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梦回繁华》(第2课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梦回繁华》(第2课时)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7 08:53:43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梦回繁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4.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人民的聪明才智。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学习难点]
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进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提写生字词
2.把课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大意。
二、合作探究
㈠探究说明顺序。
1.全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行文?
2.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的
3.画面开卷处描绘了哪些景象 按什么顺序说明
㈡探究说明方法。
说说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有何作用。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2.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3.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4.“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5.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6.画中的“孙阳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得“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㈢探究说明语言。
完成下列问题,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严密
1.“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中的“相传”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一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句中的“基本”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中的“十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三、课堂总结
1.文章主旨
2.写作特色
四、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梦回繁华
毛宁
①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②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骤提拔,“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城郭,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言之后,南渡的北宋移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副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副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③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从城效、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④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团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较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⑤《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试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阳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皱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的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1.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细读选文第四段,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介绍的?请找出相关语句加予说明。
3.文章使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4.“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中的“相传”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五、拓展延伸
选取一件自己喜爱熟悉的事物,借鉴《梦回繁华》的说明特点写一篇小说明文,在班上交流一下。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学习本文的介绍方法,介绍你熟悉的一幅名画。
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
一、1.汴梁 繁盛 聚集 拓展 描绘 翰林 擅长 考订 覆灭 掩盖 审视 隐藏 绢本 田畴 驱赶 岔道 簇拥 踏青 疏密 孔道 漕运 枢纽 忙碌 停泊 宛如 桅杆 纵横 茶坊 酒肆 摄取 严谨 遒劲 内忧外患 疏林薄雾 春寒料峭 长途跋涉 舳舻相接 逆水行驶 无暇一顾 沉檀香料 香烛纸马 摩肩接踵 络绎不绝 衣冠服饰 细致入微
2.第一部分(1):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引出本文要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2):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及其创作动机。
第三部分(3—5):介绍《清明上河图》。
二、㈠1.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行文,首先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接着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清晰而全面,重点突出。
2.作者按照空间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1)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风光。(2)画面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3)后段汴京市区的街道。
3.画面开卷处描绘了汴京近郊风光:疏林薄雾中赶集的乡人,岔道上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的长途跋涉的行旅。
按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说明。
㈡1.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清明上河图》画作的大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举例子,具体有力的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画面细节刻画真实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打比方,把“长卷”比作“乐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内容的优美丰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摹状貌,通过摹写人们的动作神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品的逼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清明上河图》和一般的界画不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运用举例子、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㈢1.不能删去。“相传”是长期以来互相传说的意思,去掉以后,就成了“《西湖争标图》为他所画”,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不能删去。“可能”表推测、估计,说明绘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时间不确定,如果去掉就变成了肯定画于政和至宣和年间。删去后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不能。“基本”是“大致,大体上"的意思,说明图文大致一致,但并非完全一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不能。“十分”有非常、很、特别之意,突出强调了画面细节刻画的真实。
三、1.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结构和内容的阐述,介绍了北宋汴梁的生活面貌,展现了一派繁荣景象,肯定了《清明上河图》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1)抓住特征介绍事物。
本文介绍的是一幅画作,作者紧扣《清明上河图》的特征“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活,写实性很强”进行说明。
(2)语言准确,说明生动。
文中有准确的说明,如“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准确地介绍了画的材质、画的大小。有生动的说明,“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生动地描述了画面的内容,让读者似乎看到了画图,突出了《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四、1.画作的历史背景,画的作者,画卷的纵横,作品描绘的内容,画卷特点及历史价值等。2.空间顺序。作者先介绍画面开卷处的近郊风光;再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最后介绍画卷后段描写的街道。3.示例1: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纵横长度,给人留下清晰的整体印象。示例2: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把“长卷”比作“乐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优美丰富。4.不能删去。“相传”是长期以来互相传说的意思,表不确定。去掉以后,就成了“《西湖争标图》为他所画”,可能与事实不符,用上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五、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梦回繁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4.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人民的聪明才智。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学习难点]
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进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提写生字词
2.把课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大意。
二、合作探究
㈠探究说明顺序。
1.全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行文?
2.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的
3.画面开卷处描绘了哪些景象 按什么顺序说明
㈡探究说明方法。
说说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有何作用。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2.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3.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4.“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5.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6.画中的“孙阳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得“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㈢探究说明语言。
完成下列问题,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严密
1.“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中的“相传”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一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句中的“基本”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中的“十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三、课堂总结
1.文章主旨
2.写作特色
四、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梦回繁华
毛宁
①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②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骤提拔,“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城郭,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言之后,南渡的北宋移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副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副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③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从城效、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④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团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较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⑤《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试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阳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皱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的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1.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细读选文第四段,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介绍的?请找出相关语句加予说明。
3.文章使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4.“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中的“相传”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五、拓展延伸
选取一件自己喜爱熟悉的事物,借鉴《梦回繁华》的说明特点写一篇小说明文,在班上交流一下。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学习本文的介绍方法,介绍你熟悉的一幅名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