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寻美 释然消愁——《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学设计
01
课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02
教材
1. 教材地位:《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教读课文,属于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从古人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中获得美的享受,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2. 教学目标:由于本节课为15分钟微型课,所以教学目标只设计了两个:1.探究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2.感受苏轼的人生价值观。
3. 教学重难点:由于本节课为15分钟微型课,所以重点难点都为探究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03
学情
参与这次课程的是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这篇文章应该不陌生,所以在疏通文意和理解文章内容方面不存在困难。
04
教法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和资料助读法来贯穿整节课,结合多媒体与黑板进行教学。
05
教学过程
1、 激趣导入
师:有一位文学家,他曾在赤壁旁吟咏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历史兴叹;他也在庐山中领悟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客观真理,他还在丙辰中秋日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希冀。他就是?(学生回答)没错,他就是苏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他的文学世界——《记承天寺夜游》。相信同学们对于这篇文章都不陌生,它讲述的是苏轼在夜晚邀请友人张怀民赏月的故事。而今天,让我们一起重点来探讨苏轼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复杂而微妙的心境。
2、 探寻心境
1. 绘制心情曲线图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细读文章,绘制苏轼夜游承天寺的心情曲线图,并标注心情状态。(横轴代表事情发展过程,纵轴代表作者心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感。
学生自主完成并分享。教师相机补充板书。
2. 资料助读
师:我们会发现那晚的苏轼的心情是复杂的,有平静,有愉悦,有孤独,亦或许还有一丝豁达。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复杂的心情呢?(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资料补充)要想探究具体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几则材料再一次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学生根据补充的四则材料,深入探究苏轼复杂心情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心情的原因,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体会作者的人生价值观。
3. 教师总结并补充板书
同学们,我们会发现,此时的苏轼之所以落寞,是因为他经历了人生中一次重大的变故——乌台诗案。所以他此时有着被贬谪后的悲凉,这是他本人深受儒学思想影响的后果。但由于苏轼还兼修道佛思想,所以面对当晚的月色,他又随即产生了赏月的欣喜与漫步的悠闲。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自我感慨,带着一丝自嘲,几分落寞,亦或许自我排解的豁达。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苏轼。
我们仿佛一谈到苏轼,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词语就是“豁达乐观”,其实他的豁达也是起起伏伏的,就像我们这些普通人。你或许会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而伤心整天,但如果那时你恰巧吃到了一顿美味的饭菜,你也会产生愉悦的满足。一次平凡的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苏轼。他带着满身的伤痛,被抛弃在穷乡僻壤的黄州,但他照样笑看大自然的清风雨露,笑谈人世间的赏心乐事。我想,苏轼也是一个凡人,他有七情六欲,懂悲欢离合,只是厉害的是他能够用生活中的乐去消解人生的苦,这便是他的不凡之处,我想这也是《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对待人生的态度。好了,今天的课就探究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短短的85字,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文学家内心丰盈的精神世界。
06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参与度高,又根据资料助读,让学生深入探究苏轼的复杂心境,突破了难点,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有些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