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用黑色字迹的钢笔、签字笔或水笔答题,要求字迹工整。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簌簌(sù) 擦拭(shì) 楠木(nán) 密匝匝(zā)
B.俯瞰(gǎn) 差使(chāi ) 鲜腴(yú) 恹恹欲睡(yān)
C.踌躇(chú) 鸡枞(còng) 蹒跚(pǎn) 举箸提笔(zhù)
D.秀颀(qí) 濒临(pín) 婆娑(suō) 坦荡如砥(dǐ)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辟邪 繁殖 篱笆 触目伤怀 不折不挠
B.交卸 主宰 虬枝 妙手偶得 张目结舌
C.遏制 琐屑 狼籍 潜滋暗长 情郁于中
D.颓唐 苔痕 吆喝 旁逸斜出 恹恹欲睡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她身穿铠甲,手提长枪,跨上战马,在战场纵横决荡,无人能敌。
B.许多作家写文章都讲究字斟句酌,妙手偶得,反复锤炼语言,才能定稿成文。
C.他俩正商议着怎么捉弄上司,没想到转身见上司就在他们身后,他们顿时张目结舌。
D.听了老师的宣讲,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而行动的想法在他心里潜滋暗长。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在考试中能否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平时的努力。
B.学校近来发生了多种不文明现象,政教处认真思考并调查了其中的原因,并及时对违纪人员做出了教育和处罚。
C.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我县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D.政府必须下决心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否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只能是空想。
5.把下列语句组成一段话,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
②我轻轻地摘下一颗放入嘴里嚼着,果汁四溢,顿觉满口生香,通过味蕾透出一种桑科特有的清甜,丝丝滋润到心田。
③我一时惊呆了,只见翠绿的桑叶层层叠叠,衬着紫红的桑葚,迎风摇曳。
④熟透的桑葚浑身透着光亮,充满水分,稍不小心就会把它捏破,挤出紫汁来。
⑤大家一齐兴奋地扎进桑林,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专挑那肉厚、个大、色紫的下手,来个先尝为快。
A.③①⑤④② B.③⑤①④② C.④①③②⑤ D.⑤③②①④
6.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2)晴川历历汉阳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2分)
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是清朝的一个武官,也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他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虽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仇视有钱人,被国民党报纸称为“劣迹昭著”的人。
上面的语段出自《红星照耀中国》 ,上面语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一件与他相关的主要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2分)
材料一:在肯德基餐厅的一隅,一个孩子正贪婪地啃着鸡大腿。父亲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孩子,只是充当陪客。
材料二:台灯下,孩子们伏在写字台前“奋笔疾书”。父母坐在一旁,或是举头望明月(监视),或是低头思故乡(瞌睡)。
材料三:各大学开学的时候,一群比自己父母长得都高大的“大男孩”和“小姑娘”们站在一旁,他们的父母却气喘吁吁地为其办理各种入学手续。
材料四:电影《狐狸的故事》:当小狐狸还娇滴滴地在老狐狸身边撒娇时,身为父母的老狐狸却无情地把它们从家中赶走。那些被老狐狸咬伤并赶走的小狐狸眼中充满着忧伤和委屈,然而老狐狸则是义无反顾的坚决和果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50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9、10两题。(5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9.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0.“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12分)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作者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2分)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A.岂不诚大丈夫哉( )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C.往之女家( ) D.与民由之( )
1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运用比喻论证,是本文一大特色。请分析文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一句,喻指儒家思想的哪些传统美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你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眷恋那棵老柿树
赵宏欣
①我临窗而坐,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军人。他腋下夹着一个浅灰色公文包,神色庄重。自从踏上列车,他就一直坐在我的旁边,没有言语。
②列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驶,这会儿,已从南国秀丽的山川进入了一片丘陵地带。窗外古朴的山峦,在旭阳的铺盖下,呈现出一片醒目的土黄。
③突然,那年轻的军人说话了:“请你跟我换换座位好吗?列车就要经过我的家乡了,我想好好看看。”
④我一听,忙说:“行。”
⑤换过座位,我问他:“路过家乡不停停?”
⑥他说:“不行啊,任务太紧。”
⑦“看样子,你很久没回过家乡了吧?”我又问。
⑧他点点头,说:“三年了。”言语中流露出满腔的思乡情。又说:“本来部队这几天要安排我探家的,我把电报都打回家了,可突然来了任务……他说着,把脸扭向窗外,深情地注视着窗外的世界。窗外起伏的黄色山峦,在眼前一一闪过。我想,他的家乡就要到了。
⑨不一会儿,他扭过头来满脸兴奋的样子:“你看到那道山峦了吗?最高处的那道!”
⑩我点点头。我看到的是一道非常普通而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地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远远望去,在秋阳里显得寂寥和淳朴。
“那就是我的家乡。”他又说,“我们的村子就在这道山的后边,从这儿看不到,不过,可以看到山脊上我们村子的那棵老柿树。”他的表情欣喜、自豪极了。
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指着窗外的一段山峦说:“这儿离你们村子很近了吧?”
“很近了,很近了。”他又指着窗外的黄土山,“我小时候割草,总跑到这儿来,这山上的草肥极了,不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篮子。”他兴致勃勃。我望着窗外绵延的黄色山峦,心想他村子的那棵老柿树就要出现了。这么快的列车,很可能在十秒钟之内就会把它闪过去。于是,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那道山峦。此刻,我非常想看一看那棵老柿树。因为这道长长的山脊上,几乎没有什么高大的树,远远望去光秃秃的。如果有棵高大的树,我想,这山脊一定会显得非常生动。
此刻,年轻的军人一直沉默着,凝望着窗外。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那柿树倔强着、筋骨挺立着,蓬着繁茂的霜红的树冠。远远的柿树下站着一位老人,隐约还能看到她拄着的拐杖和那花白的头发。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秋阳里宛如雕塑一般。
“就那棵老柿树吗?”我望着窗外头也没扭地问那少尉。
年轻的军人没有说话。这时候,我发现他哭了。
“你怎么哭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他忙抹掉眼眶中的泪水,说:“你看到那棵老柿树下站的那位老人了吗?那是我母亲。”
16.阅读全文,梳理情节,根据表格提示完善相关内容。(4分)
情节 动作情态
踏上列车,没有语言 神色庄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情地注视
不会儿,到达他的家乡 兴致勃勃
此刻,列车经过他的家乡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题目“眷恋那棵老柿树”包含了年轻军人那些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6分)
(1)他说着,把脸扭向窗外,深情地注视着窗外的世界。(从加点词语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秋阳里宛如雕塑一般。(从修辞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这篇让人泪目的文章中,“母亲”这一个人物为什么能够打动你?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7分)
六平方米的幸福
耿艳菊
①喧嚷的街上多了一家修鞋铺。我每天都去那条街上买菜,却仍旧不知修鞋铺何时来的。明明是卖大饼的,饼香还在鼻翼间缭绕,再去看到的却是一家修鞋铺。门口挂着牌子,蓝色工整字体:补鞋,换拉链,配钥匙。
②这家修鞋铺很小,不过几平方米,既是工作地,又是生活区。它对着街,里面的陈设一览无余。以前做大饼被熏黑的墙壁,现在粉刷一新,变成了亮亮的白色。靠墙放着一张大床,占据了大半位置。墙壁上用木板做了很多格子,置放着锅碗瓢盆以及各样生活用品。屋子狭小,而各样陈设却有序整洁。
③修鞋铺的主人是一对中年夫妻。男人整天坐在门口,低着头做活,身边放着做活用的工具,还有一些活计。没见男人站起来过,来回走动的就是他的妻子,那个走起路来有点向左倾斜的瘦高的女人。有时候见她在做饭,有时见她给男人打打下手,有时见她给男人端茶递水,有时见她坐在床边极其认真地绣十字绣。很少见他们说话,可是他们的默契和安然,一点不觉得可怜,反而觉得这种平淡相守的美好,与地位与身份都无关。
④修鞋铺的门口常常能看到一个穿着校服的小男孩,独自玩得欢。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小小的修鞋铺也沐浴在阳光里。路过时,见他们正围在一张折叠的桌子旁吃饭。那个穿校服的小男孩也在,男人拣了一块肉,要往他碗里放,小男孩急忙躲开了。这小男孩原来是他们的孩子。
⑤要配钥匙的时候,自然想起了修鞋铺。那天我走近这家铺子,这才看清一直坐着干活的男人,他的腿有残疾。我把钥匙递给他,他看了半天,对我说,这钥匙不好配,他尽力试试。
⑥等待的过程,无事可做,见女人坐在床边低头绣十字绣,于是笑着问她,绣的什么呀?女人笑盈盈抬起头,招手让我进去看。我看这狭小的放满物品的屋子,有几分犹豫,还是趔趄着身子进去了。女人竟有些歉疚地说,这屋小,只有六平方米,出门在外,只望有一个容身之所。不过,我喜欢六,吉祥。
⑦女人说着,已展开了手中的十字绣。已经快绣完了,这绣品我见过,是司空见惯的发财树,我不由得脱口而出。一听我说是发财树,女人笑了,纠正我,说那是幸福树啊。我看看干活的男人,又看看她知足幸福的表情,也笑了,连忙跟着她说是幸福树,心里悄悄地感叹这个生活在攘攘街头女人的不俗心。
⑧男人把钥匙做好了,他只收了我一半的钱,让我回去试试,不行再拿过来修,行了,再付另一半钱。
⑨回去一试,还行。第二天给他们送另一半钱的时候,那幅幸福树已经挂在了墙上,没有用镜框裱,只是简单地用钉子钉在了墙上,不过一点也不影响它的美,反而觉得这小屋子里处处流溢着春天的清新气息。
⑩幸福,有时六平方米就够了。
20.文中的女人为六平方米的家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第②段使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小小的修鞋铺也沐浴在阳光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里悄悄地感叹这个生活在攘攘街头女人的不俗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3分)
有时候见她在做饭,有时见她给男人打打下手,有时见她给男人端茶递水,有时见她坐在床边极其认真地绣十字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为什么以“六平方米的幸福”为标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分)
25.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此时,你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需要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A
【解析】B项“瞰”应为“kàn”;C项“枞”应读“zōng”;D项“濒”应读“bīn”。
2、C
【解析】C项,书写有误,狼籍的正确字形是“狼藉”。
3、B
【解析】妙手偶得的意思是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4、D
【解析】A项一面对两面,应将“平时的努力”改为“平时是否努力”。B项搭配不当,应将“做出了”改为“进行了”。C项否定不当,应删去“不”。
5、A
【解析】③句“我一时惊呆了……”领起各句对熟透的桑葚的描写,因此排第一句。①句“熟透了的桑葚”与③句衔接密切,排第二句,用排除法,选A。
6、
(1)无可奈何花落去
(2)芳草萋萋鹦鹉洲
(3)徙倚欲何依
(4)感时花溅泪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贺龙。 1928年,贺龙躲在一个村子里,同哥老会的兄弟们策划起义。这时来了几个负责收税的国民党,贺龙就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了收税的人,用一把菜刀解除了他们卫队的武装,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
8、现在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动物却知道让子女独立。
二、阅读(50分)
9、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 爱(最爱)
10、“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11、(1)孟子 (2)战国
12、(1)真正,确实 (2)怎么,哪里 (3)同“汝”,你 (4) 由:遵从
13、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14、喻指大丈夫要遵循儒学所倡导的仁、礼、义这些传统美德。
15、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不能迷惑乱心;在危机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16、
(1)十几个小时的行驶,就要经过他的家乡。
(2)沉默、凝望,哭了(其中两点即可)
17、(1)对家乡的眷恋。(2)对童年美好的回忆。(3)对母亲无尽的牵挂和思念。
18、
(1)“注视”写出了年轻军人观看家乡景物时的专注情态,反映了年轻军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比喻。通过比喻写出了母亲对远方儿子的思念之情,赞扬了母亲的平凡和伟大。
19、“母亲”送儿参军报效国家,宁愿自己承受思儿的孤独,承受生活的重担,这位无私奉献的母亲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母亲的缩影。
20、为了六平方米小屋的幸福,女人绣了一幅名为“幸福树”的十字绣挂在墙上。
21、环境描写。交代了一家人简单而整洁的生活环境,反衬出后文对家庭幸福的描写,也衬托出女人的知足和勤劳。
22、
(1)指六平米的小家沉浸在平淡而幸福的环境中。
(2)指生活中的纷乱和不容易。
23、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女人平淡的生活,展示女人一家平淡相守的美好,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24
(1)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全文围绕“六平方米”描绘了修鞋铺一家面积小但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2)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六平方米”的小居所与家庭的幸福形成对比,告诉人们幸福与住房的面积大小无关,而在于人内心的感受。
(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作文(50分)
25、略。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