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同步练习(含解析) 沪教版(全国)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同步练习(含解析) 沪教版(全国)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05 22:1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道路千万条,环保第一条。出行不低碳,地球两行泪。”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讲卫生,尽量使用一次性餐具
B.教科书循环使用
C.节假日多用电子贺卡
D.推广使用太阳能路灯
2.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有错误的一组是
A除杂的方法 B化学与能源
粗盐提纯——溶解、过滤、蒸发 木炭粉中混有铁粉——用磁铁吸引 CO2中混有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氢能源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能源 可燃冰将成为未来新能源 倡导大量使用高硫煤做燃料
C化学与医药 D化学与生产
用钛镍形状记忆合金制成人造卫星天线 用碳酸钙做补钙剂 用干冰做血液制品冷藏运输的制冷剂 用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用食盐的水溶液制造氢氧化钠 用铁矿石、焦炭和石灰石、空气炼铁
A.A B.B C.C D.D
3.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2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关爱自然,刻不容缓”,以下做法与之相违背的是(  )
A.农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 B.社会公共场所严禁吸烟
C.积极开展绿化国土行动 D.逐步实现化工企业零排放
4.如图为空气的成分示意图(按体积分数计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处物质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B.b处物质可供动植物呼吸
C.c处为混合物,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
D.空气中PM2.5含量高,说明空气质量好
5.下列对主题知识归纳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与能源 B.化学与材料
①煤、石油等是可再生的化石燃料 ②光能、电能等可通过化学能转化而成 ③风能、氢能等是具有开发前景的新能源 ①棉花、羊毛都属于天然材料 ②玻璃、塑料都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③合成纤维、合金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C.化学与人体健康 D.化学与环境保护
①老年人长期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 ②摄入某些重金属盐会导致人体中毒 ③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对人体有害 ①使用含磷洗衣粉可减少水污染 ②严禁焚烧秸秆可减少空气污染 ③使用光降解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
A.A B.B C.C D.D
6.生活中的下列用品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尼龙手提袋 B.不锈钢菜刀 C.陶瓷水杯 D.蚕丝被芯
7.未来社会最理想的能源是
A.煤 B.氢气 C.汽油 D.可燃冰
8.2018年和2019年我国电力能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能、风能、太阳能都是正在开发利用的新能源
B.减少煤的使用有利于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
C.煤燃烧产生的NO2和SO2都是形成酸雨的污染物
D.我国电力能源结构的变化体现了“低碳”理念
9.下列对某一主题知识归纳都正确的一组是
A物质与微粒构成 B物质鉴别
汞——由汞原子构成 氯化钠——由氯化钠分子构成 氮气和氧气——用燃着的木条 硬水和软水——观察是否澄清
C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D化学与环境
氨气有稳定性——作保护气 氧气有助燃性——作燃料 不使用含磷洗衣粉——减少水质污染 大量焚烧植物秸秆——会造成空气污染
A.A B.B C.C D.D
10.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性质 用途
A 干冰 升华吸热 人工降雨
B 盐酸 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除铁锈
C 氢氧化钠 能与酸反应 治疗胃酸过多
D 甲烷 能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做燃料
A.A B.B C.C D.D
二、判断题
11.用燃烧的方法鉴别纯羊毛和合成纤维( )
12.石油分馏和煤干馏都是化学变化( )
13.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相比,具有高弹性,绝缘性,耐油,耐高温和不易老化等性能( )
14.棉纤维透气性较好( )
15.研发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能避免因直接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 )
三、科学探究题
16.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遇水变蓝.
【猜想与假设】甲:CO2、H2O;乙:CO、H2O;丙:NH3、CO2、H2O; 丁:CO2、CO、H2O.
你认为 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O2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
(1)若实验中观察到A中无水CuSO4变蓝,B、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由此推断 同学猜想成立,请写出甲烷在此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A、B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其理由是 ,C装置的作用是 ;
【反思与交流】为避免有毒的CO污染环境,所以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四、综合应用题
17.近年来,多次发生煤矿瓦斯爆炸事件。瓦斯已成为导致我国煤矿特大恶性事的“头号杀手”。
(1)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矿井下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后,专家提出了注入液氮灭火的方案。液氮可用于矿井灭火的原因除了液氮汽化使温度降低外,还因为 .
(3)检测人员抽取了某矿井气体样品X,X中可能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三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多种。为了确认气体X的成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探究装置(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
①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气体燃烧装置后应该连接的导管序号是a→ .
②若装置I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Ⅲ增重3.6g,装置Ⅳ增重2.7g,则可判断气体样品X中一定含有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
18.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作为清洁能源,正逐步走进城乡居民生活。
(1)“西气东输”工程利于国家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极大改善了沿线居民生活质量。
①为防止传输天然气的钢管被腐蚀,可采取的措施有 (写出一种)。
②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过程 (填“释放”或“吸收”)能量。
③天然气的使用可有效减少酸雨形成。下列现象与酸雨有关的是 。
A.石刻文物被腐蚀 B.全球海平面上升
(2)工业上以CH4为原料生产H2,制取原理如下图所示:
已知变换塔、洗涤塔发生的主要反应依次是:

①“转化炉”中有H2产生,参加反应的CH4与H2O的质量比 。
②“洗涤塔”中气体从塔底通入,水从塔顶喷淋。这样操作的优点是 。
③若有32gCH4参与反应(假设各步反应都完全转化),理论上可制得 gH2。
(3)我国是世界上首个成功试采海域可燃冰的国家。可燃冰是CH4被H2O分子形成的笼包裹,在海底低温和高压作用下形成的结晶物质。
①可燃冰样品常存放于液氮储存罐中,其原因是 。
②可燃冰有多种结构,某H型可燃冰的化学式为CH4·9H2O,分析其结构发现:平均34个H2O分子构成6个笼,每个笼只容纳一个CH4或H2O分子,这6个笼内容纳的CH4与H2O分子个数比是 (填最小整数比)。
19.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科学。
(1)如图是几种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或元素的信息,请回答:

①B结构图中,x= ;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②A C两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③D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
(2)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①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
②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可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从微粒的角度分析,该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 (填“原子种类”“原子数目”或“分子种类”)。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讲卫生,尽量使用一次性餐具,会造成资源浪费;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B、教科书循环使用,减少资源浪费;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节假日多用电子贺卡,减少纸质贺卡的使用,节约资源;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推广使用太阳能路灯,节能、无污染;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B
【详解】A、粗盐提纯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铁粉能够被磁铁吸引,碳粉不能被磁铁吸引,则除去木炭粉中混有的铁粉,可用磁铁吸引,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除去CO2中混有的CO,采用的方法是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选项正确;
B、氢能源尚未推广使用,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能源,倡导大量使用高硫煤做燃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会加重空气的污染,选项错误;
C、用钛镍形状记忆合金制成人造卫星天线,碳酸钙中含有钙元素,可用碳酸钙做补钙剂,干冰易升华,能够吸收周围的热量,具有制冷效果,可用干冰做血液制品冷藏运输的制冷剂,选项正确;
D、用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用食盐的水溶液再通电的条件下反应制造氢氧化钠,用铁矿石、焦炭和石灰石、空气炼铁,选项正确,故选B。
3.A
【详解】A、农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产生有害气体、烟尘,与“关爱自然,刻不容缓”,相违背,符合题意。
B、吸烟产生的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污染环境,社会公共场所严禁吸烟符合主题“关爱自然,刻不容缓”,不符合题意。
C、积极开展绿化国土行动,能降低空气中烟尘,符合符合主题“关爱自然,刻不容缓”,不符合题意。
D、逐步实现化工企业零排放,符合符合主题“关爱自然,刻不容缓”,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B
【分析】由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故a表示氮气,b表示氧气,c表示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详解】A、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而a为氮气,故A错;
B、b为氧气,氧气可供动植物呼吸,故B正确;
C、c为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为混合物,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故C错;
D、空气中PM2.5含量越高,说明空气质量越差,故D错;
故选B。
5.C
【详解】A、①煤、石油等是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原说法错误,不合题意;
B、②塑料属于合成材料,原说法错误;③合金属于金属材料,原说法错误,不合题意;
C、①老年人长期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②摄入某些重金属盐会导致人体中毒;③甲醛能破坏蛋白质结构,所以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对人体有害,原说法均正确,符合题意;
D、①使用含磷洗衣粉会使水体营养化,造成水污染,原说法错误,不合题意。
故选:C。
6.A
【详解】A、尼龙手提袋是用尼龙制成的,尼龙属于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A正确;
B、不锈钢菜刀是用不锈钢制成的,不锈钢是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B错误;
C、陶瓷水杯是用陶瓷制成的,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C错误;
D、蚕丝被芯是用蚕丝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D错误;
故选:A。
7.B
【详解】A、煤燃烧会生成烟尘、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会造成环境污染,故A错误;
B、氢气燃烧生成水,对环境没有污染,所以最理想的燃料,故B正确;
C、汽油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引起温室效应和酸雨,故C错误;
D、可燃冰燃烧会释放出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故D错误。
故选:B。
8.A
【详解】A、风能、太阳能都是正在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水能不属于新能源,是常规能源,故选项错误;
B、减少煤的使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选项正确;
C、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都是形成酸雨的污染物,故选项正确;
D、我国电力能源结构的变化体现了“低碳”理念,选项正确;
答案为:A。
9.D
【详解】A、汞是由汞原子构成,正确;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错误,故选项归纳不完全正确;
B、氮气不支持燃烧,氧气有助燃性,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内,熄灭的是氮气,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正确;生活中常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浮渣较多的是硬水,错误,故选项归纳不完全正确;
C、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因此可作保护气,正确;氧气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错误,故选项归纳不完全正确;
D、使用含磷洗衣粉可能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因此,不使用含磷洗衣粉可以减少水质污染,正确;大量焚烧植物秸秆会造成空气污染,正确,故选项归纳完全正确。
故选:D。
10.C
【详解】A、固体的二氧化碳称为干冰,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升华吸热,使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铁锈的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属于金属氧化物,可以用盐酸去除铁锈,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氢氧化钠虽然能与酸反应,但是本身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可选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D、甲烷属于可燃性气体,能燃烧放出光和热,可用作燃料,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正确
【详解】燃烧时羊毛会产生烧焦羽毛味,合成纤维没有,故可以用燃烧的方法鉴别纯羊毛和合成纤维,说法正确。
12.错误
【详解】石油分馏是根据其组分之间的沸点不一样而分离开来,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而煤的干馏是隔绝空气,加强热,可生成煤焦油、焦炉煤气、焦炭,属于化学变化;
故该题错误。
13.正确
【详解】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相比,具有高弹性,绝缘性,耐油,耐高温和不易老化等性能,正确。
14.正确
【详解】棉纤维透气性和吸水性较好,故正确。
15.正确
【详解】直接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研发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避免因直接焚烧造成大气污染,故说法正确。
16. 丙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丁 4CH4+7O22CO2+2CO+8H2O 经过澄清石灰水时会携带水蒸气,影响水的检验 除去二氧化碳,以免对一氧化碳的鉴别造成干扰 有充足的氧气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无水硫酸铜是白色的,能和水反应生成蓝色的五水硫酸铜,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能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溶液时,能够带出水蒸气,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碳酸钠和水;要使燃料充分燃烧,必需有充足的氧气;含有碳元素的物质燃烧时,如果燃烧充分,生成二氧化碳,如果燃烧不充分,会生成一氧化碳,这样不仅浪费燃料,还会污染环境。
【详解】[猜想与假设]
甲烷燃烧不能生成氨气,因为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所以不可能生成含有氮元素的氨气.
故填:丙;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实验探究]
(1)实验中观察到A中无水CuSO4变蓝,说明甲烷燃烧生成了水;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甲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说明甲烷燃烧生成了一氧化碳,由此可知,因为燃烧生成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丁同学的猜想成立;甲烷在此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CH4+7O22CO2+2CO+8H2O.
故填:丁;4CH4+7O22CO2+2CO+8H2O.
(2)如果A、B装置的顺序颠倒,则混合气体从B中出来后,会带上水蒸气,再通过A装置时,如果无水硫酸铜变蓝色,使硫酸铜变蓝色的水可能是甲烷燃烧产生的,也可能是从石灰水中携带出来的,也可能是二者都有,这样就影响了水的检验.
故填:经过澄清石灰水时会携带水蒸气,影响水的检验.
C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以免对一氧化碳的鉴别造成干扰.
故填:除去二氧化碳,以免对一氧化碳的鉴别造成干扰.
当氧气充足时,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不能生成一氧化碳.
故填:有充足的氧气.
17. 不助燃,不可燃 d→e→b→c 甲烷和一氧化碳
【分析】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详解】(1)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液氮可用于矿井灭火的原因除了液氮汽化使温度降低外,还因为不助燃,不可燃。
(3)①甲烷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的检验应该先检验水再检验二氧化碳,否则会影响水的检验,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并且要长管进,短管出,气体燃烧装置后应该连接的导管序号是a→d→e→b→c。
②若装置I中无明显变化,说明没有二氧化碳,装置Ⅲ增重3.6g,则生成3.6g二氧化碳,其中碳元素的质量为,装置Ⅳ增重2.7g,说明生成了2.7g水,其中氢元素的质量为,则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8:30,而甲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故气体样品X中一定含有的气体是甲烷和一氧化碳。
18. 在钢管内外刷漆 释放 A 8:9 水与二氧化碳能充分反应,将二氧化碳完全吸收; 16 防止甲烷泄露; 2:1
【详解】(1)①为防止传输天然气的钢管被腐蚀,可采取的措施有在钢管内外刷漆,隔绝空气和水,防止被腐蚀。
②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该过程释放能量。
③A、石刻文物被腐蚀与酸雨有关
B、全球海平面上升与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有关;
故选A。
(2)①“转化炉”中有H2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参加反应的CH4与H2O的质量比 ;
②“洗涤塔”中气体从塔底通入,水从塔顶喷淋。这样操作的优点是水与二氧化碳能充分反应,将二氧化碳完全吸收;
③设转化炉中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x,生成的一氧化碳的质量为y。
设变换炉中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z。
z=4g
因此理论上可制得12g+4g=16gH2。
(3)①由题干可知,可燃冰是CH4被H2O分子形成的笼包裹,在液氮的作用下水分子能够牢牢包裹甲烷分子,因此可燃冰样品常存放于液氮储存罐中,其原因是防止甲烷泄露;
②平均34个H2O分子构成6个笼,每个笼只容纳一个CH4或H2O分子,设6个笼内容纳的CH4的个数为x,则H2O分子的个数为6-x;H型可燃冰的化学式为CH4 9H2O,所以x:(34+6- x)=1:9,解得 x=4,6-x=2,所以CH4与H2O分子个数比是2:1。
19.(1) 8 74.92 Al2O3 1
(2) 天然气 分子种类
【详解】(1)①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B结构图中,x= 12 - 2 - 2 = 8,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4.92,故填:8;74.92;
②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A的质子数为8 ,属于氧元素,C的质子数为13,属于铝元素,A C两元素形成化合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铝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其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2O3,故填:Al2O3;
③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D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9-2-8-8=1,故填:1。
(2)①目前,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故填:天然气。
②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甲醇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该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变化,故填:分子种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