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专题五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3专题五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5-29 08:1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袁隆平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获奖者“费俊龙、聂海胜”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
隆平的评语:”他是一个真正
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
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
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
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
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
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
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他被誉为“水稻之父”。聂海胜费俊龙2007年感动中国
人物:钱学森 2006年感动中国
人物:叶笃正专题五第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严济慈浙江师大附中:吕准能 严济慈(1901━1996),出生于浙江东阳,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1949年参与筹建中科院,978年出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提出“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建校目标,曾任全国人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3、振兴科技的措施⑴成立中科院⑵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⑶欢迎知识分子归国 建国后海归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
平,邓稼先等,成为尖端科技和空白学科领域的开拓者.■科研的起步和国力的展示■1、起步的背景:2、新中国振兴
科技的方针:1999年9月18日,共和国50华诞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向23位当年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隆重颁奖授勋。 钱学森、周光召、屠守锷……昔日风华青年,已成白发老者。王淦昌、邓稼先、姚桐斌……7位科学家永远不可能亲手捧起这枚沉甸甸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了,他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带着无悔与眷恋走完了生命之旅。 科学家的情怀⑴表现国防科技医学:农业:①原子反应堆建成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 ④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 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 袁隆平培育出“ 杂交水稻”(1973)⑵地位: 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4、文革前的科技成就 “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
空间技术的垄断,
●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导弹,“一星”指的是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有何意义?高科技成果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它的国际地位。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曲折:表现科研工作瘫痪科技差距拉大科研事业受挫 1966年8月清华大学红卫兵在砸毁牌坊上“清华园”题字? 大量书籍被撕毁 现代科技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30年来,…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了道路,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 …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一场伟大的革命”指什么?
2、材料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
对科技的发展有何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背景⑴文革使科技受挫⑵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⑶科技体制政策及实施2、提出:1988 邓小平3、认识 ⑴反映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是对科技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⑵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世界粮食基金会将本年度世界粮食奖授予袁隆平和蒙蒂·琼斯。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该奖项是世界农业研究工作方面的最高荣誉。 2001年,袁隆平获得第一届国家最高科技奖。4、影响:5、“863计划”和“火炬计划”等科技规划的作用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
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中国的航天计划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展示了强大的航天技术能力。”
西班牙《世界报》评论说:“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1、原因2、标志: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⑴核技术:⑵空间技术:是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并走向国际市场。中国培育出的克隆牛 我国第一头克隆猪(黑色)⑶运载火箭:航天和运载火箭技术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神舟”飞船⑷信息技术:“银河”巨
型计算机系统 ⑸生物工程:推动国际性基因组研究,建立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的全套技术及科研队伍。3、影响:本节结构起步*
曲折*
发展*
走向世界*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
(1)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
(2)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
(3)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也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他是谁? ________邓稼先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
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
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
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
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猜一猜新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3、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发展科技2、海外知识分子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本课你有哪些学史感悟?感悟一: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感悟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可以兴国感悟三: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感悟四:科学家们的事迹感动中国!让感动变成 行动,让中国感动世界!感悟五:……★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演变历程 1、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科学技术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前提和先导,机器大工业出现,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第一个突飞猛进时期。 2、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电磁学的发展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开发和完善了钢铁、化工和电力生产三大技术,建立和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三大产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又一次飞跃,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日益紧密,在传统的“生产——技术——科学”发展模式仍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趋势。  火炬计划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于1988年8月经中国政府批准,由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组织实施。 火炬计划的宗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什么是火炬计划?什么是863计划? 指1986年3月3日提出,经论证后中
央批准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是我国高科
技发展的第一个全面、规范、长期的系统计划,有力
协调和推动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问题 四 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问题 一 16—18 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状况如何?问题 二 为什么没有产生现代科学?问题 三 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又如何努力将现代科学 引入中国?结果怎样? 国家独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结论 1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我国科技发展。结论 2 :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工作,取得了卓越成就。结论 3 :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增强,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二 20 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 1949 年 11 月,成立了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
1956 年,中国制定《 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把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尖端科技放在突出位置。
1978 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2002 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结论:党和政府重视科技,为科技发展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