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情感哲思”,语文要素主要为散文。选编的五篇散文《背影》《白杨礼赞》《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和《昆明的雨》分属于三种类型: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本单元的14、15、17三篇文章符合考场作文特点,可以成为复杂记叙文的典范,把握三篇不同散文的内容,写作技巧,品析、借鉴其语言特色,对于培养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审美创造语文核心素养有重大积极意义。
《背影》以“背影”为线索,以祖母去世和父亲赋闲为背景,注重场景的描写、细节的雕琢、心理的刻画,在回忆中呈现情感,言情怀人,耐人寻味。
《白杨礼赞》作者用“白杨树”和“礼赞”作双线索,由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到外形特征再到提炼白杨精神,由树联想到北方军民共同抗日,进而深挖到北方军民同仇敌忾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的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大好局面,作者由此看到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写法上先抑后扬,叙议结合,托物言志,物与情高度融合。礼赞情感由有点倦怠到惊叹再到赞美,情感的抒发自然顺畅,表达了对白杨树及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
《昆明的雨》先描述昆明多雨及昆明雨的总特点,再刻画雨中特有的物、人、事、情,以昆明的雨串联往事,把片段进行组合,勾勒昆明雨季的格调美、传统美、人情美和氛围美的独特韵味。
课标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学生能够“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并“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作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强调要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选材与结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法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分析
据多年教学实践和对本届学生的了解和认识,大多数学生不能写出高质量的复杂记叙文,写作成为语文学习卡脖子的头等难题。
学习任务
1.梳理三篇文章的内容,梳理文章所言之“物”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填好复原作者思路表;
2.分析五篇文章选材、组材和情思的联系,从物、人(事)、怀(情或志)三个方面画出思维导图,总结每一种借物抒怀散文的由“物”到“情”的语言过渡特点。
3.借鉴任一一篇课文的写作技法,创作复杂记叙文。
学习目标
1.默读本单元的三篇散文,用思维导图或列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剖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2.梳理三篇散文在选材、组材、立意、表达、情思方面的特点,比较异同,借鉴写作技巧,学习作者从审题立意的“思想”到选材表达的“语言”输出的写作技法。
3.学习经典例文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技法,提升生活感受与认识的水平,能借助生活中的物、事、人等抒写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真情实感。
课时安排:4+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明确概念
记叙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新课标中对写作的要求是:5-6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7-9年级要求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因此,我们暂且把小学阶段的记实写作要求看做是简单记叙文,把初中阶段记叙性文章的写作要求看做是复杂记叙文。
本单元14.15.17课的文章,虽然被编者研判为散文,可文章记实成分居多,我们不妨都当做复杂记叙文看待,它们对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更有帮助。
二、展示本课时的核心任务
核心任务:默读三篇散文,在老师引导下复原文章立意构思的写作思路;赏析文章的写作技法,用来滋养本次写作训练。
三、默读课文,复原思路
1.默读《背影》,填写下表,模拟作者身份,复原文章构思写作思路。明确:
2.以《背影》为例,梳理《白杨礼赞》。明确:
四、小结教学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请仔细领会《背影》和《白杨礼赞》的写法;画出两篇文章的思维导图,并做好课堂交流展示准备。
2.依照本节课的方法复原《昆明的雨》的构思写作思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交流思维导图
学生交流《背影》和《白杨礼赞》的思维导图,探讨对写作的帮助,选派代表汇报优秀思维导图,分享对写作有帮助的方面。
三、明晰写作思路
让学生展示《昆明的雨》的写作思路,在学生自行展示的基础上进行师生纠正与补充。
四、小结本课教学
五、布置作业:感悟并归纳三篇文章在写作技法和语言等方面的特色。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展示核心任务
问题1:朱自清是如何描绘父亲的背影的?他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背影?
问题2:茅盾写白杨树,是如何由形过渡到神的?
问题3:《昆明的雨》充满美感和诗意,其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性的美、氛围的美。细读文章,试着分析其中的滋味美。
三、完成群学习任务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完成相应的问题,依据要求,完成对特殊段落结构的品味,填写学习任务单;
2.明确:
(1)通过《背影》第六自然段完成问题1:
①外貌描写突出色彩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简笔勾勒出父亲的形象,与“我”的穿着形成巨大反差,进一步加深了父亲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
②动作描写突出动词
“蹒跚”“慢慢探”“穿过”“爬上”“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等
【按照时间的顺序,对动词的精准使用,以慢镜头的形式刻画出了一个笨拙、吃力的背影,尽显买橘之路的艰难,展现了父亲对儿子全力以赴、毫无保留的爱。】
③语言描写突出短句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的三言两语,看似是轻描淡写,却强化了背影的特写效果,突出了父亲不善言辞但爱得深沉的中国父辈们特别的情感表达方式。】
④心理描写突出眼泪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正面描写眼泪,侧面突出我的心理活动。“我”的感受转化和带动读者的感受,含蓄地流露出“我”对父亲的爱由隔阂到理解、感激和愧疚的心理变化过程。】
(2)通过《白杨礼赞》第2.5.7.8自然段分析完成任务2。
①先形后神,由树到人,托物言志。
通过生长环境的恶劣单调衬托白杨树的高耸笔直、紧紧靠拢、片片向上、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形貌特点。第7自然段连用七个感彩强烈的褒义词“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得出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的接力,正面描写和赞颂白杨树的精神。又用四个反问句将白杨树的精神价值与北方农民、家乡的哨兵、抗日的精神与意志融为一个整体。第8自然段,重点对北方农民和抗日精神进一步诠释,用于强化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②欲扬先抑,稳步推进,顺理成章。
作者用黄土和麦浪为白杨树的出场进行铺垫,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在第7自然段,连续四个反问句昂扬而起,喷涌而出,气势恢宏,感情充沛。第一个“难道”通过反问引起读者思考,第二句点明“至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句点明象征抗日军民,第四句进一步抽象化,点明象征抗日精神和民族意志。语言描述到位,感情酝酿到位,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出来。
(3)通过《昆明的雨》篇章结构完成问题3。
①明内容,找线索,学写法。
一幅题字书画
一次回想雨季 一个民间风俗
一碗美味菌子 一则从容笑话
一个杨梅女孩
一盘缅桂香花 一对热情母女
一次雨中小酌 一幅酒店小景 一首情味小诗
文章采用了引子+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章由一个引子写起,直抒胸臆,然后分三个自然段介绍了昆明雨季的三个特点,再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最后,又照应开头,直抒胸臆,点明主题。
直接描写昆明的雨的特点是第3、4自然段,第3自然段突出昆明的雨季是“相当长的,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气压不低,人很舒服”的感官感受;第4自然段突出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浓绿的有旺盛生命力的”主观感受。其余内容都是以“昆明的雨”为线索,组织材料,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②辨技法,找美点,学写法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体会景物美、滋味美、人性美、氛围美。昆明菌子极多,种类丰富,侧面体现了雨季湿润温和的气候特点。牛肝菌“滑,嫩,鲜,香”,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干巴菌中吃不中看,鸡油菌中看不中吃,让读者在分类比较中直接感受到菌子的特点。运用比喻,一字一顿,从颜色、质地、口感、味道、香味等角度描写牛肝菌,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两个“?!”,问号与叹号的叠用,体现出了吃之前的质疑与吃之后的赞美。
总之,汪老的散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间作小考证”内容平实,语言朴实无华,投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却值得细细回味,回味之余有如身临其境,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