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品题、挖空训练、情景性默写等训练
考点:
1.原文、译文与赏析
2.经典语句赏析
3.挖空训练(解释加点字)
4.默写
5.基础题
【考点研究】
一、原文、译文与赏析
文学 常识 1.作者简介 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代表作:《赤壁赋》《水调歌头》《念奴娇 赤壁怀古》 ③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④词---苏辛:(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⑤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⑥书画----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2.背景介绍 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其政敌以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让他险些丢了性命。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文章 结构 【分层1】 第一部分: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分层2】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 【解读】 第①层: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第②层:写景以抒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意境。同时,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写作 特色 1.层次分明。从交代时间到作者的行为,到写景,再到抒情点题,脉络清晰。 2.行文自然。按照“所想——所做——所见——所感”的顺序来写,一气呵成。 3.叙事简洁。 4.写景别致,虚实结合,巧用比喻,匠心独运。如“积水空明”比喻为“月光”,写出了月光的空灵与清澈。
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简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乐观的人生态度。
现实 意义 要有豁达的心态,不能被世俗名利所牵绊,学会感悟自然,淡然处世。
写作 素材 【关于“乐观”的精彩片段】 1.生活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你的全部,你对生活的态度也就是生活对你的态度,乐观地面对生活,生活就会回你以微笑,而悲观地面对生活,生活也会让你饱受辛酸。 是的,生活中的确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生活就是一片荒凉的土地,需要我们的开垦,在我们面对这片荒凉的时候,我们应是充满斗志,而不是一开始就对自己失去信心,以悲观的态度来开始你的耕种。 “矛盾就是生活”,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的确生活中总是充满了种种矛盾,如曹格,他就会说:“夏惜凉快而冬怀暖,百花齐放之春而叶落归根之秋。”而曹格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他在世人的眼中永远是微笑的代名词。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缺少的是那双发现美的眼睛,而只有当我们怀抱着一种生活处处是美好的乐观态度时,我们才能从生活中发现美,从而去享受一种美丽的生活。 2.不同的心态造就不同的境遇。如果你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世界上的事情,那么即使是挫折甚或是苦难,你也能从中找到乐观的理由,进而化解挫折与苦难。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住在五楼,搬起东西来颇为不便。但他却说五楼好,可以免受底楼的潮湿之苦。后来他的住处从五楼搬到了一楼,地面经常湿漉漉的,但他却说一楼好,可以免去搬东西的辛苦。因此,不管苏格拉底处在如何不利的情况下,他永远是满足的、快乐的。
二、经典语句赏析
问题1 作者去找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问题2 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答案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问题3 请赏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案 “念”写出了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与搜寻,正是这一转念间,张怀民“跃上”他的心头。“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兴致勃勃,而从“念”至“遂”中蕴含着一瞬间的选择与期待:月色常有,但又有谁能和“我”共赏呢?如果没有此人,那快乐真要减却几分,可是苏轼找到了可以共赏美景的人,自然是快乐的。
问题4 《记承天寺夜游》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做简要说明。
答案 (1)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
问题5 赏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句。
答案 “亦”字是恰巧的意思,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悠闲画面,与友人共赏月色,也是让人快乐的。
问题6 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
答案 这个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波澜:庭院里的月光恰似一汪澄澈空明的积水,水中仿佛还有纵横交错的藻、荇,仔细一看,那婆娑的阴影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这个波澜,来自苏轼的真实感受,也带动着我们的惊喜。尤其是其中的“盖”字,一种推测,一种惊讶,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体现了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悠然自乐的愉悦。
问题7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答案 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问题8 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请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把月下之景比作水中之景,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问题9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答案 示例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喻成“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示例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以动衬静,运用侧面描写,形象逼真地写出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美妙境界。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使读者恍然大悟。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现。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问题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写出了月光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答案 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问题11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案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问题12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案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问题13 说说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答案 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问题14 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案 ①入夜即“解衣欲睡”,“闲”; 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可见作者没有公务缠身,是个“闲人”。 ③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问题15 作者赏月之愉悦心情溢于言表,这种喜悦之情来源于作者怎样的状态呢?文中是怎样体现这种状态的。
答案 “闲”的状态。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是不忙碌的,忙碌的人晚上不会睡不着觉,也不会“起行”赏月;而“相与步于中庭……水中藻、荇交横”,在深夜悠闲地散步,可见其“闲”的状态,而能将月光观察得如此细致,可见苏轼心中没有纷扰,是内心淡泊宁静的“闲”。
【考题训练】
一、挖空训练(解释加点字)
记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 县城南)夜游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 被贬黄州已经四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衣欲( )睡,月色入户( ),欣( )然( )起行( )。念( )无与为乐者( ),遂( )至( )承天寺寻(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 ,字怀民,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 )。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 )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 。在这里形容 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庭下如积水空明: ,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藻( 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 ,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交横(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 。】,盖(句首语气词, “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语气词, “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 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 ,这里是一个 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一、挖空训练(解释加点字)【答案】
记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夜游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十月十二日夜,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衣欲(想要)睡,月色入户(门),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起行(散步)。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就)至(到)承天寺寻(寻找)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怀民亦未寝(睡,卧),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中庭(庭院里)。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交横(交错纵横)【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盖(句首语气词, “原来是”)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语气词, “罢了”)。【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二、默写
(一)理解性默写
1.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 。
2.作者交代了自己夜游的原因,表现出他夜游的兴奋喜悦之情的句子:“ , 。”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 。 。”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 。
5.文章不仅点明和张怀民的友谊,更流露出不甘心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 ,
。”
6.《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的句子是
“ , 。”
7.《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而想到了与自己共同境遇的老朋友的句子是“ ” 。
8.《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 。
9.《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两句是“ , ”。
10.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 , 。”此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1.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主旨句)是:“ ? ?
。”
12.《记承天寺夜游》中,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 。
13.《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以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是:“ , ,
。”
1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用比喻手法写月光的语句是:“ , ,
。”
15.《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由景物推及人情语句是:“ ? ?
。”
16.文中描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物的句子是:“ , ,
。”
17.《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 ,
。”
18.《记承天寺夜游》中诗人抒发感慨的句子是:“ ? ?
。”
(一)理解性默写【答案】
1.月色入户。
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4.欣然起行。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7.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8.庭下如积水空明。
9.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1.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默写
1.(2020四川眉山中考)何夜无月?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2019安徽中考)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2019四川广元中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二)默写【答案】
1.何处无竹柏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基础题
(一)判断题
1.判断正误——《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美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
2.判断正误——《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
(一)判断题【答案】
1.对。
2.对。
(二)注音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解衣欲睡(________) ②欣然起行(________)
③念无与乐者(________) ④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
1.①jiě ②xíng ③lè ④xìng
(三)词义与语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乐者( )
(3)遂至承天寺( )
(4)相与步于中庭( )( )
(5)盖竹柏影也(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7)月色入户( )
(8)水中藻、荇交横( )
(9)庭下如积水空明(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答案】
(1)愉快的样子
(2)考虑,想到
(3)于是,就
(4)一起,共同 庭院
(5)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6)连词,只是,不过
(7)门
(8)交错纵横
(9)形容水的澄澈
2.虚词意义及用法
(1)念无与为乐者( )
(2)相与步于中( )
(3)何夜无月(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2.虚词意义及用法【答案】
(1)动词,做,行;(2)介词,在;(3)疑问代词,相当于“哪”“哪一个”;(4)代词,……的人。
3.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__________ 今义:想念;念头;读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__________ 今义:但是
闲人:古义:__________ 今义: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3.古今异义【答案】
(1)考虑,想到 (2)只是;清闲的人
4.词类活用
(1)相与步于中庭( 活用:__________)
原意为:脚步,在句中的意思为( )
4.词类活用【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 散步
5.一词多义
(1)相
①相与步于中庭 ( )
②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
(2)盖
①盖竹柏影也 ( )
②盖以诱敌(《狼》) ( )
③盖石性坚重(《河中石兽》) ( )
④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
⑤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 )
5.一词多义【答案】
(1)①与“与”连用,译为“共同,一起”;②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2)①大概是;②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③因为;④句首语气词;⑤表示解说原因。
6.特殊句式辨析
(1)念无与为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
6.特殊句式辨析【答案】
(1)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2)省略句,省略主语“吾与怀民”;倒装句,状语“于中庭”后置。
(四)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翻译【答案】
1.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解析】得分点:念,想到。遂,于是。
2.(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解析】得分点:欣然,高兴的样子。
3.月光洒满了庭院,好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和荇一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解析】得分点: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大概是。
4.哪个夜晩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解析】得分点:但,只是。如,像。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闲人如吾两人”是倒装句式,翻译时调整顺序为“如吾两人闲人”。
(五)仿句与微写作
1.(重庆中考A卷)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
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观点句)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分析句)
2.作家们常常会以自然景物来渲染气氛或烘托心情。请你以“风雨”为描写对象,分别表达自己面对下面情况时的心情。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30字。
(1)表达出自己受到表扬时的心情。
(2)表达出自己受到批评时的心情。
(五)仿句【答案】
1.闲人——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观点句)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他人诬陷而遭贬谪,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闲人。(分析句)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超脱之情。(观点句)即使是受他人诬陷而遭贬谪,苏轼也没有对生活失去热爱,他用笔用心,描绘勾勒了独特清幽的月夜之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让人沉迷、自失。也只有苏轼这样超脱豁达的人才能写出此种美境。(分析句)
2.(1)示例:细雨如丝,丝丝滋润着我的心房;微风轻轻,拂过我的脸庞,给我送来诗意般的好心情。
(2)风怒吼着,仿佛在大声地嘲笑我;暴雨从天上直泻而下,把我淋了个透心凉,也冲刷着我的灵魂。
(六)填空题
1.本文是一篇不足百字的________文,以________为线索,借景抒情,描绘了承天寺澄澈的________,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________、________的特殊心境。
2.本文的作者苏轼,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_家,与其父________、其弟________合称“三苏”,同属“________八大家”之列。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六)填空题【答案】
1.抒情小品 月光 月色 随缘自适 自我排遣
2.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书画 苏洵 苏辙 唐宋
3.月光 竹、柏的影子 比喻
(七)断句
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一处。
(1)念 无 与 为 乐 者。
(2)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七)断句【答案】
1.(1)念/无与为乐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意和短单句在主谓之间进行第一次停顿、谓语和宾语之间进行第二次停顿的原则,可以确定答案。
(1)句意: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节奏为:念/无与为乐者。
(2)句意: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节奏为:庭下/如积水空明。