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7 19:5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
课文导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     畎亩:  
举: 士:  
市: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上被(赎回)并登上相位。
起,指被任用
田间、田地
狱官
集市,市场
被选拔
再读课文,翻译课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  
大任:   
是: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样的人,
下达
重大责任,使命
这,这样(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心志:内心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意愿)。乱:使……颠倒错乱。
注释:
  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用这些办法。
动:使……惊动。忍:使……坚忍。
曾:同“增”,增加。
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
注释:
 用(这样的方法)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有的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犯错误
同“横”,梗塞,不顺
奋起,指有所作为
同“弼”,辅佐
征验
显露、流露
译文: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感到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会容易灭亡。这样之后,人们就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
常常
这样以后
匹敌,相当
指在国外
在国内
了解,明白
小结: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
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资财贫乏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词类活用: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管夷吾举于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 今义:
判断动词
这,这样
士兵
狱官
古义: 今义:
出去
指在国外
古义: 今义:
古今异义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体现本文中心论点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内容探究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
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只有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由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6.文章第2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阐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答案】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而短促有力,多方面地描写了担大任的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而突出作者的观点:艰苦磨难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增长人担当大任的能力。
7.第3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然后从反面深入论述国家没有磨难,安乐无忧就会灭亡。
8.“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这段文字论述了什么?
【答案】由人及国,从内外两方面说明导致亡国的原因。虽是从反面论证,但正面的意思很清楚: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和人才一样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磨练。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开篇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经过贫困、挫折等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文章开篇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这六位名人都是在经历了艰苦磨炼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具体阐述了“逆境出人才”的道理,为论证观点“生于忧患”服务。
道理论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论证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身体、生活、行为、思想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对比(类比)论证,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再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突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历史事例
(六人)
论据→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
正面论证→忧患造就人才
反面论证→安乐致国家灭亡
出身低微
艰苦磨练
终担重任
居安思危
归纳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
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有哪些启示?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艰难困苦和挫折能使意志坚强的人成长起来。现代生活日益激烈,在实现个人价值,完成民族大业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努力奋斗,才能有所作为 。
作业
1.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
2.现代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