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8 12:5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
苏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她的美丽,不仅仅有富(shù) ▲ 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依旧有青山叠翠、碧水常流的生态:不仅仅有秀丽山水对城市的青(lài) ▲ ,更有深厚人文精神的绵(gèn) ▲ 和弘扬:不仅仅有现代化的城市风貌,更有现代城市文明的内(hán) ▲ 和依然博动着的优秀文化基因。有人认为,在苏州这样一个经济发达地区谈文化,其实这里的文化已经超乎了物质。
(l)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①富(shù) _________ ②青(lài) _________ ③绵(gèn)_________ ④内(hán) _________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2分)
①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②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2.名句默写。(8分)
(1)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川》)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3)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过零丁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运用有误的是哪一项 (3分)( )
A.著名演员王刚把和坤这个老谋深算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他多才多艺,组织能力强,在我们整个年级鹤立鸡群,是学校学生会主席的热门人选。
C.搭乘“比闪电还迅速”的太空云霄飞车飞往银河彼岸,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宇宙探险。
D.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核物理学家于敏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4.名著阅读。(10分)
(1)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填写表格中的相关内容。(3分)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1972),A_________(国籍)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记者、通讯员。
采访时间 1936年6月至10月
采访路线 从 B (地点)出发,经过西安,进入陕甘宁边区,最终回到西安。
采访对象 有以 C (人名)为首的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有游击队队员和红军战士,还有普通民众等。
采访内容 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4分)
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在此以前,我得继续写我的报道,因为我们已经写到红军在西北的会师。我把毛泽东主席关于这六千英里的长征的旧体诗附在这里作为尾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请简要说说“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的起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联系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各用一个短语概括完整《七律·长征》中依次为我们展示的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喜踏岷山雪。(2分)
(3)学校将《红星照耀中国》列为“大阅读活动”的必读作品,请你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为这部“红色经典”写几句推荐语。(不超30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性学习。(6分)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材料二:农耕时代没有现代技术,一切靠天吃饭,农田的耕作播种需要了解天象,预测天气气候。于是,我们的先人就发现可以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来认识外界自然变化,认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慢慢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
材料三:不仅古代,在现代“二十四节气”也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清明节气的祭祖活动、冬至的吃饺子等;在农村,二十四节气仍然指导着农民朋友们的农事活动;中医的理论体系要求医生考虑节气,也就是结合天气气候特点和病人的病症来看病,广大老百姓也会按照节气规律来改变作息饮食和养生。
(1)根据材料一,郦道元《三峡》中“每至晴初霜旦……哀转久绝”所描写的景物应该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节气之间。(2分)
(2)后两组材料分别从“二十四节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来介绍。(2分)
(3)以下是征集到的传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措施,其中不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鼓励种植、销售反节气蔬果
B.把节气知识收入课本,把节气故事编成民谣
C.各大报纸设专版宣传节气知识
D.各个单位定期举行相关节气的知识竞赛
二、阅读与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5-6题。(5分)
渡荆门送别 饯别王十一南游
李白 刘长卿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①。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谁见汀洲②上,相思愁白苹③。
【注】①落日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②汀洲::水中可居之地,这里指江岸。③白苹:一种水草,花白色.
6.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说说下面诗句中的加点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2分)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两首诗同为送别诗,所写的内容与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1小题。(12分)
冷泉亭记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①,风泠泠②,可以蠲烦析酲③,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④又潺湲⑤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⑥,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选自《白氏长庆集》)
【注释】①渟(tíng)渟:水停止不动的样子。 ②泠泠:形容风清凉。
③蠲(juān)烦析酲(chénɡ):消除烦闷、解除困乏。蠲:消除、去除。 ④矧(shěn):况且。 ⑤潺湲(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⑥俗士:指未出家的人,与出家人相对。
8.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余杭郡/为最 B.而/撮奇得要
C.吾/爱其泉渟渟 D.可垂钓于/枕上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尤( ) (2) 隅( ) (3)辄( )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文描写的对象是冷泉亭,为什么文章一开始要写余杭郡、灵隐寺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列文章,回答12-14题。(8分)
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
①“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②牛是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象征。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爱牛、救牛、颂牛的一个原因。“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画家李可染也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不计得失、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③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征。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以牛自喻,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望的,始终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④牛是勤奋耕耘、吃苦耐劳的象征。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五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勤来的精彩。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耕耘出来的。
⑤“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牛年就要有一股子“牛劲”,就要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足”“牛气冲天”。
(来源:《人民日报》陈凌2021年2月11日第4版,有改动)
12.阅读全文,在第③段横线处补充两个合适的四字词语。(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梳理第④自然段的论证思路。(2分)
首先,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强调成绩的取得、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勤奋耕耘、吃苦耐劳。
14.下面的材料作为事实论据补充在文章的第②自然段合适吗?说说你的理由。(3分)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他向古代典籍钻探时,有如向地球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从唐诗下手,不动声响,无声无闻,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6-18题。
老杨树下
舒小骅
宿舍楼前耸立着一棵老杨树,纹理粗糙的枝干奋力托举起硕大的树冠。入夏来,树上缀满大大小小浓密的叶子,犹如撑开一把遮阳的巨伞,为树下乘凉的老人、玩耍的孩子提供着清爽和绿意.
午后,我正在赶写一篇文章。窗外由远而近传来“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稍后便响起了“磨剪子嘞戗菜刀”的悠长吆喝。思绪被搅乱,我刚停住笔,猛然间,窗外爆发出争吵——“你磨刀怎么这么贵呀!不能便宜点吗 ”“你打听打听,眼下都这个价。”眼看文章根本没法继续写,我迅速穿上外衣开门下楼。
树荫底下横了一条绑着磨刀石、悬挂小铁罐的长凳。旁边有个拿菜刀的老太太正与身材消瘦的磨刀师傅侃价。师傅有把子年纪了,穿着一件围裙式的粗布工作服,脸上胡子拉碴的。他磨一把莱刀要6元,老太太不干,坚持只给4元。我想让二人生意尽快做成好早点走人,就劝他俩:“你们各让一步,5块钱磨了吧!”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老太太转过脸来,像要打架一样冲我吼道:“凭什么要5块,这1块钱你替我出 ”我本想给双方打个圆场,却没料到两面不落好,只得闭上嘴在一旁傻站着。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僵持了一会儿,不欢而散。
“你这是何苦呢!”我在一旁轻声埋怨磨刀师傅说:“5块钱给她磨了算啦,不就是少收1块钱嘛!”“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少收她1块,待会儿你要磨刀,俺是不是也得少收1块 再来人磨刀,俺不都得少收1块。那俺今晚买干粮、买菜的钱就不够啦!”
听他这么说,多收少收这1块钱还真关系到温饱的大问题。我不免试探着问:“那你一天能挣多少 ”“这可说不好,干俺这行,哪能旱涝保收。”我又追问:“那你最多一天磨过几把刀 ”磨刀师傅想了片刻回答:“你还甭说,头年真有那么一次。俺一天磨了20把菜刀、5把剪子。干一桩活挣5块。那可是俺生意最火的一天。”说到这,磨刀师傅的一双干眼中闪现出亮光,四周包裹的皱纹也舒展开了,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生动起来。
“那最少的一天呢 ”磨刀师傅叹了口气说:“唉,出门转悠一整天,一桩活没揽下也是常有的事。就像今天吧,大热天的,有几个人来送活 赶上刮风下雨下雪天就更甭提啦……”通过交谈,我大致了解到磨刀师傅的人生经历。他性邵,年近六旬,早先在一家县刀具厂上班,厂子倒闭后回乡务农。妻子多病,三天两头跑医院。为了看病方便,他和儿子陪妻子进城长住。租房、吃饭、看病、买药……全需要钱。儿子每天去建筑工地打工。他的肾有病不能干重活,只能凭磨刀的手艺挣一份零钱。我对邵师傅的同情心油然而生,想撵他挪地方的念头早已打消,脑子里转悠的只是能为他做点什么。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提把菜刀来磨,趁着邵师傅干活,我回了趟家,翻出4把生锈的刀剪,又倒了一杯凉开水拿到老杨树下。邵师傅此刻正伸出左手大拇指在磨得铮亮的刀刃上试了试,然后把菜刀递给中年妇女,叮嘱说:“这刀刃可锋利,用时留点神,当心拉了手。”“邵师傅,你先喝口水,再帮我磨磨这几把刀剪。”邵师傅接过水杯连声道谢,仰面朝天一口气喝完,然后开始干活。活千完后,我对他说:“4把刀剪,该给你24块对吧 ”不料他回答:“你送的活多,得给你优惠,每把5块。”“那怎么行,不能坏了你的规矩。”我寸步不让地与他逆向侃价,一番拉锯后,邵师傅让步了。我抽出一张50元的递给他。他为难地说:“今儿送活的人少,手头没零钱找。.”我一把将钱塞进他手里说:“那就别找啦!”他摇头道:“那不成!俺哪能占这种便宜 ”说罢他拿着那张钞票转身直奔向邻楼底层的小卖部,不一会儿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先退给我26元,又把一小瓶显然是为换零钱而买的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我猜想他大概是带回家去给有病的妻子或者出力流汗的儿子。
我收下钱,跟邵师傅道了别,回家刚坐下,忽听门铃响。开门一看,原来是邵师傅。他微微喘着气说:“摁了好几家门铃才找到你。”说着举起一张卡问:“这是你刚才丢的吧 俺收工时在地上检到的。”那是一张不设密码,任何人持有都能使用的商场购物卡。我告诉他这张卡不是我丢的,让他再问问别人。邵师傅有些失意地说:“已问过几个人了,都没人认领啊!”“那你就留着自己用呗,”为了使他安心,我又添了一句:“反正又不是偷的、骗的。”“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蔑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我急忙致歉说刚才失言了。“丢卡的人还不知有多着急呐!”邵师傅说罢又问我居委会的所在地。我猜他是想通过居委会寻找失主。
邵师傅匆匆离去后,我的心潮难以平静。我伸头望窗外,老杨树下已空无一人,但“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似乎仍在回荡。老杨树被夕阳铺洒上一层迷人的金色,晚风拂动着枝叶发出轻微的声响,宛若应和着铁板声在歌唱。
(有删改)
15.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填写下面表格。(4分)
故事情节 人物心理
邵师傅与磨刀老太太争吵,搅乱了我的写作思绪 厌烦
我劝他们各让一步,反而两面不落好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情
我回家找了四把刀剪请邵师傅磨,他拒绝多收钱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动
16.结合上下文分别说说下面句子中邵师傅“瞪”我的原因。(4分)
(1)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蔑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邵师傅的形象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选文开头和结尾对老杨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分)
请以“轻启小窗观秋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1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1)①庶;②睐;③亘;④涵(2)①“常”改为“长”;②“博”改为“搏”
【解析】做本题时,注意正楷书法要笔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标点符号各占一格。
2、
(1)海内存知己;
(2)烽火连三月;
(3)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4)烟笼寒水月笼沙;
(5)僵卧孤村不自哀;
(6)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注意重点字词要清晰。
3、A
【解析】A.使用有误,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句中指的是人物的饰演,所以该成语使用有误。BCD.使用正确;故选:A
4、
(1)A美国;B北京;C毛泽东。
(2)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撤退。②巧渡金沙江、飞夺沪定桥
(3)示例:《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犹如一盏明灯,书写红军历史,照耀人生之路。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与内容的积累。A处填写的是作者姓名,即斯诺;B处要填写斯诺到延安采访行程的出发点,即北京。C处填写的是采访对象,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只要平时阅读时善于总结积累,此题难度不大。
2)①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阅读原著,可知“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指的就是红军长征。在书中指出,蒋介石采取“包围“匪军’,对他们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的战略,即第五次围剿。而红军在这次反围剿中失败,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②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题干已指出这首诗为我们依次展示了五幅“征难图”,所以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图画提示,找到对应诗句,再根据名著中表述的红军长征中的事件,即可得出答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对应的是题干中给出的“腾越五岭、疾跨乌蒙”两幅图,根据下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可概括出图画内容分别为:巧渡金沙江、飞夺沪定桥。
(3)本题考查名著推荐语的拟写。推荐名著,一般以介绍作者、内容、主旨、写法及影响力等为主,但从此题字数的限制来看,只能从作品的影响力,即围绕“重读红色经典秉承革命精神”这一中心,运用恰当的修辞拟写。
5、(1)霜降立冬 (2)由来(或来历)(社会)意义(或影响) (3)A
【解析】(1)“每至晴初霜旦……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以“霜旦”的“霜”和“林寒”的“寒”暗指深秋,节气应为“霜降”与“立冬”之间;以山猿哀鸣,渲染了深秋的萧瑟气氛。
(2)考查说明的角度。材料二中的“我们的先人就发现可以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来认识外界自然变化,认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慢慢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一句显然是从“二十四节气”由来的角度来进行说明。材料三中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导着农民朋友们的农事活动”“中医的理论体系要求医生考虑节气”“广大老百姓也会按照节气规律来改变作息饮食和养生”等句明显讲的是“二十四节气”的社会意义。(3)题干的核心是“传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措施而“鼓励种植”没有谈到节气;“销售反节气蔬果”更与“传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形成反差。所以A不合适,其它几项都属于传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措施。
二、阅读与理解(40分)
6、①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②一个“空”字,不保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为朋友有个美好前程而无比欣慰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词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①“山随平野尽”的意思是: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解答时需要注意作者是乘在小舟之上欣赏两岸的风景,由两岸连山起伏到进入广阔的原野。“随”字用得好,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②“青山空向人”的意思是: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一个“空”字,不保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为朋友有一个美好前程而无比欣慰之情。
7、李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刘诗中友人已乘舟向烟水迷蒙的远方驶去,但诗人还在向他洒泪挥手送别。渐渐地,看不见友人的旅舟了,江面上鸟在飞着,不知它们要飞往何处;远处只有青山默默地对着诗人。朋友乘坐的船儿沿长江向远处去了,诗人在斜阳里伫立,想象着友人即将游五湖的情景。就这样离别了,不知有谁知道诗人对朋友的悠悠相思。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恨。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和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整体把握诗意,通过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抓住关键词来辨别情感的不同之处。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李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刘诗抒发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情意,描写了挥手远望直到陷入思念,愁肠百结,写得动人心弦。全诗没有“别离”二字,只写离别后的美景,然而浓浓的离情别绪已完全融入景中,曲折婉转,首尾呼应,手法新颖,别具匠心,离思深情,悠然不尽。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
8、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的能力。划分句子节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断句错误的答案为D项。改为:可/垂钓于枕上。译为:可在枕上垂竿钓鱼。
9、(1)突出、优异 (2)角落 (3)就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和对言常用词的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尤:突出、优异。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隅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角落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0、
(1)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
(2)这就是我认为冷泉是余杭郡最幽美的地方,是灵隐寺最好的去处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法。注意玩所以甲等字词的翻译。可足于床下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判断句的翻译。
11、用著名的景观衬托不知名的景点,以突出冷泉亭这一胜景。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要想捕捉材料信,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文章一开始要写余杭郡、灵隐寺是用著名的景观衬托不知名的景点这是一种衬托写法,以突出冷泉亭这一胜景。使主体的特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12、示例:开拓创新、勇于拼搏(体现开拓创新、拼搏之类的词,意思相近都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论点的提炼。从第段和最后一段看,牛有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种,分别代表或象征一种精神品质,②②段分别论述孺子牛和老黄牛象征的品质,段应论述拓荒牛的象征意义从①段的总括句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和③段的分析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新棘前行的力量所在可知,处于段首论点位置的词语应是创新拼搏之意,需用两个四字词语来表述。
13、首先牛是勤奋耕耘、吃苦耐劳的象征这一分论点;接着,引用古语、列举齐白石勤奋耕耘、终有所成的例子展开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本段第一句提出牛是勤奋耕耘、吃苦耐劳的象征的分论点;第二句用古语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进行道路论证;第三四句概述齐白石的故事,第五六句对事例行议论小结;最后一句,得出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耕耘出来的结论。本题只需填出一二两个论证步骤即可。
14、不能因为材料表现的是闻一多先生勤奋治学刻苦钻研的品质,第自然段的分论点是无私献任劳任怨的品质材料与观点不符。
【解析】本题考查论据的选用。第二段的分论点是牛是无私献、任劳任怨的象征,而材料所述闻一多先生是如何钻探古代典籍的,表现的是闻一多先生勤奋治学,刻苦钻研的品质,并没有表现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品质,因而不能证明本段论点。故不合适。
15、①埋怨②我的得知了邵师傅的处境③难以平静④邵师傅捡到一张没有密码的购物卡,四处寻找失主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划分成五部分,从“午后,我正在赶写一篇文章”到“我迅速穿上外衣开门下楼”是第一部分,邵师傅与老太太因为价钱争吵,我无法专心写作所以此时心里厌烦,下楼劝架。从“树荫底下横了一条绑着磨刀石”到“买菜的钱就不够啦”是第部分,“我”下楼劝架想让他们各退一步,却两面不落好,此时“我在一旁轻声埋怨磨刀师傅”。从“听他这么说,多收少收这1块钱还真关系到温饱的大问题”到“脑子里转悠的只是能为他做点什么”是第三部分,“我”通过与邵师傅的聊天了解到他家境困难,有生病的妻子和在工地打工的儿子,而且磨刀的工作挣得也不多,所以此时“我对邵师傅的同情心油然而生”。从“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提把菜刀来磨”到“我猜想他大概是带回家去给有病的妻子或者出力流汗的儿子”是第四部分,“我”想帮助邵师傅,借着磨剪刀的事情多给他一些钱,但是邵师傅坚决拒绝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最后“我收下钱,跟邵师傅道了别”到“猜他是想通过居委会寻找失主”是第五部分,邵师傅捡到一张没有密码的购物卡,但是他没有私自留下而是尽力寻找失主,“我”对他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16、
①他认为我的“调解”伤害了他的做人原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所以瞪我。
②他认为我小看了,那样说他是对他诚实人格的侮辱,所以瞪我。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情节理解。①“我”上前劝邵师傅和老太太,让他们各退一步,但是这样会坏了邵师傅做生意的原则,会给他带来损失,所以邵师傅瞪“我”。②“我”让邵师傅留下那张购物卡,他认为这是对他人格的侮辱,即使贫穷他也要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而不会贪图小便宜失了人格,所以他瞪“我”。
17、例:①老实本分。坚决不收“我”主动多给他的钱,并跑到小卖部买水换零钱找给“我”。②拾金不昧。捡到一张购物卡,非要找到失主,坚决拒绝占为己有。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第七段,写邵师傅在给中年妇女磨完刀后,提醒她“这刀刃可锋,用时留点神,当心拉了手”,可以看出他为人的善良;第八段我要将找不开的五十元钱都给邵师傅,他宁可去奢侈的买一瓶矿泉水找也不愿收下,表现了他为人的朴实,不贪财;“又把一小瓶显然是为换零钱而买的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可以看出他为人的节俭;第九段写邵师傅四处寻找购物卡的失主,表现了他的拾金不昧,为人诚实。
19、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开头段描写老杨树,从内容上介绍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一个炎热的夏季,在宿舍楼下的杨树下,天气炎热开着窗户,很容易听清楼下的声音,所以后文作者才会下楼劝解,为下文情节做铺垫。结尾段描写老杨树是为了用老杨树来赞扬邵师傅的品质,朴实真挚。结构上,开头结尾都使用景物描写,形成照应,是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
【解析】开头段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在夏季午后的宿舍楼下,烘托出惬意的氛围,为下文我倒树荫下找邵师傅磨剪刀做铺垫。结尾段描写老杨树,风吹老杨树树叶的声响如同邵师傅敲击铁板的声音,烘托出邵师傅高尚的品格,令作者难忘。开头结尾段都描写老杨树,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三、作文。(50分)
轻启小窗观秋色
中秋节,我到老家去看爷爷。爷爷住在山脚下的小院里。吃过晚饭,我倚在窗前,向外望。原来,秋早就来了,多么令人喜爱的秋色啊!
先不说那大好的秋色,单单是不起眼儿的草儿、叶儿就有无限趣味。看吧,砖缝里、墙根下,狗尾草换了新装,变得可爱起来-毛茸茸、黄燦灿的,让你忍不住想抚摸;野菜也来凑热闹,它们的个头儿长了不少,顶部开了小花,星星点点的,十分迷人。它们的叶儿倒不争气,全弓着腰,下垂着,也许是故意放低姿态,想让花朵得到更多的关注。秋天就像母亲,给夏天里不得宠的孩子搭建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它们也能获得人们的关注。
农家小院里,金灿灿的玉米脱去了外衣,三五个系成一捆挂在木梁上。它们蓄着卷曲的胡须,挺着啤酒肚,像一个个阔佬。当然,它们是有资本的,上得了台面。相比之下,那几个被虫蛀了的玉米就没那么引人注意了:它们穿着破败不堪、暗淡无光的黄布衫,留着脏乱的胡子,像捡垃圾的流浪汉,只能卑微地缩在一角。枣树上的枣子都红了让人眼馋,可树上毛毛虫太多,我们都比较害怕,只能“望枣止渴”。诱人的柿子挂在树上,压弯了枝头。调皮的鸟儿已经早早地抢占先机,看来树梢上的红布条是吓不走它们的。唉,这些惯犯!这些古灵精怪的家伙哟!
夜晚,月亮坐在布满星星的紫黑色毛毯上,惬意地享受着属于它的宁静,秋月弯弯的,细细的,像个小辣椒。等它变圆时,桌子圆了,月饼圆了中秋也就到了。
秋,像个醉酒的诗人,高粱是它的酒友,下酒的菜肴遍地都是。喝着喝着,秋便把月亮夸个好把果儿比个香,把山水绘成五光十色,把酒喝它个不醉不归。
【解析】
这道命题作文,富有诗意。“轻启小窗观秋色显然是通过窗口,向外观察秋天的景物的意思。“小窗”,可以是家庭、学校,或者其他场所的窗户;所观察的景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只要是通过窗户看到的秋天的“景物”,都可入文。文章可以纯粹写景抒情,但立意不深。可由景联想到人,如由窗外的萧瑟引发对生命的感慨;因人流涌动而慨叹生活节奏太快;从角落里生长的凌寒独开的小花身上学习到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从观察北雁南飞懂得必经磨砺,方能成长的道理;看窗外的小树,回忆自己与它共同成长的点滴;看父亲的背影表达依恋之情……甚至还可以想象自己期盼的人出现在窗外的风景中。总之,要寓情于景,让情感和思考成为文章内蕴的核心,表现亲情,表现成长的烦恼或顿悟,表现对社会的批判或赞誉,嬉笑怒骂皆可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