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教学目标】
1.读诵,品味音韵之美。
2.吟诵,品析表达之妙。
3.体悟,学习儒士精神。
【评价任务】
1.识记常识。
2.读诵诗歌。
3.说出诗的大意主旨。
4.品析诗句的表达之妙。
5.比较赏析《春望》《月夜》。
6.理解感悟杜甫的伟大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课,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诗歌,一首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春望》。(出示课题并板书)
出示学习目标
1.读诵,品味音韵之美。
2.吟诵,品析表达之妙。
3.体悟,学习儒士精神。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读诵品味律诗的音韵之美,欣赏吟诵品析表达之妙,体悟并学习杜甫济世安民的儒士情怀。
二、学习《春望》
简介作者
出示填空题。请看填空题,同位讨论口头填空,投出答案齐读。
(一)读诵,品味音韵之美。
1.读准字音。端起课本(字正腔圆的齐读一遍)
正音(幻灯片出示)搔( )胜( )簪( )
交流易错字。板书
2.读出诗味。诗歌如何读出诗味呢?老师认为应该(出示)a.节奏一致,b.韵字拖长,学生试读,指名读。
春 望
杜甫
国破 山河在,城春 草木深~~~
感时 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
烽火 连三月,家书 抵万金~~~
白头 搔更短,浑欲 不胜簪~~~
3.读出律诗的韵味。
(指导出示)课本63页有对律诗的特点的介绍,速读浏览。
结合这首诗强调,每句都是5个字,共八句。2、4、6、8句押韵,且是平声韵。两句一联,首颔颈尾。
(出示)平仄:普通话的四声,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短促也是仄。
入声是古音里的一个声调,后发生变化,分布在现在的普通话四声里。读短。
(出示)用“—”表示平声,
用“∣”表示仄声。
用“!”表示入声。
出示《春望》平仄
春 望 杜甫
﹗ ︱ - — ︱ - — ︱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 ︱ ︱ ︱ ﹗ ︱—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 - — ﹗ - — ︱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 - ︱ ︱ - ﹗ ﹗ —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问:为何如此作诗?
答:读起来好听。
怎样读出原滋原味呢?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短韵长地读。
4.师示范讲解首联,学生跟读。跟读全诗。(1.练习读诵。2.提名读诵,3.指导。再读诵。4.打手势跟老师读诵。5.用下巴表示平仄的读诵。6.站起来,闭上眼睛摇头晃脑的读诵)
5.欣赏吟诵录音。模仿古人的读,听录音后解释,古人这样就叫读。叶圣陶先生把古人的读法叫吟诵。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就是这样读书的。摇头晃脑。
6.领吟。要不我们也吟诵一遍?来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吟。都闭上眼睛。
(二)吟诵,品析表达之妙。
1.读懂诗意。结合注释,读一句,译一句。小组合作每人一联,交流。提问小组代表回答,师点评点拨并形成板书:
首联(起) 望之景 寓情于景 白描反衬
颔联(承) 望之感 情景交融 以乐衬哀
颈联(转) 望之思 转笔虚写 运用夸张
尾联(合) 望之人 细节描写 间接抒情
诗言志: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让我们再吟诵中再次领会本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生讨论回答。
出示填空题,
描写了春日长安城(荒凉、破败、凄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忧国 )、(感时)、(思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2.我会赏析。
赏析其表达之妙。
师引导赏析首联出示范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起 望之景
用 手法写 表达了 的心情。
一个 字 的景象,突出 。
3.赏析声韵。
杜甫将个人命运跟国家人民的命运融为一体,这种感情悲慨、壮大、深厚,然而诗人抑制住了这种悲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这就是杜诗的“沉郁”。“沉郁”的情感必须用“顿挫”的手法来表达(多用入声字表痛苦决绝和对情感的抑制)。
高表强调。“国”入声“破”去声,读高读短,强调突出国都长安被叛军攻破,焚掠一空的悲愤痛苦之情。
长是延展。全诗押“in”韵,拖长后紧闭双唇,有压抑深藏之感,读来如同人的呜咽,韵不断重复,让人感受到那种痛苦悲凉的情感。
吟诵出杜诗的“沉郁顿挫”。
三、比较欣赏《月夜》
在困居长安期间,杜甫还作了一首五律《月夜》是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出示 月夜
—︱——﹗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夜鄜州的月亮,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远远想起可爱的儿女们,还不懂得想念长安。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雾气打湿了你的鬓发;月光的清辉该使你的玉臂发寒。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何时才能共倚帷帐。就让月光把我们的泪痕一起照干?
(一)读诗,读翻译。
(二)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思想感情:(同)都表达了思亲之情。(异)《春望》主要表达忧国之情,感情沉郁;《月夜》主要表达思亲之情,感情委婉。
写作手法:(同)都是写实,反映安史之乱时期的历史。都运用想象。(异)《春望》写实较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月夜》全用虚笔,借助想象思亲之情更委婉有致,深切动人。
四、体悟,学习儒士情怀
同学们通过这两首诗大家应该感受杜甫是一个怎样的诗人了吧!
是的,他不愧称为“诗圣”。圣,乃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之意。
杜甫少怀大志,立志做一名济世安民的儒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登上泰山他抒发志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士一生的追求。
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然而杜甫目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身穷困,却依然关心更穷苦的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真乃诗圣也!
安史之乱后,春望长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晚年漂泊蜀中,无处安身却发出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何其伟大,何其悲壮。这就是儒士——杜甫。
儒士是中国人中品格最高的一群人。是中华文化的脊梁,何其伟大!
再问:杜甫是怎样一个人?是的诗圣,是君子,是儒士。是中华文化的脊梁。
五、检测题
1.烽火连三月, 。
2.“ , 。”一联情景交融,将家国之忧与个人之恨交织在一起,其情更为悲恸、更显“沉郁”。
3.对《春望》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即写眼前之景:山河虽在,国都繁华不在,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了。这是诗人思念亲人所致。
C.全诗由情及景。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这首诗前三联都对仗,音韵和谐。将个人命运跟国家人民命运融为一体,其忧国忧民之情更为悲慨壮大深厚。
努力追求课堂的“无我之境”——《春望》教后反思
指导读诗太重视“我”的预设,而忽略“生”生成效果,忽略“生本”。比如:吟诵教学,只想把吟诵的相关知识多给学生,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本节课的重点(后化繁为简),几遍读程式化,缺少单独就一个学生、一句话、一个字的读法的引导和修正,缺乏耐心。比如,原计划设计一个讨论题:杜甫被困长安忧国思家,如果有朋友营救使之得以离开长安,他会作何打算,又会作何行动?但因考虑无法掌控生成效果,未能放手。还有,本应进行个对对子训练,也是考虑时间不好把控,原定任务完不成,没有设计。其实,一堂课给学生多少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多少能力的训练,“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训练要落到实处,练出效果。不是老师教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提升了多少能力。过于注重完成预设的流程,就会放不开手脚,其实敢于在某些需要做细的地方做细弄透,即便在后面舍弃部分预设内容,又如何?留待下节课解决完全可以。
好的课堂应是师生沉浸其中,不为窗外嘈杂所动。在获取新知中得到快乐,在能力训练中体验成功。这堂课学生明显受到台下的影响,展示局促,学生怕说错,影响了所谓的“课堂完美”,生成的问题少,就显得乏味。老师怕节外生枝,在赏析诗句表达之妙时,教师本应继续引导纠正示范,反复训练。设计几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充分讨论。评价题也可以不用填空的形式出现。
总之,感谢刘勇、朱绍经两位老师的信任,安排我执教了这堂课,过程中得到团队所有成员的指点帮助,深感荣幸。我将基于以上思考,在以后的课堂上努力上好每一堂课,(师)教准教对,(生)学会学深,(师生)评当评巧。将教学评一致的理念内化于心,摆脱习惯思维的影响,努力追求课堂的“无我之境”,提升课堂效率。以上思考或许不成熟,留待以后再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