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教版九下科学4.3低碳生活 (课件 30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浙教版九下科学4.3低碳生活 (课件 30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1-02 19:23:2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下§4.3低碳生活 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碳排放;
2、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3、理解低碳生活的含义;
4、知道低碳生活的具体有效措施和做法。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碳排放
1、碳排放主要指的是 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一些科学家认为大气中含量过高的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给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包括生物体的 作用和微生物的 作用将产生的CO2 排大气中, 能源的燃烧产生的 CO2,也排入大气中;财时,植物通过 作用将大气中的 CO2 合成为植物体内的有机物。
3、排入大气中的 CO2 在 的范围之内,自然界中的 CO2 就达到平衡,大气中的 CO2 含量就能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4、化石能源的 开发和利用,就必然导致更多的 CO2 排入大气中。而地球生物圈对 CO2 的吸收能力是 的,这将极大地增加大气中的 CO2 含量。
5、据统计,近几年全世界CO2 排放总量正在迅速 。如果 CO2 排放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必将使得大气中的 CO2 含量不断上升,从而带来更强的 ,其结果是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6、减缓温室效应的加剧速度,措施有: 以减少全球CO2 排放量, 以增强生物圈对 CO2 的吸收能力,才能有效控制大气中的 CO2 含量。
知识点2、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1、《京都议定书》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________形式限制_________排放。
2、美国宣布在未来 帮助发展中国家尽快掌握可再生能源技术并提高能效技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欧盟承诺到 2020 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 20%。我预计到 2015 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10 年下降 。
知识点3、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1、“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所消耗的 要尽力减少,从而减少 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2、“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更是一种 和 。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 、节 、节 ,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二、例题讲解
例题1、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有的铁矿采选回收率仅有60%,煤矿只有40%,这是因为(  )
A.我国的资源相对短缺 B.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低
C.我国资源丰富 D.我国人口素质偏低
例题2、“绿色生活”是一种健康、环保、节能的生活理念,下列行为中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洗手后及时拧紧水龙头 B.废旧电池回收利用
C.将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倒入水池中 D.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例题3、2022 年北京冬奥会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为承办理念,应用了许多绿色环保的黑科技,令人眼前一亮。下列设计或举措没有本现想色环保理众的是(  )
A. 冬奥主火炬以“微火”替代传统火炬,减少了燃料消耗
B.场馆100%以绿电代替火力发电,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
C.赛区植物采取就地就近等措施保护,同步开展生态修复
D.冰墩墩融合熊猫形象的冰晶壳,体现冬季冰雪运动特点
例题4、“地球一小时”,简言之就是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熄灯一小时。我国的北京、上海、香港等许多城市也参与到了这一活动中。据此回答这一活动有利于(  )
①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发展
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④公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习惯的养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例题5、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念的更新。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和高效能等为主要特征,以较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请问:
(1)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   。
(2)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____(填字母)。
A.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C.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D.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
(3)最近有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把空气吹入碳酸钾溶液,然后再把CO2从生成物中提取出来,再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有机物质,从而实现碳循环。“绿色自由”构想技术流程如下:
在合成塔中,若气体X是H2,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三、随堂练习:
1、以下关于节约能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停止使用一切能源 B.用新技术更新改造能耗大的装置
C.设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D.每个人都应有节能的意识
2、我市各校园垃圾实行“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牛奶盒应投放在(  )
A. B. C. D.
3、中国国际节能减排与新能源科技博览会中集中展示了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的重大成果,以推动全社会关注、重视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开发工作。节能减排(  )
①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严峻问题②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③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道德与法律的约束,还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持④有利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某市正全面加强人居环境建设,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实现这样的愿景,节能减排,使用新能源势在必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太阳能都是新能源 B.氢燃料发动机能够将化学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
C.能源的大量消耗使人类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 D.节能问题的核心是提高能量利用中的转化效率
5、从提倡“绿色环保、低碳生活”来看,下表中相关知识的归纳错误的一组是( )
甲 环保 焚烧法处理废弃塑料、秸秆,就地焚烧为土壤增肥
乙 燃料 开发“氢气”作为未来燃料,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燃料
丙 出行 平时骑车出门,城市中乘坐地铁、电力公车
丁 生产 生产要减少污染或实现零排放,减少直接做燃料的煤,尽量综合利用
6、下列工程无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 ( )
A.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B. 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工程
C. 大力实施草原家畜圈养工程 D.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工程
7、绿化工程既美化环境,还能控制温室效应,其控制温室效应的依据是 ( )
A. 绿色植物发达根系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B.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
C. 森林覆盖可以防风、阻挡流沙 D. 绿色植物可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8、利用能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
(1)汽车燃料中使用乙醇汽油的优点是___________。
(2)在燃料中,最清洁的燃料是 。
(3)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加剧了“温室效应”,请写出减缓温室效应的一项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后练习:
1、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下列举措不合理的是(  )
A.某些工业废水经处理后再进行循环使用
B.积极开发使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
C.为除瓜果蔬菜等农作物的虫害,推广使用剧毒农药
D.提倡骑自行车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低碳出行
2、修剪下的行道树枝叶不就地焚烧,而用于栽培蘑菇等,其意义是(  )
①减少城市大气污染; ②将城市垃圾变成有用的资源; ③减少城市垃圾总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3、某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不仅是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和推广基地,也将是一个观光休闲的生态农业园区。下列生产管理的思路不妥的是(  )
A.将农家肥与化肥综合使用,以提高增产效果
B.为了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可以大量使用农药
C.种植、养殖、制沼气相结合,既可以改善环境,也可以提高农业、畜牧业的产量
D.园区内禁止大量就地焚烧农作物秸秆
4、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我国政府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这有利于(  )
A.减少物种数目 B.降低植被调节气候的能力
C.保护生物多样性 D.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太阳能是人类优先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之一,关于太阳能的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太阳能热水器通过做功的方式将太阳能转化为水的内能
C.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信号灯的光能
D.首架环球航行的太阳能飞机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飞机的机械能
6、下列人类活动最有利于维持碳 氧平衡的是 ( )
A. 大力植树造林  B. 发展畜牧养殖业 C. 发展淡水养殖 D. 减少农药使用量
7、科学家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单位为ppm)从19世纪50年代的315 ppm升至20世纪初的370 ppm。下列可能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的是 ( )
A.人口过快增长 B.植被遭受破坏 C.全球气温升高 D.野生生物灭绝
8、据报道,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都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 干旱少雨 B. 天敌过多,大量被捕食 C. 食物不足 D.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9、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各地政府都制定一些相应的措施,下列措施中可以有效减缓气候变暖步伐的是( )
A. 控制化肥的施用题 B. 减少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量
C. 控制人口增长率 D. 全球各大城市停止冬季供暖
10、下列措施对减少PM2.5效果最不明显的是(  )
A.减少汽车的保有量 B.植树造林
C.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代替燃煤发电 D.减少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11、下列对人类和环境关系的认识,错误的是(  )
A.环境就像一个巨大的仓库,尽管贮藏了各种丰富的资源,但在一定的时期内,地球上的空间、资源、环境的承载量是有限的
B.现在很多灾害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而引起的
C.人类从环境中得到的物质和能量,最终都归还给环境,因此环境可以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提供各种物质和能量
D.人类无节制排放垃圾,使环境不堪重负,总有一天地球会变成一个大垃圾场
12、我们在节约能源的同时,还应开发和利用新的能源。作为未来的理想能源应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列不符合理想能源必要条件的是(  )
A.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
B.必须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多数人用得起
C.必须足够安全、清洁,可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环境
D.必须足够昂贵,可以保证节约使用
13、曾有记者在早高峰时段驾车通过世纪大道,在实施绿波的12千米路段用时10分钟,比实施前减少了5分钟,该车平均速度提高了______千米/时。从节能减排角度分析,设置“绿波带”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如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能量只能单向流动的原因是:
   。
(3)2016年4月22日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意义非凡的“世界地球日”,一百多个国家在联合国签署了全球性的气候新协议《巴黎协定》,要求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碳的净零排放。要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减少途径   (填序号)的碳排放量。
(4)作为签约国,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与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下列做法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是   (填序号)。
①购物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②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
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交换、捐赠旧的书籍和衣物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1、二氧化碳 2、呼吸 分解 化石(煤、石油、天然气) 光合
3、植物能够吸收 4、过度 有限
5、上升 温室效应 6、合理利用化石能源 植树造林
知识点2、
1、法规 二氧化碳 2、5 年内 削减 17%
知识点3、
1、能量 二氧化碳 2、理念 态度 电 油 气
二、例题讲解:
例题1、B
解析:回收率和对资源的利用率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发展程度高的科学技术对资源的利用率和回收率会更高。故B符合题意。
例题2、C
解析:践行绿色生活将不断强化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主色调。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基,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根本保障。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对自然无休止的破坏性利用,最终都将遭到自然无情的报复。建设美丽中国要求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确保以绿色生活的方式实现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践行绿色生活,就是要求我们在生产、生活和消费过程中,不断调适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持敬畏之心,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走绿色发展之路,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维护自然的绿色之本。故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倒入水池会污染地下水,不符合”绿色生活”理念。
例题3、D
解析:A、冬奥主火炬以“微火”替代传统火炬,减少了燃料消耗,符合环保理念。B、场馆100%以绿电代替火力发电,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符合环保理念。C、赛区植物采取就地就近等措施保护,同步开展生态修复,符合环保理念。D、冰墩墩融合熊猫形象的冰晶壳,体现冬季冰雪运动特点,与环保无关。故D符合题意。
例题4、C
解析:“地球一小时”的目的不是为了节省电,而为了使公众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在平常的生活中,就养成环保的好习惯。每个人的一小步,是地球的一大步。地球一小时的好处:熄灯一小时,对于节约能源、减少发电造成的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性气体排放或许只是杯水车薪。但是,当由此激发的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化为思想,当思想化为行动,当行动变成习惯,那对于全球环保事业的贡献,将绝不限于数字。不要小看熄灯一小时,城市是大量使用电能的地方之一,如果能让城市关闭不必要的景观灯一小时,可以节省的能源将是一个大数字。故C符合题意。
例题5、(1)植物光合作用(2)B(3)3H2+CO2 CH3OH+H2O
解析:(1)燃烧化石燃料、汽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排放等,都会增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2)大力发展火力发电需要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产生大量的含碳物质,与低碳经济的理念相背而驰,B符合题意。(3)从图示看出二氧化碳与碳酸钾能反应生成碳酸氢钾,它分解应该是此反应的可逆过程,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HCO3=K2CO3+H2O+CO2↑;从叙述中可以看出反应物是氢气与二氧化碳;生成物是CH3OH和H2O,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3H2+CO2 CH3OH+H2O。
三、随堂练习:
1、A 2、A 3、D 4、B 5、A 6、B 7、D
8、(1)节约石油资源,减少污染 (2)氢气(氢能源)
(3)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四、课后练习:
1、C 2、D 3、B 4、C 5、A 6、A 7、B 8、D
9、B 10、D 11、C 12、D
13、24 节约燃油,减少尾气排放,降低环境污染等
14、(1)光合作用 (2)大部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以热的形式散失(3)④(4)②③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共30张PPT)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3节 低碳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碳排放及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了解低碳生活的
含义及具体的有效措施、做法;
科学思维: 领悟低碳生活的理念和态度;
探究实践:通过对数据分析,让学生认识并归纳控制大气中二
氧化碳含量的措施;
态度责任:践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培养观察生活和用科学指
导生活的良好习惯。
新知导入
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新知讲解
一、碳排放
1、碳排放:
碳排放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
2、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
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
内空气的作用。
新知讲解
3、碳循环:
(1)碳循环:
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产生的CO2 排入大气中;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产生的 CO2,也排入大气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 CO2 合成为有机物;这就是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新知讲解
(2)碳平衡:
如果排入大气中的 CO2 在植物能够吸收的范围之内,自然界中的 CO2 就达到平衡,大气中的 CO2 含量就能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读图:
1)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有什么趋势?
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与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共同特征?
3)人类哪些活动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
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全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人类过度的砍伐森林,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少。
新知讲解
3、 碳平衡已遭到破坏:
(1)原因:碳的排放量大于吸收量
当今世界,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就必然导致更多的 CO2 排入大气中。地球生物圈对 CO2 的吸收能力是有限的,这将极大地增加大气中的 CO2 含量。
据统计,2005 年全世界CO2 排放总量约为 266 亿吨,而到 2011 年 CO2 排放总量已经达到约 340 亿吨。
340亿吨-266亿吨=74亿吨
可见,世界 CO2 排放总量正在迅速上升。
(2)后果:
如果 CO2 排放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必将使得大气中的CO2 含量不断上升,从而带来更强的温室效应,其结果是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3)措施:
合理利用化石能源,以减少全球CO2排放量;植树造林,以增强生物圈对CO2的吸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大气中的CO2的含量。
新知讲解
视频:温室效应加剧
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1、《京都协定书》:
a.目标: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b.内容:整体而言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要比1990年减少5.2%。
c.时间:1997 年 12 月制订,2005 年2 月正式生效。
d.意义: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2、联合国气候会议:
a.概况:2009 年12 月,在哥本哈根召开。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b.美国宣布:未来 5 年内帮助发展中国家尽快掌握可再生能源技术并提高能效技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c.欧盟承诺:到 2020 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 1990年的水平上削减 20%。
新知讲解
3、巴黎协定:
《巴黎协定》是由全世界178个缔约方共同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是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的统一安排;是已经到期的《京都议定书》的后续。
《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巴黎协定》于2015年12月12日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于2016年11月4日起正式实施。
2021年11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闭幕。 各缔约方最终完成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
新知讲解
4、我国应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做法:
制定具体方案:计划到2020年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
2020年 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讨论交流
从下面的这张“淘汰白炽灯路线图”,谈谈你对我国淘汰白炽灯的看法。
与传统照明灯具相比,节能灯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几乎综合了各种传统光源的优点,适用于各种传统光源的应用领域。它具有发热量低、耗电量少、寿命长、显色好、无闪频、不伤眼、体积小等优点。
阅读:
《21世纪远景计划》
可将煤转化为清洁的合成气后分离产出氢气,而且可以实现CO2的分离回收。预计到2050 年,新型系统的CO2等有害气体有可能实现零排放。
新知讲解
三、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1、低碳生活:
指生活中所消耗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2、低碳是一种理念和态度:
我们应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视频: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
讨论交流
人们日常生活中涉及 CO2 的排放。 下面表格中给出了部分碳排放量计算式,算一算一个月中你相应项目的碳排放量。
合理的计算结果都有效。
一个月中你的碳排放量够多吧。
讨论交流:
做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如何践行“低碳生活”?
用手帕代替纸巾
节约用电
走路或骑车上学
拒绝一次性塑料袋
节约用水
变废为宝
垃圾分类投放
节约粮食
视频:
(点击图片播放)
随堂练习
1、节约能源的根本措施是(  )
A.大力开发新能源
B.大量利用太阳能、地热能
C.大量利用风能、水能
D.采用新技术,更新改造落后的设备
D
随堂练习
2、习近平主席强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下列措施会引起环境污染的是(  )
A.大量直接焚烧生活垃圾
B.用人畜粪便等废弃物制得甲烷作燃料
C.将煤脱硫后再综合利用
D.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
A
随堂练习
3、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研究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技术,减缓大气温室效应
B.开发风能、氢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C.提倡家用汽车替代公交车
D.利用垃圾发电,变废为宝
C
随堂练习
4、“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各项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①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②农田秸秆焚烧处理;③少开空调、少吹风扇;④电脑始终处于开机状态;⑤少看电视,多进行户外运动;⑥购物时自带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⑦用餐时尽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⑦ C.①③⑤⑥ D.①②③⑥
A
随堂练习
5、某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不仅是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和推广基地,也将是一个观光休闲的生态农业园区。下列一些生产管理思路你认为不妥的是 (  )
A.将农家肥与化肥综合使用,以提高增产效果
B.为了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可以大量使用农药
C.种植、养殖、制沼气相结合,既可以改善环境也可以提高农业、畜牧业的产量
D.园区内禁止大量就地焚烧农作物秸秆
B
随堂练习
6、如图是自然界碳的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后回答:
(1)自然界二氧化碳的来源途径有  (任写一点)。
(2)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二氧化碳对人类的正面影响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等,而不利影响有  (任写一点)。
(3)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增加二氧化碳消耗。请写出一条你能做到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方式或途径:   。
化石燃料燃烧(或动植物的呼吸等)
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合理均可)
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课堂总结
1、碳排放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
2、合理利用化石能源以减少全球 CO2 排放量,植树造林以增强生物圈对 CO2 的吸收能力,才能有效控制大气中的 CO2 含量。
3、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更是一种理念和态度。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板书设计
4.3 低碳生活
碳排放: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京都议定书
联合国气候大会
巴黎协定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节电、节水、节油、环保……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
3、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4、预习下一课时主要内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下科学§4.2低碳生活教学设计
课题 4.3低碳生活 单元 四 学科 科学 年级 九下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浙教版九下科学第四章第3节,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温室效应、能源、生态系统等相关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进行数据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对为什么要践行低碳生活并不十分清楚,对此存在艰奇心,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所以本节内容可以从情景导入 ,从温室效应开始通过讨论进入话题;讨论、分析明白低碳生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探索践行低碳生活的措施和方法,并内化成为一种好习惯。本节拟用1课时完成。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碳排放及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了解低碳生活的含义及具体的有效措施、做法; 科学思维: 领悟低碳生活的理念和态度;探究实践:通过对数据分析,让学生认识并归纳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 态度责任: 践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培养观察生活和用科学指导生活的良好习惯。
重点 碳排放及低碳生活的含义
难点 践行低碳生活的良好习惯养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碳排放 1、碳排放: 碳排放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 2、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 3、碳循环: (1)碳循环: 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产生的CO2 排入大气中;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产生的 CO2,也排入大气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 CO2 合成为有机物;这就是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2)碳平衡: 如果排入大气中的 CO2 在植物能够吸收的范围之内,自然界中的 CO2 就达到平衡,大气中的 CO2 含量就能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读图:1)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有什么趋势? 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与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共同特征? 3)人类哪些活动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 3、 碳平衡已遭到破坏: (1)原因:碳的排放量大于吸收量 当今世界,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就必然导致更多的 CO2 排入大气中。地球生物圈对 CO2 的吸收能力是有限的,这将极大地增加大气中的 CO2 含量。 据统计,2005 年全世界CO2 排放总量约为 266 亿吨,而到 2011 年 CO2 排放总量已经达到约 340 亿吨。 340亿吨-266亿吨=74亿吨 可见,世界 CO2 排放总量正在迅速上升。(2)后果: 如果 CO2 排放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必将使得大气中的CO2 含量不断上升,从而带来更强的温室效应,其结果是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3)措施: 合理利用化石能源,以减少全球CO2排放量;植树造林,以增强生物圈对CO2的吸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大气中的CO2的含量。 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1、《京都协定书》: a.目标: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b.内容:整体而言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要比1990年减少5.2%。 c.时间:1997 年 12 月制订,2005 年2 月正式生效。 d.意义: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2、联合国气候会议: a.概况:2009 年12 月,在哥本哈根召开。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b.美国宣布:未来 5 年内帮助发展中国家尽快掌握可再生能源技术并提高能效技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c.欧盟承诺:到 2020 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 1990年的水平上削减 20%。 3、巴黎协定: 《巴黎协定》是由全世界178个缔约方共同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是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的统一安排;是已经到期的《京都议定书》的后续。 《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巴黎协定》于2015年12月12日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于2016年11月4日起正式实施。 2021年11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闭幕。 各缔约方最终完成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 4、我国应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做法: 制定具体方案:计划到2020年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 2020年 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讨论交流: 从下面的这张“淘汰白炽灯路线图”,谈谈你对我国淘汰白炽灯的看法。 阅读:《21世纪远景计划》 三、低碳生活从我做起(附视频) 1、低碳生活: 指生活中所消耗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2、低碳是一种理念和态度: 我们应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活动:人们日常生活中涉及 CO2 的排放。 下面表格中给出了部分碳排放量计算式,算一算一个月中你相应项目的碳排放量。 讨论交流:做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如何践行“低碳生活”? (合理均可)视频: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了解碳排放中的“碳”的含义碳排放是碳循环的一个重要部分,碳排放量的多少与自然界中能吸收的碳的量之间存在一个量的关系平衡还是超量,直接影响大气的保温效果用数据说明碳排放量的超过吸收量,大气中碳含量超标,这是造成气候变化的元凶,突破难点;使学生理解的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意义了解国际社会对碳排放的态度和对策及我国政府对碳排放量控制的决心与对策从我做起,践行低碳生活,这是本节学习的重点所在
课堂练习 1、节约能源的根本措施是( D ) A.大力开发新能源 B.大量利用太阳能、地热能 C.大量利用风能、水能 D.采用新技术,更新改造落后的设备 2、习近平主席强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下列措施会引起环境污染的是( A ) A.大量直接焚烧生活垃圾 B.用人畜粪便等废弃物制得甲烷作燃料 C.将煤脱硫后再综合利用 D.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 3、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研究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技术,减缓大气温室效应 B.开发风能、氢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C.提倡家用汽车替代公交车 D.利用垃圾发电,变废为宝4、“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各项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A ) ①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②农田秸秆焚烧处理;③少开空调、少吹风扇;④电脑始终处于开机状态;⑤少看电视,多进行户外运动;⑥购物时自带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⑦用餐时尽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⑦ C.①③⑤⑥ D.①②③⑥ 5、某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不仅是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和推广基地,也将是一个观光休闲的生态农业园区。下列一些生产管理思路你认为不妥的是 ( B ) A.将农家肥与化肥综合使用,以提高增产效果 B.为了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可以大量使用农药 C.种植、养殖、制沼气相结合,既可以改善环境也可以提高农业、畜牧业的产量 D.园区内禁止大量就地焚烧农作物秸秆 6、如图是自然界碳的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后回答:(1)自然界二氧化碳的来源途径有  (任写一点)。(2)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二氧化碳对人类的正面影响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等,而不利影响有   (任写一点)。(3)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增加二氧化碳消耗。请写出一条你能做到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方式或途径:   。[答案:(1)化石燃料燃烧(或动植物的呼吸等,合理即可) (2)会导致温室效应(合理即可) (3)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1、碳排放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 2、合理利用化石能源以减少全球 CO2 排放量,植树造林以增强生物圈对 CO2 的吸收能力,才能有效控制大气中的 CO2 含量。 3、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更是一种理念和态度。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