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件(共33张PPT内嵌视频)2023-2024学年度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件(共33张PPT内嵌视频)2023-2024学年度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16 23:5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九年级下册
沪教版
学习目标
新课引入
新知学习
课堂小结
1
2
3
4
1.通过不同物质的溶解实验,了解溶解时的物质形态变化,学习从分子、离子层面理解这种变化。
2.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
3.知道溶解时常伴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4.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重点
重点
难点
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中,人们经常要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
在物质分散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现象呢?水溶液的性质和纯水的性质有哪些不同呢?
农药 酒精 矿泉水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这样形成的混合物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事例 应用
洗衣粉分散到水中 洗涤衣服
将奶粉、速溶咖啡分散至水中
饮用
酒精分散到水里
制作消毒剂
明矾分散到水中
净水
取少量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泥土(或粉笔灰)和食用油,分别放入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搅拌,静置,观察实验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观察实验现象,将两次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中。
实验内容 物质是否 消失 振荡后 (浑浊/澄清) 静置后 是否分层 混合物
名称
高锰酸钾
食盐 蔗糖 泥土(或粉笔灰)
食用油
液体不消失
浑浊
分层
固体消失
澄清
不分层
悬浊液
乳浊液
溶液
固体不消失
浑浊
分层
小液滴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混合物
固体小颗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
均一的、稳定的、混合液体
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悬浊液和乳浊液?
(1)蔗糖、食盐在水中真的消失了吗?
议一议
蔗糖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
氯化钠在溶液中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
(2)蔗糖水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是否一样甜?说明溶液具有怎样的特征?
(3)外界条件不变,氯化钠溶液长期密封保存,食盐固体会析出吗?说明溶液具有怎样的特征?
(4)实验后所形成的三种不同分散体系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样甜。说明溶液具有均一性
不会。说明溶液具有稳定性
均为混合物
溶液
定义: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特征:
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溶液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均一性
稳定性
组成: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想一想
(1)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吗?
(2)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
硫酸铜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
不一定。例如:蒸馏水、酒精
不一定。
(4)实验中“搅拌”的作用是什么?你还能想到其它方法达到该效果吗?
加速物质的溶解
振荡
加热
固体研磨
衣服上的的油污通常很难洗净,使用了洗洁精之后,很容易就清洗干净了,这是什么原理呢?
在试管中加入5ml水,用滴管加入1~2滴食用油和数滴洗洁精,用橡皮塞塞紧试管,振荡片刻,静置,观察实验现象。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分层 浑浊 分层 不干净
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 分层 浑浊 不分层 干净
液体分层
液体不分层
乳化现象: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以很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不再聚集成大油滴)。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乳化
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例如:洗涤灵、洗衣液、肥皂等
乳化剂:
乳化作用的应用
乳化现象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如:金属表面油污的清洗;各种日用洗涤剂和化妆品的配制;农药、医药制剂的合成以及纺织印染、石油开采、污水处理等都和乳化作用有关。
当洗洁精加入到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将油分散到水中。这样油污就变成了小液滴随水从衣服上被冲走了
有经验的同学一定知道,汽油也能去除油污,这是是什么原理呢?与使用洗洁精清洗油污的原理有何不同呢
用潮湿的手触摸食盐时,感觉温度没有明显变化,但触摸洗衣粉时,会有温热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观察硝酸铵、氯化钠、氢氧化钠分别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测量的温度/℃ 温度变化 (与水相比) 结论
水 25 / /
溶解硝酸铵 21.3 下降3.7/℃
溶解氯化钠 25 无变化
溶解氢氧化钠 32 上升7/℃
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
氯化钠溶解时能量变化不明显
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热量
结论:氯化钠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
硝酸铵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说明吸收热量;
氢氧化钠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说明放出热量。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变化。
现象 举例
溶解时吸热,溶液温度降低 硝酸铵固体
溶解或稀释时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氢氧化钠固体
溶解时热量变化不明显,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 氯化钠固体
溶解过程的两种变化: 放出热量、吸收热量
金属中存在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通电时能够导电。在非金属中,石墨由于具有独特的导电性能,常用作电池的电极。那么,溶液能否导电呢?
在5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水、食盐溶液、蔗糖溶液、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按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当闭合开关时,观察实验现象。
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能导电的是:
不能导电的是:
食盐溶液、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
水、蔗糖溶液
为什么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有些能导电,有些没有导电性?
食盐溶于水生成自由移动的Na+和Cl-,
蔗糖溶于水后以蔗糖分子形式分散,因此蔗糖溶液不能导电。
物质溶于水的分散形式不同,导致溶液导电性不同
蔗糖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
氯化钠在溶液中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
离子
分子
导电性增强
无变化
物质的分散形式
导电性
举例
氯化钠水溶液
蔗糖水溶液
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导电性变化原因
物质
金属也有导电性,金属的导电性原因与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原因相同吗?
不同
金属导电性原因:金属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氯化钠溶液导电原因:氯化钠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钠离子、氯离子。
物质导电需满足”有自由移动的电子或带电离子(离子团的)的条件“
冬天道路面积冰、积雪,导致车辆通行受阻,道路运管人员对路面进行撒盐除冰后,环城高速恢复正常通行。你知道为什么撒盐可以除冰吗?
实验研究表明,少量固体溶于水,形成稀溶液,使得该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这就是为什么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的原因。
溶解与乳化
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溶液: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乳化:乳化作用
吸热:硝酸铵固体
放热: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
吸放热不明显:氯化钠固体
导电性
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1.下列各组物质均属于溶液的一组是 ( )
A. 食盐水、石灰水、稀硫酸 B. 稀盐酸、蒸馏水、汽水
C. 白酒、牛奶、碘酒 D. 浑浊的河水、浑浊的石灰水、医用酒精
A
2. 下列措施,不属于乳化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是(  )
A. 用肥皂水洗衣服上的油渍
B. 用洗洁精洗去碗筷上残留的油渍
C. 用洗衣粉洗衣服上的污渍
D. 用盐酸清洗盛石灰水试剂瓶甁壁上的“白膜”
D
3.小琪往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轻轻搅拌后,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食盐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D.碳酸钙
C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可以溶解任何物质
B.酒精和汽油不能当作溶剂
C.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D.溶液中的溶质只能有一种
C
5.小军需要快速配制一杯白糖水,下列措施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用冰水溶解 B.用热水溶解
C.把白糖碾成粉末后溶解 D.溶解时用筷子搅拌
A
6.王亚平在太空做了油和水“难分难舍”的神奇实验:她用力摇晃装有油和水的瓶子,让油水充分混合、静置,发现油水不分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太空中水不能作溶剂
B. 在地面油水混合物会产生分层现象
C. 在不同环境中同一实验可能现象不同
D. 在地面向油水混合物中加入洗涤剂
会产生乳化现象
A
7.稀盐酸与一定质量的铁恰好完全反应。
(1)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反应前,溶液的溶质是______ 。反应后溶液的溶质是______ ,溶液名称为_____________ 。
2HCl+Fe=== FeCl2+H2↑
铁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HCl
FeCl2
氯化亚铁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