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读《背影》抒真情—— 写作指导课
教学目标
1. 重读《背影》,感受人间挚爱真情。
2. 通过精读《背影》中“买橘子”片段,学会通过细致观察和妙用动词来写好人物细节。
3. 学会几种设置“亮点”,让记叙文出彩的方法。
教学创意
读写结合,创意表达
教学设计
一、深情导入
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生活中,我们要拥有一颗善感的心,从生活小事中捕捉你的父母、亲人、朋友以及所有善良的人给予你的关爱;写作时,写“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之事。这或许该是我们从《背影》悟出的写作心得。
二.妙用动词见灵性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是一段动作描写,栩栩如生地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感人情景,细针密缕地勾绘出他行动艰难时的“背影”,字里行间充溢着他对儿子的舔犊之情。“蹒跚”反映他的肥胖体衰、步履艰难。“探”显出下去时的毫不利索。接着连用“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他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他爬上月台的艰难。
如何用好动词
1.仔细观察。用心观察人物的行为,抓住其形象特征,找到其典型的动作细节,写出其鲜明个性。最忌面面俱到,一定要选择最生动、最精彩的动作,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思想、体现人物性格的动作。比如朱自清写父亲,抓住其爱子心切、年老体胖、行动不便的特征。
2.恰当用词。“必须尽可能地使人物多行动,少说话。”行动本身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点。要选用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忌空洞、抽象、笼统。通常用一系列的动词,写连贯性的动作。一般多用短句,以凸显人物动作,使语言简洁有力,行为过程清晰。
示例:如写一个少女的妩媚娇羞:“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走,倚,回首,嗅”一系列的动作,就使一个温婉可人,而又憨态可掬的女孩儿形象跃然纸上。
再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这一“轮”,写出了她的麻木,迟钝。此时的祥林嫂,如同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透过这扇“窗户”,不难窥到祥林嫂荒芜、贫瘠和满目疮痍的内心世界。
三、设置“亮点”:记叙文出彩的秘器
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也许隐藏了最感人的深情。《背影》所写的,诸如回家奔丧、车站送别、买橘子、别后思念等情节,都是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小事,何以产生如此巨大的震撼力?
(一)一槌定音的开头。
开篇二三句或点出记叙重点,埋下行文线索,或明确主题思想、奠定感情基调。这样的开头,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背影》一文的开头,堪称一槌定音的典范。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借叙述直接点题,引出回忆;铺设了一条奇异的线索,同时透出一股浓郁的悲切气氛,在感彩十分强烈的背景中,逐渐展露父亲爱子的内心活动,为主题的展开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二)一线穿珠的结构。
线索它指作者在文章行文过程中用来将一系列创作素材联缀起来的组成一个完整整体,体现行文思路,贯穿作品始终的事物、情感、言论、人物等。
朱自清选取了“背影”这一独特的切入点,并贯穿全文。文中四次写到“背影”:
开篇点题,引出“背影”;
买橘子时,详绘“背影”;
临别时,难舍“背影”;
结尾读信时,幻出“背影”。
“背影”这一感人形象深深地刻在每一个读者心中。
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使文章角度巧妙,切入自然,内容更加紧凑、充实。这种一线穿珠的结构,避免了行文的旁逸斜出,使文章重点突出。
(三)一见钟情的细节
读朱自清的《背影》,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文中的细节描写:父亲给将要远行儿子买橘子,悠悠父爱似乎都凝聚在这无声动作和颤微微的背影上。因为细节更能接近我们生活的原生态,更能揭示生活的本质,细节中贮藏着最耐人寻味的思想和感情。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瞬间,学会提炼其中有价值的成分,然后用思想和感情来组合它们。
(四)一挥而就的白描。
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用白描手法,可使作者想重点突出的东西,表现力更强,有时甚至使人过目不忘。
在散文《背影》中,那个捧了一袋橘子爬月台的老态龙钟的父亲营造了一个令人心酸的送别仪式,至今仍能打动不少读者的心:“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清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而“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这段文字乍一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但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实实在在地把当时的情形展示出来,洗尽铅华,保寸本色,至真至朴,细细道来,将人、事、情、感,原态原貌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同身受。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五)一唱三叹的结尾。
结尾要余音缭绕,耐人深思。可以采用抒情结尾,议论结尾,叙述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是很不错的。“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课堂小结:
一槌定音的开头
一线穿珠的结构
一见钟情的细节
一挥而就的白描
一唱三叹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