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明月色空明人——《记承天寺夜游》片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空明月色,品悟作者自我排遣、通透旷达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品悟作者自我排遣、通透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八上学过了《记承天寺夜游》,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从“空明”的角度来赏析,说一说你对”空明“二字的理解。(注释:水的澄澈。空旷、清澈、洞澈、灵明等)
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到文本中探寻答案,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地方。
二、感受空明月色
1、文中含“空明“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这个句子中是写什么“空明”呢?(庭下,庭院里吗?)不是,请思考补全:
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积水、天空)
3、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月色空明?
(1)比喻手法:庭下月色如积水,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干净明亮,澄澈透明。
(2)通过藻、荇来表现月色空明,(追问:藻、荇就是一种水草吗?)不是,原来是竹柏影也。又是一个比喻,比喻里面套着比喻,顺着月色如积水,竹柏影如藻、荇,竹影婆娑,更加衬托出月色澄澈。
4、用补字法体会空明。那我们能帮作者把“月色”补全进去吗 为什么?在朗读感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较朗读,在朗读中体会空明。
明确:补上后,破坏了月色的神秘、飘渺、朦胧之美,就没那么空明了。(此处指导朗读,读出空明之感,喜悦之情。)
三、理解空明之人
1、看到如此空明月色的人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在文本中找出。
预设:
得意、欣喜、快乐、随心所欲
苏轼乃闲人
2、“闲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
无事可干的人、无聊的人
3、苏轼是这样的闲人吗?请从文本中找出依据。
预设: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令已是深秋,且都脱下了衣服,月色入了千家万户,只月苏轼欢欢喜喜地起行,闲情逸致的体现。
“念无与为乐者,遂到承天寺寻张怀民”:“乐”可见苏轼是见月色而快乐的,欣喜的,寻找朋友共享美丽月色。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步”足见悠然闲适,不紧不慢。
4、还有其它的“闲“情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此文?有没有在注释中发现点什么?被贬官了,请看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七月,在乌台诗案中,苏轼因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差点被杀。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幸免于死,被贬黄州。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满身脏水,被人押着,蓬头垢面、跌跌撞撞地带罪来到了荒凉偏僻的湖北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准从八品,宋朝常用以安置贬职官员,无职掌)。在这里,没有薪俸(工资),生活困顿,便在东坡租了50亩荒地维持生计,苏东坡便得名于此。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千古佳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和《记承天寺夜游》。后又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最远贬至儋州(今海南),大有要被政敌赶尽杀绝之势。
原来是被闲置了的闲人,是闲赋之人,是一种自嘲自解,自我排遣。
5、遭受了这么大打击的苏轼,面对一轮空明的月亮,苏轼是怎样的态度呢?欣然起行、寻友赏月为乐。那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
空明之人:是历经生死磨难的通透洞明,是看尽人间冷暖的坦然豁达,是遭受了生命大风大浪的云淡风轻。拥有这样的心境就像空明的月色,空明的月色其实是作者空明心境的外化。
空明的苏轼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千年经典,是我们在遭遇人生不如意的精神良药,如: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林皋闲题》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四、学做空明之人
罗曼 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同学们,在你人生或平淡或失意的日子里,愿你记住这片空明的月色,记住这个空明的苏轼,内心向阳,眼里有光,活出最温柔、最美丽的样子。再次朗读,争取背诵课文,感受空明的月色与空明的人。
五、推荐阅读:《苏东坡传》——林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