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溶解现象同步练习(含解析) 沪教版(全国)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溶解现象同步练习(含解析) 沪教版(全国)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05 22:0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章溶解现象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用200g 98%的浓H2SO4 配制成20%的稀H2SO4,需加水的质量为
A.580g B.780g C.784g D.900g
2.下列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50℃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溶质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B.A中含有少量的B可采用海水晒盐的原理提纯A
C.20℃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分别将40℃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A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最多,C溶液中无晶体析出
3.下列是某小组在实验室模拟从海水中获得精盐的流程图,此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的实验方法是

A.过滤 B.结晶 C.蒸发 D.蒸馏
4.下列关于溶液说法错误的是
A.生活中常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B.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C.把100g 10%的食盐水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D.配制100g 10%的氯化钠溶液一般经过计算、称量、溶解、装瓶存放等步骤
5.科学贵在创新,以下是对部分化学实验的改进,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改进后实验 A 探究燃烧条件 B CO还原氧化铜 C 测定氧气含量 D
目的 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空气 防止尾气污染空气 在密封容器中引燃白磷,使测定结果更准确 探究固体溶解时的能量变化
A.A B.B C.C D.D
6.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C.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
D.溶液中的溶剂只能为水
7.固体物质a、b、c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时,将接近饱和的c溶液通过降温变为饱和溶液
B.当b物质中混有少量a时,可采用降温结晶法提纯b物质
C.分别将a和c的饱和溶液从升温至,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是a增大、c减小
D.时,将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可得的饱和溶液
8.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A.蔗糖 B.氢氧化钠 C.硝酸铵 D.氯化钠
9.下列关于“粗盐提纯”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操作步骤依次是溶解、过滤、蒸发
B.在溶解操作中,需要使用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C.粗盐除去泥沙后得到的物质不是纯净的氯化钠
D.在蒸发溶剂的操作中,必须蒸干蒸发皿中的水分才能停止加热
10.乙醇(C2H5OH)俗称酒精,体积分数为70%~75%的酒精溶液可用作抗击新冠病毒的消毒液。下列有关乙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碳、氢、氧三个元素组成
B.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C.溶液中的溶剂为酒精
D.乙醇分子由9个原子构成
二、判断题
11.面粉在水中不易溶解,而食盐、碱面在水中也不易溶解。( )
12.洗洁精能去除油污是因为水能溶解油污。
13.物质的溶解度只与物质的性质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
14.“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中,溶解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
15.增加溶剂或者溶质可以增加物质的溶解度。( )
三、科学探究题
16.小明、小亮在学习了饱和溶液的定义后,一起探究影响饱和溶液形成的条件,做作了如下实验。
:小明在20℃时量取100ml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称取38.2g氯化铵,将称取氯化铵放入100ml水中,充分搅拌,烧杯内有剩余固体。小明将烧杯用酒精灯加热后,烧杯内固体消失,又称取2g氯化铵放入烧杯并搅拌,氯化铵全部溶解。
问题:小明的实验证明了影响饱和溶液形成的条件为: 。
b:小亮在20℃时量取100ml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称取38.2g氯化铵,将称取氯化铵放入100ml水中,充分搅拌,烧杯内有剩余固体。小亮用量筒量取10ml水倒入烧杯中并充分搅拌,烧杯内固体消失,又称取2g氯化铵放入烧杯并搅拌,氯化铵全部溶解。
问题:小明的实验证明了影响饱和溶液形成的条件为: 。
小亮提出:氯化铵的饱和溶液还能不能溶解其他物质呢?
他们又一起做了如下实验。
c:在20℃时量取100ml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称取38.2g氯化铵,将称取氯化铵放入100ml水中,充分搅拌,烧杯内有剩余固体。他们将烧杯内的溶液转移到另一烧杯内,得到20℃的氯化铵饱和溶液。他们又称取5g食盐放入得到的氯化铵饱和溶液内并充分搅拌,食盐消失。
结论:一定温度下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可以再溶解另一种不同的溶质。
问题:
(1)如何检验一瓶食盐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2)如何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四、综合应用题
17.为测定MgCl2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的组成情况,某研究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中有沉淀生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求解参加反应氯化镁质量(x)的比例式 。
(3)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整个过程中烧杯内各溶质的质量变化情况为 。
(4)原混合溶液中 MgCl2和HCl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 。
(5)请计算所加氢氧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
18.如下图装置可用于气体的吸收、检验和分离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装置 A(其中液体试剂足量)可以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进行分离。首先打开活塞 a,缓缓通入混合气体,广口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时从导管 c 逸出的主要气体是 ,为了检验该气体,将导管按 c-d-e-f-g 顺序连接,B 处观察到的现象为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中 A 和 C 两处用到澄清石灰水,其中 A 处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3)装置 C 中还应进行的操作是 ;一段时间后,断开 AB 装置,关闭活塞 a,打开活塞 b,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此时逸出的主要气体是 。
(4)现有36.5 g质量分数为20%的盐定质氢氧化钙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氯化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2.2%。请计算所得氯化钙溶液的质量是 。
19.如图是一组“吹气球”实验,请回答:
(1)仪器 a 的名称为 .装置甲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
(2)①若甲中固体为大理石,则反应方程式为
②若甲中固体为生石灰,a 中液体为水,则气球胀大的主要原因
③若乙锥形瓶中充满 HCl 气体,欲使气球明显胀大,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可以是
(3)甲装置也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现有 13.6g 溶质质量分数为 5%的过氧化氢溶液,充分分解后可以制得氧气的质量为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解: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200g×98%=(200g+x)×20%,x=780g。
故选B。
2.C
【详解】A、将50℃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降温后,A、B的溶解度均减小,均是饱和溶液,C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降温后,C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20℃时,B的溶解度大于20℃时,A的溶解度大于50℃时,C的溶解度,故20℃时,B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20℃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50℃时,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溶质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是B>A>C,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A、B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且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A中含有少量的B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而海水晒盐是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两者原理不同,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20℃时,A、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故该温度下,A、C的溶解度相等,符合题意;
D、分别将40℃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降温后,A、B的溶解度减小,均有溶质析出,C的溶解度增加,无晶体析出,但是溶液的质量未知,析出晶体的质量无法确定,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D
【详解】将海水分离为粗盐和苦卤的实验方法是结晶和过滤,将粗盐分离成精盐实验方法是蒸发结晶和过滤等,在从海水制备精盐的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的实验方法是蒸馏,其中涉及到的方法有蒸发、结晶和过滤。故选D。
4.D
【详解】A、向等量的两种水样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肥皂水,振荡,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可以区分,正确;
B、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溶液,故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正确;
C、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把100 g10%的氯化钠溶液分成等质量的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正确;
D、配制100g 10%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量取所需的氯化钠和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存放,错误。故选D。
5.B
【详解】A、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被气球收集防止污染空气,能达到目的;
B、一氧化碳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但是一氧化碳不和碱液反应,所以不能用于吸收一氧化碳,不能达到目的;
C、不用酒精灯点燃就不需要打开橡皮塞,所以瓶中的空气没有与外界流通,所以使测定结果更精确,能达到目的;
D、固体溶于水有能量变化,会使得瓶内压强改变,如果固体溶于水放热,瓶内压强变大,则红墨水的液面左低右高,如果固体溶于水吸热,瓶内压强变小,则红墨水的液面左高右低,能达到目的。
故选B。
6.C
【详解】A、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错误;
B、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比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错误;
C、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正确;
D、溶液中的溶解可能是水,也可能是其他的溶剂,错误。故选C。
【点睛】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反映的是溶质能否继续溶解,浓溶液与稀溶液反映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
7.D
【详解】A、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t1℃时,将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升温的方式,错误;
B、物质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要从b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b物质的晶体,一般采用蒸发结晶法,错误;
C、分别将a和c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至t2℃,a从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溶液不发生变化,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小,会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减小,错误;
D、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将30g a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可溶解25g,得到75g a的饱和溶液,正确。
故选D。
8.C
【详解】A、蔗糖溶于水后温度几乎不变,选项错误;B、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量,温度升高,选项错误;C、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大量热量,可以使罐内饮料温度明显降低,选项正确;D、氯化钠溶于水时无明显的吸热放热现象,选项错误。故本题选C。
9.D
【详解】A、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首先称量粗盐,再进行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的过程),故选项说法正确;
B、在溶解操作中,需要使用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故选项说法正确;
C、粗盐中含可溶性杂质和难溶性杂质,粗盐除去泥沙后得到的物质中除氯化钠外,还含有氯化钙、氯化镁等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在蒸发溶剂的操作中,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干,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0.B
【详解】A、乙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元素不能用“个”表示,故选项说法错误;
B、乙醇中C、H、O三种元素质量比为,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故选项说法正确;
C、酒精消毒液中的溶质为酒精,溶剂为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D、1个乙醇分子由2个C、6个H、1个O,共9个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1.错误
【详解】面粉在水中不易溶解,而食盐、碱面在水中易溶解,说法错误,故填错误。
12.错
【详解】洗洁精能去除油污是因为洗洁精有乳化作用,可以将油污乳化成小油滴而分散悬浮于水中,阻止油珠重新聚集。
13.错误
【详解】溶质的性质是影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内因,温度是影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外因,不是只有物质的性质,故错误。
14.错误
【详解】“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中,溶解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不能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故错误。
15.错
【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来解决问题。
【详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增加溶剂或者溶质不能增加物质的溶解度,故说法错误。
16. 温度 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看其是否能够继续溶解,若能,不饱和,若不能,则饱和 降低温度;加入氯化铵;蒸发溶剂
【详解】a:该实验中,氯化铵的量不变,水的量不变,温度不同,则溶解情况不同,故小明的实验证明了影响饱和溶液形成的条件为温度;
b:该实验中,温度不变,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不同,溶解情况不同,故小明的实验证明了影响饱和溶液形成的条件为: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c:(1)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看其是否能够溶解,若能继续溶解,则为不饱和溶液,若不能,则是饱和溶液;
(2)可以通过降低温度、加入氯化铵或蒸发溶剂的方法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17. 2NaOH+MgCl2=2NaCl+Mg(OH)2↓ 氯化氢的质量减少至消失,氯化镁的质量减少至消失,氯化钠的质量增加至不变 190:73 12%
【详解】(1)MgCl2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所以实验中有沉淀生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MgCl2=2NaCl+Mg(OH)2↓。
(2)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时的质量关系为:,则参加反应氯化镁质量(x)的比例式为。
(3)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整个过程中,首先是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所以烧杯内各溶质的质量变化情况为氯化氢的质量减少至消失,氯化镁的质量减少至消失,氯化钠的质量增加至不变。
(4)解:设原混合溶液中 MgCl2的质量为x,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x=19g;
,y=23.4g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300g×11.7%-23.4g=11.7g,设原混合溶液中HCl质量为z。
,z=7.3g
原混合溶液中 MgCl2和HCl质量比为:19g:7.3g=190:73。
(5)设与稀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m,与氯化镁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n。
,m=8g
,n=16g
则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总质量为:8g+16g=24g,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300g-11.6g-100g+11.6g=200g,则所加氢氧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2%。
18.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 + C02 = CaCO3 + 2H20 CO 黑色固体变红色 Cu0+C0 Cu+C02 吸收二氧化碳 将尾气点燃 C02 50g
【详解】(1)首先打开活塞a,缓缓通入混合气体,广口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此时从导管c逸出的主要气体是一氧化碳,为了检验该气体,将导管按c d e f g顺序连接,B处观察到的现象为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固体,是因为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OCu+CO2;(2)实验中A和C两处用到澄清石灰水,其中A处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气体;(3)装置C中还应进行的操作是处理尾气,方法是把尾气点燃或收集起来;一段时间后,断开AB装置,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滴加足量的稀盐酸,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此时逸出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4)设生成氯化钙质量为,
Ca(OH)2+2HCl═CaCl2+2H2O,
73 111
36.5g×20% x
,=11.1g,
所得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为:11.1g÷22.2%=50g,
答:所得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为50g。
19. 分液漏斗 旋转分液漏斗活塞,向锥形瓶中加水会看到气球胀大,一段时间后气球大小没有变化,说明气密性良好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使瓶内压强增大 氢氧化钠溶液 0.32g
【详解】(1)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装置甲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旋转分液漏斗活塞,向锥形瓶中加水会看到气球胀大,一段时间后气球大小没有变化,说明气密性良好。
(2)①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若甲中固体为大理石,则反应方程式为: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②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使瓶内压强增大,则气球胀大;
③乙锥形瓶中HCl气体被吸收时,装置内压强减小,内部的气球胀大,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氯化氢气体;
(3)设制得氧气的质量为x,
x=0.32g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使气球胀大的原理是改变装置的压强,造成压强差。除气体的变化外,通过反应放热或吸热也能改变装置的压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