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溶解现象 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如表给出了氯化钠和碳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推断合理的是( )
温度/℃ 10 20 30 4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8 36 36.3 36.6
碳酸钠 12.2 21.8 39.7 49.6
A.20℃时,将100g水加入30g碳酸钠中,充分搅拌后得到不饱和溶液
B.20℃时,将100g水加入30g氯化钠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0%
C.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之间应出现交点
D.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从二者的混合物中提纯氯化钠
2.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比NaCl的大
B.30℃时,KNO3和NaCl两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的是KNO3
C.0℃时,KNO3和NaCl两种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NaCl可能大于KNO3
D.将30℃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一定有晶体析出
3.运城盐湖被称为中国的“死海”,含盐量极高,其主要成分为MgSO4,和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见下表。随着温度的变化,该盐湖会析出不同的物质,水温在10℃左右开始析出NaCl,在0℃时开始析出MgSO4。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温度/℃ 0 10 20 30
溶解度/g MgSO4 22.0 28.2 33.7 38.9
NaCl 35.7 35.8 36.0 36.3
A.盐湖中NaCl先析出是因为在湖水中的浓度较高
B.固体X的质量为16.9g
C.溶液a为氯化钠和硫酸镁的不饱和溶液
D.溶液b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硫酸镁
4.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将t2℃时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
C.t2℃时,等质量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的质量甲>乙
D.将t1℃时甲、乙饱和溶液升温的t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5.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托盘天平未经调零即用来称取氯化钠固体
B.称量氯化钠时托盘天平指针偏左,移动游码至天平平衡
C.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和胶头滴管
D.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6.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A.量筒 B.胶头滴管 C.天平 D.酒精灯
7.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食盐 B.白糖 C.葡萄籽油 D.硝酸钠
8.实验室用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需加入水的质量为25g
B.所用6%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5g
C.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使所配溶液质量分数偏小
D.实验的步骤为计算、量取、混匀、装瓶
9.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液体温度升高
C.将室温下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加水的方法
D.从100g质量分数 20%的食盐水中倒出10g,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为20%
10.如图是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B.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3.9%
C.20℃时,将20g的氯化钠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70g的饱和溶液
D.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可通过降温结晶方法得到较为纯净的硝酸钾晶体
11.为了探究KNO3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探究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① ② ③ ④
A.对比①②可知,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对K+、作用不同
B.由实验③可知,一定温度下KNO3不可无限溶于一定量水中
C.利用实验③中数据,可以计算出室温下KNO3的溶解度约为3.3g
D.对比③④可知,50℃的KNO3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降低温度使其变为饱和溶液
12.下列物质与水充分混合能形成溶液的是
A.冰块 B.花生油 C.泥沙 D.蔗糖
二、填空题
13.在我国青海湖有一种“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说法。这里的“碱”是指碳酸钠,“盐”是指氯化钠,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冬天捞碱”说明冬天碳酸钠的溶解度较 (填“小”或“大”);
(2)“夏天晒盐”利用的是 结晶的方法,当晶体从溶液中析出后,剩余的溶液通常是氯化钠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14.如图所示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M点所对应A的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若A中混有少量的B,提纯A的方法是 。
(3)10℃时,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4)20℃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没有晶体析出的物质是 。
15.用无菌棉签蘸取四种试剂对物品进行清洁或消毒后,抑菌效果如图所示。
(1)75%乙醇溶液中的溶质为 。
(2)对比图中的四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4~8h之间采样,当采样时间相同时, 。
16.根据如图中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向100g水中加入40gKNO3,充分溶解后,得到硝酸钾的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3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和氯化钠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蒸发掉10g水,恢复至30℃时,析出晶体较少的是 。
(3)KNO3中混有少量NaCl,提纯KNO3,采用的方法是 (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4)分别将100gKNO3、NaCl的饱和溶液从50℃降温到20℃,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KNO3、NaCl都是饱和溶液 B.溶质质量分数:KNO3C.溶液质量KNO3>NaCl D.所含溶剂的质量:KNO317.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问题:
(1)图中P点所表示的意义是
(2)将t2℃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3)当a物质中混有少量b.c两种物质时,采用 的方法可以提纯a
18.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为了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常在水中加少量洗洁精,洗洁精所起的作用是 。
(2)生活中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是 。
三、科学探究题
19.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物质溶解的过程后,对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进行了探究。
【实验探究】
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分别溶于水,另外一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
实验 水的体积 所加物质 测量液体温度(℃)
实验1 50mL 氯化铵 15
实验2 50mL。 氧化钙 28
实验3 X 氯化钠 21
实验4 50mI。 无 22
【数据分析】
(1)表中X为 mL。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结论是 。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 。
(4)向下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上述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黑水液面上升,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而降低,则加入的物质是 。
【反思评价】
(5)经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它是
A.四只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相同
B.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20.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溶液的性质进行探究。
【引发思考】
(1)生理盐水是医疗上常用的一种溶液,100mL生理盐水(其密度可近似看做1g/cm3)中含有0.9g医用氯化钠,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不会出现浑浊现象,原因是 。
【提出问题】溶液的某些性质是否可以通过定量实验进行验证?
【查阅资料】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一定条件下,电导率的大小能反映离子浓度的大小。
【实验探究1】
(2)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氯离子浓度电导率的测定。
第一步:读取室温为26℃,取100mL蒸馏水,加入烧杯中,放入磁力搅拌器磁珠;
第二步:校准传感器,组装仪器,设定搅拌档位;
第三步:用氯离子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迅速将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加入烧杯中。实验数据如图1所示。
分析图1实验数据:a~b段曲线呈这种形态的原因是 。说明在氯化钠未溶解时,蒸馏水几乎不导电,当氯化钠溶解后,离子浓度增加,电导率增大,当氯化钠全部溶解完毕后,离子浓度不改变,电导率也不再变化。
【交流反思1】
(3)如何通过实验验证氯化钠溶液是均一的?请简要说明。 。
【实验探究2】用氯离子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向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慢慢加入等体积、一定浓度的硝酸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部分实验数据如图2所示。
【交流反思2】
(4)推测c点时溶液的电导率是否为零,并说明理由。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试题分析:A、2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21.8g,将100g水加入30g碳酸钠中将会有部分碳酸钠不能溶解,得到的是饱和溶液,故错误;B、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将100g水加入30g氯化钠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0g/(100g+30g)×100%=23.1%,故错误;C、根据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在20℃﹣30℃之间两曲线应出现交点,故正确;D、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所以碳酸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可通过降温结晶(或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而氯化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钠,可通过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故错误;故选C。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
2.A
【详解】A、没有确定温度,不能确定KNO3的溶解度比NaCl的大,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B、30℃时,KNO3溶解度大于NaCl溶解度。根据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 可知,两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的是KNO3,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0℃时,KNO3和NaCl两种饱和溶液中,由于没有确定溶液的质量,故所含溶质的质量:NaCl可能大于KNO3,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将30℃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其溶解度会减小,故一定有晶体析出,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B
【详解】A 、物质结晶不仅与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有关,而且还与溶液中该物质的浓度有关,湖水中氯化钠的浓度较高。A分析合理。
B、在30℃氯化钠和硫酸镁的溶解度分别是36.3g、38.9g,所以100g水中加入30g的氯化钠、硫酸镁,都能溶解且属于不饱和溶液,降温到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7g,仍然是不饱和溶液,不会析出晶体;硫酸镁的溶解度变为22g,所以会析出晶体:30g﹣22g=8g;即固体X的质量为8g。B分析不合理。
C、在30℃氯化钠和硫酸镁的溶解度分别是36.3g、38.9g,所以100g水中加入30g的氯化钠、硫酸镁,都能溶解,得到溶液a属于不饱和溶液。C分析合理。
D、因为硫酸镁在100g水中溶解了30g,当硫酸镁的溶解度小于30g时才会析出晶体,所以硫酸镁的溶解度小于30g的温度是10℃﹣20℃;溶液b中的溶质有氯化钠和硫酸镁两种物质。D分析合理。
综上所述:选择B。
4.D
【详解】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错误;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所以从t 2℃降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确定,故错误;
C、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乙物质的溶解度,即100g溶剂中甲物质的质量>乙物质的质量,等质量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的质量甲<乙,故错误;
D、由于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时也相同。甲、乙的溶解度都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将t1℃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都变成了不饱和溶液,由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都不变,所得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故正确。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5.C
【详解】A、托盘天平未经调零即用来称取氯化钠固体,会使称量的氯化钠质量不准确影响实验结果,选项错误;
B、称量氯化钠时托盘天平指针偏左,说明氯化钠的质量偏大,故应减少氯化钠的质量,选项错误;
C、根据计算所需水的体积是:,量取水时,所需量筒应大于且接近水的体积,故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和胶头滴管,选项正确;
D、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会使配制好的溶液被稀释,选项错误;
答案为:C。
6.D
【详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需要的仪器有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配置过程中不需要加热故此不需要酒精灯,答案为:D。
7.C
【详解】A、食盐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不符合题意;
B、白糖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不符合题意;
C、葡萄籽油不能溶于水,只能以小液滴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悬浊液,符合题意;
D、硝酸钠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C
【详解】A、50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含有1.5g氯化钠的6%氯化钠溶液质量为:,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50g-25g=25g,说法正确;
B、配制好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5g,用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采用的加水稀释的方法,溶质质量不变,说法正确;
C、量筒读数时,俯视读数,读取的数值比实际偏大,量取的液体体积会偏小,使所配溶液的溶剂质量偏小,所以所配溶液质量分数偏大,说法错误;
D、配置溶液的步骤:计算配制所需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浓溶液的体积;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质量或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溶在烧杯中溶解或稀释溶质;将烧杯内溶液沿玻璃棒小心转入一定体积的容量瓶中(玻璃棒下端应靠在容量瓶刻度线以下);说法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的基本步骤及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9.C
【详解】A、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是稀溶液,故A正确;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故B正确;C、将室温下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加硝酸钾的方法,故C错误;D、溶液具有均一性,从100g质量分数20%的食盐水中倒出l0g,则取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故D正确。故选C。
10.D
【详解】A、溶解度比较,应指明温度,否则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
B、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g,则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40g,该温度下,将20g的氯化钠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氯化钠不能完全溶解,得到饱和溶液的质量小于20g+50g=70g,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可通过降温结晶方法得到较为纯净的硝酸钾晶体,符合题意。
故选D。
11.C
【详解】A、对比①②可知,室温下2g硝酸钾在10g水中完全溶解,在10g酒精中有固体剩余,故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对钾离子、硝酸根离子的作用不同,故A合理,不符合题意;
B、由实验③可知,室温下5g硝酸钾在10g水中有1.7g固体剩余,故说明一定温度下KNO3不可无限溶于一定量水中,故B合理,不符合题意;
C、由实验③可知,室温下5g硝酸钾在10g水中有1.7g固体剩余,说明10g水最多溶解5g-1.7g=3.3g固体,故100g水中最多溶解33g硝酸钾,故室温下KNO3的溶解度约为33g,故C不合理,符合题意;
D、对比③④可知,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50℃的KNO3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降低温度使其变为饱和溶液,故D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D
【详解】A、冰是固态的水,与水混合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故A错误;
B、花生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B错误;
C、泥沙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C错误;
D、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13.(1)小
(2) 蒸发 饱和
【分析】据图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碳酸钠的溶解度在低于40℃时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且变化较大。青海湖水中含有多种盐类物质,氯化钠和碳酸钠是其中含量较高的两种盐。
【详解】(1)青海湖冬天的气温较低(一般在0℃以下),人们从青海湖中“冬天捞碱”,说明冬天青海湖中有较多碳酸钠晶体析出,分析题中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就可知道,冬天气温较低时,碳酸钠的溶解度较小,原来气温较高时溶解在湖水中的部分碳酸钠从湖水中析出。
(2)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不能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较多氯化钠。“夏天晒盐”就是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将湖水中的水分蒸发,使氯化钠成为晶体析出。当氯化钠晶体从溶液中析出后,此时剩余的溶液是该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的溶液,故是此条件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
14.(1)不饱和
(2)降温结晶
(3)
(4)C
【详解】(1)如图所示,N点表示A在20℃时的溶解度是46g,因M点在N点下方,说明M点表示A的不饱和溶液,故填:不饱和;
(2)如图所示,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在较高温度下配制成饱和溶液然后降温,A会大量析出,B大量留在溶液中,故A中混有少量的B,提纯A的方法是降温结晶,故填:降温结晶;
(3)10℃时,B的溶解度是2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溶解20gB达到饱和状态,故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故填:
(4)如图所示,A和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A和B的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析出溶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20℃时C的饱和溶液降温C的溶解度减小,形成不饱和溶液,没有晶体析出,故填:C。
15.(1)乙醇/C2H5OH
(2)异丙醇抑菌效果最好
【详解】(1)75%乙醇溶液中的溶质为乙醇,故填:乙醇或C2H5OH;
(2)对比图中的四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4~8h之间采样,当采样时间相同时,异丙醇抑菌率最大,即抑菌效果最好,故填:异丙醇抑菌效果最好。
16.(1)饱和
(2)NaCl
(3)降温结晶
(4)ABD
【详解】(1)20℃时,硝酸钾溶解度30g,故向100g水中加入40gKNO3,充分溶解后,是饱和溶液,故填:饱和。
(2)30℃时,硝酸钾溶解度大于氯化钠溶解度,硝酸钾饱和溶液和氯化钠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蒸发掉10g水,恢复至30℃时,析出晶体较少的是氯化钠,故填:氯化钠。
(3)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提纯KNO3,采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故填:降温结晶。
(4)A、饱和溶液从50℃降温到20℃,溶解度减小,还是饱和溶液,正确。
B、降温之后,溶解度氯化钠大于硝酸钾,故溶质质量分数:KNO3C、100gKNO3、NaCl的饱和溶液从50℃降温到20℃,硝酸钾溶解度变化较大,结晶析出多,溶液质量小,错误。
D、降温之前硝酸钾溶解度大于氯化钠,100gKNO3、NaCl的饱和溶液溶剂质量NaCl>KNO3,降温之后溶剂质量不变,所含溶剂的质量,正确。
故选:ABD。
17. 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都是20克 b>a>c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详解】(1)图中P点所表示的意义是: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都是20克,故填: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都是20克;
(2)t1℃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降低温度,a、b会析出晶体,c物质不会析出晶体,所以将t2℃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故填:b>a>c;
(3)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所以当a物质中混有少量b、c两种物质时,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可以提纯A;故填:降温结晶。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8.(1)乳化
(2)煮沸
【详解】(1)洗洁精有乳化作用,所以为了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常在水中加少量洗洁精。
(2)生活中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是煮沸,通过煮沸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19. 50 氧化钙溶于水放热 氯化铵/ 氧化钙/CaO B
【详解】(1)该实验为控制变量实验,故除了物质种类以外其他变量均相同,故填:50;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结论是氧化钙溶于水放出热量,故填:氧化钙溶于水放热;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需要物质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降低,选择氯化铵,故填:氯化铵或NH4Cl;
(4)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黑水液面上升,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而降低说明集气瓶内气压升高,气压升高的原因是某物质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导致的,故填:氧化钙或CaO;
(5)该实验为控制变量实验,故除了物质种类以外其他变量均相同,应控制加入物质的质量相同,故选B。
20.(1) 0.9% 溶液具有稳定性,合理即可
(2)氯化钠溶解,溶液中氯离子浓度增大
(3)用电导率传感器(或氯离子浓度传感器)测定不同位置溶液的电导率(或氯离子浓度),数值不变
(4)不为零,因为溶液中有钠离子和硝酸根离子
【详解】(1)溶质质量分数=,故填:0.9%;
溶液具有稳定性,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组成不发生改变,故填:溶液具有稳定性,合理即可;
(2)溶液中氯离子浓度上升,是因为氯化钠溶解,导致溶液中氯离子浓度上升,故填:氯化钠溶解,溶液中氯离子浓度增大;
(3)溶液均一性是溶液各部分组成相同,那么溶液各部分的氯离子浓度和电导率也应该相同,故填:用电导率传感器(或氯离子浓度传感器)测定不同位置溶液的电导率(或氯离子浓度),数值不变;
(4)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溶液中存在硝酸钠,有钠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电导率不为0,故填:不为零,因为溶液中有钠离子和硝酸根离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