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溶解现象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溶解与乳化。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各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认识悬浊液、乳浊液、溶液以及溶解的概念。知道溶液的特征,了解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通过对比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乳浊液的形成,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拓展视野了解乳化作用,进而能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第二部分,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水溶液的某些性质。通过活动与探究的方式探究固体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分别溶解于水时产生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时溶质和溶剂的用量,以及使用固体氢氧化钠及其溶液时的安全问题。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溶液导电的原因,引导学生阅读拓展视野了解稀溶液的沸点、凝固点的变化,尝试应用溶液的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应用。 本节课内容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的事实基础,通过溶液概念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学习如何从实验现象分析抽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的方法;体验从微观角度去分析事物的本质,获得从现象到本质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科学探究能力及分析总结能力。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特征。 2.能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3.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2.能通过实验探究水溶液的一些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本质区别,认识溶解现象。 2.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3.认识物质的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吸热或放热现象。 4.了解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知道某些物质在溶液中的微观存在形式。 2.了解溶解和乳化的本质区别。 教学方法 1.通过对教材中“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栏目的学习,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实践与创新的科学精神。 2.通过比较法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教具、学具 烧杯、温度计、玻璃棒、试管、橡皮塞、小灯泡、电池、导线、电极、开关、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泥土(或粉笔灰)、食用油、水、洗洁精、硝酸铵、氢氧化钠、稀硫酸等。 授课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约旦和巴勒斯坦交界处有一个内陆湖,面积约81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30米,这就是世界上陆地的最低处。因湖中没有水生植物和鱼类、岸边寸草不生,人们把它称作“死海”。传说许多年前,罗马帝国的军队来到“死海”,他们把几个俘虏捆绑起来扔进湖里处死。没想到,几个俘虏不但没有淹死,反而被湖里的波浪送回岸边。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让我们走进溶液,探索其中的奧秘吧! 讲授新课 【教师导引】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人们经常需要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如将食盐分散到水中配制成食盐水;将碘分散到酒精中配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配制成喷洒的药液等。 【教师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请把你所知道的填写在表中,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事例应用洗衣粉分散到水中洗涤衣服洗洁精分散到水中洗涤餐具高锰酸钾分散到水中用于消毒氯化钠分散到水中制成生理盐水,给病人补充体液漂白粉分散到水中漂白衣物
一、溶解与乳化 【实验演示】 取少量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泥土(或粉笔灰)和食用油,分别放入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搅拌,静置,观察实验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观察实验现象,将两次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中。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高锰酸钾加入水中高锰酸钾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形成紫红色透明的液体混合物食盐加入水中食盐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形成无色透明的液体混合物蔗糖加入水中蔗糖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形成无色透明的液体混合物泥土(或粉笔灰)加入水中搅拌时形成浑浊的混合物;静置后大部分固体物质又重新沉降到烧杯底部食用油加入水中搅拌时形成浑浊的混合物;静置后油和水又重新分层,油浮在水面上
【教师提问】 依据实验现象,你认为以上物质分散于水中所形成的体系可以怎样进行分类?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可参照以下问题思考:哪些物质分散到水中形成均匀、透明的体系?哪些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到水中?哪些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到水中? 【学生回答】讨论后回答。 【教师讲述】 在实验中,物质分散在水中有以下三种现象: ①高锰酸钾、食盐和蔗糖能分散在水中形成均一、稳定、透明的体系; ②泥土(或粉笔灰)以细小固体颗粒形式分散在水中; ③食用油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在水中。 【教师点拨】 “分散”的过程不是“化学反应”,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教师提问】 你能解释高锰酸钾、食盐、蔗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吗? 【教师点拨】 高锰酸钾、食盐和蔗糖放入水中后,会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水分子的间隔中去。 【教师讲述】 1.悬浊液和乳浊液 (1)悬浊液:物质以细小固体颗粒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悬浊液。如泥土(或粉笔灰)加入水中经搅拌后形成的就是悬浊液。 (2)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乳浊液。如食用油加入水中经搅拌后形成的就是乳浊液。 【教师点拨】 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放置较长时间后,原本分散于水中的物质和水发生分离。悬浊液中有些物质会沉在水底,如泥土;乳浊液中有些物质会浮在水面上,如食用油。 【教师导引】 高锰酸钾、食盐和蔗糖能分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透明的体系,分散的过程就是溶解的过程。形成的体系我们叫它溶液。我们看溶解和溶液的定义。 【教师讲述】 2.溶液 (1)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2)溶液的定义: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教师导引】 从溶液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师讲述】 (3)溶液的基本特征: ①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浓度、性质(如密度)完全相同。 ②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③混合物:溶液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教师点拨】 (1)判断某液态物质是不是溶液的依据:看是否具有溶液的基本特征,即均一性、稳定性和混合物。 (2)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KMnO4溶液呈紫红色、CuSO4溶液呈蓝色。 (3)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也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水属于纯净物,不是溶液。 【教师导引】 学习了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我们对三者进行比较。 【教师总结】 3.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类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定义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物质以细小固体颗粒形式分散在水中物质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在水中分散物质原来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固态液态分散在水里的粒子分子或离子许多分子的集合体许多分子的集合体宏观特征均一、稳定,静置后不分层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实例食盐水、糖水、碘酒泥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后形成的浊液油和水的混合物相同点都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
【教师点拨】 (1)不溶性固体分散到水中多数得到悬浊液,不溶性液体分散到水中得到乳浊液,可溶性物质溶于水中得到溶液。 (2)溶液中的物质是以肉眼看不见的单个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的;浊液中的物质是以许多分子的集合体形式(肉眼看得见)分散的。 【教师提问】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希望能较快地在水中溶解某些固体物质。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 请你提出建议,并用实验验证你的设想。 建议1:溶解时不断搅拌; 建议2: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3: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回答】讨论后回答。 【教师点拨】 用热水溶解(或将混合物加热) 将固体粉碎 振荡(任选两个,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教师讲述】 4.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 (1)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能加快物质的溶解速率。 (2)物质的颗粒大小:物质的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如把固体物质粉碎可加快其溶解速率。 (3)温度: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速率越快。用热水溶解或把混合物加热可加快物质的溶解速率。 【实验演示】 实验操作:在试管中加入5 mL水,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l~2滴食用油和数滴洗洁精,用橡皮塞塞紧试管,振荡片刻,静置,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振荡片刻后,食用油、水和洗洁精形成相对均一、稳定的乳浊液。 【教师导引】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洗涤剂来清洗炊具上的油污,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讲述】 5.乳化 (1)乳浊液 ①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溶液,不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浊液。 ②油脂与水不相溶,用力振荡后也只能得到乳状浑浊的液体,这种液体不稳定,经过静置,油脂逐渐浮起来,分为上下两层——我们把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 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以很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称为乳化。乳化后,油脂很容易用水洗净。 (3)乳化剂和乳化作用 ①乳化剂:乳化剂是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 ②乳化作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洗涤剂能把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使其很容易随水流走,洗涤剂所起的作用就是乳化作用,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 (4)乳化作用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①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洗去衣服、餐具上的油污。 ②农药的施用:将农药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后,再溶解在有机溶剂里,混合均匀后制成透明液体。 ③生活中常用的含有乳化剂的物质有肥皂、洗洁精、洗衣粉、洗发水等。 乳化作用示意图 【教师点拨】 (1)乳化并不是溶解,只是将较大的分子聚合体分散成较小的分子聚合体,使其在水中不易聚集,容易随水流走。溶解则是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 (2)汽油和洗涤剂除油污的原理不同:汽油除油污是将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了溶液,而洗涤剂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原理。 (3)乳化剂(洗涤剂)在热水中去污效果更好。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溶解与乳化,知道了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的相关知识,也知道了乳化和乳化作用,还知道了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本节的重点是理解溶液的定义,掌握溶液的基本特征。 当堂达标 1.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稳定的 B.溶液中不能同时有两种物质 C.溶液中各部分密度不同 D.蔗糖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答案:D 2.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因为洗涤剂( ) A.可以软化水 B.具有乳化作用 C.可以沉降杂质 D.溶于水时放热 答案:B 3.少量下列物质与水充分混合,能得到溶液的是( ) A.氯化氢 B.粉笔灰 C.泥沙 D.冰块 答案:A 4.下列物质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酒精 B.硝酸钾 C.铁粉 D.蔗糖 答案:C 5.请你各举出一个实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实例: 溶液不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实例: 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3)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实例: 能导电,但不是溶液。 答案:(1)硫酸铜(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水(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铜(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6.学习化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生活问题。请你来解决下列问题: (1)①食盐、②面粉、③味精、④植物油、⑤冰块等均为家庭中常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中能溶于水形成溶液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 D.①③⑤ (2)少量的植物油加入盛有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植物油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在水中,该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清洗这支试管用 ,因为它有 功能。 (3)若用大粒盐配制盐水,要使大粒盐尽快溶解,可采取的两种方法是: 方法一: ; 方法二: 。 答案:(1)B (2)洗涤剂 乳化 (3)把大粒盐研碎 搅拌(答案合理即可) 板书设计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第1课时 一、溶解与乳化 1.悬浊液和乳浊液 (1)悬浊液 (2)乳浊液 2.溶液 (1)物质的溶解 (2)溶液的定义 (3)溶液的基本特征 ①均一性 ②稳定性 ③混合物 3.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4.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 (1)搅拌(或振荡) (2)物质的颗粒大小 (3)温度 5.乳化 (1)乳浊液 (2)乳化 (3)乳化剂和乳化作用 (4)乳化作用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溶解过程中,除了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外,还伴随着能量变化。对于能量变化,除用手触摸获得感觉外,还可以借助温度计进行测量。 讲授新课 二、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探究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 【实验探究】 探究硝酸铵、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分别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1)实验步骤 ①取3个烧杯,各注入约3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②分别将一药匙硝酸铵、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加入上述3个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2)实验数据 项目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结论水17—室温下水温相同溶解硝酸铵12.8下降4.2 ℃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溶解氯化钠17无变化氯化钠溶解时能量变化不明显溶解氢氧化钠25.6上升8.6 ℃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热量
【教师点拨】 表中测量的温度可能不同,这与环境的温度、加入固体质量的多少有关。 【教师拓展】 物质溶解于水,通常经过两个过程:一个是溶质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这个过程为物理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个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化学过程,放出热量。 (1)当放出的热量小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降低,如NH4NO3等。 (2)当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如NaOH等。 (3)当放出的热量约等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NaCl等。 【教师讲述】 2.物质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 (1)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 (2)有些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3)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不明显,如氯化钠。 【教师导引】 某些物质,如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温度降低,因此常用这些物质做制冷剂。 【教师讲述】 3.冷却剂 (1)用冰做冷却剂,只能提供0 ℃左右的低温。将冰与一些化合物混合,却能获得更低的温度。 (2)在某些地区,若急需冷却治疗,却一时没有冰块,可利用化合物溶解时的吸热作用做冷源。如将硝酸铵(农村常用的化肥)溶于冷水中,灌入塑料袋,做冰袋使用。使用过的硝酸铵溶液仍可做肥料。这种降温方法成本低。几种常见冷冻混合物的组成和最低温度如下表: 冷冻混合物的组成最低温度 /℃41 g NH4NO3和100 g 冰-1719 g NH4Cl和100 g 冰-1623 g NaCl和100 g 冰-2122 g MgCl2和 100 g 冰-34
【教师导引】 溶液和浊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我们先看溶液的用途。 【教师讲述】 三、溶液和浊液的用途 1.溶液的用途 (1)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比较快 在实验室里或化工生产中,要使两种能起反应的固体物质发生反应,常常先把它们溶解,然后使两种溶液混合,并加以振荡或搅拌,以加快反应进行。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 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一般要先使其形成溶液。植物吸收养料要使其形成溶液,才能被根部吸收;人及动物摄取食物,也要形成溶液才会被吸收,医疗上用的多种注射液也是溶液。 【教师点拨】 农业上无土栽培的植物生长在营养液中;医疗上常用的溶液有0.9%氯化钠溶液、5%葡萄糖溶液;化学实验室中也有很多溶液。 【教师导引】 我们再看一下浊夜用途。 【教师讲述】 2.浊液在医疗和农药等方面用途广泛 (1)医院用X射线检查肠胃病时,要让病人服用硫酸钡的悬浊液(俗称钡餐)。 (2)农业生产中,常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或液体农药,配制成悬浊液或乳浊液,用来喷洒受病虫害的农作物。 【教师导引】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弄脏衣物,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去污方法。 【教师讲述】 方法原理应用溶解使油污溶解于某些溶剂中,从而除去油污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用酒精除去碘渍乳化使乳化剂作用于油污,发生乳化现象,从而除去油污用洗涤剂除去碗碟上的油污化学 变化使油污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除去油污用热的碱性溶液洗涤油污,使碱性溶液与油污发生化学反应
【教师导引】 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溶液具有广泛的用途决定于溶液的性质,我们看一下溶液的性质。有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四、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有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 【实验演示】 (1)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①实验步骤:在5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水、食盐溶液、蔗糖溶液、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按照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当闭合开关时,观察实验现象。 ②实验现象:装有食盐溶液、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闭合开关时,灯泡发光。装有水、蔗糖溶液的烧杯闭合开关时,灯泡不发光。 ③实验结论:能导电的物质有食盐溶液、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导电的物质有水、蔗糖溶液。 【教师点拨】 (2)溶液能否导电的原因 ①物质在水中溶解时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使得溶液能够导电。 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时才能导电。 食盐溶于水后形成自由移动的Na+和Cl-,同理,稀硫酸中有自由移动的H+和SO42-,NaOH溶液中存在着自由移动的Na+和OH-,所以食盐溶液、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导电。 ②蔗糖溶于水后,蔗糖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蔗糖的水溶液不能导电。 【教师讲述】 2.稀溶液的沸腾温度和凝固温度 (1)少量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凝固温度降低。 ①冬季常在汽车的水箱中加入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 ②在冬季建筑施工时,常向砂浆中掺入少量氯化钙,以防止水凝固而使混凝土的结构被破坏; ③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向积雪的公路上撒盐,使冰雪很快融化。 (2)少量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沸腾温度升高。 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是因为汤中溶解的食盐等物质使其沸点升高。 【教师点拨】 许多设备的冷却液不用水而用某些溶液,高山上用盐水煮鸡蛋更易熟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有些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不明显,如氯化钠。物质在水中溶解时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使得溶液能够导电。少量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凝固温度降低。少量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沸腾温度升高。 当堂达标 1.如图所示装置,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氢氧化钠 B.食盐 C.蔗糖 D.硝酸铵 答案:D 2.发生特大冰雪灾害时,为确保道路畅通,有关部门常使用大量的氯化钠融雪剂。下列关于该融雪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氯化钠能融雪是因为其溶液的凝固点比水低 B.氯化钠的大量使用会造成地下水污染 C.使用氯化钠融雪,会加快钢铁桥梁的锈蚀 D.使用大量氯化钠融雪,对公路周围农作物的生长无影响 答案:D 3.某同学改进了“物质导电性”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该装置能同时测定多种物质的导电性。当闭合开关时,下列灯泡不发光的是 。 答案:BE 4.小华在实验室帮老师整理药品时,发现一瓶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老师告知是NaOH、CuSO4、NaCl、CaCO3中的一种。小华思考片刻后,认为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水中就能确定其成分,他的理由是: (1)若不溶于水,则是 。 (2)若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则是 。 (3)若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则是 。 (4)若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则是 。 答案:(1)CaCO3 (2)CuSO4 (3)NaOH (4)NaCl 5.如图所示,同学们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一 硝酸铵的溶解 实验二 氢氧化钠的溶解 (1)实验一中的硝酸铵溶解后,溶液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实验二所加试剂及用量如图所示,将分液漏斗中的水全部加入试管后,立即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此时观察到U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由此小明得出“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的结论,你是否同意小明的结论并写出你的理由 。 答案:(1)降低 (2)不同意(或否),加入10 mL水后试管中的部分空气被排出,也会使U形管中液面左低右高,无法得到小明的结论(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6.欣欣和阳阳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只不过欣欣上八年级,而阳阳上九年级。一天放学的路上,阳阳发现欣欣的校服上沾了一片油污,就询问原因。欣欣懊恼地说:“在食堂吃饭时不小心洒上的!”阳阳建议她可用以下方法洗涤校服: ①用洗衣粉洗;②用热的纯碱溶液洗;③先用汽油洗,再用水洗。欣欣选择其中一种方法,真的就将油污洗掉啦! (1)从欣欣已掌握的知识和选取身边常见物质,你认为她可能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填序号)。 (2)其他方法是否可行,理由是什么? 。 答案:(1)① (2)可行,因为油污易与热的纯碱溶液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也易溶于汽油等有机溶剂 板书设计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第2课时 二、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探究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 2.物质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 (1)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 (2)有些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3)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不明显,如氯化钠。 3.冷却剂 三、溶液和浊液的用途 1.溶液的用途 (1)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比较快。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 2.浊液在医疗和农药等方面用途广泛。 四、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有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 (1)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2)溶液能否导电的原因 2.稀溶液的沸腾温度和凝固温度 (1)少量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凝固温度降低。 (2)少量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沸腾温度升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