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上册试题 4.1 比例线段-浙教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数学上册试题 4.1 比例线段-浙教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1-02 10:4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 比例线段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长度的线段(单位:厘米)中能成比例线段的是(  )
A.3,6,7,9 B.2,5,6,8 C.3,9,18,6 D.1,2,3,4
2.已知a,b满足,则的值为(  )
A. B. C.1 D.2
3.已知2x=3y,则下列比例式成立的是(  )
A. B. C. D.
4.已知===,若b+d+f=9,则a+c+e=(  )
A.12 B.15 C.16 D.18
5.已知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且AC>BC,如果AB长为20,则AC为(  )
A.10﹣10 B.10﹣10 C.30﹣10 D.20﹣10
6.已知P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且AB=+1,则AP的长为(  )
A.2 B.﹣1 C.2或﹣1 D.3﹣
7.如图,Rt△OAB的直角边OA=2,AB=1,OA在数轴上,在OB上截取BC=BA,以原点O为圆心,OC为半径画弧,交数轴于点P,则OP的中点D对应的实数是(  )
A. B. C.﹣1 D.﹣1
二.填空题
8.已知,则=   .
9.四条线段a、b、c、d成比例,其中a=3cm,b=9cm,d=6cm,则c=   .
10.已知线段a=2厘米,c=8厘米,那么线段a和线段c的比例中项b=   厘米.
11.若a是2,4,6的第四比例项,则a=   ;若x是4和16的比例中项,则x=   .
12.在比例尺为1:10000的地图上,如果点A与点B两点间的距离为5厘米,那么点A、B分别表示的两地间相距   米.
13.在人体躯和身高的比例上,肚脐是理想的黄金分割点,即(下半身长m与身高l)比例越接近0.618越给人以美感,某女士身高165cm,下半身长(脚底到肚脐的高度)与身高的比值是0.60,为尽可能达到匀称的效果,她应该选择约   cm的高跟鞋看起来更美.(结果保留整数)
14.如图,点P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且AP>BP,设以AP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为S1,以PB为宽,以AB为长的矩形面积为S2,S1   S2(填“>”或“=”或“<”).
15.已知点P是线段AB上的一点,且AP2=AB PB,如果AB=2,那么AP=   .
16.已知三条线段的长分别为1cm,2cm,cm,如果另外一条线段与它们是成比例线段,那么另外一条线段的长为   .
三.解答题
17.已知:a:b:c=2:3:5
(1)求代数式的值;
(2)如果3a﹣b+c=24,求a,b,c的值.
18.已知.
(1)求.
(2)若2a+b+2c=﹣30,求a,b,c的值.
19.已知a、b、c是△ABC的三边,且满足==,且a+b+c=12,请你探索△ABC的形状.
20.已知====k,求k2﹣3k﹣4的值.
21.阅读理解,并解决问题:
小明同学在一次教学活动中发现,存在一组都不为0的数a,b,c,d,使得分式成立(即a,b,c,d成比例).小明同学还有新的发现(分比性质):若,则.
已知①;②
问题解决:
(1)仿照上例,从①②中选一组数据写出分比性质等式;
(2)证明(1)中的分比性质等式成立
22.如图,点R是正方形ABCD的边AB边上的黄金分割点,且AR>RB,S1表示AR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S2表示以BC为长,BR为宽的矩形面积,S3表示正方形ABCD除去S1和S2剩余的面积,求S3:S2的值.
答案
一.选择题
C.A.C.A.A.C.A.
二.填空题
8.﹣.
9.2cm.
10.4.
11.12;±8.
12.500.
13.8.
14.=.
15.﹣1.
16.2cm或cm或cm.
三.解答题
17.解:(1)∵a:b:c=2:3:5,
∴设a=2k,b=3k,c=5k(k≠0),
则==1;
(2)设a=2k,b=3k,c=5k(k≠0),则
6k﹣3k+5k=24,
解得k=3.
则a=2k=6,
b=3k=9,
c=5k=15.
18.解:(1)设=k,
则a=2k,b=3k,c=4k,
所以===3;
(2)∵由(1)得:2×2k+3k+2×4k=﹣30,
解得:k=﹣2,
∴a=﹣4,b=﹣6,c=﹣8.
19.解:设===k,
可得a=3k﹣4,b=2k﹣3,c=4k﹣8,
代入a+b+c=12得:9k﹣15=12,
解得:k=3,
∴a=5,b=3,c=4,
则△ABC为直角三角形.
20.解:∵====k,
∴由等比性质可得:=k,
当a+b+c+d≠0时,k==,
当a+b+c+d=0时,b+c+d=﹣a,
∴k===﹣2,
∴k2﹣3k﹣4=()2﹣3×﹣4=﹣或k2﹣3k﹣4=(﹣2)2﹣3×(﹣2)﹣4=6.
21.解:(1)①若,则=.②若,则=.
(2)①若,则=.
理由:设==k,
则a=kc.b=kd,
∴==k﹣1,==k﹣1,
∴=.
同法可证结论②成立.
22.解:如图,设AB=1,
∵点E是正方形ABCD的边AB边上的黄金分割点,且AE>EB,
∴AE=GF=,
∴BE=FH=AB﹣AE=,
∴S3:S2=(GF FH):(BC BE)
=(×):(1×)
=.
故答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