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神经调节
阶段检测卷(二)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共享单车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下列关于共享单车骑行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骑行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B.骑行过程中,维持呼吸作用的神经中枢在小脑
C.骑行过程中,维持躯体运动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脑干
D.骑行过程中,维持语言活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答案 D
解析 骑行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小脑,A错误;骑行过程中,维持呼吸作用的神经中枢在脑干,B错误;骑行过程中,维持躯体运动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C错误。
2.如图甲、乙分别表示某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除了神经细胞,还有多个神经胶质细胞,①是树突,②是神经末梢
B.图乙中b、d为神经纤维,都是细胞体发出的长突起
C.在膝跳反射中,图甲中细胞可直接接受来自图乙中细胞的刺激,引起股四头肌收缩
D.同一生物体的甲、乙神经元的大小、形态会有很大的差异
答案 B
解析 图甲为运动神经元,其中①为树突,②为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属于神经末梢,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由此可知,图甲中运动神经元中有多个神经胶质细胞,A正确;轴突呈纤维状,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图乙中b为神经纤维,是细胞体发出的长突起,d为神经末梢,B错误;图甲中细胞为运动神经元,可直接接受来自图乙中感觉神经元的刺激,引起股四头肌收缩,C正确;同一生物体不同的神经元,其大小、形态可能有很大的差异,D正确。
3.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③中,它的释放需要②参与
B.图中①④⑤构成突触,其中④为突触后膜
C.在突触后膜上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某些腺体细胞
答案 C
解析 图中①~⑤分别表示突触前膜、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存在于[③]突触小泡中,它以胞吐的方式释放,需要[②]线粒体供能,A正确;图中①④⑤构成突触,其中④为突触后膜,B正确;兴奋在突触处的转换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在突触后膜处的转换形式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
4.“渐冻症”学名为“肌萎缩侧索硬化”或“运动神经元病”,从发现至今已有130多年,病因至今不明。该病患者的所有感觉和思维活动等完全正常,但全身大部分运动神经元损伤,致使几乎全身所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而不能运动,直至呼吸衰竭,身体就像逐渐被冻住一样,故称该病为“渐冻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患者体内损伤的运动神经元应属于传出神经
B.患者体内的传入神经是正常的
C.患者的大脑皮层是正常的
D.呼吸衰竭的原因一定是病灶扩展到脑干,导致脑干损伤
答案 D
解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渐冻症”患者的所有感觉和思维活动等完全正常,由于机体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故该病患者体内损伤的运动神经元属于传出神经,传入神经和大脑皮层是正常的,A、B、C正确;呼吸衰竭是该病患者最终的死因,而呼吸衰竭的原因可能是几乎全身所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导致机体无法完成呼吸运动,不一定是病灶扩展到脑干,导致脑干损伤,D错误。
5.如图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M、N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a点兴奋时,a点膜内电位为正,b点膜内电位为负
C.神经递质存在于②中,⑤处液体属于组织液
D.神经递质通过④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答案 B
解析 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A错误;a处兴奋时,膜内为正电位,而未兴奋的b处膜内为负电位,B正确;神经递质存在于[③]突触小泡中,[⑤]突触间隙处的液体属于组织液,C错误;神经递质通过[④]突触前膜的方式为胞吐,D错误。
6.情绪有两种相反的表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抑郁
B.当抑郁持续下去得不到缓解时,就可能形成抑郁症
C.若抑郁持续两周以上,则应咨询精神心理科医生以确定是否患有抑郁症
D.抗抑郁药一般都通过作用于细胞体处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答案 D
解析 抗抑郁药一般都通过作用于突触处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D错误。
7.下列关于人体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级记忆中的部分信息经反复运用、强化可转化为第二级记忆
B.能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原因可能是V区受损
C.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髓的排尿中枢
D.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 B
解析 第一级记忆中的部分信息经反复运用、强化,在第一级记忆中停留的时间延长,容易转入第二级记忆,A正确;能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原因可能是S区受损,B错误;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因此,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髓的排尿中枢,C正确;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8.如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C.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后有部分可以重新被突触前膜回收
D.同种递质作用于不同突触后膜,对突触后膜产生的影响可能不同
答案 B
解析 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有可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也有可能使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进一步加强,B错误。
9.过多摄入高脂高热食品,易导致人类患心脑血管疾病。某人突发过一次脑溢血,经治疗后,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导致此症状的原因很可能是哪个部位受损( )
A.下丘脑 B.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C.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 D.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
答案 B
解析 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很可能是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S区属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10.研究者将大鼠置于冰水中,以探究冰水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水刺激大鼠皮肤产生兴奋,兴奋可沿反射弧双向传导到骨骼肌引起战栗
B.大鼠刚被放入冰水时会出现战栗的现象,该反应属于条件反射
C.研究者手接触冰水感到冷,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D.大鼠将要再次被放入冰水时表现出惊恐,该反应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 D
解析 冰水刺激大鼠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兴奋沿反射弧单向传导到骨骼肌引起战栗,A错误;大鼠刚被放入冰水中时会出现战栗的现象,该反射的发生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B错误;研究者手接触冰水感到冷的过程中,兴奋传到了大脑皮层,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大鼠将要再次被放入冰水时表现出惊恐”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反射,因此属于条件反射,D正确。
11.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
B.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答案 C
解析 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b为兴奋部位,a、c为未兴奋部位,C错误。
12.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甘氨酸受体结合后,能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甘氨酸发挥完作用后能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对甘氨酸的释放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B.突触前膜释放的甘氨酸经扩散作用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能引发Na+内流
D.甘氨酸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答案 C
解析 突触前膜对甘氨酸的释放过程属于胞吐,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A正确;神经递质是经扩散作用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的,B正确;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其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不能引发Na+内流,C错误;氨基酸一般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因此甘氨酸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D正确。
13.为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大脑皮层的影响,研究者将生理状态相似的小鼠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小鼠饲养于复杂环境中,乙组小鼠饲养于简单环境中。3个月后,甲组小鼠的大脑皮层比乙组的厚,并且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上细刺状突起数量多,细刺状突起是神经元间建立联系的部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复杂环境能促进大脑皮层的生长
B.获取信息越多,树突上细刺状突起越多
C.简单环境有利于建立更多的突触
D.复杂环境能增强小鼠大脑皮层的调节能力
答案 C
解析 据题意可知,简单环境不利于建立更多的突触,复杂环境中获取信息越多,树突上细刺状突起越多,因此复杂环境能促进大脑皮层的生长,增强小鼠大脑皮层的调节能力。
14.下列有关人体自主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
B.自主神经系统都是传入神经
C.支配内脏器官和腺体活动的神经不受脑的控制
D.人体紧张时,在交感神经的控制下瞳孔收缩
答案 A
解析 自主神经系统是传出神经,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A正确,B错误;脑神经中有支配内脏器官和腺体活动的神经,C错误;人体紧张时,在交感神经的控制下瞳孔扩张,D错误。
15.下列关于人在专心作答数学试卷时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考试过程中,排尿反射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B.回忆知识作答过程中,短时记忆主要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C.书写过程中,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的H区和W区
D.深呼吸可适度缓解考试时的紧张情绪,此行为与小脑中的呼吸中枢有关
答案 A
解析 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为脊髓,考试过程中,排尿反射受大脑皮层的调控,A正确;长时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错误;书写过程中,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和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C错误;呼吸中枢位于脑干,D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NO是一种半衰期很短(平均5 s后即失活)的神经递质,它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迅速在细胞间扩散,不经受体介导,直接进入突触后膜细胞内,如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通过增强GC(鸟苷酸环化酶)的催化活性,打开离子通道,使血管平滑肌松弛。下列关于NO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打开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Na+通道
B.机体内没有使NO失活的特殊机制
C.突触前膜可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D.突触后膜上有NO的特异性受体
答案 AD
解析 NO可打开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可判断其打开的很可能是Cl-通道,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兴奋而导致平滑肌松弛,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NO是一种半衰期很短(平均5 s后即失活)的神经递质”,说明机体内可能没有使NO失活的特殊机制,B正确;NO的释放实现了突触前膜由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它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迅速在细胞间扩散,不经受体介导,直接进入突触后膜细胞内”,说明突触后膜上没有NO的特异性受体,D错误。
17.利多卡因是一种常见的局部麻醉药,可制成乳膏、喷剂等,其药理作用位点是神经系统的钠离子通道,如图为某一反射弧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多卡因可阻断D处神经纤维上钠离子通道,从而起到麻醉作用
B.若某同学进行脚部手术时使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则利多卡因可作用于C处起到麻醉作用
C.麻醉药药效过后,某同学能感受到伤口被包扎的紧绷感,此为非条件反射
D.某同学脚部虽崴伤疼痛,但不乱动,依赖于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发出的指令
答案 ABC
解析 图中B上有神经节,属于传入神经,则A为感受器,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D处为传出神经,阻断此处神经纤维上钠离子通道不能抑制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即不能起到麻醉作用,A错误;由题意分析可知,利多卡因作用于传入神经。若某同学进行脚部手术时使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则利多卡因应作用于脚部的传入神经,而非C(脊髓)处的神经中枢,B错误;麻醉药药效过后,某同学能感受到伤口被包扎的紧绷感,即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了感觉,但此过程只涉及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不属于反射,C错误;某同学脚部虽崴伤疼痛,但不乱动,依赖于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有意识地控制脚部活动,这是大脑皮层对脊髓(低级中枢)进行调控的结果,D正确。
18.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特殊的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其产生机制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结构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甲、乙两个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相同
C.内脏疾病在脊髓中形成痛觉后上传至大脑皮层
D.牵涉痛是由内脏和体表结构产生的刺激传给大脑皮层相同区域引起的
答案 AD
解析 甲、乙均为传入神经,体表结构和内脏属于感受器,脊髓和脑属于神经中枢,图示结构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能构成完整的反射弧,A正确;神经递质种类很多,无法判断甲、乙两个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否相同,B错误;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痛觉在大脑皮层产生,C错误;由于内脏和体表结构产生的刺激传给大脑皮层的相同区域,因此当内脏刺激使得大脑皮层产生痛觉时,机体也会感觉痛觉是由体表结构刺激产生的,D正确。
19.如图是两种突触的结构模式图。若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则突触后膜上Na+通道打开,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由原来的-70 mV变成+30 mV,如图1所示;如果神经递质是甘氨酸,则突触后膜上Cl-通道打开,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由原来的
-70 mV变成-85 mV,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由负变正
B.图2中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受体与Cl-通道蛋白的作用相同
C.正常生理条件下,乙酰胆碱在作用之后会被清除
D.图1和图2中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 C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图1中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使突触后膜兴奋,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错误;图2中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受体与Cl-通道蛋白的作用不同,受体与甘氨酸结合,使Cl-通道打开,Cl-内流,B错误;正常生理条件下,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清除,C正确;图1和图2中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是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20.当膀胱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400~500 mL),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冲动沿盆神经传入,到达骶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冲动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脑发出神经冲动沿下行传导束到脊髓排尿中枢,排尿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由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尿液便经尿道口排出。下列与排尿反射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d神经元折断,则排尿反射不能完成
B.如果e神经元折断,不能完成主动排尿
C.如果b神经元受损,将不会形成尿液
D.如果a神经元受损,仍有正常排尿反射
答案 ACD
解析 排尿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由脊髓低级中枢控制,如果d神经元折断,排尿反射仍能完成,A错误;如果e神经元折断,大脑皮层接收不到膀胱壁牵张感受器产生的由下至上传来的兴奋,故不能完成主动排尿,B正确;b神经元为传入神经元,若b神经元受损,则反射弧不完整,无排尿反射,但尿液还能形成,C错误;a为传出神经元,如果a神经元受损,反射弧不完整,无排尿反射,D错误。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21.(13分)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_____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答案 (1)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脊髓 大脑皮层 (3)感受器
解析 (1)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2)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会受到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的控制。(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22.(14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内容表明:辣椒中的辣椒素与感觉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蛋白(TRPV1)结合后,造成Ca2+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内流从而引发兴奋,其最终传至大脑形成具有快感的痛觉。请回答下列问题。
(1)Ca2+通过TRPV1内流的跨膜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补充痛觉的形成过程:辣椒素→感受器→传入神经→延髓中的神经中枢→中间神经→________的痛觉中枢,其中神经中枢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辣椒素使感觉神经元产生兴奋的原因是Ca2+内流后,会触发Na+通道蛋白开放,从而导致Na+内流,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该结论(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协助扩散 (2)大脑皮层 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3)用辣椒素分别刺激Na+通道蛋白正常和失活的感觉神经元,检测膜电位是否发生变化
解析 (1)Ca2+借助TRPV1内流的跨膜运输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故为协助扩散。(2)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故痛觉的形成过程是辣椒素→感受器→传入神经→延髓中的神经中枢→中间神经→大脑皮层的痛觉中枢。在反射弧中,神经中枢的作用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3)结合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辣椒素使感觉神经元产生兴奋的原因是通过Ca2+内流触发Na+通道蛋白开放,从而导致Na+内流,则实验的自变量为Ca2+的有无,因变量为神经元是否产生兴奋,可通过检测突触后膜是否产生电位变化来验证。实验思路为用辣椒素分别刺激Na+通道蛋白正常和失活的感觉神经元,检测膜电位是否发生变化。
23.(14分)某人无意间右脚踩在了铁钉上,右腿迅速抬起,左腿迅速蹬直,并“情不自禁”出声尖叫。下图为钉刺反应的反射弧示意图(字母A~E代表不同的神经元,m和n代表反射弧上的位点)。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当铁钉刺入右脚皮肤时,引起右腿抬起和左腿蹬直,该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痛觉产生的部位是________。
(2)兴奋时m点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引起膜电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
(3)兴奋由神经元B传向神经元C时,突触后膜将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兴奋由神经元C传向神经元D时,突触后膜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受到铁钉刺激时,此人右腿抬起的时间早于左腿蹬直的时间,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脊髓 大脑皮层 (2)外负内正 Na+内流 (3)兴奋 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增大 (4)兴奋从感受器传到右腿经过的突触(神经元)比传到左腿经过的突触(神经元)少
解析 (1)钉刺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脊髓的神经中枢兴奋后,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而产生痛觉。(2)m点未兴奋时膜电位的分布是外正内负,m点兴奋时,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引起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3)由图分析可知,神经元C属于抑制性神经元,当神经元B传来兴奋时,神经元C兴奋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神经元D膜两侧外正内负的电位差进一步加大,抑制了神经元D的兴奋。(4)因为突触间存在突触延搁,突触数目越多,兴奋传递时间越长,兴奋从感受器传到右腿经过的突触(神经元)比传到左腿经过的突触(神经元)少,故受到铁钉刺激时,此人右腿抬起的时间早于左腿蹬直的时间。
24.(14分)下图甲表示通过化学突触进行兴奋传递的过程(图中的ACh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除了化学突触外,还存在如下图乙所示的电突触。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前后膜之间有离子通道连接,依赖带电离子传递电信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当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的兴奋传导至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膜时,首先______________通道打开,导致突触前膜内该物质浓度升高,促使________与突触前膜融合。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变为________。
(2)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以与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或________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据图乙推测,兴奋在电突触处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传递信号的速率更快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γ 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突触释放的GABA在体内可被γ 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氨基丁酸的含量过少,若将γ 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缓解病情。这是由于该药物能够________,使γ 氨基丁酸的降解速率________,从而________(填“抑制”或“促进”)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产生。
答案 (1)Ca2+ 突触小泡 负电位 (2)细胞体 树突(两空顺序可以颠倒) 双向 电突触的突触间隙狭窄,没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 (3)抑制γ 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 降低(或减慢) 抑制
解析 (1)图甲中,当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的兴奋传导至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膜时,首先Ca2+通道打开,细胞外的Ca2+进入轴突末梢,导致突触前膜内该离子浓度升高,促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突触后膜兴奋,膜外电位变为负电位。(2)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以与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据图乙中的双向箭头推测,兴奋在电突触处传递的方向是双向的,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传递信号的速率更快的原因是电突触的突触间隙狭窄,没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3)γ 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突触释放的GABA在体内可被γ 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氨基丁酸的含量过少,若将γ 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缓解病情。这是由于γ 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γ 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γ 氨基丁酸的降解速率降低,从而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