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 八上文言文复习卷(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 八上文言文复习卷(附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3 11:4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 八上文言文复习卷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8分)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津,回清倒影。绝像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卫,林寒润肃,常有高狼长嘴,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艳。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狼鸣三声泪沾裳!”
【乙】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客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空谷传响\而或长烟一空
C、回清倒影\清荣峻茂 D、虽乘奔御风\虽千里不敢易也
2、把“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3、下面对文章的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谋篇布局严整紧凑,文脉贯通,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B、乙文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出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作者热爱自然的情趣。
C、甲文层次清楚,先写三峡总体形势,再抓住季节特点,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不同季节的景象。
D、乙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由静转动,由朝到夕,突出山川之生机勃勃。
4、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 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③ 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④ ,于斯已办。仁智之乐, 岂徒语哉!
(选自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仆:作者谦称。②还觅薜萝:正准备隐居。③重:向往,推崇。
④资:出产的东西,提供。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既素重幽居 ②于斯已办
(2) 作者认为石门山具备“幽居”的条件有哪些? (2 分)
(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8分)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客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四时俱备\春冬之时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自富阳至桐庐
C、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
2、把“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的一部分内容,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
B、甲文寄情山水的真正目的是:发泄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希望统治者重用自己,为国效力。
C、乙文描写了月色之美,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滴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蕴含在文中。
D、乙文作者和怀民都被贬,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两人月下漫步欣赏美景,表达出豁达的胸襟。
4、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①。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②杂揉,屠酤③纷然,归舍已三鼓④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⑤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⑥,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苏轼《儋耳夜书》)
【注】①儋耳:今海南省儋州市,苏轼于1097年被贬至此。文章写于己卯(1099)年,是他谪居儋耳第三年。②民夷:民,汉族;夷,当地土著,少数民族。③屠酤:屠,屠户;酤,卖酒者;这里泛指各种店铺商贩。④三鼓:三更,即半夜,今23点至1点。⑤再鼾:一觉醒来又睡去,形容睡过一段时间。⑥韩退之: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予欣然从之 ②盖自笑也
(2)本文体现了苏轼被贬海南后的什么心境?(2分)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8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 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自富阳至桐庐/自非亭午夜分 B、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C、猿则百叫无绝/沿溯阻绝 D、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
2、把“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中通过写水的“缥碧”、“直视无碍”、“急湍”这三个特点来表现富春江水之“异”。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4、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黄州① 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② 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③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④ 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苏轼《游沙湖》)
【注】①黄州:今湖北黄冈。元丰三年至六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②相:察看。 ③戏:开玩笑。 ④王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1) 请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2分)
①遂往求疗: ②溪水西流
(2)本文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请举例说明。 (不少于两点) (2分)
(四)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8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2分)
A.寡助之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C.丈夫之冠也,父命之\或王命急宣 D.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非木杮
2、把“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甲文开篇即提出论点,并将“天时”“地利”“人和”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B、乙文孟子所指的“妾妇之道”是以顺从为准则的,并非大丈夫之所为。
C、乙文孟子运用对比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标准。
D、甲文设喻说理,析理精微,突出了孟子“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天祥①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②,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③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④。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天祥:文天祥,南宋末年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②自赞:自我总结。
③庶几:差不多。 ④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吾事毕矣 ②见闻者无不流涕
(2)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2分)
(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8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天时不如地利\自云先是避秦时乱 B、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恐前后受其敌 D、 必先苦其心志\帝感其诚
2、把“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3、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 分)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4、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4分)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三年苦心劳力,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①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②,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③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注】 ①来:招徕,凝聚。 ②袭:袭为双重衣。 ③禽:同“擒”。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内亲群臣: ②遂大围王宫:
(2)文中越王获胜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8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数,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债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吾与汝毕力平险/险躁则不能治性 B、河曲智叟亡以应/身亡所寄
C、何苦而不平/苦其心志 D、而山不加增/弗敢加焉
2、把“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3、下面对《愚公移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生动的愚公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①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日:“叟能如是乎?”
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日:“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日:“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竖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选自袁枚《卖蒜老叟》)
【注】①睨:眼睛斜着看。 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解释加点的字。(2分)
①咳嗽不绝声 ②卒不肯告人姓氏
(2)读了本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2分)
(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8分)
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军霸上/之细柳军 B、其将固可袭而虏也/汝心之固
C、天子且至/且焉置土石 D、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徐以杓酌油沥之
2、把“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汉文帝率领队伍来到了霸上和棘门两个军营,队伍长驱直入,没有受到任何的阻拦。
B、汉文帝慰劳细柳军营时,先遭拒入,后来得到军令放行,也只能下马慢行进入军营。
C、汉文帝没有因为严格的军营规定贬责周亚夫,反而认为他这样做才不易被外敌侵犯。
D、全文用正面与侧面描写及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周亚夫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特点。
4、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4分)
陈子经,尝作《通鉴续编》,书宋太祖废周主为郑,雷忽震其几。子经厉声曰:“老天便打折陈桱①之臂,亦不换矣。”后三日,子经因昼寝,梦至一所,类王者居。有人入报:“陈先生至矣!”其中坐者衣黄袍,起坐待之,曰:“朕何负於卿,乃比朕于篡邪?”子经心知其宋祖,对曰:“陛下欲臣死,即死耳。史贵直笔,不可易也。”遂惊寤。
(选自《古代小说鉴赏辞典》)
【注】①桱:即陈子经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书宋太祖废周主为郑 ②子经因昼寝
(2)陈子经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2分)
八:(一)参考答案:
D(A、在/如果; B、空旷\消散;C、清波/清澈; D、即使。)
2、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C (按夏春冬秋的顺序写不同季节的景象。)
4、(1)①一向,向来 ②这
(2)①险峻僻静(森壁、孤峰、幽岫、深溪)②生态优雅(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③生存物产丰富(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
【说明】答对两点满分,意思接近或将特点融进了关键句子的翻译里也可。
参考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雷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二)参考答案:
1、B(A(四)季/时候。 B "至"皆为"到"的意思。C和/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D从/如果。)
2、月光照在院子里,如积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3、B有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主要表达了作者欣赏山川的愉悦之情和能与古今雅士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并非发泄自己的愤懑。
4、(1)①跟随; ②大概是。
(2)表现苏轼具有身处逆境却能随遇而安,因缘自适的旷达情怀与乐观精神。
参考译文:
己卯年元宵节,我当时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一起出去吗?"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只见汉人和少数民族住在一起,各种店铺商贩很多。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鼾声响起,一觉醒来又睡去。(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不上大鱼来,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凡是钓鱼的人,未必都能钓得上来大鱼。
(三)参考答案:
1、D(A、从\如果 B、向上\在上面 C、停止\阻断,隔绝 D、飞奔的马)
2、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3、B “缥碧”、“直视无碍”表现的是富春江水的清
4、(1)①遂:于是,就 ②西:往西
(2)具体表现:去找庞安常看病,跟他开玩笑,称他们都是一时的异人;病好了之后,和庞安常同游豪饮;在所写的词中表达了不悲叹时光流逝,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一点得1分)
参考译文:
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看田,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会看病,是个聋子,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深刻地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一时奇异的人。"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门前兰溪水还能流向西,莫伤悲,白发老人还能作报晓的鸡。"这一天,我们开怀畅饮才回去。
(四)参考答案:
1、D (A至:极点\到; B国:国防\国都; C命:教导\命令; D是:这 )
2、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3、C 孟子用反问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不是对比。
4、(1)①毕:完成 ②涕:眼泪
(2)文天祥被俘后,仍有着一身浩然正气,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从容就义,体现了他不屈服于强权武力的一面。这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参考译文: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挂在衣带间。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尽了人臣的责任,这是达成了仁德的原因。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气概神色自然,态度从容,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两次,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五)参考答案:
1、D(A、时令\时间; B、护城河\池塘 C、相当、匹敌\攻击; D、他的\他的)
2、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3、C 有误,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4、(1)①亲近 ②于是,就
(2)越王获胜的原因是“顺民心”,越王克己节俭,且以仁义之道对待百姓,赢得百姓的拥戴,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打败吴国。
参考译文:
越王为会稽山战败的耻辱而痛苦,想要深得民心以求得和吴国死战,三年里,煎熬身体,耗费精力。在内亲近群臣,在下供养百姓,用以招徕他们的心。如果有甜美的食物,不够分的话,自己就不敢吃;如果有酒,把它倒进江里,和人民共同享用它。自身亲自种来吃,妻子亲自织来穿。吃的禁止珍异,穿的禁止过分,色彩禁止使用两种以上。时常外出,跟着车子,载着食物,去看望孤寡老弱的人,一定亲自喂他们。于是,他日果然和吴王在五湖决战,吴军大败。继而大举围攻吴王王宫,城门失守,擒获夫差,杀死吴相。消灭吴国二年以后就称霸了。这是首先顺应民心啊!
(六)参考答案:
1、B(A、险:险峻的大山/轻薄; B、亡:没有; C、苦:担心/使……受苦;
D、加:增加/虚夸,夸大)
2、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送到渤海的边上。
3、C 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
4、(1)①停止 ②最终
(2)①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技艺无止境,当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②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苦心研习,做一个德艺双馨的大家。
参考译文: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咳嗽不断,他看了杨二的武艺后讽刺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然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怪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撼。”
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杨二想拔出拳头,但是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七)参考答案:
1、D (A、驻军/军营;B、必定/顽固;C、将要/况且;D、慢慢地/慢慢地。)
2、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着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
3、B.有误,由“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可知,汉文帝按照将军的规定控制马绳慢行进入军营,并没有下马。
4、①写;②休息,睡觉。
(2)陈子经是一个正直,秉笔直书,具有无所避忌的大无畏精神的人。
参考译文:
陈子经,曾经写《通鉴续编》,写到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取得政权)废周主为郑王的事时,忽然有雷批到书案上。子经大声说:“老天爷即使把我的胳膊劈断,我也不更换(内容)。”三天后,子经在白天睡觉时,在梦中到了一个地方,好像是帝王的住处。有人禀报说:“陈先生到了!”屋内有一个身穿黄色衣服的人,站起来接待陈子经,说:“我有什么得罪你的地方吗,以至于你把我看做谋逆之辈?”子经心里知道他是宋太祖,就回答说:“陛下想要治我死罪,就下令吧。史官贵在秉笔直书,无所避忌,不可以改变。”说到这就惊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