台。粮食商品率达80%,每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00万吨。
2.地区专业化生产
引导学生阅读“东北商品粮基地分布”。思考:
(1)什么叫地区专业化生产?
(2)为什么要实行地区专业化生产?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哪些?
教师提示:
(1)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或集中产区,这就是地区专业化生产,也叫分区专业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科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是商品化的前提。其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P66表4.2,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要求学生掌握此类题目的解题技巧,即充分读透表中给出的信息,因为有些信息隐藏得很巧妙,再结合已学知识综合起来解题。)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2)东北商品粮基地将在我国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3)与长三角相比,粮食单产仍较低,这可能由哪些原因造成?
教师总结归纳:略。
承转:我们学习了东北地区的农业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下面我们研究东北农业的发展方向。
五、农业发展方向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P67—68内容,小组发言归纳。
“北大仓”有可能变成第二个黄土高原及教材P67图4.11“森林质量下降”与“水土流失严重”图。
第一组中心发言人:通过阅读,我们明确了东北农业的发展依据,就是要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开发、利益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第二组中心发言人:东北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不同。分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及山区3个区域来规划。
师:能否说说平原区的发展方向?
第一组学生甲: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师:珠海市在珠三角地区,与东北平原区均为商品粮基地,它们的发展有何相似之处?
第一组中心发言人:都要在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等方面下功夫。
师:试举一例。
第一组学生乙:多媒体播放:如白藤湖现代农业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1 153户农民种植西芹等无公害蔬菜;斗门农产品流通协会带动1.5万户农民发展种养生产;市农科中心带动西部边远农村1 100户农民种植无公害蔬菜。农业企业对带动农民奔康致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师:大家再说说东北其他两个区域的发展方向。
第三组中心发言人:西部牧业发展的重点是: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师:为什么要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舍饲畜牧业,跟珠海市的奶牛乳畜业相同吗?
第三组中心发言人:不同。珠海市根据珠江口农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设“一条鱼、一棵菜、一杯奶”农业“三个一”工程,把品质调优,把档次提高,把规模做大,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形成了以河口型养殖渔业、无公害蔬菜种植业、奶牛乳制品畜牧业为主导的3大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初步建成了以乾务、白蕉为主的生猪、家禽及奶牛畜牧生产基地等10大基地,农业生产逐步向优质化、规模化和区域化发展。
东北的畜牧业主要是放牧畜牧业区,并且农牧和林牧相结合。
师:山区怎样发展?
第四组中心发言人:山区要以森林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师:重点发展什么产品?
第四组中心发言人:如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
师:珠海市也提出发展特色农业,对农业有什么意义?
第四组中心发言人:一方面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之中,走科技兴农之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发展特色农业能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师:能否举一例?试对本地发展特色农业提出一些建议。
生:思考、讨论。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的发言非常踊跃,准备也很充分,能够将乡土农业发展情况与教材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希望同学们多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展示
第二课时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
2.商品率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五、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2.发展方向
(1)原则
(2)目标?
(3)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课堂作业
一、选择题
1.关于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玉米分布普遍,由北向南的比例逐渐减少
B.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C.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45°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D.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
2.下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及年降水量曲线图”。4个区域的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 )
A.草地、林地和草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B.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C.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林地
D.沙漠、林地、草地、林地
3.土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起到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的是( )
A.黑土 B.黄土 C.沼泽土 D.黑钙土
4.关于东北农业基地开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大力开垦黑土和沼泽土,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②依靠科技提高单产
③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④淡化农业基地开发,使东北逐步转化为我国的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有关松嫩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量自东向西减少,呈纬度地带性变化
B.肥沃的黑土是由于含丰富的矿物质而形成的
C.石油资源缺乏
D.地块平坦,集中成片,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参考答案:B B C B D
课件48张PPT。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9个地级市)知识结构1. 读下图(二战后美国某跨国公司电子产品在本国及不同类型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发展阶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司从哪个阶
段开始大规模在其他
发达国家投资建厂?
图中反映的直接原因
是什么?
(2)德国南部发展电
子工业的有利区位条
件是什么?
(3)若该公司在中国
投资电子工业,结合
下图说明其寻求的优
势区位因素有哪些?(1)该公司从哪个阶段开始大规模在其他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图中反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第Ⅱ阶段;
美国生产大于消
费,寻求市场;其他
发达国家消费大于生
产;市场需求大。
(2)德国南部发展电子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是什么?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科技力量雄厚);交通便利(有航空港和高速公路网);环境质量高;气候温暖湿润。
(3)若该公司在中国投资电子工业,结合下图说明其寻求的优势区位因素有哪些?
市场;劳动力;土地。 2.下图为我国华
北某地区20世纪60年
代以来土地利用变化
系列图,回答下列问
题。
(1)图中主要反映
了该地区所经历的__
____过程。
(2)该过程中所体
现出的城市对郊区农
业资源与环境产生的
不利影响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种植业由水稻改种小麦,其自然因素主要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城 大量占用耕地良田,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污染了水源、土壤等市化 华北地区水资源缺乏,而水稻生长需水多 2. 下图为我国华
北某地区20世纪60年
代以来土地利用变化
系列图,回答下列问
题。
(4)为适应城市发
展的需要,郊区农业
生产的发展方向为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
(5)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_的发展与城区的扩展互为影响与推动,该城市继续扩展,将不可避免地出现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问题。 发
展面向城市的蔬菜、
副食、花卉等农副产
品交通运输 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80年代之前:基础薄弱
现在: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
珠三角工业基地
分布特点:北重、中综、南轻◎对外开放的前沿 复习: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
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
通、劳动力、技术
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
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
历史条件
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读图读书:
时间?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工业内部结构变化?
产业转移:
发达国家和地区
的什么产业转移到发
展中国家?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优惠政策,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
南部沿海、
毗邻港澳、靠近
东南亚
发挥劳动力
与土地丰富廉价
的优势
接受港澳产
业扩散,发展出
口贸易看教材“阅读”部分: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广东、福建是侨乡最集中的两个省。
图中建筑为开平碉楼。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和资源型产业不断下降,技
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出路珠三角的
工业化和
城市化侨乡
优势投资、
招商、
引资优于其
他地区
吸引外资获得许
多优惠
政策国家
对外开
放政策发挥劳动力丰富、
地价低廉的优势接受港澳
产业的扩散大量出口商品,参
与广泛的国际分工良好的区位条件第72页“活动”
1.
2.由问题1的分析我们得知,珠江三角洲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具备、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拥有的条件只有一项: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关键性因素。(学会如何找出关键性的因素)
当时国家为什么优先选择这个地区实施改革开放?
因为这儿的区位优势和历史、人文环境。
这再一次说明,环境(自然和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3.(略)
珠江三角洲地区
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从图中可以判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以____年为界,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判断依据:
工业产值增幅的明显差异。
思考:为什么1990年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差异如此明显呢?
第一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1990年以前);
第二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1990年以后)。1990◎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第一阶段(1979-1990)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劳动力丰富劳动密集
型产业附加值低政策、侨
乡优势资金、技
术、设备生活消费
品加工厂改革开
放初期外商投资
规模小吸引外资额
增长较慢工业增
加值增
长较慢 此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经济最主要的特点是“外向型”(尤其在工业化早期)。
在本地完成加工、组装后,大批产品经过香港等地的转口贸易供应国际市场。第二阶段(1990以后)政策优势
不明显经济发展
带动工资
水平提高劳动力成
本低的优
势也丧失劳动密集型
产业不能支撑
地区工业化
进一步发展全国最大电子
信息产业基地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产业
升级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达
国家与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尽管众多优势条件(政策、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等)逐渐丧失,但初级阶段多年的积累已经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这是保证本地区顺利实现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条件。 工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 1.工业发展带动服务业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吸纳大量的______,促使过剩的__________向______
______转化,同时吸引外地人口的流入,这是______的一个表现。
2.另外,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还促使__________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这些都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劳动力农业劳动力非农业劳动力城市化非农业用地第74页“阅读”
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起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2.发展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②著名的侨乡
3.抓住两次机遇:
(1)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完善了能源、通信、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第75页“活动”
珠三角模式: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侨乡的优势,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外资企业进驻,推动本地区工业化发展,进而推动城市化。
苏南模式:依靠“内向”型经济起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与非农产业,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乡镇企业的发展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温州模式:是一个自下而上由农民自发推动的,以个体私营企业这主体、以发展小商品起步的发展模式。其核心和主体是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
德宏模式:因边境贸易发展而促进城市化。
东北模式:建国后伴随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问题:
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腹地狭小等缺陷并不是刚刚出现的,只不过在改革开放初期“优惠政策”所造成的“孤岛效益”掩饰了它们的存在。在我国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过去对个别地区倾斜等特殊优惠政策,将逐步为建立在统一公平基础上的产业政策所取代。◎问题与对策 对策:
产业结构调整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加强规划与管理
第77页“阅读”
深圳的出路何在
设想一:深港一体化;
设想二:珠江三角洲东岸整合发展;
设想三:建立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
↓
◆如何联合或依托临近区域,整合优势资源,扩大发展空间;
◆如何明确功能,重新定位,合理分工,突出特色。练习:
深圳在改革开放以前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设立特区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
1.深圳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A.地理位置 B.政治因素
C.交通 D.科技因素
2.我国加入WTO以后,成为影响深圳发展的新的主要因 素是
A.环境 B.旅游 C.交通 D.科技BD第78、79页“活动”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是伴随大批遍地开花的侨资工厂而起步并逐步推进的。与此不同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是上海的对外扩散而不断发展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河流等)
市场腹地
基础雄厚
交通条件等
1.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比较合理,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 2.长三角城市的等级规模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三角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长三角是单核模式,而珠三角是双核模式。
(鲁:济南和青岛,闽:福州和厦门) 3.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
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率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作巨大的发展商机。
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4.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
首先要解决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带动郊区县的发展,打破“二元经济”的格局。其次要积极开展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南京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再次要加快与长三角的区域市场整合。 5.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要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唐的高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我国十五大城市圈
(1)北京城市圈: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圈,天津滨海新区是未来国家重点的投资发展区域。
(2)沈阳城市圈:重工业城市最集中的城市圈,沈阳城市圈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最关键区域,关系到未来整个东北经济发展的兴衰成败。
(3)哈尔滨城市圈:以石油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圈,哈尔滨城市圈也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区域。
(4)郑州城市圈: 历史文化名城最集中的城市圈,洛阳、开封、安阳三大古都均在郑州城市圈内,郑州城市圈居民生活和收入水平在中部处于偏低水平。(5)济南城市圈:以国有大型企业经济为主导的城市圈,但现阶段济南城市圈居民生活和收入水平在沿海地区处于偏低水平。
(6)徐州城市圈:沿海地区经济整合难度最大的城市圈,徐州城市圈目前以重工业为主导。
(7)上海城市圈:中国最发达、最成熟的城市圈,上海城市圈的生产总值居全国十五大城市圈首位,上海浦东新区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和中国的金融中心。
(8)福州城市圈:中国侨汇收益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圈,福州城市圈毗邻台湾,是一个机会与矛盾并存的区域,现阶段以轻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
(9)武汉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是中部崛起的最关键区域,关系到未来中部经济发展的兴衰成败。
(10)长沙城市圈:中部地区居民生活和收入水平最高的城市圈。(11)香港城市圈:中国居民收入最高的城市圈,香港城市圈外向型加工工业高度发达。
(12)南宁城市圈: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商贸最密切的城市圈。
(13)重庆城市圈:西部地区最发达的城市圈,重庆城市圈具有极强的旅游竞争力,现阶段重庆直辖市为西部经济发展的龙头。
(14)西安城市圈:西安城市圈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现阶段西安城市圈具有较强的文化竞争力。
(15)乌鲁木齐城市圈:中国与中亚各国商贸最密切的城市圈,乌鲁木齐城市圈目前总体经济实力是十五大城市圈中最薄弱的,但具有很强的资源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崛起珠三角地区产业
基础、科技实
力、人才队伍处
于劣势,国内
腹地范围较小外商投资区位
由追求低成本
转向市场规模外资企业由
珠三角地区
迁往长三角及
国内其他地区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
动力减弱 上图直观地反映了长三角对珠三角的冲击。
左图:珠三角和长三角所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总和占全国一半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三角的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并逐渐超过珠三角。
右图: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很明显,但正在缓慢发生转变;而长三角的外贸依存度在10年内迅速增长。
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过程,是伴随着该地特殊的经济发展相对自发地快速推进,缺乏宏观而理性的规划。城市人口和城市
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
急剧膨胀城市规划、建设
和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
不合理,城市间
缺乏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明显下
降,引发居住、交
通、教育和治安管
理等一系列问题能源、交通、工矿
企业的迅速发展“三废”排放量
大、处理量小环境问
题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耕地锐
减,土
壤肥力
下降森林减
少,水
土流失
严重酸雨危
害严重水质性
缺水噪声扰民,
生存环境
质量下降产业结构调整: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避免恶性竞争),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珠江三角洲的构建理念,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和共享资源,增强整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泛珠三角”又叫“9+2”,“泛珠三角”计划是指沿珠江流域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11个地区合作,共谋发展。“9+2”合作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缘和文化上的相对接近,内地华南、西南九省区的历史往来早已呈“白热”之势;
◆ 内地各省(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 毗邻港澳的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有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与周边省(区)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 随着区域合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广东与周边八省(区)在交通、能源、旅游和劳务等方面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特点
◆区域内有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这就要求合作在最大程度上具备兼容性和灵活性;
◆区域横跨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有着巨大的经济落差,这就要求最大程度地体现互惠互利,在合作过程中探索利益分配的最佳方式;
◆该区域的合作也必须最大程度地体现发展的多样性,从而达到产业分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意义
泛珠三角区域横跨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加强这一区域的合作,可以使劳动力和资源由中西部向沿海地区流动,产业则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对于促进大珠三角产业升级,带动华南、中南、西南的经济发展,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顺利实施,带动内地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强规划管理:
该地区各城市制定了发展规划,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教学资源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摘要
第一条? 合作宗旨: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参与合作的内地省区与香港、澳门开展合作,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全国统一的相关法律、法规,合作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框架内进行。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特色,互相尊重,自愿互利,按照市场原则推进区域合作,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形成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格局,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共创美好未来。
……
第四条? 合作领域
(一)基础设施。
1. 能源。各方积极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内能源领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实施“西电东送”等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加快能源建设项目的合作开发,鼓励省际间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的产销合作,实现区域内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的结合。
2. 交通。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加快构建适应区域合作发展要求的综合交通网络,逐步实现区域内交通运输一体化。
——公路。加强省际高速公路、国省道建设规划和港澳路网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快跨省、跨境和出海通道的建设,构筑和完善区域公路交通运输网络。
——铁路。进一步完善区域内铁路发展规划,构建区域铁路运输快达网络。加快云南国际铁路、东南沿海铁路等列入国家发展规划的跨省(区)铁路项目的建设,加快广深港高速铁路、珠三角城际轨道的建设及与港澳的衔接。
——航空。加强各地航空公司间、机场间的合作,增加区域内飞行航线,促进区域内客货快速运送。
——航运。研究制订区域航运发展规划,促进区域内河航运、海运事业发展及与其他运输系统的衔接。
——加快港珠澳大桥规划、论证、建设进度。
3. 管道。按照国家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内输油、输气管道建设步伐。
(二)产业与投资。各方承诺加强协调,营造公平、开放和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建立透明、便利、规范的投资促进机制。支持区域内企业间开展技术、生产、投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作配套、共同发展的产业布局,提高整个区域的产业水平。
(三)商务与贸易。各方承诺加强信用建设,消除限制商品流通的地区障碍,建立健康、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鼓励区域内贸易的合作与发展,共同推进落实《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在国家指导下,依照内地与港澳《安排》的有关内容,在泛珠三角区域内推行工业制品和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和认证标准的互认,加强地方和企业标准制订合作,互相认同法定检验单位出具的鉴定结果,促进商品自由流通。
(四)旅游。各方支持全面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共同研究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策略;建立区域旅游信息库;构建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系统,创建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共同策划和推广区域精品旅游线路,树立区域旅游形象,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五)农业。各方同意建立稳定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购销关系,开辟区域农产品“绿色通道”,支持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对接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开发、特色农业开发,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合作,促进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
(六)劳务。各方同意加强劳务合作,开展劳动力供求信息传递交流和劳务输出输入组织合作,促进劳动力规范有序合理流动,协调解决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保护和相关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技工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区域内劳动力素质。
(七)科教文化。加强各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与教育资源应用的合作,加强文化和人才交流。加快推进科技文献、科技信息、专家库、动植物资源和水文资源等基础性科技教育资源的联网共享;加强协调,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开发为主,逐步建立区域科技项目合作机制和成果转化平台,推进区域产业协作和战略合作联盟。
(八)信息化建设。各方支持建设区域信息化交流网;加强与国家及国际相一致的电子商务规则标准和法规等方面的建设;建立区域信息交流协作机制,加强区域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九)环境保护。各方同意建立区域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在清洁生产、水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制定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加大珠江流域特别是中上游地区生态建设力度,强化区域内资源的保护,提高区域整体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卫生防疫。各方同意建立卫生防疫协作机制,一旦发生疫情,依法及时如实通报,协同疫病防控组织工作和疫病防治科技攻关。
上述合作领域所列仅为原则性内容。涉及各方或部分地方的跨省(区)具体合作项目,由各地方政府或企业在其后的协议或合同中商定。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问题与对策,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力和发展规律。
2. 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3. 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4. 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5. 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分析思路和方法,并迁移应用分析其他区域城市化进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国家和家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珠江三角洲不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2. 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因素。
3. 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呈现的发展阶段,特点及对城市化的影响。
突破方法:比较法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读图分析法 、比较法、 讲授法。
学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吃透教材,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城市化的概念与标志、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 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 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
1. 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2.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享受到许多优惠政策,能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 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影响:
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阅读(教材P71):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各举办一届。
4.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活动(教材P72):
1. 国际经济环境、对外开放政策、区位、侨乡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完成下表,对上述4个条件进行类比分析。
点拨:20世纪80年代前后都有的条件是区位、侨乡,与全国其他地区共同拥有的条件是国际经济环境。
2. 根据上表的结果,你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点拨:珠江三角洲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具备、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拥有的条件只有一项: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关键性因素。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总结。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见下表)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问题
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
②矿产资源贫乏
①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
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优势
①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政策优势
③侨乡优势
④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
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等
高新技术产业
如电子信息产业
特点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原因
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影响
①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②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②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阅读(教材P74):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 起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2. 发展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著名的侨乡。
3. 抓住两次机遇:
(1)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完善了能源、通信、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活动:根据教材P75图4.24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比较各区域城市化推进动力的差异。
点拨:在教材所列举的区域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云南德宏是因为边贸发展而促进了城市化外,大多数地区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推进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建国后伴随着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些老工业基地的逐步衰退,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区域发展的3种模式:即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每种模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有自己的特点。
四、问题与对策
问题
对策
1.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1)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2)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
1. 产业结构调整
(1)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2.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1)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2)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3)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
2.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目前该地区的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另外该地区各城市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也逐步趋同,使得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逐步减弱。)
3.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是处理量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1)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
(2)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3)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4)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5)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3. 加强规划与管理
(1)该地区各城市制定了发展规划,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2)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①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工备案手续,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私招滥雇的企业加大查处力度;②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思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试分析其原因。???
点拨:教材P75图4.25直观的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对珠三角地区的冲击。左图“国际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可以看出: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所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总和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并逐渐超过珠三角。
从右图“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可看出,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很明显,但正在缓慢的发生转变;而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在10年内迅速增长。
由此可见,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过程,是伴随着该地特殊的经济发展相对自发地快速推进,缺乏宏观而理性的规划。
阅读(教材P77):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深圳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城市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到目前为止,对其未来发展道路的构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联合和依托临近区域、联合优势资源,扩大发展空间;如何明确功能 ,重新定位,合理分工,突出特色。
活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
1. 读教材P78图4.27,如果按人口规模>500万人、100万—500万人、50万—100万人、20万—50万人和<20万人将城市分为5级的话,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是否合理,这对其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点拨: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模式结构比较合理。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
2. 结合教材P74图4.23,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差异。
点拨: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型,而珠三角是双核模式(其实我国大部分省都是,例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等)。
3.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是靠上海对外扩散而不断发展的。各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点拨: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始终保持二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4. 一般来说,中心城市的扩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近域扩散,即向中心城市的周围地区扩散;另一种是等级扩散,即一级城市向二级城市扩散,二级城市再向三级城市扩散,依此类推。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属一级城市,南京市和杭州市属二级城市,但是,二级城市与其他各级城市在接受上海的扩散方面处于同等地位,尤其是南京市因距上海市较远,其邻近的城市主要与上海市进行联系,因而缺少腹地支持,地位很难发挥。你认为南京市应该怎么办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点拨: 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首先要解决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经济带动郊区县的发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其次要开展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5.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是我国3大城市群,目前,3大城市群有结构趋同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如何确立分工地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点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所在,要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塘的高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
课堂小结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珠江三角洲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背景,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外资的推动下,得以迅速发展。也正由于外资的作用,使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呈现了一定的脆弱性。
板书展示
第四章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 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 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 良好的区位条件
4.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四、问题与对策
1.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脆弱性
2.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的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生态问题日趋严重
3. 采取的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
(2)构建大珠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规划与管理
课堂作业
1.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得益于( )
A. 优惠政策 B. 便利的交通
C. 劳动力资源丰富 D. 资源丰富
2. 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是( )
A.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C. 原有工业基础较好
D.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3.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此时主导产业是( )
A.高新技术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资源密集型产业
4.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一系列问题的原因是( )
A. 地区产业基础的限制 B. 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
C. 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D.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
5. 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对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继续以轻工业为主,限制重工业的发展
B. 应加大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等的比例,以此推动本地区的产业升级
C. 区内各城市需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澳门、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D. 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已经很成熟,“城中村”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6.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在产业升级中面临的困境表现在( )
①产业基础差 ②科技实力薄弱 ③人才队伍差 ④南岭的阻隔,使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7.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全国酸雨中心之一 ②大气污染日益加剧 ③“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④围湖造田导致耕地面积增加⑤土壤肥力增高 ⑥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A. ①②③④⑥ B. ①②③⑤⑥
C. ①②③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8. 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目前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B. 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较慢
C. 1990年以后政策优势是吸引到该区投资的主要因素之一
D. 目前是我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处于劣势的是( )
A.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B. 产业基础和科技实力
C. 工资水平 D. 区位条件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城市规划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B. 推动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动力是交通条件的改善
C. 珠江是我国第一大城市密集区
D. 推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因素之一是本区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
11. 珠江三角洲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现在花卉、蔬菜、水果和塘鱼等高产农业发展迅速。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的地理事物发展过程被称为_____________,此现象在该地区发展迅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珠江三角洲地区粮食生产地位的下降,与其耕地面积的锐减关系密切。该地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2. 读两个三角洲图,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名称: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
(2)铁路线:H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
(3)甲图地区的崛江沿海地区是我国的_____________基地,两地区共同的一种纺织原料是_____________,乙图地区的农业特色是_____________。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逐步扩大,特别是_____________地区的崛起,使乙地受到严重挑战。与甲图所示地区相比,乙图所示地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于劣势。
参考答案:
1. 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依托港澳,率先发展起来,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良好政策。
答案:A
2. 解析:珠江三角洲原有工业基础相对较好,但是城市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还是近港澳、多侨乡和对外开放的政策。
答案:C
3. 解析:产业结构调整目的是促使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为地区发展注入活力。本区矿产资源贫乏,不适合资金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原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迎合国际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普及,率先将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答案:A
4. 解析:地区产业基础、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以及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答案:D
5. 解析: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是该地区产业升级困难的原因,也是解决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的对策。
答案:B
6. 解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腹地宽广,科技实力与人才比珠江三角洲要好。
答案:D
7. 解析:围湖造田在本区不明显,且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土壤肥力不断降低。
答案:C
8. 解析:目前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是本区工业发展的主导。20世纪90年代后,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新一轮产业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已不是本区的主导产业。
答案:D
9. 解析:20世纪9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过10年发展,工资水平大幅提高,区位条件近港澳,多侨乡,具有独特性,只有产业基础和科技实力逊于长江三角洲。
答案:B
10. 解析:改革开放的政策激活了工业化,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珠江三角洲是排在长江三角洲之后的我国第二大城市群。
答案:D
11. 解析:本题设问简单,从文字资料中就可预测会考查农业区位方面的内容,但是提供的图像资料却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变化的图,图文结合,联系所学知识,知道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从而劳动力、土地价格上升,地块减小,市场条件大为改善等等,原来都是促使农业转型的重要区位因素。
答案:(1)城市化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2)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占用大量耕地
12. 解析:从图中三角洲的轮廓可知甲为长江三角洲,乙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形成以沪宁杭为中心的城市群,而珠江三角洲形成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沿江沿海是我国重要商品棉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长江三角洲的崛起等因素,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面临一定的困境。
答案:(1)杭州 上海 宁波 广州 珠海 深圳 香港
(2)京沪 京广 京九
(3)商品棉 桑蚕丝 基塘农业
(4)长江三角洲 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市场规模
教学反思
不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及进程中的问题有所不同,要引导学生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背景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