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说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重点)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明确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了氧气。
教学难点: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确立本节课使用“激趣-探究”教学模式,指导学生从比较熟悉的现象入手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小组讨论、自学教材,主动探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和示范教学。
课前准备
材料:盆栽天竺葵(教师在课前1-2天组织学生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然后在课前2-3小时,对叶片进行部分遮光处理);
仪器药品:酒精、碘液、清水、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火柴、镊子、培养皿、滴管。
资料:师生查阅相关书籍和通过互联网搜集与植物光合作用有关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过渡:
请大家欣赏榴园风光(幻灯片展示石榴树—石榴花—石榴)晶莹剔透的石榴籽里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人体提供物质和能量,你知道石榴籽里的物质和能量是石榴树叶通过哪一生理过程制造出来的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展示课题并板书:
光合作用(也可能回答不出来)
利用学生熟知的事物,提出未知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导入本节课。
引导探究
层层深入
引导探究
层层深入
引导探究
层层深入
本节课我们主要完成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请大家阅读材料(展示材料)
材料一:
家里种植的花草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亡。
材料二:
向玉米果实的纵切面滴加碘液,有些部分变成蓝色。
(淀粉的特性:遇碘变蓝)
强调:淀粉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我们通常用这个方法检验淀粉的存在。
提问: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哪几个步骤?
2.本实验你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你作出怎样的假设?
(三)制定计划
展示并引导学生认识“实验中用到的主要仪器”
我们看导学案上制定计划中的第一个假设:绿叶制造淀粉需要光,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呢?请根据所给材料(盆栽天竺葵、回形针、黑纸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变量是什么?
我们接着来看导学案上的第二个假设“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绿叶中有淀粉吗?
你有什么办法去掉绿叶内原有的淀粉呢?请利用:天竺葵、黑色塑料袋来设计实验。
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举起一片绿叶)这是一片经过遮光处理的绿叶,请仔细观察遮光部分与见光部分有区别吗?
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见光部分有淀粉生成呢?根据淀粉的特性应该滴加哪种液体?
能直接在叶片上滴加吗?试一试吧?
碘液进去了吗?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这种现象,(展示带露珠的叶片)这是由于叶片表面有角质层,活细胞的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所以碘液进不去,我们要破坏叶片的这层结构。破坏叶片结构让碘液进去就能看到淀粉变蓝吗?这是被热水烫过的叶片,细胞结构已被破坏,仍是绿色的,我滴加碘液大家观察。能清楚地看到变蓝吗?
想一想,结合绿叶不能变蓝的原因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展示【温馨提示】1、叶绿素溶于酒精不溶于水2、酒精易挥发、易燃烧。
请根据提示设计实验并说出设计目的
点评各小组的设计并指出最佳方案
展示问题--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脱色,烧杯中最好放凉水还是热水?
强调:热水量在30ml左右,酒精要没过叶片
根据我们同学的设计来看本实验的完整的过程。展示实验
实验的前两步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老师在课前已经完成,我们从脱色开始
实验时大家一定要注意实验安全,展示实验注意事项:
1、不要晃动桌子,防止热水烫伤!
2、一旦酒精外溢燃烧,用湿布或沙子盖灭,千万不要用水扑灭。
3、点燃酒精灯用火柴,熄灭酒精灯用灯帽,不能直接用嘴吹。
4、取出小烧杯时用镊子!
师:开始实验,小组要分工合作【强调】:我们每个小组的叶片中都藏着一个小秘密··········)
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回顾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回答: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一)提出问题
生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吗?
生2:光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吗?
(二)做出假设
生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生2:光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设计实验,展示实验操作并说出设计目的
设置对照试验
光
有
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并说出设计目的。
还可以把天竺葵放在不透光的箱子里、橱子里······
没有
碘液
动手实验,向叶片上滴加碘液,观察现象
没有
不能
去掉叶绿素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展示实验设计并说出设计目的
热水
读实验注意事项。
回顾淀粉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为下一步的实验活动和学习做铺垫。
引导学生利用探究活动的方法步骤主动探究,小组合作,根据材料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这些问题和假设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是学生自己的东西,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并为下面的制定计划做好铺垫。
单一变量的设计原理,其他条件都一样,只是要研究的条件不一样。
培养学生控制单一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因为热水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加热时间即实验效率,为节约时间所以明确热水的量。
本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讨论、设计、实验的活动中,问题设计的难度梯度较小,学生只要稍加思考就能够完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实验顺利完成。并在实验前“故弄玄虚”,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由于急于发现秘密,一定会认真实验,这样能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效率。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演示实验
归纳提升
情感教育
(四)实施计划:
在脱色等待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时候停止加热?(在学生回答后强调停止加热时的实验操作方法)
2、实验过程中几次用清水漂洗,每次漂洗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继续观察并填写实验记录,展示实验记录表,(先填写记录中的前几个···)
?
现象
前
后
①
脱色前后叶片的颜色变化
?
?
②
脱色前后酒精的颜色变化
?
?
③
滴加碘液前后叶片见光部
分的颜色变化
?
?
④
滴加碘液前后叶片遮光部
分的颜色变化
?
?
师:叶片变成黄白色了吗?停止加热,观察叶片颜色(继续填写实验记录)
我看有的小组已经发现了叶片中的秘密,让我们共同揭开谜底,每个小组把你们的叶片送上来,其实每个叶片中都藏着一个字母,他们是:“枣庄欢迎你的首字母”我们看哪个小组的实验现象最明显?
评出现象明显的小组及时表扬 找出现象不明显的一组进行分析原因
(五)得出结论:
见光 变蓝 淀粉 光合作用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无光 不变蓝 无淀粉 无光合作用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板书: 产物:淀粉
条件:光
(六)表达交流: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知识整合,迁移应用
运用刚才实验的方法,能把你的名字写在绿叶上吗?
过渡: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还能产生什么物质?
如何才能看到绿色植物产生气体?
又怎样检验产生的气体是氧气的呢?
我们一起看书了解演示实验的目的、用具、过程。
老师演示课前准备好的实验
取适量的金鱼藻(或黑藻、水绵等),放在水中,倒罩上一个玻璃漏斗,漏斗颈上套一个盛满水的试管,照光;
另一组实验装置同上,唯一不同的是漏斗下不放金鱼藻,同样照光。
观察漏斗下是否有气体产生。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插进管内,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出示小资料:
氧气的性质――无色、无味,常温下呈气体状态,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但能助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恢复燃烧)。
过渡: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两个实验,你有哪些收获?
提问:
1.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
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绿色植物将会怎样?
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植物?
做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回答以上问题
每个小组把自己实验后的天竺葵叶片放到实物展台上 观察现象并评比
指出见光部位、遮光部位及说出现象,
小组间共同讨论现象不明显的原因
氧气
一同学读,其他同学看书了解演示实验的目的、用具、过程。
结果预测:漏斗下不放金鱼藻的,不产生气泡;漏斗下放金鱼藻的,会产生气泡,
观察比较、思考
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说明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
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学生结合老师的板书回顾知识并说出。
淀粉和氧气
没有人和动物
爱护花草,植树造林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课,可是“酒精脱色”这一环节需要较长时间,如果把分析实验全部放在实验前完成,就会用时间较长,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就会很短,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就会使本节课显得仓促,为了避免这一不足,特把部分问题放在加热等待的时间里完成,这样使学生既有较长时间动手实验又不会在加热等待的过程中无事可做,合理安排了时间。
学以致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思考,从而学会在新知中迁移,在迁移中应用,在应用中发现,在发现中思考,树立他们探索生物学的远大志向,并能够使本节课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
通过对照实验的演示能够使学生明确知道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了氧气并感知氧气的特性和检验方法。
认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绿化环境的意识。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过渡:
看我们能应用新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如何有效提高居室中的氧含气量?家里的养鱼缸怎样较长期的保持水质的新鲜?
2、分别在早晨、中午、傍晚,从一棵植物上摘取三片相似的叶子经酒精脱色,再用碘染色后发现蓝色的深浅不一样。为什么?
学生思考分析、交流、回答。
1.白天在居室放些花草等,养鱼缸放些水草。
2.傍晚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最多,蓝色最深。
结合实际,通过有趣的事例,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知识上升一个高度。学以致用,强化知识的识记。
当堂检测
反馈评价
?
A类:
1、(知识目标1)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 )
①选叶遮光 ②酒精脱色 ③黑暗处理 ④滴加碘液 ⑤清水漂洗 ⑥观察变化
A、①③②⑤④⑥ B、③①②④⑤⑥
C、③①②⑤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知识目标2)养金鱼时,常常在鱼缸内放置一些新鲜水草,这些水草的主要( )
A.增加鱼缸内的养料
B.增加鱼缸内的二氧化碳
C.增加鱼缸内的氧气
D.美化金鱼的生活环境
B类:
1、(知识目标1)脱色后的叶片,滴加碘液变蓝可以确定叶片中含有( )
A、葡萄糖 B、淀粉
C、蛋白质 D、脂肪
2、(知识目标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首先把绿色植物放到暗处一昼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黑纸遮盖叶片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_________;用酒精加热处理叶片的原因是使叶片含有的_________溶解到酒精中,使叶片变成_________,经冲洗后,向叶片滴加碘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光合作用需要_________,产物是_________。
C类:
1、(知识目标1)为了验证今天同学们收获的如何,下面我们来完成以下练习题。
下图表示把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的部分细胞中无叶绿体)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用黑圆纸片将【2】处两面遮盖,移入阳光下几小时,再经酒精加热后加碘液出现的变化。分析并回答:
叶片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后,绿色的部分变成了什么颜色?
加碘液后发现【1】、【2】两处均不变蓝,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3】处遇碘后变蓝,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实验前将植株放在黑暗环境中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要及时互纠。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及时纠正补充,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规范答题速度。
整理实验器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施、分析有关实验,从而认识到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和氧,同时认识到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光合作用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一、教学目标制定合理,并且能通过教学各个环节逐步完成;二、课前的材料、用具准备比较充分,为教学做了铺垫;三、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组织、促进的作用,特别是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合作中提高,在探究中求知;四、教学环节的过渡衔接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存在的不足和缺憾:由于外界环境因素(光照、气温),造成天竺葵的光合作用不是很充分,导致个别小组实验现象不明显,没达到预期的效果。但老师能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未成功的原因,恰好对学生进行了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培养。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营造乐学的课堂气氛仍然需要教师用心去思考。
附:《导学案》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材料一:家里种植的花草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亡。
材料二:向玉米果实的纵切面滴加碘液,有些部分变蓝。(淀粉的特性:遇碘变蓝)
一、提出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作出假设: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制定计划:
(一)假设:绿叶制造淀粉需要 光
怎样设计实验来探究“绿叶制造淀粉需要光”呢?
请利用:天竺葵、曲别针、黑纸片来设计实验,并说出这样设计实验的目的。
(二)假设:绿叶在光下制造 淀粉
1、绿叶中含有淀粉吗?你有什么办法去掉绿叶内原有的淀粉?
请利用:天竺葵、黑色塑料袋来设计实验。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2、根据淀粉特性,应滴加_______来验证淀粉的生成,能直接在叶片上滴加吗?试一试。
(提示:叶片结构,细胞膜的作用)
3、在绿色的叶片上,直接滴加碘液观察淀粉变蓝,现象明显吗?该怎么办?请设计实验并说出这样设计实验的目的? (提示:①叶绿素溶于酒精不溶于水②酒精易挥发、易燃烧)
(三)制定出具体的实验步骤,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课件18张PPT。第三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说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重点)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明确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了氧气。 z.xx.k探究活动一实验 1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提出问题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吗?
2、光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吗?
做出假设:
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2、光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探究活动一Z.x.x. K 12345671.为什么实验前要将绿叶
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让叶片内原有的 淀粉运走耗尽
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是叶片在实验前储存的。暗处理2、为什么要对一片 完整 的叶部分遮光?做对照——叶片遮光部分与
见光部分互为对照实验变量:光溶解叶绿素酒精清水为什么要脱去叶绿素?叶绿素呈绿色,如不脱去,不容易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为什么隔水加热酒精而不能
用火直接加热酒精?
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隔水加热可预防烧杯中酒精燃烧,以免出现危险为什么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来脱色呢?叶绿素只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绿叶在酒精中脱至什么颜色时,停止加热?黄白色将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1)脱色的叶片遇碘后颜色有什么变化?
见光部分遇碘( )
遮光部分遇碘( )
(2)遇碘变蓝是什么物质的特性?
没有变蓝变蓝淀粉(1)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2)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实验的结论:学科网
实验2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探究活动二1、金鱼藻在阳光下出现什么现象?
2、将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进管内,观察到什么现象?
3、通过这个小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我发表有气泡冒出细木条复燃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学科网 谈收获 我总结光合作用产物淀粉氧气条件光课堂达标检测A类:
1、(知识目标1)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 )
①选叶遮光 ②酒精脱色 ③黑暗处理 ④滴加碘液 ⑤清水漂洗 ⑥观察变化
A、①③②⑤④⑥ B、③①②④⑤⑥
C、③①②⑤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知识目标2)养金鱼时,常常在鱼缸内放置一些新鲜水草,这些水草的主要( )
A.增加鱼缸内的养料 B.增加鱼缸内的二氧化碳
C.增加鱼缸内的氧气 D.美化金鱼的生活环境CC学科网 B类:
1、(知识目标1)脱色后的叶片,滴加碘液变蓝可以确定叶片中含有( )
A、葡萄糖 B、淀粉 C、蛋白质 D、脂肪
2、(知识目标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首先把绿色植物放到暗处一昼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黑纸遮盖叶片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_______;用酒精加热处理叶片的原因是使叶片含有的_______溶解到酒精中,使叶片变成________,经冲洗后,向叶片滴加碘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光合作用需要____,产物是_______。
?B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做对照叶绿素黄白色见光部分遇碘变蓝,遮光部分遇碘不变蓝光淀粉C类:
1、(知识目标1)为了验证今天同学们收获的如何,下面我们来完成以下练习题。
右图表示把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的部分细胞中无叶绿体)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用黑圆纸片将【2】处两面遮盖,移入阳光下几小时,再经酒精加热后加碘液出现的变化。分析并回答:(1)往往叶片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后,绿色的部分变成了什么颜色?
(2)加碘液后发现【1】、【2】两处均不变蓝,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3)【3】处遇碘后变蓝,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实验前将植株放在黑暗环境中的目的是什么?
黄白色【1】处没有叶绿体,【2】处没有光淀粉
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学科网 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