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耿登临意,悠悠今古思—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耿耿登临意,悠悠今古思—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诗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6 21: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耿耿登临意,悠悠今古思—《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反复诵读涵泳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了解登临诗的特点,总结赏析登临诗的一般步骤。
②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赏析诗人登临所望之景,体会诗人表达的登临之意,体会不同人生境遇和丰富情感,初步建构登临诗阅读的整体性认知。
③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理解登临诗的丰富内蕴,理解“登临”这一文化现象对于我们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形成自我对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
教学重点: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赏析诗人登临所望之景,体会诗人表达的登临之意,体会不同人生境遇和丰富情感,初步建构登临诗阅读的整体性认知。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理解登临诗的丰富内蕴,理解“登临”这一文化现象对于我们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形成自我对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群文阅读篇目,自主学习并疏通诗歌大意,分组查找三首古诗相关资料,了解登临诗的发展历程、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随后依据导学单表格内容,围绕“何地、何景、何意、何因”等方面进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并将自学结果记录下来。表格支架的提供帮助学生在课前及时有效地明确探究的方向与内容,保证了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与表达的空间变得更加开放。
教学过程
一、入境·谈经历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登临高处,往往会触动人们的情思,让人有感而发,形之于诗篇,登高而赋诗已内化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文化心理。你有没有过类似登高的经历?登临高处,你会想到哪些有关的诗句?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登高诗句。
二、溯源·寻意蕴
“登临”一词在古代,是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的。《尔雅·释诂》曰:“登,升也。”意为“走上高处”;又曰:“临,视也”,意为“自上视下”。登高临远在中国古代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蕴,其原始意义在于祭祀山川、躲避灾祸。古代先民对天地自然怀有敬畏和依赖之情,往往借助原始宗教和巫术活动中的登高仪式来祈福避祸。古代帝王也借登临高山大岳、台坛明堂来开展祭祀仪式,以维持统治权力的神圣化。后来,登临这一行为的宗教意义和权力象征逐渐褪去,转而带来的是古代知识分子远眺抒怀的文化空间。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古代文人登高临远,睹物感怀,留下了无数经典的诗作。
三、寻根·问历程
登临诗创作滥觞于先秦,《诗经》中有许多篇章记录和反映了人们的登临活动,如《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隤”,《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皆以登高来抒发离别夫妇的相思之情和游子对父母兄弟的思念之意;《楚辞》中则既有对现实登高的描写,如“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九章·悲回风》),又有想象中登高的情景,“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九歌·河伯》),对后世登临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时期,登临诗进一步发展,曹操《观沧海》、曹植《送应氏》(步登北邙阪)、阮籍《咏怀诗》(登高临四野)等登高之作在主题思想方面得以深化拓展。逮至南北朝,山水文学的兴盛,使得登临诗开始普遍出现,文人登山临水必有诗作,以“二谢”为代表,登临诗作大增,而且艺术形式不断更新完善。唐代诗歌出现空前的繁荣,登临诗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唐代登临诗不仅创作者众多,《全唐诗》3276诗人中有348人写过登临诗,占十分之一多,而且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影响巨大,李白秋登谢朓楼尽显飘逸豪放之姿,杜甫《登高》成就“古今七律第一”,《黄鹤楼》一首诗奠定了崔颢在有唐一代诗人中绝无仅有的地位。其后宋元明清,代有登临诗作问世,蔚为大观,使得登临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千百年来,登临作赋已逐渐内化为文人士子的一种文化心理,大凡登高临远时,潜意识中的创作意念随之萌发,将个人身世理想和眼前之景相互碰撞,吊古怀今、感时伤事、抒愤自励等情感自然喷薄而出,真正做到了睹物兴情,登临而赋。
四、诵读·感诗韵
1.中华诗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三山五岳,巍峨屹立,也如文化基因,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他们唤醒了我们心底最亲切也最温暖的一份文化记忆。人生自有诗意。诵读三首古诗,注意把握节奏和停顿,学生个别诵读展示,并进行互评。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登幽州台歌》应语速较缓,注意长短参差的句式的停顿,适当拖长或重读,读出时空浩渺和诗人的孤独、悲怆之感。《望岳》与《登飞来峰》朗读时语调要渐渐变高,前几句稍微放缓语速,以传递出雄阔大气之感,为后两句蓄势,后两句用足气息,将情绪推向高潮,读出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决心。
2.请同学们端起书,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说说这三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三种诗歌体裁:古体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
3.字数不同,断句节奏就不同,请大家自行选一首,把握诗歌节奏,读给同桌听,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来展示,看看哪一小组来更能准确地把握古诗的韵律。
五、析读·望天地
1.赏登临之景。学生自主研读三首诗,找出诗中写景的诗句,斟词酌句,反复涵泳,赏析诗人登临所见之景,并分享阅读所得。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关注“悠悠”“钟”“割”“千寻”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登临之景所呈现出的独特气象。如“悠悠”一词,写出了天地的苍茫辽阔和时间的无穷无尽,绘就了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蕴含着时间意识,呈现出广袤的空间距离感,为下一句抒发情感作铺垫。
2.刚刚我们发现了三首诗在形式上的不同,那么在内容上,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大家可以结合题目和诗歌内容来回答。
明确:题目的第一个词都是动词,都写作者去了一个比较高的地方,都抒发了作者某种情感。
师:“君子登高必赋”登高让人有更广阔的视野,启迪思考的广度与深度,也使得中国古典诗歌衍生出一类以登临为主题的诗作。登临诗,分开解释,登:由低处到高处,临:居高面下:从高处向低处看。登临诗:是指抒情主人登临某处(山、亭、楼、台、阁等)而生发某些情思的诗歌。
3.结合登临诗的含义,请大家说说我们分析一首登临诗可以从哪些内容入手?
明确:何时何处登临;目见何景何物;想到何事何人;生发何感何怀。也就是明确时与空,关注景与情。
4.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化身那时那地的诗人去登高远眺,诗中的哪一处景物最打动你,请大家先自行批注,然后深情朗读,具体阐释?
明确:杜甫笔下的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非常打动我心。“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用得极好,比喻,泰山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一样,切断了阳光,分出了山南向阳明亮,山北背阴晦暗的两个世界,侧面描写,有力地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师: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泰山凝结聚绕,老师没去过泰山,你这一描绘,我就更向往泰山了。五岳之首的泰山啊。还有没有被泰山之景打动的同学,也来谈谈呢?
远远望去,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无比壮观。“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当杜甫登上半山腰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波涛汹涌,睁大双眼凝望并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豪情满怀。
刚刚我们分析泰山是高大巍峨的,还有其他诗歌呈现的景象也是高大巍峨吗?
明确:王安石登上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用正面描写、夸张、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峰上古塔之高,听到鸡叫就可以见到太阳升起,很令人神往。
有没有同学被幽州台打动的呢?
明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俯仰古今,从时间上生发的感慨。“念天地之悠悠”俯仰天地,把个人置放到广袤无边的宇宙背景中,展现了空间的辽阔。
总结:通过三首诗,我们借诗人的眼睛,视通万里,望到天地的阔大高远、苍茫浩渺,其实这些个看似遥远的风景,不正是我们平常身边常常欣赏但又难以言说的风景吗?这些风景离我们远吗?不远。
六、品读·见众生
1.那么,诗人为什么要把登临的地点写得这么高远呢?接下来我们走近那些遥远的诗人,去用心触摸他们的内心,请大家从每首诗找出一个表现诗人情感的字词。请问你从哪一个字或者词,触摸到了诗人的内心?
明确:《望岳》中“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表明诗人不畏惧困难,山的高突出志向的远大《登飞来峰》中的“不畏”说明作者不怕,不怕“浮云”遮住自己的视线,也就是不怕前进路上遇到的困难。
《登幽州台歌》中“怆然”是悲伤的样子,不是诗人见不到圣君,陈子昂也想表现贤明的君主看不到自己,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伤感,还有“独”,他看浩渺的天地,他觉得身边没有人理解,他很孤独,把渺小的自己放到广阔的天地中,这样更能显示出他的孤独。是啊,这个“独”里还包括哪些情感?无奈、期待、伤感。
师:刚刚同学们使用了一种非常高效的诗歌阅读法,抓“诗眼”,也就是通过一个字词来理解诗歌的主旨,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一任务同学们完成得很棒,把掌声送给自己。
2.会登临之意。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结合课前所查找的创作背景相关资料,探求诗人借登临所见之景抒发的“登临意”。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句入手,反复品咂,体悟“怆然”“会当”“不畏”等词句流露出的陈子昂怀才不遇的伤感和生命有限的无奈,杜甫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以及王安石立足高远、无所畏惧的气概,感受三位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下登临感怀而生的不同情思。
3.展开小组合作,比较三首诗“登临意”的异同之处,探究不同的“登临意”背后的深层意蕴。
明确:虽同为登临诗,《望岳》和《登飞来峰》重点以登临所见高远之景抒发诗人胸怀壮志、渴望建功立业的生命价值追求,《登幽州台歌》则侧重表达诗人面对茫茫天地所产生的个人怀才不遇的悲怆、人生短暂的无奈以及由此而生的生命忧患意识,二者皆集中体现了古代文人生命意识的自觉与张扬。
4.大家是否能够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登临意”?
明确:《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从题材上来看都属于登临诗,内蕴着诗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登临意”,而且更深层次地表现了古代文人生命意识的自觉与张扬以及兼济天下的胸怀与抱负。《登幽州台歌》中,陈子昂于志不得伸之时登上蓟北台,俯仰古今,面对宇宙的永恒和天地的辽阔,发出生命短暂和志不得伸的叹息,振响千载。《望岳》作于杜甫壮年漫游齐赵时期,诗歌内容虽无登临之实,确有登临之意。面对巍峨耸立的泰山,杜甫显示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敢于攀登、睥睨天下的雄心壮志,与其“致君尧舜上”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相互呼应。王安石初涉宦海,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抒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表现了诗人胸怀改革大志,不畏奸邪蔽日的心态,展示出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陈子昂个人怀才不遇的孤寂以及天地永恒的宇宙之思和人生短暂的自我之叹所彰显的生命忧患意识,杜甫和王安石年少立志、心系家国的渴望建功立业的生命价值追求,皆是诗人对自我生命意义的审视与观照,也是古代士人“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在登临诗中呈现出的典型审美境界。
5.让我们继续检测一下这种阅读方法的运用情况,请同学们联读诗歌,从主题上把这6首诗歌归类,你会怎么连线。请使用我们刚刚学到的抓诗眼的方法来明确诗歌主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鹳雀楼
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总结:登高则可远望,远望而致深思,诗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纵情放歌,或慷慨悲歌,或追忆过去,或展望未来,他们的情思不正是我们也有的触景深情吗?也就是说他们也许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他们,这些诗人离我们远吗?不远。
6.所以,让我们走过去,和他们站在一起,想象着我们有和他们一样的悲欢离合,请你加上一些表情和动作,用你的演读展现你的情绪。
七、悟读·晓自我
1.探登临之秘。补充史传资料,走进真实的诗人内心,体会三位诗人豪迈气概或悲怆心境背后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通过“我说登临诗”环节进行课堂小结,巩固学生对登临诗群文篇目的阅读体验,提炼概括对登临诗的整体性认知以及对自我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
2.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三首诗呈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组合到一起,就展现出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状态。如果把这三首诗排序,你会怎么排,来展现你的生命姿态?
3.这就是经典,经典可以跨越时空,让我们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使得每一个时代的读者都能找到精神相通的密码,古诗是岁月给予我们的礼物,经由古诗,我们能看见天地的广阔,知晓众生的丰盈,更见到真实的自我。这些诗情离我们远吗?不远。
4.回到生活中,结合你的登高经历。学了这三首诗,你对登高有什么新的体悟。请用“登高的过程,就是 的过程”说话。
明确:就是重拾信心的过程。就是看到未来的过程。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就是生发豪情壮志的过程。就是走向乐观旷达的过程。亲近自然的过程,征服自然的过程,宽慰自我的过程,释放自我的过程,发现自我的过程,战胜自我的过程,超越自我的过程。
师:同学们,是的,我们生命中的大悲伤、大欢欣和大奔腾,都能在仰观苍穹,俯瞰四海当中得到净化和升华。正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是最自然的生命状态,那么登高也应该是人生中最自然的、最美妙的生命状态。我们应该一直往上走,保持向上攀姿态。
5.学完本课,你肯定有很多的感慨和思考,请任选一联,对出下联,或者自创对联来抒发你的收获。
上联:古今俯瞰同此心
横批:心远天地宽
下联:
示例:远近登临共诗情
上联:登高远眺,巍巍高山从不废
横批:居高人为峰
下联:
示例:凭栏沉思,悠悠天地总关情
八、煞笔·诉结语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无穷的远方,都与“我”有关,今天学习登临诗,我们领略了高远宏大的气象,结识了遥隔一千多年的诗人,更唤醒逐渐远离我们的诗情,这些看似远在天涯的美好其实近在咫尺。走近古典诗歌,让我们拂去记忆上的灰尘,用诗人的情怀和智慧,点亮我们的人生。
追问·促反思
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重构了多个文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有机整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场,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通过教师的引导,更易让学生走向深度阅读,实现知识的迁移。“何人堪会登临意”——《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文阅读课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状况开展教学活动,课堂上学生朗读、思考、交流、探究活动贯穿始终。课前,学生通过导学单自主预习群文篇目,初步感知并明确群文教学议题“何人堪会登临意”。课中,围绕“入境·谈经历、溯源·寻意蕴、寻根·问历程、诵读·感诗韵、析读·望天地、品读·见众生、悟读·晓自我 ”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诗歌,在对关键字词句的理解和由浅入深的朗读指导中,层层递进,将学生的阅读体验逐步引向深入,读出了不同诗人“登临意”的深层况味。学生通过对三首登临诗的结构化的阅读鉴赏,反复品味歌中富有情感和审美张力的语词,丰富了对登临诗的情感体验,提升了审美鉴赏力,初步形成了对登临诗特定内涵的知识建构,实现了从读懂一首诗向读通一类诗的迈进。登临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类型,要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除了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审美意蕴及文化价值,采用群文阅读的组织形式也是重要路径。群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教学设计的系统性,统筹规划各个文本的教学价值,设计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的教学任务,通过课堂上学生与文本的深度互动,最终实现学生审美鉴赏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