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现象复习课
复习目标
1.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2.掌握生物圈的范围及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条件
3.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相关的研究方法
4.识别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熟练使用显微镜
知识点一 、 生物的基本特征
要求:自主复习,完成知识点梳理,小组讨论解疑惑(5分钟)。
1.生物的种类有哪些?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病毒、细菌、真菌)
2.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基本特征 举例
1.新陈代谢(生物最基本的特征)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
2.生物能够生长发育
3.成熟的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4.生物具有遗传与变异的现象
5.应激性
6.生物能够适应环境并能影响环境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松鼠摄取食物;
鲸鱼浮出水面呼吸;
人体内部分废物随尿液、汗液排出;植物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豌豆幼苗不断长大
猫养育后代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母狗产仔,各不相同
含羞草受到刺激后合拢叶片
仙人掌适于生活在干旱的环境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分辨混淆点
1.能运动的物体一定是生物吗?
动物一般能运动,但运动不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如植物不运动。
2.珊瑚是生物吗?
珊瑚是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构成的,所以珊瑚是非生物,而珊瑚虫是生物。
达标检测
1.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碰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种现象反映生物能够( )
A.进行呼吸 B.生长和繁殖
C.新陈代谢 D.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AlphaGo机器人下棋 B.母鸡带领小鸡吃米
C.葵花朵朵向太阳 D.婴儿听优美的音乐
3.下列谚语或古诗与对应的生命现象不相符的是( )
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 “朵朵葵花向太阳”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说明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D.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说明生物能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
D
A
D
2.中华古诗词中对生命现象的描述。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
A.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D.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D
3.种植在同一片天地内的玉米,其形态结构基本一样,但由于水肥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玉米有高有矮,这说明生物体( )
A.能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B.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C.能够生长和发育 D.能够繁殖后代
4.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具备的特征是( )
A.具有细胞核 B.呼吸并消耗氧气
C.繁殖后代 D.能进行反射
5、“落叶知秋”,在我国北方,梧桐树一到立秋就落叶,这体现了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 )
①具有生长现象 ②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③具有应激性 ④能适应环境 ⑤能繁殖后代 ⑥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B
C
C
知识点二 、 生物的生活环境
要求:自主复习,完成知识点梳理,小组讨论解疑惑(5分钟)。
1、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包括 的下层、整个 和_____的上层。 范围:海平面上、下各约_____千米的范围,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我们居住的星球,有种类繁多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圈之所以适于生物共存,是因为它具备了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 、空气、适宜的 、稳定的 等。还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 。
3、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称为栖息地。栖息地不同的特征,
和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的。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10
水分
温度
营养供给
温度
4.什么是栖息地?
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如林地、草地、沙滩等。
5.什么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特征?
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适度等环境因素。
6.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
达标检测
1.下面的生物与其栖息地不相符的是( )
A.鲨鱼一一淡水湖泊 B.灰喜雀一一松林果园
C.企鹅一一南极冰原 D.大熊猫一一一高山竹林
2.地球上,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生物圈,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构成生物圈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上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下层
C.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千米的范围内
D.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基本条件
A
D
3.下列诗句中描述的现象与所对应的影响因素,不匹配的( )
C
4.“冰糖心苹果”产自新疆的阿克苏,果核透明,味道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影响这种苹果品质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和光照 B.温度和水分 C.水分和土壤 D.光照和水分
A
知识点三 、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要求:自主复习,完成知识点梳理,小组讨论解疑惑(5分钟)。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应是一个疑问句
应是一个陈述句
设置对照组,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重复实验取平均值:目的是避免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记录实验数据,描述实验现象。
巴斯德的实验,提出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设置A瓶的作用是作 。本实验的实验组是 瓶。
2.设计此实验的变量是 。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有
。
3.曲颈瓶妙在哪里?
微生物是肉汤本身产生的,还是从空气中进入的呢?
对照
B
微生物
单一变量
空气能进入,而空气中的微生物无法进入肉汤
科学探究注意事项:
1.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区分
不做处理的那一组为对照组;作了处理的,为实验组。
2.控制单一变量时,除变量以外,其他的条件必须适宜且相同。
探究常用的方法
事例 采用探究方法
了解校园里生物的种类 法
了解马与驴在外形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法
验证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空气 法
用直尺测量肾蕨的高度 法
调查
观察
实验
测量
实际工作中,往往多种探究方法并用。
达标检测
1.在其栖息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安装摄像机,记录东方白鹳的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比较法 D. 调查法
2.为了解潍县萝卜各个品系以及栽培现状,某研究小组先后到各萝卜主产区,考察种植环境、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走访相关人员。其主要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
A.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测量法
A
B
知识点四 、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要求:自主复习,完成知识点梳理,小组讨论解疑惑(5分钟)。
显微镜的结构及功能
目镜:放大物像
镜筒:连接目镜与物镜
转换器:调换物镜
物镜:放大物像
压片夹:固定玻片
通光孔:光线通过
载物台:放置玻片
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
反光镜:反射光线
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升降镜筒
镜臂:连接
镜柱:支持
镜座:支持、稳定
1.各结构的功能
(1)放大物像:[A]目镜和[C]物镜。其结构特点如表:
名称 图示 放大倍数 位置 特点
目镜 标有“5×”或“10×”的字样,表示放大倍数为5倍或10倍 安装在 镜筒上 没有螺纹,
目镜越长,
放大倍数
_______
越小
名称 图示 放大倍数 位置 特点
物镜 标有“10×”或“20×”的字样,表示放大倍数为10倍或20倍 安装在 转换器 上 有螺纹,
物镜越长,
放大倍数
_______
越大
(2)调换物镜:[ ]_________。
(3)调节光线强弱:[ ]_________和[ ]_________。
视野较亮时选用_________、_________;视野较暗时选用_________、
_________。
(4)升降镜筒:[ ]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前者使镜筒升降的范围_____,寻找物像时使用;后者使镜筒升降的范围_____,使找
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B
转换器
G
遮光器
D
反光镜
小光圈
平面镜
大光圈
凹面镜
E
粗准焦螺旋
F
细准焦螺旋
大
小
(5)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微镜的
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物像大小、视野范围的关系:
比 较 项 目 物镜 长短 镜头与标 本的距离 视野 明暗 物像 大小 细胞
数目
低倍镜 短 远 亮 小 多
高倍镜 长 近 暗 大 少
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注意事项
(1)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_____________。
(2)由低倍镜到高倍镜的操作顺序
①移动玻片: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②转动转换器:换用_____倍物镜。
③转动遮光器和反光镜:选用大光圈和凹面镜,调节视野亮度。
④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薄而透明的
高
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与存放。
显微镜成像的原理
1、显微镜成的是倒像,像的上下、左右和实物都相反
【规律】
显微镜所成的像是放大、倒立的物像,与玻片上的图像相比,呈180°旋转,即将试卷旋转180°,倒过来看到的图像与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是一致的。
三、显微镜下物象移动方向与玻片移动的关系
e
e
由于显微镜所成的像为倒像,所以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移动方向相反。
【规律】
【做题技巧】
同向移动原则。
显微镜下观察黑藻细胞质流动方向图
显微镜下流动方向
逆时针
实际流动方向
逆时针
呈环形运动的物质在显微镜下流动方向不变
【规律】
使用高倍物镜的方法——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
1、①→②移动装片,将要观察的物象移动到视野中央。
2、②→③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3、转动遮光器、由小光圈换成大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4、③→④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3)污点位置的判断:污点可能存在于目镜、物镜或玻片上。
①转动目镜,污点移动,则污点位于_______上。
②移动玻片,污点移动,则污点位于_______上。
③移动目镜或玻片,污点都不动,则污点位于_______上。
注意:污点的存在与反光镜无关。
目镜
玻片
物镜
(4)显微镜使用中的四个先后
①先大后小:对光时,先使用大光圈,后使用小光圈。
②先低后高:观察时先用低倍物镜,再换用高倍物镜。
③先下后上:观察时,先使镜筒缓缓下降,再缓缓上升。
④先粗后细:观察时,先调节_____准焦螺旋,再调节_____准焦螺旋。
粗
细
3.其他常用研究工具
刀片、放大镜、滴管、试管、烧杯、酒精灯、培养皿、镊子、载玻片等都是生物学探究实验中常用的研究工具。
巩固提高
1.某同学在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时,看到如图四个视野。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要使视野丙变为视野乙的状态,应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
B.要使视野甲变为视野丁的状态,应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
C.要使视野乙变为视野甲的状态,应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
D.按照正确的操作顺序,该同学看到的视野依次是丙、乙、甲、丁
B
2.如图为光学显微镜的相关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为物镜,③④为目镜,⑤⑥为观察到清晰物像时物镜与玻片之间的距离。下列组合中,观察到细胞数目最少的是( )
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A
4.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仪器,它能帮助我们观察到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微结构。如图示显微镜结构和镜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转动c可使物像更加清晰B. 视野最亮的镜头组合是①和③C. 观察时,视野中的异物一定位于a或e上D. 对光时,应转动d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