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回想一下我们七年级上册学过的那首美丽的《峨嵋山月歌》吧,想象一下希沃白板上展示的画面:
峨眉山月披上半轮秋,它的影子投射在平羌江的水流中。
夜色笼罩清溪,船只向着三峡驶去,心中思念着远方的君子,遥望着渝州的背影。
那位诗人告别故乡四川,踏上漫游的旅途,乘船从清溪起航,途经渝州,驶向三峡。一路向前,下一站将是遥远的湖北,即将踏足荆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渡荆门送别》,看看作者在荆门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学习)
老师: 同学们,我们现在进入自主学习环节,将一起朗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请你们首先听一段朗读,然后自己朗读,并注意诗中的押韵,尤其是“游、流、楼、舟”押“ou”韵。朗读时要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音韵。接下来,请问有同学能告诉我哪些地理位置在诗中发生了转换?
学生1: 荆门外、楚国、平野、大荒、月下、故乡。
老师点评: 很好,你成功地指出了诗中的地理空间转换。这展现了诗人在祖国河山间漫游的旅程,对于这样的转换,我们需要用心感受。在朗读时,可以通过调整语调和语速,更好地表达诗人对沿途景色的感悟。
老师: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一些词语的释义。请问,“从”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学生2: “从”在这里是指往。
老师点评: 很好,你理解得很准确。在学习古诗时,我们要注重对词语的准确理解,这有助于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用词技巧。同时,在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语气,使表达更为自然流畅。
老师: 那么,“伶”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3: “伶”在这里应该是指喜爱。
老师点评: 很好,你理解得很到位。这个词的巧妙运用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诗人对故乡水的深厚喜爱之情。在朗读时,可以适当加强对这一词语的情感表达,让听众更能感同身受。
老师: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诗人李白的背景。请问,李白是在哪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学生4: 李白在四川的绵州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老师点评: 很好,你抓住了关键信息。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在学习古文时,多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有助于更好地领会诗歌的内涵。
老师: 最后,我们翻译一下这首诗。请问,在翻译过程中,哪句诗句表达了作者行船观景,气象阔大的情感?
学生5: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老师点评: 很好,你选取了描绘景色气象阔大的那一句。在翻译时,要注重传达诗人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歌中的美景与壮丽。同时,朗读时注意语调的把握,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老师: 最后一个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6: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水的深厚眷恋之情,以及在远行时对故乡人的离别之感。
老师点评: 你说得很对。李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厚意,以及在远行时对故乡人的留恋之情。在朗读时,可以适度强调这些情感,使诗歌更具情感共鸣。
三、再读文本,深入分析(小组合作探究)
老师: 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深入探究《渡荆门送别》的结构和各句的解析。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请问这两句诗交代了什么地点和事由?
学生小组代表(爱国组)回答: 这两句诗交代了诗人离开故乡,乘船渡过荆门,前往楚国游历。
老师点评: 很好,你们理解得很准确。这两句是整首诗的开篇,起到总起的作用。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更好地感受诗人的离乡之情。在朗读时,可以通过调整语调,表达出诗人对于离别的复杂情感。
老师: 接下来是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诗主要在写什么景色呢?
学生小组代表(勤学组)回答: 这两句主要写诗人在船上顺流而下,看到了眼前景色的变化。从高山峻岭到湖北平原,江水平缓东流,描绘了一幅流动的画面。
老师点评: 很棒,你们捕捉到了写景的关键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想象自己置身于诗中,感受江水的奔流,山川的变幻。在朗读时,可以通过语速和语调的变化,更好地表达出诗歌中的动感。
老师: 再看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画面?
学生小组代表(和谐组)回答: 这两句描绘了水中映月的画面,以及天边云霞形成的美丽景象。诗人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景色的深刻感受。
老师点评: 很出色,你们理解得非常透彻。这部分内容体现了诗人卓越的想象力,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歌中的美景。在学习时,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更好地体验诗歌的意境。
老师: 最后是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小组代表(诚信组)回答: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离别故乡时的深情眷恋,以及故乡水对他的深厚眷恋之情。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情景。
老师点评: 非常好,你们抓住了诗歌的抒情主题。这部分内容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有情感共鸣。在学习时,可以通过感同身受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通过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了诗歌的结构和各句的含义。在学习方法上,建议同学们可以通过联想、想象和感同身受的方式,更好地体验古诗的意境,提升阅读水平。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深入地领会古诗的魅力。
四、结课
由学生代表总结本课知识点,老师点评并做升华。
升华参考:
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魅力!这可不是一般的古文,它如同一张神奇的画卷,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勾勒出了令人陶醉的画面。
首先,整体上看,《渡荆门送别》以其独特的描写方式,将诗人的游历之旅呈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这样简洁而富有诗意的句子,我们仿佛就能感受到船行的起点,跟随着诗人一同踏上了一场充满奇幻的漫游。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则通过描绘山川的变化,展示了诗人的行船过程。这种景色的交替变化,让我们在诗中感受到了一场生动的自然之旅,仿佛置身于一个绚丽多彩的风景画中。
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尾联则将我们带入了诗人深沉的离别情感中。通过巧妙的拟人手法,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还呈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相融的情感。这种离别的情感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贯穿着人与故乡、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纽带。
对于我们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首诗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语言的美感,更是一场心灵之旅。通过诗人的描写,我们可以在心灵深处感受到离别时的复杂情感,思考故乡与人之间的牵绊。这样的文学体验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对我们思想和心理层次的一次启发。通过古文阅读,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情感之间的微妙联系,为我们的心灵世界带来更多的丰富滋养。这就是《渡荆门送别》在艺术成就和精神层次上的独特魅力所在。
五、作业:
主题:我的《渡荆门送别》感悟
任务: 请同学们以自己的角度,结合对《渡荆门送别》的理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分享你对这首诗的感悟和想法。
写作方向建议:
情感共鸣: 描述诗中哪些情感或画面让你产生共鸣,以及为什么会引起共鸣。可以分享自己的经历或类比来加深感受。
诗中意象: 选择诗中的一个意象进行详细描写,如明月、大荒流等。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展示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离别感受: 谈谈诗人表达的离别情感对你的启发,以及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如何看待离别和思念。
注意事项:
请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可以使用一些个人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可以适度参考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但鼓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不必过于拘泥于格式,注重表达真实感受即可。
这个作业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来表达对《渡荆门送别》的理解,降低难度,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