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常见的酸和碱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对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将红色的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变成黑色
B.向盛有铁片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C.将CO在空气中点燃,发出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二氧化碳
D.将细铁丝放入氧气中,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2.学习化学知识能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家里电器着火时,先关闭电源,再灭火
B.在有明火的区域内不能喷含酒精的消毒剂
C.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先检验纯度
D.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氢氧化钠溶液
3.汽车尾气中含有氮的氧化物,它是城市空气的污染源之一,汽车行驶时,由于电火花的作用,在汽缸里发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其中有:N2+O22NO、2NO+O2=2NO2.这两个反应都属于( )
A.分解反应 B.置换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过滤操作 B.滴加试液
C.点燃酒精灯 D.稀释浓硫酸
5.有X、Y、Z三种金属,只有X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而Z形成的化合物的溶液不能用Y制的容器盛放。据此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X>Z>Y B.X>Y>Z C.Y>Z>X D.Z>Y>X
6.化学反应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化学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区域与化学方程式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区域1:
B.区域2:
C.区域3:
D.区域4:
7.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重新组合
B.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只能用药物补充
C.人体胃液正常的pH在0.9-1.5,如果出现异常,就会导致疾病
D.自来水厂在净化水的过起中,向水中加入明矾能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8.下列化学方程式及其所属反应基本类型均正确的是( )
A.2H2O2H2+O2——分解反应
B.4P+5 O22P2O5——化合反应
C.Cu+ Fe SO4 = Cu SO4 +Fe——置换反应
D.2CO + O22CO2——分解反应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氧化钠固体吸水易潮解,可用作干燥剂,但不能干燥二氧化硫气体
B.氢氧化钠溶液能与油脂反应,常用作炉具清洁剂
C.用盐酸和锌粒反应制取H2含有HCl气体,可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浓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得到纯净氢气
D.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盐酸中反应时可不断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加速物质溶解
10.银可制作感光材料,银的元素符号是
A.Hg B.AG C.Ag D.Mg
二、判断题
11.锌比银活泼,故锌粉能与氯化银粉末生成银单质( )
12.为提醒人们在使用浓硫酸时要注意安全,贮存浓硫酸的容器上贴剧毒品标志( )
13.浓硫酸敞口久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 )
14.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氢氧化钠易潮解和变质,氢氧化钙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故这些物质都需密封保存。( )
15.不慎将少量酸沾皮肤上应立即涂碳酸氢钠溶液( )
三、科学探究题
16.某同学对“氯化氢(HCl)气体是否显酸性”进行相关探究,他用三朵由紫甘蓝的汁液染成蓝紫色的纸质干燥小花进行了以下三个实验。
实验中可观察到: Ⅰ和Ⅱ中的小花不变色; Ⅲ中的小花变红色。
(1)由实验可知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请你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原因 。
(2)小明向实验Ⅲ中变红的小花上喷足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发现小花最后变成黄绿色,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下列实验可以用来说明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的是 。
A.用pH试纸测得盐酸的pH<7
B.干燥的碳酸钠粉末放入氯化氢气体中,不反应
C.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
D.干燥的碳酸钠粉末放入盐酸中,能反应
四、综合应用题
17.氨(NH3)用于制造氮肥、复合肥料、硝酸、纯碱等,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化肥制药、合成纤维等领域。
Ⅰ.工业制氨是以哈伯法通过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化合生成。实验室模拟合成氨气的流程如图1:
(1)获取氮气:在特定装置内将空气液化,然后升温,先出来的气体就是氮气。该方法利用的原理是液氮和液氧的 不同。但在实验室条件下空气不易液化,图2中A—C是实验室获取氮气的方法及装置,其中得到氮气较纯的是 (填字母)。
(2)合成氨气:上述流程中氮气与氢气混合时最佳的质量比为 。
Ⅱ.1898年德国人首次发现空气中的氮能被碳化钙固定而生成氰氨化钙(CaCN2),为合成氨工业莫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氨碱工业的全面发展,工业上制取纯碱的部分流程如图3所示。
【资料】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700体积氨气,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3)氰氨化钙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氨气和碳酸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碳酸氢钠只有在固态时,加热才会分解,则第②步中操作的名称是 。
(5)将NH3和CO2通入饱和食盐水时,先通氨气,一段时间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这样做的原因是 。
(6)另一个研究小组以氨水为原料制取氨气。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主要成分NH3·H2O,易挥发。NH3·H2O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出氨气。将浓氨水滴加到固体烧碱上可以快速产生氨气,发生装置最好选用图4中的 (填字母),固体烧碱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 (任写一条)。
18.“伶仃洋上作画,大海深处穿针”,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1)港珠澳大桥通车后,珠海、香港和澳门之间的车程只需要30分钟,大大缩短行车时间,有利于节约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有利于减缓______(填序号):
A.雾霾天气 B.赤潮的形成 C.温室效应 D.白色污染
(2)我省某铝业公司提供的金属材料表层使用氟碳涂料进行防锈,其防锈原理是 。
(3)“百炼成钢”是指将反复烧红的生铁在空气中不断捶打,转化为钢,这其中涉及的化学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4)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确定该某铁合金是生铁还是钢(钢含碳量为0.03%~2%),他们取11.4g铁合金样品盛放到锥形瓶中,将100g稀盐酸分成5等份,分5次加入锥形瓶,每次待充分反应后记录实验数据。实验数据整理如下表所示:
次数 加盐酸前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 20 20 20 20 20
瓶中物质总质量(g) 11.4 31.3 m 71.1 91.0 11.0
请根据上面表格数据计算:(注:不考虑杂质质量,碳不与盐酸反应)
①表格中的m的值为 ;生成气体的总质量 g。
②该样品含碳量为 (保留两位小数)。
结论:该铁合金样品是钢。
19.许多电子元件中都使用了黄铜。为测定某黄铜(假设合金中仅含铜和锌)中铜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同学称取20g黄铜粉末于烧杯中,将80g稀硫酸分四次加入,充分反应,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烧杯中剩余物的质量(g) 39.92 59.84 79.80 99.80
产生氢气的总质量(g) 0.08 0.16 0.20 m
(1)兴趣小组同学发现:电子元件中的黄铜较难研磨成粉末,原因之一是黄铜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 (填“大”或“小”)。
(2)黄铜合金中的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原因是 。
(3)兴趣小组同学发现:生成氢气的质量既可通过实验测定获得,也可通过计算获得,计算方法是:所加稀硫酸总质量加上黄铜质量,最后减去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计算的依据是 定律。
(4)黄铜粉末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总质量,即m值为 g。
(5)该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铜加热生成氧化铜,由红色变为黑色,则将红色的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变成黑色,故A正确;
B、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则向盛有铁片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故B不正确;
C、一氧化碳点燃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的结论,不是现象,故C不正确;
D、将细铁丝放入氧气中点燃,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D不正确。故选A。
2.D
【详解】A、家里电器着火时,先关闭电源,再灭火防止触电,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酒精是一种可燃物,在有明火的区域喷洒可能会爆炸,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先检验纯度,否则可能会产生爆炸,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碳酸氢钠溶液,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C
【详解】在N2+O2 2NO和2NO+O2=2NO2这两个反应中,反应物都是两种,生成物都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反应类型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然后再根据各种反应类型的概念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4.D
【详解】A、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5.C
【详解】X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说明X的活动性最弱;Z形成的化合物的溶液不能用Y制的容器盛放,说明Y>Z,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Y>Z>X。
故选:C。
6.B
【详解】A、由图中信息可知,属于阴影1处的应该是: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反应物两种,生成物一种,属于化合反应,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错误;
B、由图中信息可知,属于阴影2处的应该是:既是分解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两种,属于分解反应,应前后钾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氧元素化合价由-2价变成0价、锰元素由+7价变成+6价及+4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正确;
C、由图中信息可知,属于阴影3处的应该是:不是化合反应,不是分解反应,不是置换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而是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都是0价,反应前、后的氧元素化合价不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错误;
D、由图中信息可知,属于区域4处的应该是复分解反应,中生成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不符合复分解定义,错误。
故选B。
7.C
【详解】A、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解离为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故A错误;
B、人体对微量元素的每天摄入量甚微,正常的平衡饮食中已含有足够的微量元素,故B错误;
C、人体胃液正常的pH在0.9-1.5,如果出现异常,就会导致疾病,故C正确;
D、自来水厂在净化水的过程中,向水中加入明矾可以吸附水里悬浮的杂质,并形成沉淀,使水澄清,故D错误;
故选C。
8.B
【详解】A、化学方程式生成物中有气体,没有气体符号,故不正确;
B、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正确;
C、铜排在铁的后面,铜不能和硫酸亚铁反应,故错误;
D、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
故选:B
9.D
【详解】A、氢氧化钠能吸水,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硫反应,氢氧化钠固体吸水易潮解,可用作干燥剂,但不能干燥二氧化硫气体,故A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能与油脂反应,所以常用作炉具清洁剂,故B正确;
C、盐酸具有挥发性,用盐酸和锌粒反应制取的H2含有HCl气体,HCl气体能与浓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浓氢氧化钠溶液能除去气体中的HCl气体,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所以可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浓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得到纯净氢气,故C正确;
D、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盐酸中反应时可不断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使盐酸与氢氧化钠充分接触,故D错误。故选D。
10.C
【分析】本题考查元素符号的识别。
【详解】A、Hg是汞元素,故A不符合题意;
B、Ag是银元素,故B不符合题意;
C、Ag是银元素,故C符合题意;
D、Mg是镁元素,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元素符号书写时,首字母大写,次位小写。
11.错误
【详解】锌比银活泼,能从可溶性银盐中置换出银,但是氯化银难溶于水,故锌不能与氯化银反应,故错误。
12.错误
【详解】浓硫酸为强腐蚀性药品,所以贮存浓硫酸的容器上应上腐蚀品标志,故此题判断为错误。
13.正确
【详解】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使浓硫酸浓度降低,总质量增加,故此题判断正确。
14.√
【详解】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变稀;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潮解,会和二氧化碳反应变质;氢氧化钙也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变质;故这些物质都需密封保存,说法正确。
15.错误
【详解】不慎将少量酸沾皮肤上应先用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碳酸氢钠溶液。
16.氯化氢气体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 HCl+NaOH=NaCl+H2O B
【详解】氯化氢(HCl)气体不显酸性,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得到盐酸,盐酸呈酸性,可使小花变红色。(1)由实验可知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原因是氯化氢气体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2)向实验Ⅲ中变红的小花上喷足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发现小花最后变成黄绿色,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Cl+NaOH=NaCl+H2O。(3)实验可以用来说明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的是B,干燥的碳酸钠粉末放入氯化氢气体中,不反应。
点睛∶氯化氢(HCl)气体不显酸性,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得到盐酸,盐酸呈酸性。
17.(1) 沸点 B
(2)14:3
(3)CaCN2+3H2O=2NH3+CaCO3
(4)过滤
(5)氨气在水中溶解度比二氧化碳大,先通入氨气后溶液显碱性,利于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6) C 吸收水分,干燥气体
【详解】(1)获取氮气:在特定装置内将空气液化,然后升温,先出来的气体就是氮气。该方法利用的原理是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要得到较纯的氮气,必须生成物中无气体,图2中A中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B中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C中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要得到较纯的氮气,选择B。
(2)氮气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氮气与氢气混合时最佳的质量比为28:6=14:3。
(3)氰氨化钙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氨气和碳酸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N2+3H2O=2NH3+CaCO3。
(4)通过过滤可将难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与水分离,碳酸氢钠只有在固态时,加热才会分解,则第②步中操作的名称是过滤。
(5)将NH3和CO2通入饱和食盐水时,先通氨气,一段时间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因为氨气在水中溶解度比二氧化碳大,先通入氨气后溶液显碱性,利于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6)因为图4中的C中是分液漏斗,可通过控制滴加液体的速度从而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易吸收水分。所以将浓氨水滴加到固体烧碱上可以快速产生氨气,发生装置最好选用图4中的C,固体烧碱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吸收水分,干燥气体。
18.(1)AC
(2)隔绝氧气和水
(3)C+O2 CO2
(4) 51.2 0.4
1.75%
【详解】(1)化石燃料燃烧的产物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和颗粒物的排放,大量排出CO2,造成温室效应,或排出SO2等酸性气体,形成酸雨,颗粒物的排放,形成雾霾天气,故选:AC;
(2)金属材料表层使用氟碳涂料进行防锈,目的是为了防止铁与氧气、水发生反应而生锈,其防锈原理是隔绝氧气和水;
(3)“百炼成钢”是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2 CO2;
(4)解:设该铁合金中铁的质量为x,由②知氢气的质量为0.4g,则
=11.2g
故该样品含碳量为≈1.75%。
19. 大 铜的金属活动性排在氢之后 质量守恒 0.2 设Zn的质量为x
x=6.5g
黄铜中铜的质量为:20g-6.5g=13.5g
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答: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7.5%。
【详解】(1) 黄铜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大。
(2) 铜的金属活动性排在氢之后,不能置换出稀硫酸中的氢,因此黄铜合金中的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
(3)由题意可知,计算依据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即质量守恒定律。
(4)通过表格中数据可知,加入20g稀硫酸可以生成0.08g氢气,第三次加入20g稀硫酸时,一共加入60g稀硫酸,应该生成0.24g氢,现在生成了0.20g氢气,说明第三次加入20g稀硫酸时锌已经完全反应,所以第四次加入20g稀硫酸时不再有氢气生成,m=0.20g。
(5)见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