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6章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6章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05 17:2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二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度;三是结晶。 学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时回顾溶液的组成,引入生活中不同溶液的用途。形成不同物质溶解能力不同的认识,进而得出溶解性的概念。通过猜想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设计对比实验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通过活动与探究得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途径。 结合饱和溶液的形成得出溶解度的定义,分析溶解度概念的关键词,归纳“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通过分析物质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完成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同时对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学会应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完成活动与探究“结晶实验”总结归纳结晶的方法,结晶的方法包括蒸发溶剂结晶法和降温结晶法。根据教材图片6-20,理解“冷却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针对不同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同时学会粗盐的初步提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3.理解溶解度的含义,会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4.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初步学会粗盐的提纯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2.理解溶解度的含义,认识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3.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能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4.学会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从溶液中得到溶质晶体的方法。 5.进行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溶液、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对溶液的各种应用及其性质的不断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进一步关注与溶液有关的水污染问题。 3.体验数据处理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4.体验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2.理解溶解度的含义,认识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3.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或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4.探究常见晶体的制取,学会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从溶液中得到溶质晶体的方法。进行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教学难点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转化、与浓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2.溶解度的概念,通过溶解度曲线图进行查阅分析和比较。 3.运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结晶方法来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分析,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教学方法 控制变量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数形结合法理解溶解度曲线:从点、线、面三个方面理解溶解度曲线。 教具、学具 1.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CAI课件等。 2.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水槽、石棉网、漏斗、托盘天平、量筒、药匙、胶头滴管、滤纸、火柴、剪刀等。 3.药品:食盐、蔗糖、氢氧化钙、食用油、蒸馏水、汽油、硝酸钾、粗盐等。 授课时数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需要溶质质量分数较小的溶液,有时需要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溶液,如医用生理盐水用的是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0.9%的氯化钠溶液;工业上用于电解的食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26%的氯化钠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可以无限制地增大?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让我们一起探究关于物质溶解性的奥秘吧! 【教师过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观察到这样的事实,在相同条件下,面粉在水中不易溶解,而食盐、碱面在水中易溶解;油渍在水中很难溶解,而在汽油中却很容易溶解。这说明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即物质的溶解性)可能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 【教师讲述】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溶解性的定义 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 【教师导引】 我们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演示】 2.【活动与探究】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1】 实验步骤: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食盐、蔗糖和消石灰(氢氧化钙)各1 g,再用量筒各量取5 mL水,加入三支试管中。振荡片刻,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静置后观察到蔗糖、食盐全部溶解,消石灰几乎不溶解,有很多固体剩余。 实验结论: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实验2】 实验步骤:取A、B两支试管,分别滴入少量食用油。往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往试管B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食用油溶解于汽油中形成溶液,食用油与水分层,食用油浮于水的上面。 实验结论: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实验3】 实验步骤:取1支试管,加入3 g硝酸钾,然后加入5 mL水,充分振荡,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发生的变化。 实验现象:硝酸钾不能完全溶解,试管加热后,未溶的硝酸钾固体又逐渐溶解。 实验结论: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教师总结】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包括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 (1)溶质的性质: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溶剂的性质: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3)温度: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对于多数物质,温度越高,其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教师讲述】 3.溶解性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人们常常用酒精、汽油、氯仿和苯等溶剂溶解某些在水中难以溶解的物质。如用酒精溶解化妆品中的香精、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用氯仿溶解有机玻璃。 【教师提问】 1.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请举出实例,与同学交流。 2.你知道衣物是用什么物质来干洗的?请查阅资料说明其原理。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点拨】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事实:在相同条件下,面粉在水中不易溶解,而蔗糖在水中易溶解,温度越高,溶解能力越强;油渍用水很难洗去,用汽油却很容易洗掉。 2.干洗剂。最初使用的干洗剂是苯(C6H6),后来改用四氯化碳(CCl4)、三氯乙烯(C2HCl3),现在使用的干洗剂是四氯乙烯(C2Cl4)。 干洗衣物的原理是以一定量的挥发性有机溶剂,对织物进行清洁,因为油或油脂易溶于有机溶剂中,以达到去除污垢的目的。由于干洗剂在清洗织物时并不像水洗那样会对天然或毛织物产生膨胀作用,而是形成纤维收缩现象,所以经干洗的织物不会产生明显的褶皱和外观的变化。 【教师过渡】 我们进行以下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演示】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活动与探究】探究硝酸钾的溶解限度 【实验1】 实验步骤:取一瓶底部留有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分别取出20 mL上层清液加入A、B两个烧杯中,再向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2 g硝酸钾晶体,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固体是否溶解。 实验现象:固体不再继续溶解。 实验结论:温度和溶剂量一定时,硝酸钾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实验2】 实验步骤:在A烧杯中再加入5 mL水,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实验现象:A烧杯加入水后,未溶解的硝酸钾继续溶解。 实验结论:水的量越多,溶解的硝酸钾越多。 【实验3】 实验步骤:在酒精灯上加热B烧杯,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实验现象:B烧杯加热后,未溶解的硝酸钾继续溶解。 实验结论:水的量一定时,温度越高,溶解的硝酸钾越多。 【教师点拨】 1.温度一定、溶剂量一定时,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2.水(或溶剂)越多,溶解溶质越多。 3.溶剂量一定时,温度越高,溶解溶质越多。 【教师过渡】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配制硝酸钾溶液时,用水量越多,可以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温度升高时,硝酸钾在一定量的水中所能溶解的量也增大。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教师讲述】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教师点拨】 (1)“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的,因为随着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和温度的变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会相互转化。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与“不饱和”是针对某物质而言的,因为一定条件下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却可以继续溶解其他物质。如某温度下,某溶液不能再溶解蔗糖了,但它还能继续溶解氯化钠,对蔗糖来说,它是饱和的,而对氯化钠来说,它是不饱和的。 (3)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水中能形成其饱和溶液,但酒精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不能配成酒精的饱和溶液。 【教师过渡】 知道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怎样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呢? 【教师讲述】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1)观察法:向该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搅拌或振荡后看该溶质是否溶解,如果不溶解,则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2)实验法: ①称量加入的溶质的质量,充分溶解后,过滤出固体,洗涤、烘干,再次称量,若质量与原加入的固体质量相等,则原溶液为饱和溶液,若小于原加入的固体物质,则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②称量加入溶质前后溶液的质量,若溶液的质量不变,则原溶液为饱和溶液,若溶液的质量比原来大,则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教师过渡】 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师讲述】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 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则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和条件如下: 【教师拓展】 对大多数固体物质而言,升温后它们的溶解能力增强,其饱和溶液会变为不饱和溶液,但Ca(OH)2却因升温后溶解能力减弱,其饱和溶液中会有溶质析出而变得浑浊,但还是饱和溶液。 【教师导引】 溶液有浓溶液和稀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怎样的关系呢? 【教师讲述】 5.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如图所示) (1)为粗略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在一定量溶液中,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2)浓溶液、稀溶液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溶液进行分类的,两组概念没有必然的联系,即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剂、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其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包括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大多数物质温度越高,其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转化的,大多数饱和溶液通过增加溶剂、升高温度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大多数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蒸发溶剂、增加溶质、降低温度转化为饱和溶液。 当堂达标 1.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浓溶液           B.稀溶液 C.含100 g水的溶液       D.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答案:D 2. 20 ℃时将不同质量的NaCl固体分别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所得溶液与加入食盐质量的对应关系如下,其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质量选项ABCD加入NaCl质量/g10203040所得溶液质量/g110120130136
答案:D 3.要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按下列要求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何种方法? (1)保持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 (2)溶液质量减小                     。 (3)溶液质量增大                     。 答案:(1)降低温度 (2)蒸发溶剂 (3)增加溶质 4.请用“一定”或“不一定”填空。 (1)浓溶液    是饱和溶液,稀溶液    是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升温后    变成不饱和溶液。 (3)蒸发溶剂,不饱和溶液    变成饱和溶液。 (4)20 ℃时,向NaCl溶液中加入少量NaCl固体,固体全部溶解,则原溶液    是不饱和溶液。 (5)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6)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比不饱和溶液含溶质质量多。 答案:(1)不一定 不一定 (2)不一定 (3)不一定 (4)一定 (5)一定 (6)不一定 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Ⅰ)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每10 g为一份,分成若干份备用,另准备10 g的块状冰糖和食盐各一份备用。 (Ⅱ)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实验组别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实验温度20 ℃20 ℃20 ℃20 ℃20 ℃80 ℃固体种类冰糖 (粉末)冰糖 (粉末)冰糖 (粉末)冰糖 (块状)食盐冰糖 (粉末)固体质量10 g10 g10 g10 g10 g10 g溶剂种类水植物油水水水水溶剂质量50 g50 g10 g10 g10 g10 g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1)根据上述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                     ,其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 (2)在第一组、第四组的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而不使用块状冰糖的优点在于        。 (3)你认为第三、四组实验的设计是否会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请简述理由:                     。 答案:(1)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溶质的形状 溶质的形状  (2)粉末状比块状溶解速率快,节省实验时间 (3)不会影响,第三、四组可以与第二组中的冰糖溶解情况进行比较 板书设计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1课时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溶解性的定义 2.【活动与探究】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溶解性的应用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活动与探究】探究硝酸钾的溶解限度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 5.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人们常用溶解度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弱。那么什么是溶解度呢? 讲授新课 【教师讲述】 三、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固体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需要抓住四个要点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而外因就是温度,如果温度改变,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标准:在100 g溶剂中。这是概念中规定的标准,物质溶解量的多少与溶剂量的多少成正比,要比较物质溶解量的大小,溶剂必须要等量。此处100 g是指溶剂的质量,不能误认为是溶液的质量。 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在一定温度下,100 g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即极限)才是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所以必须是饱和状态。 ④单位:以g为单位。溶解度实际上是100 g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教师点拨】 四字巧辨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素缺一不可:一定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质量(单位为“克”)。可将其概括为四个字:“温”“饱”“剂”“克”,也可谐音记成“温”“饱”“即(剂)”“可(克)”。 【教师讲述】 (3)溶解度的计算公式: ① ② 【教师点拨】 上述公式适用于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即一定温度下,固体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或溶液质量之比是常数。 【教师讲述】 (4)溶解度的含义 ①已知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其含义是指该物质在此温度下,在100 g溶剂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②通过溶解度可知,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之间的质量关系,即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三者之间的质量比=溶解度∶100 g∶(100 g+溶解度)。 【教师点拨】 溶解度含义的应用 KNO3在20 ℃时的溶解度为31.6 g。 ①指20 ℃时,100 g水中溶解KNO3达到饱和时的质量为31.6 g(或2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KNO3的质量为31.6 g)。 ②20 ℃时任意质量的KNO3饱和溶液中,硝酸钾、水、硝酸钾饱和溶液三者之间的质量比为31.6∶100∶131.6。 【教师讲述】 (5)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①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例如,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 g,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 g,溶解度不同的原因是硝酸钾与氯化钠两种溶质的性质不同。 ②外部因素:温度。例如,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 g,30 ℃时KNO3的溶解度为45.8 g,与溶质和溶剂量的多少没有关系。 【教师过渡】 学完了溶解性和溶解度,溶解度与溶解性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教师讲述】 2.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类型溶解性溶解度定义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 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区别定性说明物质的溶解能力定量说明物质的溶解能力联系二者都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教师点拨】 (1)习惯上把“难溶”称为“不溶”,但是绝对不溶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表中数据是常温下(20 ℃)时的实验数据。 【教师过渡】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用列表法和曲线法表示。先看列表法。 【教师讲述】 3.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物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①列表法:下表列出了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010203040溶解度/gNaCl35.735.836.036.336.6KNO313.320.931.645.863.9温度/℃5060708090溶解度/gNaCl37.037.337.838.439.0KNO385.5110138169202
【教师过渡】 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教师讲述】 ②曲线法: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多媒体展示】 图1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 图2 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教师过渡】 通过溶解度曲线能获得很多信息,我们从点、线、面三个角度来看一下。 【教师总结】 (2)溶解度曲线的信息 点 线: 面 【教师提问】 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教师总结】 (3)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即曲线为“陡升型”),如图所示。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即曲线为“缓升型”),如图所示。 ③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即曲线为“下降型”),如 Ca(OH)2。 【教师导引】 溶解度曲线能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那么,溶解度曲线又有哪些具体应用呢? 【教师讲述】 (4)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查出某种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 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 ③确定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状况。 ④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⑤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方法。 ⑥描述溶液组成的相关信息。 【教师提问】 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完成下列填空。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材第20页图6-13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物质是 ____________,影响最小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3.在0 ℃时,教材第20页图6-13中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约为 ______ g。80 ℃时 140 g 硝酸钠溶于 100 g 水中形成的溶液是 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5.0 ℃时,用 100 g 水配制氢氧化钙饱和溶液。若把溶液加热到70 ℃(不考虑水的蒸发),从溶液中可析出氢氧化钙约 ______ g。 【教师点拨】 1.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2.硝酸铵 食盐 3.硝酸钾<硫酸铜<氯化铵=氯化钾<食盐<硝酸钠<硝酸铵 4. 46 不饱和 5. 0.07 【多媒体展示】 我们刚学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如何呢? 【教师讲述】 4.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气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该气体的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教师点拨】 气体溶解度的五个要素 (1)一定温度。 (2)101 kPa的压强下。 (3)1体积溶剂。 (4)饱和状态。 (5)溶解气体的体积。 【教师总结】 (2)固体物质溶解度与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比较 类型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温度下和压强为101 kPa时标准100 g溶剂(水)1体积溶剂(水)状态饱和饱和单位克比值,单位为1影响因素温度温度和压强变化规律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除外)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教师点拨】 固体与气体溶解度的“三不同” (1)单位不同。 (2)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同。 (3)气体溶解度还受压强影响。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是中考必考知识,正确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以及曲线的变化规律是学习的重点。 当堂达标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某物质40 g,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 g B. 4 ℃时,溶质N的饱和溶液120 g中含溶质N 20 g,所以4 ℃时,溶质N的溶解度为20 g C.一定温度下,物质M的饱和溶液100 g中含物质M 30 g,则物质M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为30 g D. 20 ℃时,50 g水中溶有溶质P 20 g,则物质P在20 ℃时的溶解度为 40 g 答案:B 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t1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 ℃时仍是饱和溶液 B. t1 ℃时,甲和乙各30 g分别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均形成饱和溶液 C. t2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 g,其溶质的质量相等 D. t2 ℃时,在100 g水中加入60 g甲,充分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 答案:B 3. 25 ℃时,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则25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 A. 30 g B. 43 g C. 23 g D.无法确定 答案:D 4.小金在配制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据此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序号温度/℃水的质量/克加入硝酸钾的质量/克所得溶液的质量/克①1010040120.9②6010040140
A. 1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0克 B.②所得溶液一定是60 ℃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若通过加热将①中剩余硝酸钾全部溶解,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加热前保持一致 D.若将②所得溶液降温至10 ℃,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 答案:D 5.常温下,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Ca(OH)2的质量为0.033 g,则Ca(OH)2属于(  ) A.难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易溶物质 D.微溶物质 答案:D 6.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某气体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体积。为比较温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查得101 kPa 时,M、N两种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SM,20 ℃=0.023 L/ LH2O,SN,40 ℃=0.023 L/LH2O。则在101 kPa、30 ℃时,M、N两种气体溶解度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SMSN D.无法比较 答案:A 7. 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t1 ℃时,A、B、C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用“>”“<”或“=”表示),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物质是    。 (2)t2 ℃时,将A、B、C各25 g分别放入100 g水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物质是    ,将其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方法有          、        。 答案:(1)B>A=C(或A=C”“=”或“<”)m(乙)。 答案:(1)20 (2)20% 不饱和 (3)> 7.下表是KNO3、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 温度/℃010203040KNO313.320.931.645.863.9NaCl35.735.836.036.336.6温度/℃5060708090KNO385.5110138169202NaCl37.037.337.838.439.0
(1)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 (2)30 ℃时,KNO3的溶解度是    g。 (3)KNO3溶液中含有少量NaCl时,可通过    的方法提纯。 (4)对(3)析出的晶体和剩余溶液描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剩余溶液一定是KNO3的饱和溶液 B.剩余溶液一定是NaCl的不饱和溶液 C.上述方法可以将两者完全分离 D.析出的晶体中只含有KNO3 (5)在一定温度下,将含69 g KNO3、18 g NaCl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在 50 g水中。改变温度使KNO3析出,NaCl不析出,则温度T(℃)的范围是    (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互不影响)。 答案:(1)NaCl (2)45.8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4)A (5)20 ℃≤T(℃)<70 ℃ 8.根据“粗盐的初步提纯”,填写相关实验内容: (1)实验目的:学生可以初步学习除去粗盐中    杂质的实验过程…… (2)实验用品:粗盐、蒸馏水、玻璃棒…… (3)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有:①计算产率 ②过滤 ③称量与溶解 ④蒸发 正确的操作顺序应是    (填序号)。 (4)问题讨论: ①实验过程中,多次用到玻璃棒。请你写出蒸发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                     。 ②如果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条)。 答案:(1)难溶性(或不溶性) (3)③②④① (4)①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②滤纸破损(或仪器不干净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板书设计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3课时 四、结晶 1.结晶的定义 2.结晶的方法 (1)蒸发结晶 (2)降温结晶 3.结晶法的应用 4.海水晒盐 (1)原理 (2)海水晒盐的过程 五、粗盐的初步提纯 1.实验目的 2.实验用品 3.实验步骤 (1)称量与溶解 (2)过滤 (3)蒸发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