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学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学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1-03 15:1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神经调节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课标内容 (1)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2)说明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自觉拒绝毒品并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
知识点1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
2.突触的结构及常见类型
3.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
4.传递特点及原因
5.信号转换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知识点2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兴奋剂和毒品的概念
①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其具有增强人的兴奋程度、提高运动速度等作用。
②毒品: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2)兴奋剂和毒品的作用方式举例
(3)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向社会宣传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
(1)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
(2)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提示: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3)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因此神经递质是大分子有机物。(×)
提示:神经递质主要是小分子化合物。
(4)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以及通过突触间隙都消耗能量。(×)
提示: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不消耗能量。
(5)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提示: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单向传递。
(6)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一定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提示: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作用于突触后膜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7)兴奋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8)兴奋剂和毒品大多是通过突触起作用。(√)
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情境探疑】
1.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
(1)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吗?
提示:是。
(2)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它由突触前膜释放后怎样到达突触后膜?与其结合的特异性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二者结合后发生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什么?
提示: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其结合的特异性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乙酰胆碱与其受体结合后,导致Na+通道打开,Na+内流进入细胞使突触后膜兴奋。
2.下面为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图解,探究以下问题:
(1)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定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吗?
提示:不一定。也可能会抑制突触后神经元。
(2)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一般要及时分解或运走,如果不能分解或运走,则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某些兴奋剂)
提示: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或受到持续抑制。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单向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4)与神经纤维相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速度________(填“快”或“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慢 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3.兴奋传到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是由轴突末梢所释放的神经递质的种类决定的。
(1)根据图1和图2分析,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提示:图1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图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
(2)研究发现若抑制了突触小体内呼吸酶的活性,那么突触小泡将不能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阻碍神经递质的释放,试解释原因。
提示: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抑制呼吸酶的活性将阻碍能量的产生,所以阻碍了神经递质的释放。
1.构建模型分析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
2.神经递质的释放、性质及作用效果
3.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比较
【典例应用】
例1 如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释放的
B.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
C.兴奋可以在①和③之间双向传递
D.由①②③构成突触
答案 C
解析 神经递质是由①突触前膜释放的,A正确;兴奋的传递过程需要能量,能量主要来自④线粒体,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突触由①突触前膜、②突触间隙和③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D正确。
例2 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如乙酰胆碱可作为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可作为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者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时都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
B.二者都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C.二者都能够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电位长时间发生改变
D.二者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K+、Na+的通透性都发生改变,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 B
解析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不需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运输,A错误;神经递质作为细胞间的信号分子,都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就被立刻灭活或运走,同时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C错误;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可增大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形成动作电位;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增大突触后膜对阴离子的通透性,而不会使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因而不会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例3 科研人员给予突触a和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图。据此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
A.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 mV
B.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阳离子内流
C.突触a和b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D.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没有延迟
答案 D
解析 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由图可知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 mV,A合理;从图中看出,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差减小了,说明此时出现了阳离子内流,B合理;由图分析可以得出,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突触b的突触后神经元阴离子内流,说明神经元受到抑制,因此两个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C合理;兴奋在突触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号,所以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有延迟,D不合理。
二、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情境探疑】
分析下面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Ⅰ 甘蔗发霉时滋生的节菱孢霉菌能产生三硝基丙酸(3-NP),3-NP能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如图甲表示突触结构,③表示乙酰胆碱,能够被胆碱酯酶分解。
材料Ⅱ 如图乙所示是毒品可卡因的作用机制:可卡因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回收,从而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
(1)材料Ⅰ和材料Ⅱ中的乙酰胆碱和多巴胺都是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从二者的结果看,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降解或回收。
(2)图甲④受体位于肌肉细胞膜上,图乙②受体位于大脑某些神经元上。3-NP和可卡因进入相关的突触间隙后,具有相同的生理效应是使突触后细胞持续兴奋。可卡因能够让人成瘾。
(3)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改变突触后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4)由图乙可知,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后,导致多巴胺的回收被阻断,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数量增加,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
(5)如果突触后膜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神经递质中,机体会通过减少(填“增加”或“减少”)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数量进行调节。为获得同等愉悦感,吸毒者必须服用可卡因来维持神经元的活动,这样就会出现“上瘾”。只有长期坚持强制戒毒,最终使神经递质的受体数量恢复正常,毒瘾才能戒除。
【典例应用】
例4 神经递质多巴胺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参与奖赏、学习、情绪等脑功能的调控,毒品可卡因能对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图是突触间隙中的可卡因作用于多巴胺转运蛋白后干扰人脑兴奋传递的示意图(箭头越粗表示转运速率越快,反之则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多巴胺通过多巴胺转运蛋白的协助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对Na+的通透性增强
C.多巴胺发挥作用后被多巴胺转运蛋白回收到突触小体
D.可卡因可阻碍多巴胺被回收,使脑有关中枢持续兴奋
答案 A
解析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中,A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多巴胺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故其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对Na+的通透性增强,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多巴胺发挥作用后被多巴胺转运蛋白回收到突触小体,C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后,多巴胺的转运速率明显减小,可见可卡因阻碍了多巴胺被回收到突触小体,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使脑有关中枢持续兴奋,D正确。
例5(多选)已知图中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神经递质脑啡肽(有镇痛作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引发神经元a释放乙酰胆碱
B.神经元c兴奋会释放脑啡肽从而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
C.a与脑啡肽结合的受体和b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不同
D.脑啡肽和乙酰胆碱均可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改变
答案 ACD
解析 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引发神经元a释放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A正确;脑啡肽有镇痛作用,所以神经元c分泌的脑啡肽会引起神经元a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从而阻碍痛觉信息传递,B错误;a上与脑啡肽结合的受体和b上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的本质都是蛋白质,受体具有特异性,与其结构不同有关,C正确;无论递质传递的是兴奋或是抑制信号,都是通过膜电位变化实现的,乙酰胆碱能使b膜电位发生改变,而脑啡肽起抑制作用,会使a膜静息电位加强,都会改变膜电位,D正确。
思维导图 晨读必背
1.兴奋沿突触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中,信号的转化形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它们大多是通过突触起作用的。
随堂检测
1.已知突触小体释放乙酰胆碱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时,电信号会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下列突触结构模式图中,能正确表示兴奋由轴突经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电信号变化顺序的选项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答案 B
解析 前一个神经元先兴奋,产生动作电位,释放乙酰胆碱,继而恢复静息电位。接着后一个神经元兴奋,继而又恢复静息电位,B符合题意。
2.止痛药(如“杜冷丁”)能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但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同时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也不变,据此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
A.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
D.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可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受影响,其可能是阻断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说明止痛药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可能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使神经递质失去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机会,A正确。
3.(多选)研究人员发现,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它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增大,突触后神经不易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与线粒体的功能相关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
C.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
D.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答案 AB
解析 多巴胺的释放属于胞吐需线粒体供能,A正确;兴奋在经过突触小体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B正确;根据题意可知,多巴胺属于抑制性的神经递质,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继续保持静息电位,突触后膜的电位未逆转,C错误;兴奋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需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D错误。
4.如图是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B.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即被降解或回收
C.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
D.若将神经纤维置于高Na+环境中,静息电位将变大
答案 D
解析 根据神经节所在位置,可判断a处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入神经元,在a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A正确;通常情况下,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即被降解或回收,B正确;图中有三个神经元,c处为突触,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要比a处的兴奋传导慢一些,C正确;K+的外流可维持静息电位,Na+内流可引发动作电位,如果将神经纤维置于高Na+环境中,动作电位将变大,D错误。
5.利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Na+浓度低的溶液中。上述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
A.图甲—①,图乙—②,图丙—③,图丁—④
B.图甲—④,图乙—①,图丙—②,图丁—③
C.图甲—③,图乙—①,图丙—④,图丁—②
D.图甲—④,图乙—②,图丙—③,图丁—①
答案 B
解析 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膜外Na+不能内流,导致不能形成动作电位,对应图乙;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膜内K+不能外流,兴奋过后的动作电位不能恢复为静息电位,对应图丙;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加固了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更难形成动作电位,对应图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
Na+浓度低的溶液中,则受刺激后膜外Na+内流减少,形成的动作电位降低,对应图甲。综上所述,B正确。
(时间:30分钟)
【基础对点】
知识点1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突触间隙内有组织液
B.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有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答案 D
解析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突触间隙内有组织液,A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它们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B、C正确;兴奋经过突触在神经元间传递时,前后神经元的兴奋有时间差,D错误。
2.下列有关在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导或传递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内的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B.突触后膜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只有神经元上才有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必然引起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开放
答案 A
解析 神经元内的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A正确;突触后膜能实现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效应器上也存在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C错误;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不一定会引起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开放,D错误。
3.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
A.a为树突末梢,构成突触小体
B.①中物质通过协助扩散释放至②中
C.②中的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D.在a、b两神经元之间信号传导方向是b→a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a为突触小体,由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A错误;①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②突触间隙中,B错误;突触间隙内充满组织液,则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而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在a、b两神经元之间信号传导方向是a→b,D错误。
4.(多选)食欲肽是下丘脑中某些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它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临床使用的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食欲肽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
B.食欲肽通过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发挥作用
C.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
D.药物M可能有助于睡眠
答案 ACD
解析 食欲肽是一种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A正确;神经递质发挥作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B错误;由题干信息“它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可推断,食欲肽分泌不足时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C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食欲肽使人保持清醒状态,而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可推断药物M可能有助于睡眠,D正确。
知识点2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5.吸食N2O会使身体机能出现多方面紊乱,N2O被称为“笑气”,医疗上曾用作可吸入性麻醉剂,其麻醉机制与位于突触后膜的一种名为“NMDA”的受体的阻断有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能与多个神经元形成联系
B.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可为神经递质的分泌提供能量
C.吸食“笑气”或毒品后,人会产生愉悦、快乐的感觉属于条件反射
D.N2O能引起麻醉可能是其影响了某些突触后膜上Na+的内流
答案 C
解析 吸食“笑气”或毒品后,人产生愉悦、快乐的感觉未经历完整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
6.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神经元,下图为蛙的左后肢屈反射示意图(a和b为电位计),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已知该药物仅对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药物阻断突触处神经冲动传递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
A.药物阻止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B.药物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占据神经递质的位置
C.阻断离子通道,使Na+无法进入膜内,从而无法实现膜电位变化
D.药物及时分解了神经递质
答案 C
解析 根据“该药物仅对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可知,该药物可能作用于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Na+通道被阻断后,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也会受到影响,C项不符合题意。
7.γ 氨基丁酸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某种局部麻醉药(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若与辣椒素同时注射会出现如图2所示效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γ 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麻药和γ 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答案 C
解析 据图2分析,局麻药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使Na+通道关闭,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正确;据图1分析,γ 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巩固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不能产生动作电位,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正确;局麻药和γ 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一样,都抑制兴奋的产生,但作用机理不一样,γ 氨基丁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局麻药不属于神经递质,C错误;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对Na+通透性增加,膜外Na+内流,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正确。
【综合提升】
8.GABA(γ 氨基丁酸)作为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可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从而抑制神经元兴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没有离子进出细胞膜
B.GABA的释放与高尔基体有关,不消耗能量
C.突触前膜释放GABA后,经血液循环定向运输至受体细胞
D.GABA作用于受体后,氯离子通道打开,导致氯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内
答案 D
解析 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钾离子外流,A错误;GABA的释放与高尔基体有关,同时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B错误;突触前膜释放GABA后,会经过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扩散到突触后膜,不需要血液运输,C错误。
9.(多选)下列有关在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导或传递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大量内流导致兴奋产生,且兴奋能进行双向传导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C.导致机体产生兴奋的刺激只能来自外界环境
D.传入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传出神经元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
答案 ACD
解析 Na+大量内流导致兴奋产生,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A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实现了兴奋向下一个神经元的传递,B正确;导致机体产生兴奋的刺激既可以来自外界环境,也可以来自体内,C错误;传入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下一个神经元不产生兴奋,D错误。
10.(多选)研究表明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上Cl-通道开放,如图为两个神经元之间局部结构放大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C.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细胞膜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造成K+内流
D.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膜两侧电位差绝对值变大
答案 BD
解析 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不能使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错误;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细胞膜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C错误;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导致Cl-通道的开放,Cl-内流,使突触后膜膜两侧电位差绝对值变大,D正确。
11.如图所示a、b、c三个神经元构成了1、2两个突触,甲、乙、丙3条曲线为不同刺激引起c神经元上的电位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表明刺激a时兴奋以电信号形式迅速传递给c
B.乙表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C.乙也可表示只刺激b时,a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D.丙表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答案 D
解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只刺激a,c神经元产生了电位变化,即兴奋通过突触1由a传到了c,但是不能说明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的,A错误;由于没有设置对照实验,不能说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B错误;乙表示只刺激b,c没有产生电位变化,丙表示同时刺激a、b,c产生了电位变化,但是比单独刺激a产生的电位变化弱,说明刺激b抑制了a向c传递兴奋,进而说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C错误、D正确。
12.心脏的搏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控制,其中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受体,使心肌细胞的收缩受到抑制,心率减慢;交感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和心肌细胞膜上的β 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心率加快。对两组健康青年分别注射等量的阿托品和心得安各4次(心得安是β 肾上腺素受体的阻断剂,阿托品是M型受体的阻断剂),给药次序和测得的平均心率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与M型受体结合,使得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
B.注射阿托品后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副交感神经作用加强
C.每一组的每位健康青年共进行了8次心率的测定
D.副交感神经对心跳的抑制作用远超过交感神经对心跳的促进作用
答案 D
解析 乙酰胆碱与M型受体结合,使得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心肌细胞的收缩受到抑制,心率减慢,A错误;阿托品是M型受体的阻断剂,注射阿托品会阻断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收缩的抑制作用减弱,心率加快,即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B错误;加上对照组,每一组的每位健康青年共进行了9次心率的测定,C错误;由图分析可知,注射阿托品后心率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注射心得安的,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跳的抑制作用远超过交感神经对心跳的促进作用,D正确。
13.图1为某高等动物中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传出神经末梢与肌肉的连接结构与突触结构相同,图2表示突触结构。请据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五部分,则Ⅰ表示________、Ⅱ表示________、Ⅲ表示__________、Ⅳ表示____________、Ⅴ表示________、Ⅵ表示________(写出各部分名称)。
(2)图1中共有________个突触结构,刺激Ⅱ________(填“能”或“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刺激Ⅳ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能引起肌肉收缩。
(3)图2中所示突触小体结构复杂,D代表________,由图可以看出,D的形成与[  ]________直接有关。
(4)突触易受药物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已知某种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兴奋,但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无影响,则导致兴奋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________的结合,此现象反映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的功能。
答案 (1)效应器 传出神经 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入神经 感受器 (2)4 能 不一定 (3)突触小泡 A 高尔基体 (4)神经递质与受体 信息传递
解析 (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五部分,图1中Ⅰ表示效应器、Ⅱ表示传出神经、Ⅲ表示神经中枢、Ⅳ和Ⅴ表示传入神经、Ⅵ表示感受器。(2)分析图1,Ⅰ与肌肉的连接部位可看作突触,Ⅵ表示感受器,不以突触结构的形式与肌肉相连,所以图1中共有4个突触结构。刺激Ⅱ能引起肌肉收缩,但是刺激Ⅳ时,不一定能引起肌肉收缩。(3)图2中A、B、C、D分别代表高尔基体、线粒体、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由图可知突触小泡是由高尔基体膜突起包裹神经递质形成的。(4)兴奋的传递与神经递质的产生、分泌及与受体结合有关,由排除法可推知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断突触传递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