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0 07:3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上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课题:精读《唐诗五首》,体会律诗之美。
课时:2课时
学习目标:
1.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体会诗人的情感。
3.积累优美的诗句。
学业质量:
1. 能在反复诵读中,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能结合相关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能借助律诗特点,体会诗歌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学习过程:
问题(任务)、学习活动
一、阅读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阅读补白“关于律诗”,导入新课。 1.圈画所获信息;2.结合《唐诗五首》进行圈点勾画:韵脚;对仗(平仄音相对)。
活动一:初读诗歌,读出韵味 活动二:朗读诗歌,整体把握 活动三:精读诗歌,体味情感 活动四:课堂检测。
《唐诗五首》 嵌入评价
活动环节 评价标准
活动一:通读诗歌,整体把握。(5分钟) 1.学生通读诗歌,找出易错音、易错形。 2.听读诗歌,自由朗读诗歌,读出节奏、韵味,初步感受诗歌之美。
活动二:朗读诗歌,整体把握(20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诗歌,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含义,提出疑难。(5分钟) 2.小组合作讨论,互相解决疑难。(10分钟) PPT呈现:《野望》: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黄鹤楼》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使至塞上》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渡荆门送别》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漫游。山岭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江水,情意绵绵送我万里行舟。 《钱塘湖春行》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3.学生结合诗意,练习朗读。(5分钟) 合格:基本 读通诗歌, 错音能自行 纠正,有意 注意错别 字,基本读 出韵味,初 步懂得诗歌 大意,作者 的情感。 优秀: 准确 流利朗读诗 歌,读出诗 歌的韵味。 能抓住诗歌 的意象、知 人论世及诗 歌的 “起承 转合”赏析 诗歌,体味 诗人的情感。
活动三:精读诗歌,体味情感(50分钟) 1.引导学生学习欣赏诗歌《野望》。 (1)PPT呈现: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律诗往往遵循“起一承一转一合”的格局。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额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领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这样的章法结构,一方面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意或诗意的波澜;一方面首尾呼应,前后相承相续,使文章或诗歌形成一个整体。 (2)欣赏名句,寻找美点。 PPT呈现: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配图) 可用句式:我看见了(听见了、感受到) 预设:美在从宏观的角度写出了远景的静态美。 美在叠词的运用,描绘出秋意的浓郁。 (3)知人论世,体味情感。 PPT呈现: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句式:我从 词语(字词)中读懂了作者 情感。 预设:从“无”“怀采薇”中读懂了作者忧郁、孤独、清冷之感。 PPT补充:王绩(约590~644),初唐诗人,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性情简放,“不喜拜揖”,三仕三隐。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重要贡献。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王尧yao衢qu曰: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 2.引导学生学习《黄鹤楼》。 (1)引导学生读出“起承转合”之韵。 (2)欣赏名句,寻找美点。 PPT呈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配图) 可用句式:我看见了(听见了、感受到) 预设:此联写登高所见,境界开阔,色彩鲜明。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3)知人论世,体味情感。 PPT呈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句式:我从 词语(字词)中读懂了作者 情感。 预设:诗人凭栏远眺,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 PPT呈现: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还有《送孟浩然之广陵》. 3.学法迁移,学生自学其它三首诗。 PPT呈现:《使至塞上》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不妨想象一下,在这纯然一色、广漠无边的背景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直”二字写出景物的简单纯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苍茫的大漠一马平川,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那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更衬托出大漠之苍茫。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作者情感:PPT呈现: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被后人誉为诗佛。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破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景自比,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名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移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山峦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作者情感的句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的情深义重,恋恋不舍,含羞抒发了思乡之情。 PPT补充: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彰明人。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的诗风格雄奇豪放,想象瑰丽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韵和谐多变。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开元十二年(724年),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钱塘湖春行》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几处”“谁家”点明是初春季节;“早莺”“新燕”写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体现了一种乍见的惊喜。 作者情感: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 ”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PPT补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活动四:课堂检测(5分钟) 选择一首诗中的写景美句进行赏析。
课时作业:1.背诵并默写五首唐诗。2.选择一首诗歌,借助联想和想象,把它改写成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