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个人之悲,显“大我”之魂——杜甫诗歌群诗阅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三诗联读:《春望》《月夜忆舍弟》《茅屋歌为秋风所破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2. 提炼欣赏诗歌的角度,积累品析诗句的方法。
3.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同学们,唐诗是中国诗歌宝库里璀璨的明珠,而杜甫的诗歌则是最耀眼动人的那一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在安史之乱时期创作的几首诗歌,以此来了解杜甫苦难而伟大的凄惨命运,学习他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二)回顾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他在世时声名不显,但去世后却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出示目标:
1. 三诗联读:《春望》《月夜忆舍弟》《茅屋歌为秋风所破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2. 提炼欣赏诗歌的角度,积累品析诗句的方法。
3.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四)社会背景:安史之乱: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叛乱,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它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
(五)学习活动:
活动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读诗要领:
1.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 运用舒缓的语速,沉郁的语气读三首诗,感受杜诗“ 沉郁顿挫”的特点。
3. 读出诗人忧国思亲的深沉之感。
(一)字词正音
出示易读错字读音:搔、簪、戍、罥、坳、俄顷、布衾、丧乱、大庇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生大声自读诗歌。
2、指明学生朗读诗歌,读中指导,把握节奏、感情。
指导朗读: 《春望》《月夜忆舍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
助读资料: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安史之乱爆发,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 秋高/ 风怒号,卷我/ 屋上/ 三重茅。茅飞/ 渡江/ 洒江郊,高者/ 挂罥/ 长林梢,下者/ 飘转/ 沉塘坳。(痛惜)
南村群童/ 欺我/ 老无力,忍能/ 对面/ 为盗贼,公然/ 抱茅/ 入竹去。唇焦口燥/ 呼不得,归来倚杖/ 自叹息。(无奈)
俄顷/ 风定/ 云墨色,秋天/ 漠漠/ 向昏黑。布衾多年/ 冷似铁,娇儿恶卧/ 踏里裂。床头屋漏/ 无干处,雨脚如麻/ 未断绝。自经丧乱/ 少睡眠,长夜沾湿/ 何由彻?(忧思不绝) 安得/ 广厦/ 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风雨不动安 如山。呜呼!何时/ 眼前/ 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 受冻 死亦足!(忧虑)
助读资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公元761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几经辗转,求亲告友,终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次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读诗方式:1.学生自由读;2.学生齐读;3.指名读诗。
读诗要求:读出节奏与重音,控制语速,读出感情。
(六)活动小结:初读诗歌谈感受
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读了《_________》这首诗, 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 的杜甫,从___________( 原诗填空) 可以看出来。
预设:
你可以这样说:
读了《春望》,我读出了一个伤时苦闷沉痛的杜甫,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中可以看出来。
读了《春望》,我读出了一个衰老愁苦、思家念亲的杜甫,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句中可以看出来。
你还可以这样说:
读了《月夜忆舍弟》,我感受到了杜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中可以看出来。
读了《月夜忆舍弟》,我感受到了杜甫饱受战乱之苦的无奈。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句中可以看出来。
你更可以这样说:
读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感到杜甫生活得贫困交加,痛苦不堪。从“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句中可以看出来。
读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感受到杜甫个人生活虽然悲苦凄惨,但是他的品质十分高尚,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句中可以看出来。
小结:以上三首诗都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无论是写国破家亡的战后惨状态还是写个人生活的悲苦遭遇,诗中传达出的都是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活动二:知方法赏佳句,细读诗歌内容。
过渡语:同学们,好诗不厌百回读,好诗更要细品读。杜甫的这三首诗歌,每一句都饱蘸生活的艰辛与酸楚,读后令人动容。我们读古人的诗歌,重要的是要读懂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方法来品析诗句。今天给同学们推荐一些品读诗歌的方法,练习诗句赏析。了解了这些方法,相信我们会提高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
知方法:
赏析诗句的角度:
1. 句意阐释;2. 字词品味;3. 意象意境品析;4. 表现手法运用;5. 情感体味;6.语言风格品析。
赏析诗句要着眼于十种关系:
1. 人物 2. 时空3. 动静 4. 声色5. 高下 6. 远近7. 视听 8. 宏微9. 虚实 10. 景情
赏佳句:
合作学习:请每组同学分别选中三首诗中的一个佳句,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写几句欣赏的话。比如可以选取下列诗句进行赏析:
1.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4.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示例:
句意阐释: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让我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
情感体味: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节气的夜晚,清露盈盈,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享一轮明月,无任何差别,诗人偏偏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作者用以幻作真、情理不合的手法,突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字词品味: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一个“卷”把秋风拟人化,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诗人万分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
其他赏析方法事例略。
活动三:三诗比读,求异同,感受诗人思想情怀。
(一)异中求同
1.三首诗中写出了作者的哪些苦难?
预设:
1)战乱造成国破家亡,亲人离散的悲苦。
2)城池破败,居无定所的凄苦。
3)屋漏偏风连阴雨、年老体衰、无助无奈的痛苦。
2. 三首诗在表现手法上和思想感情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预设:三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都是先写景再抒情,都表现了诗人心系国难,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强烈感情。
(二)同中求异:
三首诗都写于安史之乱时期,都写出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家念亲的深厚感情,为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最感人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首?
教师点拨思考: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预设:
1. 杜甫跳出个人的苦难遭遇想到了天下寒士的苦难,由“小我”走向了“大我”。
2. 杜甫推己及人,表现出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的家国情怀。
3. 杜甫舍己为人闪现出烛照千古的光辉。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描写了他自己的悲惨遭遇,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个人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的凄惨画面,更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
(三)思考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根源:
过渡: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并非经历战乱之苦后才产生的,早在青年时代的杜甫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我们从《望岳》一诗中也可读出他的凌云壮志,这首诗我们七年级时学过,再来读读,体会一下青年杜甫的精神气象:
学生齐读: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教师讲解:
青年杜甫在《望岳》中,借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这种胸怀天下的理想伴随杜甫的一生。可是生活并没有眷顾这位才华横溢有远大志向的年轻人。正值盛年的诗人被卷入战争中成了一个穷困潦倒痛苦不堪的不幸者。但是诗人没有被战乱击溃,他用自己瘦弱的身躯向不公的命运抗争着,他用自己炽热的灵魂呐喊着,他用自己的笔墨记录着。他不为己悲,而悲天下人。他心里装着的是天下人,他有的是兼济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千百年来,杜甫伟大的思想情怀一直感染着后人。
文学大师余秋雨在《中国文化课》一书中深情评价杜甫:
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文人,像杜甫那样用那么多诗句描写苦难存在的方位和形态,以及苦难承受者的无辜的无奈。因此,杜甫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完整的“同情语法”的创建者。后来中国文人在面对民间疾苦时所产生的心理程序,至少有一半与他有关。中国文化因为有了杜甫,增添了不少善的成分。
包同物与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以及到老穷困潦倒、疾病缠身的哀愁,炼成他沉郁顿挫的诗风,就这样一位诗圣从千年诗山词海中缓缓走向未来。
(四)真情流露,对话杜甫:
请同学们以“杜甫,我想对你说”这种形式,写出你想对杜甫说的话。表达对杜甫的敬意或是你对杜甫的理解等。
示例1:杜甫,我想对你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你的壮志豪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你的广阔胸襟,“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是你的思亲悠情。你的诗篇见证历史,你的精神勉励后人。
示例2:杜甫,我想对你说,你为我们做了榜样,你面对苦难没有低头。你心系天下,以己推人。你经受的苦难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你是我们成长路上的点灯人。跟着你的脚步,我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我要向你一样,面对苦难不低头,我要向着梦想艰苦奋斗,砥砺前行!
(五)布置任务,深入探究杜甫: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甫是怎么死的吗?杜甫怎么会有这样宽广的胸襟?了解他的姑姑是一个怎样的人。课下请查找资料,对杜甫进行深入探究。探究他高尚精神和宽广胸怀的根源。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