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目标导航】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翻译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习本文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啊!结果呢?——青蛙熟了!
2.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教师引导:安逸的环境最能消磨一个人的意志,使人享受安乐和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正如一句话说: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对此就有精辟的论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1.明确朗读要求:
声音洪亮;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
2.指名读,学生评价。
3.出示课文中多音字、易错字,学生自读正音。
4.出示朗读节奏,配以范读,学生跟读。
5.学生齐读,教师评价。
三、集思广益, 疏通文意
1.出示自学提示: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独立翻译,标记疑难字词、句子。
(2)同桌合作翻译,相互交流解疑。
(3)提出仍未解决的疑问,班内共同解决。
2.教师重点归纳讲解。
词类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要译成“使……”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受饥饿
乱:使……颠倒错乱
动:使……受到震撼
忍:使……坚忍起来
3.指名逐段翻译课文,学生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4.学生独立再译。
四、研读课文,把握内容
(一)阅读第一自然段,独立思考;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出身卑微,经历磨难,终成大器。
意在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2.开头列举六个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上:强调这六个人都在经历艰苦磨炼后成就了不凡的事业;
论证上:列举六个人的事例,具体阐述了“磨难出人才”的道理,引出下文的论述。
表达效果上:运用排比修辞,用相同的句式连举六个例子,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3.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经受磨炼的好处是什么?
思想——苦其心志;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好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二)阅读第二段,思考:
1.能体现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作用的句子是什么?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作者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哪一句?怎样才能使国家生存发展呢?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入有法家拂士,出有敌国外患。
3.本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经历磨练的益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个人成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4.第二段如何论述经历磨练的益处?
先从个人主观角度正面阐述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从反面指出,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实力相近之国的并存、威慑,没有外部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最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追问:论述个人和国家的内容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先论述个人成才,再论述治理国家,从个人到国家,从小到大,层层深入,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5.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试分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举例论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事例,从客观角度,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
(2)道理论证。从思想、生活 、行为三个方面阐述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
(3)对比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将忧患带来的好坏结果进行对比,从个人成才到治理国家,突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6.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首先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接着就事论理,由个别到一般,从正面论证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证明“生于忧患”的分论点。然后由个人谈到治国,从反面进行论证,强调国家要生存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证明“死于安乐”的分论点。最后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梳理总结
(一)文章主旨
这篇短论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二)写作特色
1.举例典型,说服力强。
2.运用排比句,语言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3.层层推理,得出结论。
六、拓展延伸
1.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1)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 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2.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孟子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而贪图安乐,自然增长不了才能。告诉我们只有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才会有所作为。
七、积累素材
1.列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警句。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自古英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5)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高尔基
2.列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
生于忧患”的事例:
屈原遭放逐乃赋《离骚》 ;
孙膑脚残而著《兵法》;
司马迁遭宫刑而写《史记》;
曹雪芹举家食粥,笔耕不辍,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死于安乐”的事例:
南唐后主李煜沉溺于享乐而致亡国;
商纣王、后主刘禅花天酒地、不理朝政而致国亡。
八、课堂寄语
同学们,现实社会竞争的残酷性注定我们要学会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于安乐中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是幸运,固然令人羡慕,但如果能将劣势化为优势,以忧患为起点,走向成功,那将是一种阅历,一份财富,更令人佩服!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经得起生活中的种种考验,在以后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